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图案纹饰是塑造传统陶瓷艺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创造中国的陶瓷艺术、造型与审美意识形态的巧妙运用中,元代青花装饰证实了图案变化与统一的审美原则,客观与主观意识相结合形式美法则的价值,而图案也成就了元代青花装饰的历史辉煌。  相似文献   

2.
王辉  任丛 《景德镇陶瓷》2012,(2):154-155
青花,是中国传统的瓷器装饰,青花分水则是青花艺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青花分水的说法出现于清代康熙朝,虽然分水画法在元代和明末青花瓷上我们都能看到,但只是这种技法在康熙朝得到充分发挥,成为康熙朝典型绘画青花纹饰的一种技法。  相似文献   

3.
釉青花釉里红瓷,属釉下彩瓷,始烧于元代中期的景德镇窑,采用青花(用含氧化钴的矿物质原料为着色剂,在瓷坯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在烧成后呈蓝色)和釉里红(工艺与青花同,但着色剂用的是含氧化铜的矿物质原料,铜在烧成后呈红色)综合装饰技术。清逸典雅的青花与明艳瑰丽的釉里红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青花技术在元代已相当成熟,而釉里红则刚刚起步,因此,釉里红的发色是否纯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代青花釉里红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4.
面对快时代条件下人们对用餐仪式感高标准要求,提出了元代青花鱼藻纹在陶瓷餐具设计中的应用研究。分析元代青花鱼藻纹及应用特征,将鱼藻纹应用到陶瓷餐具设计当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餐具设计思路。以破碎形结合传统纹饰,将青花釉料作为基础色调,以彩绘加施于瓷器表面,完成图案花纹绘制过程。运用线描技法绘出鱼形或鱼鳞,将元代青花鱼藻纹图案应用到陶瓷餐具设计过程中,通过白色和青花蓝的配色给使用者带来一种餐上享受。  相似文献   

5.
<正>釉青花釉里红瓷,属釉下彩瓷,始烧于元代中期的景德镇窑,采用青花(用含氧化钴的矿物质原料为着色剂,在瓷坯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在烧成后呈蓝色)和釉里红(工艺与青花同,但着色剂用的是含氧化铜的矿物质原料,铜在烧成后呈红色)综合装饰技术。清逸典雅的青花与明艳瑰丽的釉里红交织在一起,交相辉映,令人赏心悦目。青花技术在元代已相当成熟,而釉里红则刚刚起步,因此,釉里红的发色是否纯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元代青花釉里红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6.
谈谈青花瓷装饰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等品种。  相似文献   

7.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aii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钻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项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等品种。  相似文献   

8.
青花陶瓷是景德镇传统名瓷中影响最大的品种,在中国制瓷史乃至世界陶瓷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青花陶瓷于唐宋见端倪,成熟的青花陶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青花陶瓷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绘制纹饰,再涂覆上一层无色透明釉,然后在高温1300℃上下一次烧成,使色料充分渗透于坯釉之中,钴料烧成后呈蓝色,着色力强,青翠欲滴,显得明净素雅。  相似文献   

9.
从符号学的角度来审视陶瓷文化艺术,为解读陶瓷文化艺术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基于符号学的视角,对元代青花人物故事纹饰进行研究,会得出迥异于以前公认观点不同的结论。元青花人物故事纹饰以其隐喻性的符号表明:其并不是元蒙统治者崇青尚白审美追求的展现,而是汉族劳动人民情感和意志的体现。  相似文献   

10.
正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器,英文名Blue and White Porcelain,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目前发现最早的青花瓷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熙时发展到了顶峰;明清时期,还创烧了青花五彩、孔雀绿釉青花、豆青釉青花、青花红彩、黄地青花等品种。青花装饰是景德镇陶瓷装饰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在万紫千红的彩瓷艺术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1.
正青花瓷起于唐代,成熟于元代,明代成为瓷器的主流,清康雍乾三朝发展到了顶峰。青花瓷花色清新明丽、造型古朴多样、精细粗犷并存、白中泛青极具中国传统墨画的神韵。青花瓷又叫青花,自问世以来一直被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平民百姓所喜爱。分水,也叫分水皴,根据画面的不同题材,分出不同层次的浓淡效果,其描绘技法层次丰富、立体感强。一、青花的历史发展青花瓷现今发现最早的标本是唐代的,成熟的青花瓷器出现在元代。元青花纹饰的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其色浓美。元青  相似文献   

12.
王志文 《陶瓷》2022,(1):92-94
探索元代陶瓷青花装饰的设计语言和设计文化,从中感受元代陶瓷青花装饰的审美情趣,品中国古代陶瓷青花兴盛之时的艺术魅力.以元代陶瓷青花装饰的设计语言为切入点,分别从造型设计与功能设计、彩绘设计与工艺设计等方面去探究元代陶瓷青花装饰中的设计语言和审美情趣.元代陶瓷青花装饰设计中的装饰元素和设计语言,不仅开启了中国陶瓷青花装饰...  相似文献   

13.
历史悠久的民窑青花瓷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山水纹饰独树一帜。青花山水纹饰从元代开始出现,经过明朝的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最终将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与传统陶瓷艺术结合在一起,使得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有别于其它瓷器的根本属性。天人合一的思想成为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的审美思想,对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的形成具有决定性影响,使得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体现出人与自然的统一,以及情与理的交融。从明代民窑青花瓷山水纹饰艺术的审美研究中,可以了解到一个时代的文化内涵和一个国家的民族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4.
《佛山陶瓷》2021,31(8)
孔雀绿地青花是元代工匠创烧出来的新瓷类,明朝宣德时期,这一工艺达到顶峰。其具体生产过程是先在泥胎上用青花料画出纹饰,然后在图案上点涂透明釉,在窑炉内用还原气氛高温烘烧,之后再罩上一层以铜为呈色剂的孔雀绿釉,二次入窑中温焙烧即成。烧成之后,在神秘的孔雀蓝釉中,靛蓝色的青花更显幽静深邃,给人一种"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独特美感。  相似文献   

15.
一、元青花中的特异纹饰在传世与出土的景德镇瓷器中,元青花瓷器极为稀少,它在数量上不仅不如明清瓷器,就是和宋代影青瓷相比也要少得多。但若就装饰而言,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因为这类瓷器上的花纹题材比宋瓷上的刻印花更为丰富,其精致程度也为明清青花所不及。那么,初露头角的元代青花瓷器上的纹饰,为什么会如此的丰富而又精致呢?为了揭示这一问题,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作过努力。综观各家论述,一般以为决定于以下的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王青 《景德镇陶瓷》2012,(1):190-192
引言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简称青花,属釉下彩瓷。青花瓷是用含氧化钻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色,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成熟的青花瓷则出现在元代景德镇的湖田窑。明代青花成为瓷器的主流。  相似文献   

17.
青花瓷起源于唐代,盛于元,明,清。元代蒙古族人是驰骋草原的游牧民族,骁勇善战称雄亚欧,建立幅远辽阔民族众多的庞大帝国。元代统治者充分吸收周边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引进青花主要的材料"苏麻离青"作为青花瓷的核心基石,烧制成功了青花瓷,并成为当时景德镇瓷器出口的重要物品。元代青花瓷花鸟装饰大都风格豪放,随意、不拘一格。装饰器型品种较多如元青花梅瓶、大盘等等。题材丰富,多种多样。动物是陪衬,花卉纹饰为主。松竹梅、牡丹、莲花、菊花、牵牛  相似文献   

18.
《陶瓷工程》2009,(5):72-73
青花加彩的装饰分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如何拼逗组合成画面纹饰和如何配合画成纹饰两个问题,前者是两者的拼逗形式,后者是两者的拼逗笔法。  相似文献   

19.
《陶瓷科学与艺术》2009,43(5):72-73
青花加彩的装饰分为釉下青花和釉上彩如何拼逗组合成画面纹饰和如何配合画成纹饰两个问题,前者是两者的拼逗形式,后者是两者的拼逗笔法。  相似文献   

20.
绘画中梅花题材的逐步兴起成为北宋时期梅花审美的一重要发展,并导致墨梅文人化类型的出现。画中梅花的出现至迟可以追溯到东晋谢安营建新宫时的建筑装饰画,即所谓"梁花画早梅"。宋以后则常用作瓷器的装饰题材。以松竹梅为瓷器纹饰,始于元代的文人画岁寒三友题材。元代青花瓷器上有单独描绘梅或竹的画面,有些辅以芭蕉洞石衬景,画工写实。元代梅干虬曲,上有尖刺状物,花朵写实。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