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吴晴 《城乡建设》2010,(6):35-37
苏州小城镇是我国小城镇发展的典范,其中沿江小城镇极具特色。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长江经济带建设”和“沿江开发”战略的推进,沿江小城镇在经济发展和城乡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成为江苏省城市化水平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在城镇空间规模扩张,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随之产生的如资源紧缺、环境恶化、空间无序等问题也日益凸显,给未来持续发展带来了危机。因此,亟需研究并提出苏州沿江小城镇的空间发展优化策略,通过充分利用和挖掘紧邻长江的得天独厚的优势,引导城镇的空间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的发展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工业化必然引起城市化。从这个角度看,要了解加快我国小城镇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就需要对我国未来时期的经济发展有一定的认识。就此,我谈谈中国近期的经济形势和下世纪的经济发展趋势,以及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就业问题。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的空间形态演变是不同时空尺度下自然、社会、经济、文化要素的动力作用结果,其中经济动力要素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对小城镇空间形态的塑造和扩展的作用力日益增强。本文以苏州小城镇为例,通过研究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其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探索了新社会经济背景下小城镇空间形态演变的经济动力机制,对于新型城市化下苏州小城镇未来空间形态发展的预测与控制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1、建设小城镇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诸如小城镇数量快速增长,人口数量偏小;小城镇发展的地区间差异较大;小城镇产业结构调整不尽合理,致使建设规划布局杂乱无序等现象。小城镇原来的规划与布局逐渐不适应城市经济建设发展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因此,如何规划小城镇的总体布局和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农村是一块时刻孕育着改革的热土。如果说,70年代末安徽小岗村点燃了中国农村改革的星星之火;80年代苏南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吹响了农村第二次改革的号角,那么,90年代的小城镇建设已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三个里程碑。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已成为农村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农村奔向乡村城市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成为中国在20世纪末取得巨大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宣州市小城镇建设和发展已有力地印证了这一点。 一、小城镇建设实现了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跃  相似文献   

6.
杨扬 《城市建筑》2014,(17):37-3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小城镇在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下,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城镇的经济水平和建设水平明显提高。但是伴随着小城镇的高速发展,各类“城市病”也逐渐显露。惟有科学的规划建设小城镇,才能保障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7.
纵观人类社会城市化的道路,城镇的兴衰与经济的发展是成正比例关系的,现代城市的崛起,是商品经济大规模发展的产物。我们要走中国特色的城市化路子,离不开加速小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而小城镇的兴盛又离不开经济的繁荣。本文试结合常德市小城镇的实际,就拓宽小城镇经济发展路子问题做一点探索。我们认为,在贯彻治理整顿方针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发展小城镇(主要是农村集镇)经济,需要坚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着力念好“小”、“专”、“联”三字经,以求得小城镇经济持续、稳步、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实现乡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是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对盐市富安、新丰、大冈、楼王、上冈、黄尖6个乡镇小城镇建设试点的调查,笔者认为,要加快乡镇小城镇建设步伐,必须妥善处理好十个关系。 一、妥善处理好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事实证明,乡镇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经济发展需要加快小城镇建设,对小城镇提出更高的要求,也为小城镇建设提供经济基础;小城镇建设又反哺经济建设,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那种把小城镇建设与经济发展对立起来的认识和两者不同步的片面做法是有害的。大丰县新丰镇经济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的历程,可以充分说明二者的辩证统一关  相似文献   

9.
小城镇发展与建设用地管理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论述了小城镇发展在我国现阶段城市化过程中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分析了小城镇发展过程中建设用地管理失控的深层原因 ,提出了协调小城镇发展与强化建设用地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城市发展问题上,长期推行“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战略方针,实践中也尤以小城镇的发展最为迅猛和活跃,“70年代造田,80年代造厂,90年代建城”,可以通俗地反映出农村改革发展的历程。可以说,改革开放以后乡村经济的发展及由此推动的乡村地区城市化是中国近20年城市化历程的主要内容。有的学者甚至提出,中国今后城市化道路的选择,仍应继续坚持和贯彻这样一种以小城镇发展为主的乡村城市化战略模式。勿用质疑,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和辐射不断扩大,必然会使越来越多的乡村地区改变原有的传统农业生活方式,逐步向现代城市形态转化。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乡村城市化是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和表现,也是未来发展的大趋势,但是,通过对我国改革  相似文献   

11.
1990年以来,我国进入了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时期,本文主要对我国20世纪90年代各省区的城市化进程进行比较分析。鉴于1990年和 2002年我国各城镇人口统计的口径不一,按照双轨城市化的概念,本文先对我国1990年代各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进行调整,然后与各地区历年的经济发展水平(以人均GDP来表示)进行相关分析,得到1990年代我国各省区城市化进程的五种演变类型。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的差异,我国省区间城市化进程差异较大,区域城市化不平衡现象依然显著;东部沿海部分发达省区城市化程度较高、速度较快;东北和西部省区城市化水平发展相对较慢、城市化水平也是最低; 而京津沪三个直辖市已经进入城市化的稳定增长阶段,未来提升的速度和幅度都不高。  相似文献   

12.
我国的城镇化与规划调控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仇保兴 《城市规划》2002,26(9):10-20
城镇化可表述为农村人口持续地向城镇转移的过程。着眼于分析我国现阶段城镇化的特点、功能和地位入手 ,说明城镇化是不可抗拒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它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而且也是经济发展的动因。通过规划的合理调控 ,城镇化有助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城镇化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当前 ,我国正面临城镇化的加速期 ,必须充分重视和依靠城市规划来设置轨道、加强调控来保证我国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 ,城乡规划工作也要适应城镇化和市场化的要求进行六方面的变革。当前 ,我国城镇化过程中出现了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规划调整、寅吃卯粮的圈地运动、脆弱资源的过度开发、杂乱无章的城郊用地和屡禁不止的违法建筑等八个方面的问题。虽然 ,这些问题属于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但也必须在保持发展的势头下 ,认真强化城乡规划的调控来加以解决。最近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国发[2 0 0 2 ] 1 3号文 )以及九部委的贯彻意见 (建规字 [2 0 0 2 ] 2 0 4号 ) ,正是基于坚持实事求是、讲求实效、保证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来加强城乡规划调控的。对以上两文件所提出的若干重点调控措施和创新思路进行了阐述 ,以期统一社会各界  相似文献   

13.
基于产业融合的乡村景观变迁——以淘宝村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快速城镇化中,城市与乡村之间相互影响,且乡村在这个过程中一直处于弱势。乡村景观包含人工与自然环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乡村政治、经济和文化的集中体现,其中经济类型对于乡村景观的影响最为深远。新型城镇化相较于传统城镇化,更加强调人的在地城镇化,以改善乡村的经济条件为首要任务,以产业融合作为主要途径,因此乡村的经济结构必将发生转型,乡村景观也势必会因此而变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依托网络和物流的"淘宝村"经济发展模式成为越来越多农村实现在地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创新与传统文化虽不是矛盾,但也存在不可避免的冲突,空间生产理论清晰地阐释了经济发展决定空间模式,因此,如果在经济发生转型之后,空间没有响应,那激化的矛盾对于乡村景观将是毁灭性的,乡村景观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自身的适应性而转变。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城市发展的形势与判断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赵燕菁 《城市规划》2002,26(3):8-17
在分析我国宏观经济特征后 ,提出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作出了 :(1)加速城市化发展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阶段的需要和必然 ;(2 )目前城市加速发展的趋势是主流 ,对于泡沫经济需要尽快未雨绸缪两个基本判断。认为在我国的经济发展新阶段里 ,城市发展扮演着决定性的角色 ,必须尽快将城市化提升到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在目前的阶段 ,城市发展的任何减速 ,对于国家整体发展目标的实现都将是极为有害的  相似文献   

15.
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是紧密相关、相互促进的,城市化和城市的发展会造成我国耕地大量流失和粮食紧缺是极其错误的观点。我国城市化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城市用地就总体而言处于低标准水平。城市与区域规划是合理利用和节约土地的重要手段,应切实重视和加强城市与区域规划对空间资源尤其是土地资源的合理调控、配置作用。  相似文献   

16.
“区域竞次”“非正规经济”、“不完全城市化”等三个关键词,分别表述了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劳动用工方式和城市化模式,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逻辑的关联,揭示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中国模式”的整体制度设计和安排。文章回顾和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劳动用工方式和城市化模式形成的背景、主要特点及其相互关系,指出其既取得了经济增长的巨大绩效,也带来了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长期负面影响;从中梳理和提出了可供规划工作者思考的三个方面的启示,就城市规划工作者进一步提高认识,自觉地致力于转变经济发展和城镇化模式,深化体制改革、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转变城镇化和城市治理模式、加强城镇化的社会引导等问题提出了有关意见。  相似文献   

17.
短缺还是过剩——有关中国城市化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化进程及形态可能是影响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城乡格局的重要因素。回顾了近代以来我国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及其主要特征,分析当下快速推进城市化所引发的城市问题、非均衡发展和过度城市化等城市化方面的"中国问题",从城市化与农村现代化之关系、制约城市化进程的相关因素等环节,探讨未来我国城市化的适当路径以及在城市化格局演变中城市规划所应承担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李婷婷 《山西建筑》2009,35(23):8-9
指出城市化是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议题,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分析全球城市化的现状,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演变过程,探讨我国城市化的特征和面临的挑战,探索集约化、多元化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型城市化模式。  相似文献   

19.
就业压力下推进城镇化的产业结构战略选择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赵永革 《城市规划》2003,27(6):11-18
就业是我国目前和今后较长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和城镇化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 ,城镇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和新增就业人口的重叠对城镇化发展而言既是动力 ,又是巨大的压力。城镇化的实质是空间结构的调整优化和非农就业的增长。应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 ,根据比较优势原则 ,合理确定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 ,采取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的“两条腿走路战略” ,有重点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对就业带动作用明显的制造业和服务业 ,改革对城镇非正式就业的管理 ,推进城镇化在经济发展和非农就业增长拉动下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经济的发展是城市发展最根本的活力源泉,对城市发展进行经济论证应该成为城市规划的最基本的依据之一。文中论述了城市化经济成本的内涵、类型和构成,依据目前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从狭义和广义两种尺度上对重庆市的城市化经济成本进行了调研测算;在此基础上,从城市化发展的经济带动能力来预测重庆市未来的城市化水平,并根据城市化经济成本预测未来城市发展的资金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