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儒家伦理角度,从"三纲五常""理想人格"及"社会责任"三个方面对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进行伦理解析,认为中国传统祠祀建筑文化中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身,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行为规范及所涉及的各种哲学思考。  相似文献   

2.
从罗东舒祠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壮观的建筑规模等角度,通过对罗东舒祠的再认识、再分析,解读了这座明代徽州古祠堂所蕴含的建筑历史文化,以及这种祠堂文化对古祠堂建筑风格的影响,以便使徽州传统祠堂建筑文化不断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3.
广府和客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大主要民系.两大民系因历史成因、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导致祠堂建筑在祠宅规划、建筑形制、装饰装修等宏、中、微观三层面的差异.本文从此三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祠堂建筑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4.
祠堂作为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自古以来是男性的圣殿,而对于女性来说,祠堂象征着惩罚和枷锁。而位于赣南白鹭村的王太夫人祠,为专门祭祀女性的祠堂,全国罕见,是古代为数不多的“她建筑”,建筑风格独特、文化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本文以“她建筑”视角,从存在的社会背景入手,探讨了王太夫人祠的建造渊源、建筑型制特色等,以期对丰富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棠樾村落文化为出发点,研究其伦理内核对祠堂、牌坊的影响.通过对村落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历史介绍,逐步引出清懿堂的建造背景,从空间轴线、建筑立面、位置优势三个方面介绍清懿堂.最后与传统男祠敦本堂在建筑风格、空间布局、精神内涵等方面进行比较,突出女祠文化对棠樾村落文化发展的完善与补充,彰显棠樾文化的巅峰魅力.  相似文献   

6.
祠堂是族人供奉祖先和祭祀的重要场所,是中国古代社会下特有的产物,是我国独特的文化形态,它的历史演变和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祠堂吸收了传统文化,凝聚了血亲文化,糅和了建筑文化,其建筑形式与构建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笔者将祠堂的建筑文化、人文精神同社会管理和社会教化相结合,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去解读祠堂文化,探索祠堂建筑,以期寻找一个新的视角来解读古老的血缘宗亲、祠规家规等,为提高我国农村居民的道德水平、文化水平添砖加瓦,提升美丽乡村精神文明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7.
明清时期吉安地区祠堂是江西地区祠堂的代表,目前保存较为完好,是研究江西地域建筑文化的典型范本。该文研究了吉安祠堂的地域性建筑形制,在二者基础上指明了吉安地区祠堂是江西会馆在其他地区传播的祭祀原型。该文所引用的大量图片都是来自于现场建筑测绘的一手资料,在研究中,通过对图纸和尺度的分析论证,结合吉安地域建筑历史文化,得出吉安祠堂的建筑形制样式有大式、中式、小式三种,在向外传播中,吉安祠堂的喜鹊筑巢的门楼样式成为代表性地域建筑样式。传播性视角的切入,为后续进一步研究江西会馆建筑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秋风楼位于山西后土祠正殿后,因藏有汉武帝所作《秋风辞》的碑石而闻名,曾因黄河水涝屡毁屡建,现存秋风楼地理位置优越,建筑在后土祠园区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秋风楼与后土祠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人文历史上都休戚相关。文章对后土祠及秋风楼进行实地测绘以及对其历史、人文等方面的研究,分析了秋风楼建筑特征,并探究了其艺术形式存在的文化、历史及艺术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赖瑛  杨星星 《华中建筑》2008,26(8):162-165
广府和客家为珠江三角洲地区两大主要民系。两大民系因历史成因、文化等方面差异而导致祠堂建筑在祠宅规划、建筑形制、装饰装修等宏、中、微观三层面的差异。长文从此三层面比较分析二者祠堂建筑文化的区别与联系。  相似文献   

10.
位于湖南省汝城县的朱氏总祠独具特色、意义特殊,本文介绍了朱氏总祠修缮过程中的争议、困惑以及思考。认为保护不仅要保护遗产本体,同时也应保护、延续文化传统,要使建筑遗产尽可能展示它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并且延续和发展这些价值。  相似文献   

11.
介绍已搬迁文物建筑的概念及国内外已搬迁文物建筑的典型实例,围绕搬迁后法兴寺的保护工程展开,先从历史沿革、布局形态、价值判断方面对该文物建筑群进行简要介绍,再从真实性、历史环境、保护和利用、管理和档案资料四个方面的问题对此工程进行深入而详细的分析,并进一步提出了对于广泛意义上存在的已搬迁文物建筑保护与再利用在方法上的建议及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徐铭华 《福建建筑》2009,(2):121-122
福清黄檗山万福寺作为日本黄檗宗的祖庭,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通过对福清黄檗山万福寺营建现状的调查,有助于更好地促进福建佛教建筑的保护与研究工作,同时对中日交流史的考证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苏朝浩 《华中建筑》2007,25(9):84-86
该文分析了当代世界范围内建筑创作普遍出现的结构表现主义的新特征,通过其历史轨迹的回顾并结合社会文化需求、物质基础与行业分工等层面的分析,探讨了其出现的社会根源并提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展望.  相似文献   

14.
罗震东  王旭 《规划师》2010,26(3):83-87
虚拟社区的实体化是虚拟社区发展的一个新现象,本质上是虚拟社区的应用与产业化发展,在其实体化的过程中伴随着城市空间的重塑。南京西祠街区是依照"西祠胡同"虚拟社区设计建设的一个在现实空间中真实运行的城市社区,属于典型的虚拟社区实体化现象。虚拟社区的实体化有其产生需求与作用机制,并且在物质空间、社会空间、文化空间等方面呈现出空间发展特征。  相似文献   

15.
文章从文化时差效应的角度,认为深圳华侨城代表了山地城市空间环境与恰当的公共文化、艺术机制的结合,使新的社会公共交往关系成为华侨城重要的价值内涵,也是城市和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华侨城现象"既是文化现象,也是一种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6.
吴慧敏  吴永发 《华中建筑》2010,28(3):161-162,173
我国城市中的居住分异由来已久,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几乎是和城市的诞生同时出现的。该文主要从居住空间分布发展的几种状态来研究其分异的演化过程,并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文化观念三个方面分析它们对居住分异现象产生的影响,从而认识到居住分异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能保证我国居住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宣磊 《城市建筑》2010,(6):120-122
社会身份认同通常因为不属于建筑史的研究范畴而受到忽视,但近代上海的中国建筑师们却面临着如何建构这一历史命题的重任。在这样的背景下,建筑展览会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互动方式。本文通过对这一历史现象的考证,展示出中国建筑师在职业角色、文化属性和社会地位三个层面做出的种种努力和取得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8.
李锐  王剑 《重庆建筑》2008,(4):46-48
每个城市都有其自身的形象特征,拥有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多元化的生活特征。本文以重庆街巷空间中特有的"篷"现象,作为城市空间的解读要素,从物质空间、人文精神、社会网络三个层面解读,以期通过对"篷"作为山地城市特殊的空间现象的研究,达成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的多元生活空间形态建构,找寻对于城市特色空间形态的表征与情感。  相似文献   

19.
建筑文化关联──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筑是一种文化载体。纵观建筑历史长河,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都是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深深地沉积下来。这些文化现象包括科学、艺术、宗教、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等等。它们都是人类物质与精神财富的沉淀,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反映着民族文化特征。本文从中国建筑伦理文化对空间组织的影响及中国传统建筑装饰两方面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1990年代中国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及其动力机制   总被引:111,自引:15,他引:111  
张庭伟 《城市规划》2001,25(7):7-14
1990年代 ,中国许多城市所发生的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城市的拓展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分析了其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诸项动力因素 ,并讨论了不同发展战略下城市规划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