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铁质文物复合防蚀封护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一种可以成功应用于铁质文物保护的复合封护剂.该复合封护剂采用纯丙乳液作为基料,选用合适的分散剂,将纳米TiO2和SiO2均匀地分散在基料中,添加合适的助剂制成铁质文物的表层封护剂;选择一种高效的缓蚀剂,适量地添加到基料中,作为铁质文物的底层封护剂.根据铁质文物的保护要求对这种复合封护剂的主要性能进行了测试,并与未改性的纯丙乳液的封护性能进行了对比,发现这种复合封护剂在紫外屏蔽、耐蚀性及耐污染等方面有显著的改善.这种复合封护剂无色、透明、无毒、无味,有锈无锈表面均可使用,可以作为一种新的环保型封护剂用于铁质文物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陈颢 《表面技术》2017,46(10):247-253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早使用铁器的国家之一,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大部分出土的铁质文物均含有氯化物(电解质),一旦出现在潮湿的空气中即会发生一系列的电化学反应,导致铁质文物腐蚀。因此,研究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及保护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概述了铁质文物的腐蚀影响因素及国内外铁质文物的脱盐保护方法。简述了铁质文物有机、无机及复合缓蚀剂的特点、作用机理及研究现状,介绍了铁质文物的封护材料,并展望了保护材料和技术在铁质文物保护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
铁质文物复合封护剂防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淳淳  于凯  于淼 《腐蚀与防护》2004,25(6):231-233,241
利用电化学交流阻抗谱(EI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所研制的铁质文物复合封护剂和纯丙乳液的防腐蚀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结果发现,用缓蚀剂和纳米材料改性的复合封护剂防蚀性能明显好于纯丙乳液。纯丙乳液中添加的高效缓蚀剂和分散均匀的纳米材料是复合封护剂防蚀性能提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我国古代大型铜器和大型铁器的发展过程,介绍了现存古代大型铸铜文物和铸铁文物的类型、数量和特点。  相似文献   

5.
采用石英晶体微天平(QCM)反应性监测技术,结合Cu表面腐蚀产物分析,揭示了铜质文物在CO2环境中的初期腐蚀行为。进而针对性地引入苯骈三氮唑(BTA)和L-半胱氨酸(CYS)为主的复配气相缓蚀剂(VCI)以提高对铜质文物的抗腐蚀能力,同时结合电化学阻抗谱(EIS)技术和密度泛函理论(DFT)研究了复配VCI对铜质文物的缓蚀机制。结果表明,CO2浓度的增大以及相对湿度的升高均会加速铜质文物的腐蚀,在CO2环境暴露后的初期,腐蚀产物主要为Cu2O、CuO和CuCO3·Cu(OH)2。BTA与CYS对铜质文物腐蚀有显著的协同缓蚀性能,当BTA与CYS复配比为4∶1时,缓蚀率最高为86.2%。由于CYS与BTA相比,其较小的尺寸而产生较少的空间位阻,可以充分填补BTA膜的空隙,使得复合缓蚀剂膜更加致密。  相似文献   

6.
中国是有着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和文化遗产大国。文物保护是中华儿女传承古老文明的历史责任。铁质文物在中国拥有漫长的历史,但由于铁作为金属的活泼性较强,易腐蚀,现存的铁质文物面临保存现状差且防护难度大的严峻挑战,因此如何对铁质文物进行系统性防护成为研究工作的重点。鉴于目前铁质文物腐蚀防护技术受到国内学者和文物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大量的文献调研和长期对国内外腐蚀防护技术研究动态的跟踪,对铁质文物腐蚀防护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首先,结合铁质文物具体保护实例简介了铁质文物的腐蚀机理。其次,讨论了铁质文物传统的腐蚀防护技术,主要包括除锈技术、脱盐技术、缓蚀技术和封护技术。除锈技术主要分为物理除锈技术和化学除锈技术,对比了两者的技术优势和劣势,重点阐述了激光清洗的作用机理以及除锈效果;脱盐技术的方法众多,主要通过实例介绍了索氏提取法和碱性溶液浸泡法的脱盐机理;缓蚀技术的核心为缓蚀剂,阐述了多种缓蚀剂对不同铁质文物的缓蚀效果;封护技术主要介绍了微晶石蜡、丙烯酸树脂和氟碳涂料3种材料在铁质文物上的应用。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在铁质文物表面制备防护性涂层可实现对基体的有效保护,但由于金属涂层制备技术多以激光束、等离子束、电子束等高能量密度束为热源,导致涂层制备过程热输入过大,对铁质文物基体的损伤较大。根据铁质文物的防护性要求——“不改变文物原状”与“最小干预”原则,介绍了一种基于低温环境下将微米级金属粉末或复合粉末加速至超音速状态并沉积于基体材料表面形成涂层的新型表面防护技术——冷喷涂技术,重点介绍了几种不同金属基材料在铁碳合金表面形成涂层的实际性能,主要表现为显微组织均匀致密,且与基体之间形成了较好的界面结合,有望应用于铁质文物的修复与防护领域。最后,指出了铁质文物腐蚀防护研究进展尚存的关键问题,并对铁质文物腐蚀防护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为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研究实践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文物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但在水汽、微生物等因素作用下受损严重,对文物保护就显得极为重要。仿生超疏水材料具有优异的疏水性及自清洁性能,可以有效防止水汽、微生物等对于文物的侵害,开始应用于文物保护。综述超疏水材料在文物保护领域的研究进展。介绍我国文物保护的基本原则及面临的问题,并且对超疏水表面的润湿机理进行阐述,归纳总结当前超疏水材料在不同类型文物保护方面的应用实例及存在的问题。最后分析影响涂层透光性、耐久性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超疏水封护材料的发展前景,填补了超疏水材料应用于文物保护领域的综述空白。  相似文献   

8.
对低碳钢表面分别进行封护、磷化和封护-磷化处理;采用浸泡腐蚀试验,盐雾腐蚀试验与电化学测试等方法研究了封护、磷化和封护-磷化处理对基体的防护作用。结果表明:在浸泡腐蚀试验和盐雾腐蚀试验中,与未处理和封护处理相比,磷化和封护-磷化处理对低碳钢基体具有较好的防护作用;磷化和封护叠加后,出现明显的协同效应,对基体的防护效果更加突出,因此,封护-磷化处理试样的耐蚀性最佳。  相似文献   

9.
铁质文物复合防蚀封护剂的研制及应用研究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沉降性测量选择在水中分散效果最佳的分散剂及其最佳用量,并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了经分散剂表面包覆的纳米材料在水中的分散形貌;通过缓蚀剂水溶液浸泡法筛选出一种在水中对铁缓蚀效果最佳的复合缓蚀剂及其最佳用量.本文的研究结果为铁质文物复合封护剂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李玲 《腐蚀与防护》2000,21(7):321-322
三峡秭归出土东周铁剑,通过宏观结构、金相组织、电子探针、X射线衍射等多种方法分析,得出结论是,铁剑属于人工冶铁而非自然陨铁,采用冶炼铁锻打制作工艺制成。根据铁剑出土的自身状态,拟定保护方案是,采用高分子材料加固封护,保持其原有的外观,所用的材料具有使用期长、室温能聚合、无生霉等特点。处理后的铁剑达到文物铁器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采用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研究了铜质接地网材料在1∶1水土混合液中的腐蚀行为;通过实验室埋片试验和变电站现场测试,研究了铜质接地网材料在土壤介质的腐蚀特性。结果表明,铜试样在弱酸性和弱碱性土壤中没有发生明显的局部腐蚀,且均匀腐蚀速率较小,以目前变电站常用的TJ-240硬铜绞线计,铜接地网材料满足设计使用寿命要求。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原子层沉积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工艺特点,重点介绍了目前几种比较成熟的原子层沉积技术在银制品上的应用研究,分析了缓蚀剂、封护剂等保护材料在银质文物保护中应用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展望了原子层沉积技术在银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铜质接地网材料电化学腐蚀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取安徽省八座500kV变电站土壤按水土比1∶1配制试验介质,对铜质接地网材料进行电化学测试和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铜质接地网材料在试验介质中的腐蚀均属于活化控制,没有明显的氧扩散控制;电化学阻抗谱测试结果表明,铜质接地网材料在试验介质中浸泡4h,反应只受电极溶解控制。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木质文物历史悠久,数量大,价值高,尤其是近年来沉船的发现,出水了大量的饱水木器。由于木质文物本身的特性,对于保存环境十分敏感,这也是保存及保护的难点所在,从业人员也需要一个指导工作的标准。因此本文主要以国内的木质文物为本体对象,旨在研究木质文物保存状况,分析其主要存在的病害类型,探查其病害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和保存方法等。  相似文献   

15.
总结了铜质螺旋桨常见的失效形式机及其带来的不良影响;介绍了修复铜质螺旋桨的传统工艺方法、该方法的利弊和适用范围;提出了冷喷涂工艺修复铜质螺旋桨,综述了冷喷涂工艺的基本原理及其研究现状,并对冷喷涂工艺修复铜质螺旋桨进行可行性分析。分析了运用冷喷涂技术进行维修的可行性和独特优势,并对冷喷涂技术在快速修复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总结得出:研制更加便携高效的冷喷涂修复装置是未来发展的前沿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16.
模拟海岛环境中弹药元件锈蚀产物红外光谱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拟海岛环境研究了弹药元件的腐蚀。以弹药元件基本材料的替代品D60钢、8号铜质雷管壳和发射药等在高温、高湿、高盐雾的模拟环境中进行腐蚀试验,利用红外光谱法(IR)对各种锈蚀产物进行分析,根据锈蚀产物的组成和特点提出相关腐蚀机理。  相似文献   

17.
一座投运几年的220kV变电站,铜质材料表面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经测试分析,其腐蚀原因为硫化氢气体腐蚀.提出了解决腐蚀的对策,可供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18.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陶寺村南,面积300余万平方米,距今4500余年,是一处重要的以龙山文化遗存为主的史前遗址。陶寺遗址出土的铜器,证实了陶寺人最先系统掌握了铜的冶炼和铜器铸造技术。这也表明了新石器时代以来,陶寺文化经历了冶铜术的起源与发展的全过程,孕育了山西举世闻名的青铜文化。本文简单介绍陶寺遗址出土铜器情况,特别是铜齿轮的形制、历史意义、以及铜器配方等,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冶金铸造史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35kV室内变电站铜材腐蚀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兴  郭军科 《腐蚀与防护》2004,25(3):133-134
一座投运不到一年的无人值守变电站,所有铜质材料表面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经测试分析,其腐蚀原因为硫化氢气体腐蚀。提出了进行系统除湿和通风的改造方案,可供解决这类实际问题时参考。  相似文献   

20.
铜表面透明防蚀封护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纳米TiO2、缓蚀剂BTA及助剂等对水性丙烯酸 乳液改性,制成铜和铜合金防蚀封护剂.用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紫外吸收光谱法、盐雾实验、耐化学品、耐水性测试和力学性能测试等,研究其性能的结果表明,该封护剂综合性能优异,对铜合金具有较强的保护能力.纳米TiO2的紫外线特性,有效提高了涂层抗紫外光老化能力.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