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华北盆地南部构造样式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南华北盆地典型地质剖面和地震剖面的研究,对盆地的构造样式进行分析和归类,厘定出5种主要构造样式,即逆冲推覆、伸展、走滑、反转和重力滑脱。在此基础上,由点及面地深入研究了该地区盆地性质和区域构造背景。探讨了华北盆地南部构造样式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勘探实践表明油气大多集中在伸展构造样式的圈闭中,同时也要加强逆冲推覆和反转构造样式的圈闭研究。   相似文献   

2.
华北地区中新生代中小盆地是随印支运动后华北地台的活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印支、燕山、喜山期分别形成坳陷型、断坳型和断陷型三大基本类型的盆地,相应的沉积建造可分为三叠系、株罗—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几个构造层。不同类型的盆地有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坳陷型企地应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坳陷盆地以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而断陷型盆地则应以寻找岩性类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3.
合肥盆地电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盆地的电性资料反映:a)盆地盖层电阻率总体较低,E、K为低阻层,侏罗系为相对高阻层;b)基底电性差异较大,上古生界为低阻电性层,且在盆地南部广泛发育,下古生界为相对高阻层,元古界等古老地层为高阻层;c)盆地经过印支期、燕山期等多次南北向挤压、拉张运动形成近东西向展布的隆凹相间的构造体系,在喜山期随着郯庐断裂带的活动形成北东向构造带;d)舒城断裂附近为大别地块和华北地台的结合地带,华北地台向大别地块之下俯冲;e)在盆地南侧推覆体之下可能掩盖着上古生界沉积盆地,这可能在油气勘探中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相似文献   

4.
合肥盆地演化及构造样式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合肥盆地位于华北地台、扬子地台和北淮扬褶皱带3大构造单元的结合部。由于受大别造山带和郯庐断裂长期活动的影响,总体上可以分为盆地基底形成阶段和盆地形成发展阶段,主要经历了印支期、燕山晚期、喜山晚期的冲断作用及燕山早期、喜山早期的伸展运动,形成了挤压构造、伸展构造、负反转构造和走滑构造等4种局部构造样式。现今的构造样式是上述5期构造运动叠加的结果。对合肥盆地构造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将为进行圈闭评价以及今后的钻探提供有利依据。   相似文献   

5.
南华北地区中新生代盆地成盆环境分析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华北盆地的形成演化主要受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及郯庐系断裂带活动的制约。通过对秦岭—大别造山带中生代发育的火山岩构造环境和印支、燕山期区域构造演化特性及构造应力场分析,认为南华北地区主要经历了挤压、走滑、伸展、弱挤压等构造环境,形成了相应的盆地原型的并列和叠加。   相似文献   

6.
中新生代海拉尔裂谷盆地发育于晚古生代华北板块和西伯利亚板块的碰撞造山带上,主要经历了三个构造幕,自下而上表现为下部伸展裂陷、中部拆离滑脱和上部拗陷。盆地演化过程中又受到由于中下地壳物质流动导致的局部隆升作用和后期强烈的挤压作用的影响,使得海拉尔盆地成为具有伸展、走滑、挤压等多种构造样式并存的复杂裂谷盆地。多期次的构造活动、多类型的构造样式对盆地内沉积体系的时空配置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及其石油地质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南华北中,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方法:对盆对基底特征及造盆阶段进行划分。结果:探讨了盆地形成机制及盆地演化。结论:南华北盆地晚三叠世及早、中侏罗世因秦岭大别造山带的挤压形成两期压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形成两斯产张断陷盆地。  相似文献   

8.
华北地区中新生代中小盆地是随印支运动后华北地台的活化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在印支,燕山,喜山期分别形成坳陷型,断坳型和断陷型三大基本类型的盆地,相应的沉积建造可分为三叠系,侏罗-白垩系,下第三系,上第三系-第四系几个构造层。不同类型的盆地有不同类型的油气藏坳陷型盆地应以寻找构造油气藏为主,断坳舅地以寻找构造-岩性油气藏为主,而断陷型盆地则应以寻找岩性类油气藏为主。  相似文献   

9.
华北东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与发展方向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华北东部盆地是典型的多旋回叠加改造型盆地,中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普遍具有生烃潜力和储盖组合条件.漫长的地质演化和新生代构造断裂活动形成了上第三系至太古界多层系多类型的油气藏,在凹陷、凸起的各部位,分布着大型油气聚集带.根据盆地历史演化、勘探程度差异性及油气发现的特点,对华北东部盆地油气勘探潜力进行了分析.在该地区应着重研究多勘探层系、勘探程度的差异性和地质理论的新进展,充分挖掘各探区内各单元的油气资源潜力,第三系深层、前第三系、滩海和浅海应是华北东部盆地21世纪油气勘探的重点领域.  相似文献   

10.
中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类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中国西北地区的构造格局是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塔里木、柴达木、华北、华南、藏北等板块相互作用形成的,经历了前震旦纪古克拉通形成、早古生代“有限洋盆”扩张、晚古生代汇聚碰撞、中新生代陆内调整、山链与盆地形成的长期演化.发育在这种构造环境中的盆地经历了多期伸展、聚敛、走滑的作用,主要有板内结晶基底上、板内双重基底上、板缘褶皱基底上、板级双重基底上的盆地,据成盆时代与成盆的地球动力学机制可进一步确定盆地构造类型,解析不同时期的原型盆地.这些盆地油气资源丰富,成藏条件优越,但盆地后期改造强烈;克拉通盆地与前陆盆地是该区主要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1.
华北盆地是一个中、新生代断拗转化型的含油气盆地,它是在晚元古代(震旦亚代)至三叠纪发育的华北地台东部的基础上经过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而成。这一事实已被愈来愈多的地震剖面所揭露,其基本地震地质剖面结构的特征见於表1,图1。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的构造格局及其演化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渤海湾盆地的演化可分两个时期:中生代时期,从晚三迭世开始,止于始新世末;第三纪时期,从渐新世开始以至于今。中生代时期,在近南北向左旋剪切作用下生成了一系列走向北北东,大致平行的平移断层和位于其间的背斜和向斜褶曲。第三纪时期,则在拉张兼右旋剪张作用下使地壳沿着中生代断层拉开,生成渤海湾盆地。因而渤海湾盆地虽表现为张性构造,但实际上反映的是中生代的剪切挤压构造格局。  相似文献   

13.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的特征及构造演化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发育于滇西古特提斯多岛洋构造格局基础之上,其形成演化与特提斯—三江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密切相关。中三叠世,伴随中特提斯洋开启,地壳拉张裂陷,兰坪—思茅中生代盆地开始形成。晚三叠世末—早侏罗世,由于受中特提斯关闭引起的造山运动的影响,下侏罗统普遍缺失。从中侏罗世开始,由于新特提斯洋开启,盆地再次下沉接受中侏罗统—白垩系的沉积。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期间,该区地壳大面积隆升,兰坪—思茅盆地遭受强烈变形,形成具有明显特征的对冲构造,继而在中生代盆地基础上叠加了新生代的拉分盆地。构造演化控制了盆地的沉降作用、沉积作用、火成活动和构造格架。   相似文献   

14.
四川盆地成盆前地质结构及其向盆地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上扬子地台周边出露的前震旦纪地层是崆岭群、大别群和黄水河群下伏的条带状混合岩系。它们呈东西向展布在北纬30°—32°之间。航磁资料是一个东西向展布的强磁异常带,为组成基底的基性—超基性岩体的反映。从江汉到四川为基性—超基性岩及其间的最老沉积物构成的一套地层,它们于17—19亿年经变质作用、混合岩化和花岗岩化作用固结并转为陆壳。在其北侧平行分布一个冒地槽和一个优地槽,晋宁运动使其关闭,形成陆壳,镶嵌于四川—江汉陆壳区的北缘。在其南侧广大地区四堡期为洋壳上的优地槽沉积,四堡运动(14亿年)强烈褶皱固结并使具过渡性地壳性质;晋宁期为以板溪群为代表的冒地槽沉积,并超复到川东及江汉地区,晋宁运动在康滇一带形成许多中酸性杂岩体,使其基底不均一,澂江运动则对晋宁运动已基本固结定形的上扬子地台基底进行局部改造(图1)。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北康盆地 2 0 0 0 0余千米多道地震资料的分析 ,探讨了该盆地的成因类型和形成演化史。北康盆地为陆块裂离后的被动边缘断坳盆地 ,经历了早期断陷 (E1—E22 ) ,中期断拗—走滑、挤压隆升 (E32 —N21)和晚期区域沉降 (N31—Q)三大演化阶段 ,形成了与之相对应的Tg、T5、T3等3个主要不整合界面  相似文献   

16.
运用地质构造活动论和地壳演化阶段论的观点,分析、研究了南沙海域区域构造演化的历史及其与盆地形成的关系。研究表明,南沙海域为东亚大陆边缘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其形成、演化过程中具有明显的旋回性和阶段性。依其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演化过程,将南沙海域分为两大演化旋回,即盆地形成前演化旋回和盆地形成演化旋回。前者相对单一,后者又可分为三个演化阶段,即晚白垩世—中始新世裂谷—断陷阶段、晚始新世—中新世断坳反转阶段和晚中新世—第四纪热沉降阶段。与之相对应,形成了13个沉积盆地。在这些盆地中,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海域油气勘探的又一新领域。  相似文献   

17.
珠江口盆地形成机制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南海北临我国华南大陆,西接印支半岛和马来半岛,东邻菲律宾的吕宋岛和巴拉望岛,南界婆罗洲和勿里洞岛,总面积约350万平方公里。在南海辽阔的陆架及部分陆坡上发育有珠江口、北部湾、琼南及台湾浅滩等含油气盆地,堆积了巨厚的新生代沉积,并已钻获了工业油气流。其中尤以珠江口盆地以它的面积大、沉积厚、时代新、堆积速度快、生油层组多、油质好而引起了国内外的普遍关注和重视,具备了良好的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8.
前陆盆地及其确定和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4,他引:32  
经典的前陆盆地的概念可定义为:形成于收缩造山带与相邻克拉通之间,平行于造山带呈狭长带状展布的不对称冲断挠曲盆地。此定义包含了前陆盆地的分布位置和地壳性质、动力学机制与发育时限、平面展布、剖面结构以及相应的沉积建造等主要特征。但前陆盆地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单元的位置在不同演化阶段是变化的;其规模和形态及含油气性也差别较大。以盆地所处的地球动力学环境为基础,将前陆盆地分为周缘前陆盆地、弧背前陆盆地和分裂前陆盆地三类。前两类为基本类型。中国中西部一些造山带周缘的压性盆地,总体具有前陆盆地的结构、变形和沉积特征。根据其形成的动力来源、发育时限和主要特征,将其作为一种新的盆地类型列出,命名为陆内前陆盆地。与弧背前陆盆地和周缘前陆盆地相并列,并对应于板块构造演化历程中的大洋消减、大陆碰撞和陆内缩短三个不同性质的聚敛阶段。前陆盆地的确定依据和研究内容主要有:(1)构造属性;(2)发育时限;(3)盆山耦合;(4)区域背景;(5)原盆面貌;(6)演化过程;(7)沉积响应;(8)纵向分区等。在确定前陆盆地时,应注重该类盆地的共性;在研究时,应突出具体对象的个性。  相似文献   

19.
台西南盆地新生代断裂特征与盆地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断裂发育特征和盆地结构分析,新生代台西南盆地的演化可划分为3个发展阶段:晚古新世—早渐新世陆缘裂陷期,此间断裂多为半地堑和地堑的边界断裂;晚渐新世—中中新世陆缘盆地坳陷期,受南海扩张运动的影响,南部坳陷发生快速拗陷,为盆地的沉降和沉积中心,而北部坳陷则处于隆起状态;晚中新世—全新世陆缘张裂期,由于南海洋壳沿马尼拉海沟向吕宋岛弧之下俯冲,致使南部坳陷沿现今的陆坡区发生一期新的张裂活动,并使南部坳陷快速沉降为深海盆,而菲律宾板块往北西方向俯冲,致使北部坳陷东部发生近东西向挤压构造运动,此时期盆地的沉积中心转移至北部坳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