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储层产能预测是一种对储层产油能力进行综合性评价的技术,也是测井界的一项技术难题,本文着重在水淹机理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研究确定了在动态开发情况下变化的饱和度指数(n)和胶结指数(m)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利用测井资料结合动态地质资料建立适应油田不同开发期的产能预测模型;利用神经网络技术提高了产能预测的解释精度,建立了包括岩性,物性,混合水电阻率等参数的解释模型。利用FMT测井资料解决了地层压力的计算并进行储层产能的评价和预测。  相似文献   

2.
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东部主要油区油田均已进入高含水阶段,有大约40%~60%的储量需要在该阶段采出。精细油藏描述是油田有效开发的最基础工作,因此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对于油田生产实践和提升规律性认识都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基于详细的中外文文献调研,结合典型油田实践经验总结,系统介绍了目前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的现状和研究中存在的5个方面主要问题。认为地层精细划分与对比、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开发过程中储层变化规律研究、多信息综合剩余油表征技术和高含水油藏三次采油相关研究等属于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中的5个关键问题,并明确提出了目前应用效果较好的几种新技术和方法。指出高含水油田精细油藏描述研究发展趋势集中在断裂体系精细解释、储层构型精细表征技术、测井水淹层解释、优势渗流通道研究和多点地质统计学地质建模技术等5个方向。  相似文献   

3.
高含水期大孔道渗流特征及定量描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受注入水长期冲刷作用影响,疏松砂岩油藏在特高含水期易发育大孔道,大孔道的存在造成无效水循环,影响水驱开发效果,故大孔道识别与定量描述对高含水期提高采收率措施有重要意义。文章分析了大孔道中的高速非达西渗流特征,依据高速非达西渗流的识别标准,建立了大孔道识别标准,并在考虑注水开发过程中渗透率随冲刷孔隙体积倍数变化的基础上,建立了油藏模拟系统,并给出了大孔道定量描述方法。最后选取孤东油田七区西馆上段Ng63+4开发单元作为典型油藏,进行了大孔道识别与定量描述研究。结果表明,在典型油藏的模拟区域储层内大孔道所占的比例较小,主要分布在注水井周围或注采井间。考虑了注采井距、注采压差、渗透率等指标所建立的大孔道识别标准能够有效的在油藏模拟系统中应用,并能准确、定量的描述大孔道。  相似文献   

4.
《油气地球物理》2013,(4):57-60
河流相储层由于非均质性严重,常规开采仍存在较大比例的剩余油。本文研究了河流相储层中剩余油的6种主要类型:水洗区分散相剩余油、河道砂上部低渗透弱水洗剩余油层、溢岸或边缘相薄层低渗剩余油、工程污染所致剩余油层、井间微圈闭剩余油和已开发断块外延断棱区剩余油。总结了剩余油分布的层内、层间和平面富集的规律性。重点论述了剩余油研究方法之开发地质方法,分别阐述了储层相控建模、岩石物理相、流动单元、神经网络和微构造5种方法。  相似文献   

5.
窜流通道分级模糊评判方法及其在绥中36-1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已有模糊评判方法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窜流通道分级模糊评判方法。根据窜流程度将窜流通道分为3种级别,综合考虑窜流通道的影响因素和表现特征构建简便、合理的评判指标体系,确定各指标的分级界限并分配权重,从而建立起对水驱或聚合物驱油藏均适用的窜流通道模糊评判模型。绥中36-1油田注聚试验井组实例应用表明,该方法简便、实用,且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厚油层层内优势窜流通道定量识别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低渗透厚油层引入能有效表征优势窜流通道的4项参数,应用加权K-means聚类算法开展优势窜流通道的定量识别方法研究。利用该方法对乾安油田Ⅰ区Ⅶ砂组油藏59口井177小层进行识别,诊断出22口井存在优势窜流通道,与研究区示踪剂检测结果基本相符。根据优势窜流通道的单井识别结果,绘制了优势窜流通道平面分布图,研究其分布规律。优势窜流通道的分布区域主要受砂体微相、砂体形态及古水流方向的控制。  相似文献   

7.
注氮气泡沫控制水窜技术在油田高含水期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合  叶鹏  刘岩  王鑫 《石油学报》2010,31(1):91-95
基于大庆萨北油田高含水期油藏控制水窜的需要,研制了氮气泡沫驱替液。三管非均质岩心驱油实验结果表明,与聚合物驱相比,注氮气泡沫可以显著降低驱替前后高渗透岩心的出液比率和出水比率,氮气泡沫比聚合物能更有效地封堵高渗透带。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氮气泡沫驱替液能有效地抑制注入水沿高渗透部位的突进,提高驱油效率,使得整个试验井组产出液平均含水率由93.9%下降到90.2%,在产液量降低41 t/d 油量增加16.4 t/d,半年内累计增油3.486 t,增产和综合效益显著,该项技术适合大庆萨北油田高含水期进一步提高采收率,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针对已有窜流通道判识方法考虑因素不全面、不适用于裂缝发育储层的问题,按照“识裂缝、判趋势、定方向”的思路,注水井以剖面测试数据为主、采油井以全井生产数据为主,创建流度分析法识别裂缝发育井层,明确窜流层位;集成发展以隶属度区间函数、主客观组合赋权为核心的模糊数学分析法,判别注采井窜流趋势;首次建立面积井网注入水推进速度计算模型,制定小层级窜流通道判别标准,实现小层级窜流通道的有效识别。结果表明,C45区块发育各类程度窜流通道共14条,与示踪剂测试结果相近;从注入水推进速度计算结果看,误差仅为5.94%;新方法可有效解决假性窜流通道及多向连通作用影响,实现窜流通道的精准识别。研究成果可为改善大庆外围油田的资源开发效果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以粉砂岩为主的非均质砂岩油藏.因其岩性细。利用测井曲线划分储层及水淹层识别难度很大,严重影响了该类储层的识别及开发利用。根据储层岩石物理相能够综合反映岩性、物性、孔隙结构、含油性及水淹程度的这一基本原理,利用岩石微观孔隙结构参数FZI及岩心分析的岩性参数,建立了非均质储层的不同岩相细分标准。通过实际应用及投产(试油)资料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所建立的储层细分标准是合理的且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0.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的方法系统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提出了一套完整的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方法系统.其中包括三项内容,而每一项又包括若干具体内容.①油田开发分析方法研究,其中包括: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研究;油层非均质性研究;水驱可采储量与采收率分析;驱油效率与波及系数分析;提高油井排液量分析;注水井吸水指数分析;自然递减分析;存水率与水驱指数分析;油层压力系统分析;油藏水侵计算.②剩余油研究,其中包括:剩余油宏观分布研究;剩余油微观分布研究;剩余油饱和度研究.③改善水驱油田开发效果调整方法研究,其中包括:加强管理综合调整;打调整井;水动力学方法调整;提高采收率方法;井下措施;利用水平井调整.并指出这些内容不仅对一个具体油田的调整,而且对一般高含水期油田的调整研究都是适用的.将这套方法系统应用于濮城油田南区沙二下_(1-5)层系的调整研究,取得了很大的成效.表明该套方法系统具科学性、先进性和可操作性,有很大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1.
受层间储层物性差异的影响,低渗透油藏高含水期层间动用程度差异显著。层间径向钻孔是改善层间动用程度差异的重要技术之一,径向孔个数和长度是影响径向钻孔效果的主要因素。以2层合采油藏为例,以层间均衡动用为目标,以油水两相不稳定渗流理论和等值渗流阻力法为基础,综合考虑层间物性差异和动用程度差异,建立了高含水期油藏径向孔个数及长度的优化方法,并编制了相应的计算程序。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对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采用新建方法计算结果进行径向钻孔后,层间动用程度差异改善显著,提高了油藏采收率,也表明了所建优化方法的可行性与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陕北中生界特低渗透高含水油藏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油田开发实际,通过对试油试采等资料的综合整理与分析,总结陕北魏家楼油田长6特低渗透高含水油藏的基本特征及其高含水区带的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魏家楼油田长6油藏属于典型的特低渗透高含水油藏,含水率等值线在平面上围绕局部构造高点呈不规则的环带状分布;油藏内部含水率分布具强非均质性,沿北东—南西方向上含水率变化相对稳定,等值线呈带状延伸;沿北西—南东方向上含水率起伏较大,等值线呈现高、低含水区带交替相间分布;局部夹有高含水带的异常突入。资源条件差、油源不足是魏家楼油田长6特低渗透油藏高含水的根本原因;原油黏度高、流体性质差异大、流度比高、天然裂缝发育是其高含水的主要内因。图5表2参12  相似文献   

13.
具有优势水侵通道的注水开发油藏在油井高含水期仍存在大量剩余油,可通过对水淹大孔道的调堵,实现对该类油藏的挖潜。然而,目前仍难以定量描述和表征注采井之间的大孔道对注水开发的影响情况,因此对调堵效果的预测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文中将注采井之间的油藏流动区域视为相对均质的油藏与大孔道的并联,分别采用渗流和管流模型计算油井的无因次采液指数与含水率,通过生产数据的拟合,建立快速测算图版,确定大孔道的等效孔径,进而计算大孔道封堵后油藏的流动能力及油井再次达到特高含水期的驱油效率。实例分析表明,该方法所需参数较少,能够实现非均质油藏大孔道调堵效果的快速测算。  相似文献   

14.
高含水油田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思考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油田开发的需要,在高含水油田有必要开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研究,横向上要精确识别和预测对剩余油富集具有遮挡作用的小断层、微幅度构造、砂体边界和岩性隔挡(如废弃河道),纵向上要精细预测控制剩余油丰度的砂体厚度和储层物性参数,重点解决河道边界预测和薄互层储层单砂体厚度预测精度问题。并结合高含水油田开发的需求,提出了关于发展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发展方向。以大港油田港东一区一断块研究为例,说明了在高含水油田应用油藏地球物理技术的必要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大孔道的存在导致注入水快速突窜到生产井,使油藏快速水淹,降低了水驱波及效率,从而导致采收率下降.为了加深对大孔道的认识,确定高含水油田大孔道参数,在充分利用油田静态资料和动态资料的基础上,应用渗流理论,推导出产油井中无效水量的数学模型;再根据高速非达西渗流公式和Carman-Kozeny公式,定量描述注采井间大孔道的渗透率和孔喉半径.以油田现场常用的反五点井网为例,根据模糊数学理论对井组间产水量进行劈分,计算得到井组间大孔道的渗透率和孔喉半径等参数.以杏六中油田为例,利用新方法定量描述大孔道参数,并以试验井组间无效水量为依据判断大孔道的存在情况,大孔道参数的计算结果证明该方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海上高含水稠油油藏的治理方法,针对海上稠油油藏储层物性好、水利能量充足、单井产液量高、原油黏度高和油井高含水等特点,通过建立井组地质模型,采用油藏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不同驱替开采方式和注采参数对抑制、延缓底水锥进的效果.研究发现:(1)针对海上稠油油藏的敏感性分析,注入介质>地层倾角>渗透率韵律>级差;(2)0.2...  相似文献   

17.
根据任丘潜山油藏高含水期的开发特点及堵水治理的现状,提出了今后堵水的选井原则及对策。介绍了1995年以来,针对不同油藏条件和井况所采取的堵水措施,施工12井次,可对比的9井次,有效率达100%,年累计增油1.11×104t,平均单井增油1116t。指出:针对不同情况采取的堵水、复堵、注水泥等措施可有效封堵主要出水裂缝,控制含水率上升,减缓产量递减;为提高堵水效果,要加大堵剂用量、封堵半径,油井要有较好的含油层段接替,堵水后要保持产液量;因堵水造成的对含油缝洞的污染,可在酸化解除污染后再进行有机复堵。  相似文献   

18.
SJW油区为带边水的中低渗构造-岩性油藏,边水能量弱,区块油水井均压裂投产投注,目前含水率高,关停井多,采出程度低。本文采用油藏精细描述技术,搞清了砂体展布规律,分析了影响水驱效果的主控因素,目前主力延9油层的井网受效一般,顺河道方向砂体连通性好,为注采主流通道。经过生产动态分析、开发效果评价及开发技术对策论证,提出了3点开发调整策略:采用点状不规则注采井网,增加注水井数,温和注水,恢复地层压力;在油层下部注水泥,形成一定范围的水泥封堵层段,封堵下部压裂缝,同时降低单井注水量,防止油层底部水淹;使用油井转注、换层补孔、控液复产、堵水调剖、提液等油水井综合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9.
注入水水质对储层适应程度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选取与注水水质有关的4类(14个)地质因素和3类(15个)水质因素,依据模糊综合评判原理和现行水质标准(SY/T5329-94),提出并建立了储层及注入水水质综合物性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提出了以储层综合物性评价结果建立注入水水质标准的基本思想,并通过模糊综合评判结果建立了确定注入水水质对储层适应程度的“模糊综合评判法”。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确定注入水水质对储层的适应程度,可用于不同类型油藏的注入水水质对储层适应度评价,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