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城市规划学刊》04/2021基于碳核算的城市减碳单元构建与规划技术集成研究在国家承诺2030碳达峰与2060年碳中和的背景下,城市是碳排放的重点也是低碳发展的重要载体。目前我国对低碳城市的研究是风起云涌,但需要更加重视科学理性的减碳逻辑。从碳排放核算角度出发,在规划建设运营的城市全生命周期前端提出更加系统性的规划减碳策略。通过识别消费端碳排放核算的六个维度,溯源不同尺度下碳排放的结构特征,提出在片区尺度构建城市减碳单元。在单元内以各维度碳排放计算公式为依据,以降低单元内碳排放为目标,从城绿共生的融合城市、绿色出行的紧凑城市、集约高效的循环城市、人性化的街坊与建筑、智慧管治支撑系统五个方向集成规划减碳的技术体系,并提出每个方向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指标,为制定城市减碳单元的减碳方案提供集成型的的减碳对策。  相似文献   

2.
以减碳为导向的城市更新,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聚焦城市片区尺度,分析得出建筑、交通、能源、绿地、工业和废弃物等是影响碳排放的关键领域,并对比和研究国内外知名低碳城区的规划减碳对策,针对其碳排放特征构建减碳更新的策略体系,完成低碳要素到城市空间要素的转译。同时,以上海浦东新区张江西北片区更新为例,进行减碳规划技术应用,以期为片区尺度城市更新提供减碳规划路径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3.
全球碳排放持续增加,地表温度持续大幅上升,气候变化问题已迅速成为许多国家发展战略和国际经济政治战略问题的中心。国际、国家、城市等不同空间尺度的采取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与政策。城市是实现国家履行国际气候变化公约的实际执行者,当前气候变化对城市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挑战和风险,城市建设应对气候变化面临着诸多问题与难点,但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发展低碳城市,从政策方针、法律制度保障、低碳试点及科学研究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也是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更是中国树立负责人大国形象,保护全球气候环境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4.
我国城市空间快速增长引发了日益加剧的区域生态风险,对实现可持续城市化构成严峻挑战。尽管从城市自身尺度的环境影响控制迈向区域整体范围的生态风险防御,已成为规划调控变革的内在需求。但建筑学等单一学科探索,难以有效应对城市-区域之间跨尺度、多要素的生态复杂性议题。通过国际经验检讨,从人地耦合系统的复杂性视角出发,立足于理论基础模型构建、区域生态风险辨识和规划方案绩效评估等3个基本模块,提出一种遵循“城市空间增长态势-资源环境压力变化-生态系统风险辨识-规划方案绩效评估”逻辑的方法模型,旨在改善城市规划实践中的区域生态风险防御能力。  相似文献   

5.
黄明华  黄汝钦 《规划师》2010,26(10):28-33
容积率是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强制性内容的核心控制指标,肩负着落实城市整体密度分区平衡、体现政府政策导向和维护社会公平的重任。目前各地的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标准仍以控制容积率上限值为主,这在理论和操作上均存在一定缺陷。研究表明,对商业性开发项目的容积率进行"值域化"赋值,充分考虑与上位规划的衔接,将定性分析方法与经济定量分析方法融合,确定较合理的指标区间,使指标更具技术性、操作性和灵活性,能够应对未来开发主体对指标的要求,更利于后期的规划管理。  相似文献   

6.
城市空间与居民生活碳排放之间存在紧密关系,已有文献较多通过密度、开发强度等指标探讨城市空间对碳排放的影响,但有关城市空间集聚性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并不充分,空间集聚的城市是否低碳仍存在争议。基于全国110个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样本数据,通过城市形态结构、各类用地分布和社会经济要素3个层面12项指标表征城市空间的集聚特征,并对这些变量如何影响人均、地均碳排放量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建设用地理查德森指数、网格分维数等形态结构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显著正相关;居住用地莫兰指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莫兰指数等用地分布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亦显著正相关;人口密度、住宅容积率等要素集聚性指标与居民生活碳排放强度显著负相关。因此,向心聚集、向内填充的城市形态结构及居住、商业等单类用地性质在空间上的集聚分布不利于城市低碳化发展,疏解过度密集的城市中心、强化绿色开敞空间的丰富度,适度加强人口、住宅、产业等社会经济要素在空间中的高效集聚,具有显著的城市减碳控碳效应。  相似文献   

7.
容积率作为土地资源配置核心内容、微观密度控制的核心指标,因其独特的技术、社会、物权等属性,本应兼顾落实宏观密度策略、体现城市开发政策导向和维护社会公平和谐,因缺乏系统理论指导,在规划管理过程中成为备受关注和饱受争议的焦点问题,似乎成为"罪恶之源"。容积率管理如何才能走出目前的困境?本文从剖析容积率属性为切入点,尝试探讨适应当前规划编制与规划管理的容积率控制手段、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规划师》2017,(5)
我国城镇化进入"下半程",城市在带来人口集聚、生活便利、经济高效的同时,也造成了城市建设大量侵占生态用地、吞噬生态空间、破坏生态环境,导致城市人居环境恶化、生态服务功能退化、各种"城市生态病"频发等现实问题,与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及绿色发展理念的要求尚有较大差距,作为全面指导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城市总体规划面临着从城市规划角度改善城市人居环境的严峻挑战。文章在梳理一般城市总体规划中与生态有关的内容及当前新近城市总体规划有关生态考量新探索的基础上,指出城市总体规划对于城市生态功能考量的缺失或不足,主要包括规划思想上的增长优先、生态置后,规划制度上的定位不清、融合不够,规划内容模糊宽泛且忽视生态服务功能内涵,规划指标庞杂、核心指标不突出,规划实施与管理务虚不务实、可操作性不够、执行不力等。针对这些缺失与不足,提出应在城市总体规划阶段开展城市生态评估与生态专项规划的编制,引入城市生态规划的思想方法,加强城市总体规划在生态维度的考量和应对措施,以期切实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此外,还提出树立城市生态系统观和整体性研究思维、建立城市生态评估、规划与监管体系等思考与展望。  相似文献   

9.
杨沛儒  李铮伟 《规划师》2013,29(3):68-74
现有关于碳足迹评估的文献多数依赖由上而下的经济系统输入输出方法对国家范围或区域尺度进行分析,或者局限于应用由下而上的生命周期评价方法来分析单一建筑系统。如何从街区或小区范围(即城市设计尺度)来评估低碳城市绩效,以了解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仍然有待研究。研究选取澳门城市中心区的2个面积约为1 km2的街区—新口岸区和佑汉区,进行城市空间形态、建筑类型、能耗与碳排放关系的分析,根据建筑的碳排放和太阳能接受度分析结果,归纳出低碳城市设计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低碳城市建设是减少碳排放的关键举措,其中碳排放情景分析可以为城市减碳工作提供依据和指导。文章以漳州碧湖生态园的生态规划为例,以Kaya公式为基础,通过建筑、交通、能源资源、绿化四个部门对项目碳排放情景进行了分析计算,以期为我国其他生态园区及低碳城市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居住区碳排放是城市碳排放的基本单元,家庭碳排放成为低碳城市研究的焦点。为揭示居住区碳排放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通过网络和实地调研获取数据,分别计算家庭建筑和交通出行碳排放,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法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属性和居住区空间形态属性两方面与居民碳排放的关系,居民的社会经济属性方面提取家庭年收入、住房面积和节能意识3个因子,居住区空间环境方面提取开发强度、建筑与公共空间布局、道路网密度、功能混合度、公交和就业可达性5个因子,根据多元回归因子与碳排放量发现,高收入人群的社会经济属性与碳排放的相关性较大,住区的开发强度、建筑与公共空间布局直接影响了家庭生活碳排放,道路网密度、功能混合度、公交和就业可达性影响家庭出行碳排放,在此结论上提出低碳居住区的规划建议。  相似文献   

12.
《华中建筑》2021,39(3)
住区是城市的重要组成,其节能减碳对城市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九江市九个典型住区为例,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研究影响住区碳排放的核心要素,并分析其影响机制,进而提出住区减碳的规划策略。研究显示,家庭基本构成、日常行为意识、住宅室内状况、住宅建筑设计和住区空间特征五类住区要素对碳排放影响最大,这些要素主要通过影响能源使用的行为意识和住区的微气候条件来作用于家庭主观和客观的能源需求量,最终影响住区碳排放。为引导住区的低碳建设,需管控影响住区碳排放的物质空间要素,优化和完善现行规划体系,并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制度。  相似文献   

13.
(一)课题提出 合肥市老城区是省、市政治、经济、商业中心、兼居住、游憩功能,随着合肥城市化速度加快,使得旧城人口增长,交通强度剧增,原有道路骨架、功能分区和绿化系统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同时,开发建设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人口密度、建筑密度和容积率过高,导致城市环  相似文献   

14.
城市规模与碳排放的相关性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利用灰色斜率关联度,对碳排放量与城市规模中的人口.经济和土地因素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人口与碳排放量存在一定正相关关系,随着人口规模的增加.新增人口的人均碳排放量高于存量人口: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量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经济增长对碳排放变化具有增量效应;而土地开发密度与碳排放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土地开发密度越低.碳排放量越高。针对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了构建低碳南京的建议.以为低碳城市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5.
作为低碳城市的重要构成,低碳社区的构建对实现生态城市和城市低碳化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低碳社区主要关注如何减少碳排放,而对于降低多少碳排放的研究较为缺乏。基于碳排放量化的视角,从社区碳排放的界定,社区碳排放计量,社区碳排放基线的确定,社区减碳目标的设定,和社区减碳方案的制定及效果评估5个方面提出关于低碳社区的一些思考,以期为社区减碳的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人类活动的碳排放量与城市化进程息息相关,城市土地利用、功能活力和交通系统组织是影响城市碳排放的重要因素。本文在厘清低碳生态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结合"评建结合"思想跟踪对比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情况,从城市规划方案和规划建成后两方面选取可量化的低碳生态城市空间特征为指标,评价并对比城市规划方案及建成后碳排放潜力。在新数据环境背景和GIS技术支持下,基于空间分析及网络分析手段实现评价结果空间化直观表达。以济南市西部新城为例,综合评价并可视化表达其概念规划方案及建成实施后碳排放潜力变化情况,评价结果显示,济南市西部新城概念规划方案基本实现规划理念提出的低碳生态目标,但部分片区建设实施尚未满足低碳城市需求,主要表现为公交线路密度、城市功能密度及功能混合度不足。  相似文献   

17.
《规划师》2017,(5)
在当前国内主要城市均已划定城市规模、锁定城市增长边界的背景下,对城市密度进行调整优化是实现存量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文章采用福利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以社会福利最大化和城市土地开发收益在不同阶层之间的帕累托最优为目标,构建社会福利、无谓损失与城市密度分别在有容积率控制和无容积率控制下的一般均衡模型;结合城市发展过程对城市存量空间密度补偿机制进行动态分析,提出未达到市场均衡密度状态的存量地区可以作为城市更新改造过程中进行密度补偿的区域;未来重点应在旧城边缘区、新城边缘区和城郊区三个圈层通过差异化的密度调整策略实现存量规划时代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及开发收益的再分配。  相似文献   

18.
从规划层面改善城市热环境,是应对气候问题的有效方式,也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热环境改善措施亟须构建可靠的热环境研究框架并提出规划指标的量化调控建议。在理论层面,文章结合气候学方法和规划分区概念,提出基于多要素的城市热环境分区理念;依据指标与地表温度的耦合关系,在分区框架下的局部尺度内,提出改善热环境状况的指标量化调整建议。在实证层面,以武汉市为案例的研究表明,利用城市地表温度、用地性质和人口密度等要素,可以在规划层面建立热环境研究的分区框架,且规划指标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聚合程度、绿地率和水体覆盖率与地表温度存在规律性的耦合关系;基于分区理念框架和规律性耦合关系,可以提出热环境优化建议。由此可见,基于气候学与规划学多学科融合的分区理念架构和量化调控方法,是探索利用规划手段从"适应"层面主动应对城市气候挑战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9.
研究基于市场机制下规划作用的基本共识探讨我国控制性详细规划变革的深层理论问题,综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城市土地开发的市场化过程和"筑巢引凤"的城市开发模式,阐明了控制性详细规划是我国市场经济下城市开发和运营的规则,明确指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确定性要求与城市发展的不确定性是规划过程的内在矛盾,并充分论证了在既定制度和规划框架下功能单元与地块两个确定性尺度的控制性详细规划是协调法定规划确定性与城市发展不确定性冲突的有效方法,是市场化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20.
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是人类活动引发碳排放的重要方面,如何在国家及城市制定的减碳目标与行动纲领的基础上,对城市发展的模式与策略进行反思及调整是目前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文章以一个成功实现减碳目标的城市开发项目——斯德哥尔摩哈默比湖城为例,详细解析其基于低碳目标的规划与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