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用偏光显微镜溶剂抽提分离法,对大庆澄清油芳烃组分,在430℃液相碳化早期生成中间相的结构形态,随恒温时间增长的转化特征进行了考察。溶剂抽提分离获得的各馏分的分布可以较好地跟踪中间相的生成及转化过程,从而阐明该芳烃组分的碳化机理。对单馏分及全馏分液相碳化行为的比较研究表明,二者所获得的中间相结构形态较相近。碳化初期生成小单球,然后长大、融并成大球,进一步转化为大等色区,最终转化成定向程度更高的纤维结构。随碳化时间的推移,可观察到纤维的纤细化过程。中间相的形成机理为: HS k_1 TS k_2 PS k_3 PI其中:k_1>k_2、k_2相似文献   

2.
查庆芳  徐芙蓉 《炭素》1989,(1):27-33
采用热重法和差示扫描量热法(测定玻璃态转化温度)对三种不同来源的11个中间相沥青样品进行热解行为和流变性能的表征。热重分析和族组成分布表明,T渣油E馏份的三个样品(9~#,10~#,11~#)具有较高的热稳定性,热解过程中,化学缩合反应进行较弱,中间相的生成以原有β组份分子的物理堆积过程为主。玻璃态转变温度和软化温间ΔT的测量证实了这三个样品在液相碳化过程中有较佳的流动性和在低粘可塑态维持相对较长的时间。实验证明了玻璃态转变温度和沥青原料的纺丝性能具有一定的依存关系。  相似文献   

3.
张和  郭崇涛 《天津化工》1998,(2):6-8,25
本文利用热重分析、元素分析及电子强力仪、密度测定仪对中间相沥青预氧丝在催化过程中热失重,元素组成的变化及中间相沥青碳纤维抗拉强度,杨氏模量、密度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找到了上述参数在碳化过程中的变化规律,为碳化过程的研究和高性能中间相沥青碳纤维的制备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4.
对几种焦化原料油,观察到所生成的原始焦炭结构,互不相同。研究这种结构上的变化主要是借助于偏振光显微镜观察焦化原料油部份碳化后所得的样品,原料油加热到400℃左右,出现极细的亚微米级的中间相,这是结构形成的最初的征兆。对这些结构前驱体进行了定量的对比分析。对各种石油焦化原料油所生成的中间相的浓度、生长率、融并行为进行了比较。加热速率、温度、和其它各种碳化条件对最后焦炭结构的影响,也作了全面的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了煤焦油沥青中间相转化及动力学,测定了中间相转化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煤焦油沥青中间相转化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在420~450℃之间其表观活化能在124.54~187.8KJ/mol范围.原生QI降低了中间相转化活化能,促进了中间相的成核,缩短了中间相转化特征时间区间.  相似文献   

6.
在炭化的过程中,煤沥青会发生各向异性的中间相,文章主要针对国内外关于煤沥青中间相研究的现状以及相关进展,对煤沥青中间相的形成条件以及形成机理进行研究,对煤沥青中间相转化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的发展动态进行深层次的阐述,总结出了中间相的表征与分离技术,同时探讨了煤沥青的热条件处理和添加剂对煤沥青中间相结构和形成的影响以及化学组成,并提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1983年总目录     
《炭素》1983,(4)
国外碳一石墨制品发展简介…………3.31 理论研究中间相沥青的生成机理 及其性质…………………………1.1关于热解石墨室温霍尔系数和磁阻 的测定……………………………1.12固体火箭发动桃喷管喉衬材料的 分段设计…………………………2.1碳化工学基础(译文)………………2.38我国若干石油焦性能与碳素 石墨制品的关系…………………3.1柔性石墨膨胀粒子制造机理 的探讨…………………………--3.9碳化工学基础(译文)………………3.40典型重质渣油和沥青在液相碳化早期阶段 的中间相转化特征……………···4.1 工艺研究研究耐氧化涂层石墨…  相似文献   

8.
采用最新热台显微镜技术,对近年来迅速发展的可溶性中间相沥青即预中间相、潜在中间相、新中间相沥青在热动态下显微结构的变化特征作了研究。显微镜观察表明:不同工艺条件下的原料改性处理,改变了物料的组成结构,在热动态下显微结构呈现出与未改性物料有明显的差异;在观察中用针入法拉丝,也由原来不可拉丝转变为流变性能较好的可纺物料,能拉出具有光学各向异性的中间相沥青纤维,从而克服了通常用中门相沥青纺丝过程中存在的较多困难。研究表明,可溶性中间相沥青在制备高性能沥青炭纤维上有着令人鼓舞的发展前景;热台显微技术,作为对沥青热动态下形态结构的研究,显示了它有力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部分尝试说明模型化合物和沥青的碳化与共碳化的唯象学和物理机制,并简单地讨论惰性掺入物对中间相形成的影响,所得结论有益于生产优质焦的工业碳化过程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添加不同焦粉含量的煤焦油沥青非等温中间相转化动力学研究,测定了中间相转化动力学参数,并借助偏光显微镜对热转化残留物的光学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煤焦油沥青中间相转化属于一级动力学反应,在400~500℃其表观活化能为222.6~241.8 kJ/mol。添加焦粉降低了中间相转化活化能,加快了中间相转化速率,缩短了中间相转化特征温度区间,导致热转化残留物中形成大量镶嵌结构,不利于针状焦光学显微结构生成。随着焦粉添加量的增加,这种不利影响加剧。  相似文献   

11.
以精制煤焦油沥青为原料,采用常压热聚合法进行中间相转化。根据产物中中间相沥青与母体沥青之间的密度差,将中间相沥青分离出来。系统考察了热聚合温度和恒温停留时间对中间相沥青的收率、软化点、族组成和光学显微形态的影响,采用FT-IR分析技术分析了中间相沥青的官能团结构。实验结果表明:聚合温度430℃,聚合时间4 h,中间相沥青的软化点为316℃,w(QI)为74.62%,w(TI)为73.81%,收率为12.5%。  相似文献   

12.
煤碳化成焦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申峻  邹纲明 《煤炭转化》1999,22(2):22-27
从煤碳化的中间相机理、不同煤阶煤的成焦过程、气体压力的生成,以及碳化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反应和焦炭微织态的形成过程等方面综述了近年来在煤的碳化成焦机理研究方面的新进展,指出今后应加强对煤碳化机理的研究,以利于指导炼焦生产.  相似文献   

13.
中间相沥青纤维的氧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间相沥青熔融纺丝可制得沿轴定向较好的沥青纤维。这些纤维虽然由芳烃大分子层片组成,有较高的软化点,但仍具有热塑性,因此在碳化以前必须进行不熔化处理,使之热固化,以防止碳化时纤维的熔融和融并,保持它们轴向择优定向的结构。故不熔化处理在碳纤维的制造过程中是一个关键的步骤。 本文通过在空气中加热中间相沥青纤维,研究了氧化工艺参数,氧化增重和最终碳纤维性能之间的关系,并试图从热力学和动力学的角度探讨中间相沥青纤维的氧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以深度裂解石油渣油为原料,采用两段热缩聚法可制得软化点为268℃,可编性良好的中间相沥青。本文详细考察了温度,时间对中间相沥青软化点,可编性,中间相沥青形态及碳化收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了两段热缩聚反应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时间对中间相沥青的结构和性能影响较大,选择适宜石油渣油,采用加压-真空两段热缩聚法,调整反应条件,可制得可纺性良好的中间相沥青。  相似文献   

15.
六十年代以来,沥青类有机质液相碳化方面的研究得到较快的发展,特别是Brooks和Taylor于1965年揭示了中间相液晶态小球体在重质渣油、沥青和重芳烃体系的碳化早期阶段存在之后〔1〕〔2〕,使碳和碳工艺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沥青基碳纤维等新型碳材料的原料调制和改质技术的研究、可溶性拟似中间相的发现,又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液相碳化的理论体系。 作者试图通过拟似中间相沥青制造碳纤维的过程,并与中间相沥青进行比较,介绍其基本概念,形成机理和主要性质。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煤沥青及其碳化产物的ESR研究,表明煤沥青碳化初期反应经历了自由基历程,发现中间相阶段脱氢缩聚使得稳定自由基大量生成,半焦阶段导电电子的产生使得碳化产物的ESR谱线异常增宽,中间相阶段碳化产物的自由基浓度增加与其分子量的增大是一致的,而碳化产物的ESR线宽大小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分子的“流动性”,同时比较了两种煤沥青碳化产物的电子物性差异。  相似文献   

17.
以煤沥青为原料,采用程序升温、多管井式坩埚炉进行热转化反应,研究不同结构反应器中中间相的热聚合行为。试验显示:煤沥青中间相的光学结构与均相成核的中间相沥青相似;另一方面,热转化过程中不同结构反应器内样品的中间相生长存在差异。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样品收率、挥发份产率不断降低,而软化点和甲苯不溶物含量则不断升高。对于不同结构的反应器,等径管内热反应样品的收率、挥发份产率比变径管内样品的偏低,甲苯不溶物含量和软化点则偏高;同时光学结构显示,等径管内中间相球体生成、长大、融并到变形的速率比变径管内样品快。分析认为:由于变径管中段直径的改变,对底端样品中的轻组分产生了中段截流作用,致使热聚合反应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8.
<正>辽宁诺科碳材料有限公司以石油产重芳烃为原料,致力于高模量(高导热、低成本)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研发生产。目前该公司实现了中间相沥青工业生产技术突破,并掌握了中间相沥青的熔纺技术及氧化、碳化、石墨化工艺等核心技术。诺科碳材如今已实现中国自己的中间相沥青基碳纤维量产:一期工程"20 t/a高模(高导热)中间相沥青  相似文献   

19.
砷形态分析方法及其样品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瑶  黄清辉  刘颖  陈玲 《净水技术》2009,28(3):10-13
环境中砷污染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不同形态砷的毒性相差甚远,因此,砷的形态分析对于了解砷化物的生态影响及其在环境中迁移转化规律具有重要意义。而不同形态的砷化物在稳定性上存在差异,故选用适当的预处理技术,以确保样品在分离和富集的过程中砷形态及其组成不发生变化。因此,围绕砷形态分析中各种环境样品(如土壤、沉积物、食品、生物样品、水样等)的预处理技术和分析检测方法展开综述,总结了现代常用的砷形态分析检测方法及与之匹配的适当的环境样品预处理技术,并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20.
用甲苯刻蚀技术研究自制萘沥青的溶解性能和低温转化行为,在偏光显微镜下对沥青中间相小球的出现、生长及融并情况进行了观察,并结合不加偏光情况下对中间相的显微形态观察,对该中间相沥青的性质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