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2):190-193
进一步确定太原组硅质岩中硅岩的种类以及所含的其他矿物成分,对于分析硅质岩的成因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和差热等分析方法,在太原组下部层状硅质岩中新发现了大量的叶腊石矿物并确定硅质岩中硅岩的种类为蛋白石。新发现的叶腊石具有典型的叶腊石光性特征,X衍射特征峰清晰存在,差热曲线中具有明显的叶腊石吸热谷。硅质岩中的叶腊石赋存在具有两组方向的微裂隙中,并被硅质岩中主要矿物蛋白石所包裹。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焦作地区太原组几乎每层灰岩中均含有Zoophycos,但大小、形态、丰度、分异度和充填物颜色各异.对太原组L1L8灰岩层中Zoophycos的产状及分布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Zoophycos在个体形态与大小、产状、充填物颜色、丰度上均存在的差异与沉积层岩性及沉积背景有关.在纵剖面上,从L1灰岩到L8灰岩,Zoophycos遗迹化石的颜色呈现规律变化,这与水深、岩性性质密不可分,在浅水、氧化环境中,遗迹化石充填物为红色、褐色,随着水深加大,氧气减少,颜色变为灰白、浅灰色、灰色、深灰色,当水深最大时,形成了黑色充填的Zoophycos遗迹化石(仅发育在L4中上部、L7中部和L8中上部).总体看来,焦作太原组碳酸盐岩的形成共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海侵,其最大海侵分别位于L4与L8灰岩层.  相似文献   

3.
4.
豫西焦作地区上石炭统太原组的 及其分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5,(6):791-796
以华北陆块南部豫西偃师县-龙门镇地区大量的全取心铝土矿钻孔为研究对象,通过岩心观察和在垂向上连续取样,运用岩石薄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X射线衍射分析、差热分析等手段对铝土矿的矿物学特征及其垂向变化规律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偃师县-龙门镇地区本溪组铝土矿含矿岩系的矿物主要以隐晶质或微晶存在,部分矿物在后期发生重结晶作用。矿物成分和组合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变化规律:下部和上部泥岩以黏土矿物为主,含有少量呈隐晶质的硬水铝石,下部和上部泥岩黏土矿物的矿物成分具有很大差别,下部泥岩以伊利石为主,含有少量的珍珠陶土,上部泥岩以高岭石为主,含有少量的镁绿泥石和鲕绿泥石。中部铝矿物和钛矿物含量较高,黏土矿物含量较少。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可能与铝土矿含矿岩系形成过程中不同的物理化学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6.
7.
佳县—子洲地区太原组砂体成因及对储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按砂体的沉积特征和成因,可将鄂尔多斯盆地东部佳县--子洲地区的太原组砂体分为潮汐沟道砂体,河道砂体和潮下砂坝砂体三类,不同成因的砂体,在结构组分,构造,测井曲线和展布形态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这些特征又明显地影响后期成岩作用类型和强度,从而控制着储层的孔隙类型,物性,分布等特征,研究表明,最有利于储层形成 与演化的砂体为潮汐沟道砂体,高的成分和结构成熟度导致胶结作用较强,压实和溶解作用表现不明显,使砂体内保留有相对多的粒间孔和高岭石晶间孔,物性也较好;这类砂体多呈条带状分布于太2时的中,南部地区,该区块的太2段亦是今后重点勘探的区块,河道砂体和潮下砂坝砂体的沉积特征决定了它们的储集性能不及潮汐沟道砂体,且分布局限,属于较差的储集砂体类型。  相似文献   

8.
湖北峡东地区位于华南板块上扬子地块分区,其奥陶系南津关组灰岩中发育大量条带状和结核状硅质岩。在详细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这些硅质岩进行岩相学和地球化学分析,探讨其成因及沉积环境意义。结果表明:硅质岩主要由石英、玉髓组成; 硅质岩贫Mn、Fe,其A1/(Al+Fe+Mn)值为0.27~0.84,平均值为0.64,Mn/TiO2值小于0.5,Th/U值为0.02~0.86; 硅质岩具有低的稀土元素含量(质量分数,下同),稀土元素总含量为(0.67~27.79)×10-6,经北美页岩标准化后呈现相对平缓右倾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和弱的Ce异常,同时(La/Yb)N平均值为1.31; 硅质岩寄主灰岩的δ13C值为-2.37‰~2.30‰,平均值为-0.006 4‰,δ18O值为-9.04‰~-6.49‰,平均值为-7.61‰,计算的古环境温度为4 ℃~21 ℃。这些结果反映湖北峡东地区奥陶系南津关组灰岩中的硅质岩主要为生物成因,形成于温暖缺氧的大陆边缘环境。  相似文献   

9.
为了深入探讨华北西部地区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太原组不同古氧相遗迹化石组合特征,选取河南焦作、河南禹州、山西附城和太原西山4条露头较好的太原组剖面遗迹化石为研究对象,运用遗迹学和地球化学方法对遗迹化石及其围岩进行研究,并划分出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结果表明:研究区太原组遗迹化石可划分为4种不同古氧相遗迹组合。具有红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Planolites遗迹组合为贫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较闭塞海湾潟湖底部的贫氧环境;具有灰白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Skolithos遗迹组合为常氧相遗迹组合,出现于浅海上部或海湾潟湖上部的常氧环境;具有灰色潜穴充填物的Zoophycos-Helminthopsis遗迹组合为弱氧相遗迹组合,形成于浅海中部的弱氧环境;Nereites-Chondrites遗迹组合为厌氧相遗迹组合,产生于浅海下部的厌氧环境。研究结果可为华北盆地太原组沉积期古环境研究及地层精细对比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甲骨卜辞及文献资料,论述了在殷商时期的焦作地区不仅是政治中心,而且也是重要的军事基地。所以,焦作地区在殷商的社会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详细阐述了阳城-沁水地区太原组碳酸盐岩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生物组合和氧碳同位素等沉积特征,进而将碳酸盐岩划分为泻湖灰岩、潮间带灰岩、潮下浅水灰岩和风暴灰岩等四种因类型,并对太原组沉积环境的演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对界河金矿黄铁矿形态、成分、热电系数、X光及矿物学填图研究,得出{111}、{210}、{100}分别主要出现在矿体的上部、中部、下部,含{210}聚形晶高为富矿地段;矿体都包含于热电系数为-140~-160μV/℃区间,热电系数绝对值大于160μV/℃为富矿;7号矿体剥蚀较大,1,4号矿体剥蚀较小,现开采部位分别相当于矿体的下部和上部;热电系数填图确定了矿体的形态,并发现了新矿体。  相似文献   

13.
对太原地区地质构造的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大量的节理测量资料,恢复了该地区中生代以来的三期构造应力场,在此基础上,详细分析了该地区各类构造的形成机制.讨论了太原地区区域构造格局的形成演化历史.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翡翠中主要组成矿物绿辉石的矿物学特征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绿辉石的主要化学成份为SiO2、Al2O3、Na2O,含有少量的TFeO、MgO、CaO、Cr2O3、MnO、TiO2、K2O。某绿辉石的化学成份介于硬玉与透辉石的二元混溶系列的中间态,具有P2或P2/n型结构绿辉石的特征,这也得到了绿辉石的X射线粉晶衍射分析的证实。  相似文献   

15.
黄铁矿为大庆岭金矿床中主要的载金矿物。黄铁矿中微量元素的含量反映了矿床成因的多元性及成矿物质的多源性。Ba的高含量表明矿床为浅成热液金矿床。黄铁矿S/Fe值与含金性的相关变化关系说明了富金黄铁矿是在高硫逸度的条件下形成的。黄铁矿的晶形、热电导型及As含量沿矿体走向方向的变化,均表明本矿床剥蚀深度不大,且具东低西高的趋势。含金黄铁矿以其{hko}、{111}及聚形晶含量较高、粒度较细、Pb,Zh含量高、晶胞参数大、以及热电系数均值大和极差小为特征。由黄铁矿的电子顺磁共振谱研究可知,本矿床黄铁矿中的金有一部分是呈品格金的形式存在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系统描述了新庄孜太原组剖面,研究了灰岩中的(竹蜓)类动物群,计有13属41种,其中包含3个未定种。根据(竹蜓)类组合特征,可建立Pseudofusulina vulgaris--Quasifusulina cayeuxi组合带,大致相当于江苏大屯太原组的Sphaer oschuager带,其时代应属晚石炭世晚期。  相似文献   

17.
广西古袍金矿床的合金石英脉,可划分为变质热液、岩浆热液与复成因三类,后者应为今后找矿的主要类型。根据铅、硫、氢、氧同位素资料;石英结构铝、碱量,包裹体成分及黄铁矿微量元素等成因信息,论证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演化与成矿的关系。金的富集是处于造山带构造环境,经历加里东及其以后构造-岩浆作用多次叠加的长期演化过程。据矿物的成因信息和控矿条件,认为矿区西南部的外围应为今后找矿的远景地区。  相似文献   

18.
利用偏光显微镜对大同煤田太原组9号煤层底板高岭岩的岩石学特征和成因进行了研究。在显微镜下识别出碎屑(包括陆源碎屑、火山石英晶屑、火山黑云母晶屑、脱玻化的"燧石状"玻屑)、隐晶高岭石团块、高岭石晶屑、高岭石基质四大结构组分;研究认为组成此层高岭岩的岩石类型主要为凝灰质团块状高岭岩,在顶部发育有薄层长石假象型晶粒高岭岩和凝灰质隐晶高岭岩,中间夹薄层凝灰质砂岩;该层高岭岩是经盆底水流改造的沉凝灰物质蚀变而成。特别是首次提出:该层高岭岩中大量发育的团块是由硅铝质玻屑蚀变而来的隐晶质高岭石集合体,由于经受了流水改造作用,其火山成因证据已经消失殆尽。  相似文献   

19.
《焦作工学院学报》2016,(3):350-356
通过对豫西伊川地区兵马沟组露头剖面的详细实测和野外资料的室内整理分析,运用沉积岩石学、粒度分析、沉积地球化学等方法对该地区分布的兵马沟组沉积特征、沉积环境及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伊川地区兵马沟组自下而上可确定并划分出扇三角洲平原、扇三角洲前缘和前扇三角洲等3个沉积亚相及多个沉积微相,是一个典型的水进型扇三角洲相沉积。本研究为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构造沉积演化研究提供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