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燃煤锅炉炉内结渣对炉膛出口温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山东某发电厂328.5MW锅炉为研究对象,根据其结构参数、运行参数,利用FLUENT数值计算软件对其在BMCR工况下炉膛内布置吹灰器区域不同部位结渣的工况进行数值模拟。根据选定的数学模型和计算方法,经过大量数值计算,得到了该炉炉膛布置吹灰器区域不同壁面温度条件下炉膛出口温度的变化规律,并利用数值模拟所得炉膛出口烟气温度,根据1973年锅炉机组热力计算标准对炉膛出口处布置的高温受热面的左右侧出口处可监测温度参数进行热力计算。结果显示,工质与管壁温度左右侧差值的变化可以比较明显的监测左侧墙与右侧墙的结渣趋势,对于前墙、后墙以及沿高度方向的结渣趋势的监测存在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2.
元宝山褐煤燃烧特性的模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褐煤属于劣质固体燃料,由于水分和灰份含量高、热值低等技术特性,着火延迟时间长,燃烧不稳定,受热面积灰、结渣、腐蚀和磨损等现象都较严重,这些现象不仅降低了锅炉的热效率,同时也影响锅炉机组的安全和经济运行。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和多种单一判断准则对元宝山褐煤的燃烧特性进行评价,对元宝山发电厂引进德国斯坦缪勒600MW锅炉机组调试过程出现的结渣问题做了技术分析,并对该锅炉的动力配煤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安徽某电厂超超临界高参数机组煤粉锅炉受热面高温区域沾污结渣和高温腐蚀问题,对机组高温受热面沾污结渣和高温腐蚀严重区域进行了高温纳米陶瓷涂层改造。改造后,喷涂区域沾污结渣和高温腐蚀情况明显减轻,锅炉运行的安全性明显提升,锅炉热效率提高了0.4%,改造投入198万元,年节省燃料成本413万元,不到半年即可收回成本,技术经济性良好。  相似文献   

4.
高碱金属准东煤结渣特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准确预测高碱金属准东煤结渣特性,利用沉降炉试验台对准东煤、宁煤、褐煤进行结渣特性试验,比较各煤种与实际电厂锅炉燃用时结渣状况的耦合性.试验结果表明,准东煤灰熔融温度tDT和tST分别为1 310℃和1 330℃,结渣倾向不强,与新疆部分电厂燃用准东煤后锅炉出现大面积结渣现象不符.沉降炉试验得到准东煤在1 250℃时,结渣棒即出现较难吹灰的块状渣,在1 350℃时,出现黑色熔融状油膜,表现为严重结渣倾向.与灰熔融温度相近的宁煤相比,相同温度下准东煤结渣倾向更严重,接近于灰熔融温度较低的褐煤.沉降炉试验预测准东煤以及宁煤、褐煤的结渣倾向性与在实际电厂锅炉燃用时的结渣状况的耦合性较好,是预测准东煤结渣特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风水联合冷渣器的事故经常导致机组降负荷甚至停运,给电厂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结合瑞平发电厂的之际情况,针对冷渣器运行中出现的具体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热力计算.对冷渣器本体结构和进渣管等关键部件提出了具体改造措施.通过设备改造和调整,冷渣器运行效果良好,可靠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6.
针对FW型W火焰锅炉侧墙卫燃带等处容易结渣的问题,通过对温度场模拟从理论上分析了该炉型的结渣特性;从实际运行的角度,分析了该炉型的结渣原因,并提出了防治的措施.实验结果表明,采取这些措施可以消除或极大程度上缓解炉膛结渣.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国华沧东发电公司#3机组660MW机组锅炉吹灰器运行中的分析,介绍锅炉吹灰器原理及运行维护,以及锅炉吹灰对锅炉参擞的影响,合理的吹灰方式对目前大容量锅炉降低结焦结渣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相对权重建立了燃煤锅炉结渣特性预测模型。该模型选取了软化温度、硅铝比、碱酸比、硅比、无因次炉膛平均温度及无因次切圆直径6项单一指标作为输入变量,以结渣程度作为输出变量。选取了17台锅炉作为标准模式。首先,通过计算模糊关联系数(FIC)和模糊关联度(FID)获得了各指标的模糊相对权重(FRW),然后将其应用6台锅炉结渣特性评判中。评判结果表明该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卫燃带的结渣问题,提出卫燃带向火侧表面温度计算及控制的设计准则,同时提出炉内火焰与水冷壁管及卫燃带间的集总参数换热模型,并利用此模型建立燃煤锅炉卫燃带敷设面积、厚度、表面温度的代数计算公式.应用该模型对一台1025 t/h锅炉定压运行煤粉炉的卫燃带进行设计传热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10.
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立管内物料燃烧结渣问题进行了试验研究,揭示了燃烧过程中一些特征,计算与试验符合较好,验证了数学物理模型的正确性,提出了预防结渣的原则。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国内LF炉、SKF炉精炼渣的组成和本厂SKF炉精炼造渣过程 ,提出了SKF炉精炼留渣法的新工艺及其可行性。采用该工艺 ,可实现SKF炉快速化渣和降低精炼成本。  相似文献   

12.
利用自主开发的在线监测系统,在50 kW的下行炉探究2种生物质秸秆与神府烟煤掺烧的结渣特性. 结果表明,随着生物质秸秆的掺烧,灰渣的稳定厚度增加,稳定热流减小. 当掺烧玉米秸秆质量分数为0%、6.7%、15%、22%时,相应的灰渣稳定厚度为1.37、2.51、5.21、5.38 mm,稳定相对热流密度为0.44、0.42、0.37、0.35. 当掺烧花生秸秆质量分数为6.7%、15%、22%时,相应的灰渣稳定厚度为3.37、3.89、5.33 mm,稳定相对热流密度为0.39、0.36、0.30. 利用热力学计算软件Factsage进行化学平衡计算发现,随着秸秆掺烧比例的增加,灰中熔融相的质量分数增加. 用4种结渣指数对生物质掺烧结渣进行预判,碱酸比的预测最准确.  相似文献   

13.
概要论述了EAF-LF-VD工艺路线下,纯净钢生产的过程控制和基本技术要点。钢中[P]、[S]、[O]的控制应抓住EAF炉、LF炉温度条件、熔池条件,选择合理的脱氧制度、吹Ar模式、渣系组成,强化造渣与传质,其含量可控制在工艺设定值以内。钢中[H]、[N]的控制重点在VD炉操作和工作参数控制。钢中夹杂物的控制贯穿初炼-精炼-脱气过程,使得钢中的T[O]不断降低,经过变性、聚集、上浮、渣系吸附,净化钢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包钢薄板厂CSP流程精炼工序钢水温度、成分、精炼渣组成、渣量及吹氩强度等工艺参数的研究分析,采用了合理渣系、渣量、合适的吹氩强度及钙处理工艺等,实现了LF炉快速造渣,高效脱硫、脱氧,保证了钢水质量和铸机的顺行,满足了薄板坯连铸连轧的生产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15.
萍钢降低高炉燃料比措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针对萍乡钢铁公司高炉炼铁燃料比高的现状,从原料冶金性能与粒度组成、炉料结构、合理冶炼强度、造渣制度、多环布料、适宜煤粉喷吹量、低硅生铁冶炼等方面,分析了降低高炉燃料比的技术措施。研究表明:改善焦炭质量,加强筛分与整粒,选择适宜冶炼强度,选择适宜MgO的渣系.缩小加权平均角差,避免过度中心加焦,根据原燃料条件选择煤比,稳定生铁的含硅量是降低高炉燃料比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研究含B2O3的Al2O3-Fe2O3基无氟复合造渣剂快速造渣及其机理。在杭钢炼钢厂40 t转炉上进行含B2O3的Al2O3-Fe2O3基无氟复合造渣剂的工业性试验。试验表明该造渣剂冶金特性良好,能提前0.5~1.0 min化渣;全程化渣好,基本上不喷溅,不返干;钢铁料、石灰等的消耗有所降低。这些结果表明在转炉冶炼前期,提高炉渣(Al2O3)和(B2O3)含量有利于快速化渣。  相似文献   

17.
以某1 000MW超临界塔式电站锅炉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了锅炉燃用高碱煤对炉内燃烧特性和结渣特性的影响。使用CFD模拟软件对炉内燃烧过程进行了三维稳态燃烧模拟,并对掺烧不同比例准东煤后的炉内温度场和结焦率等指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随着高碱煤掺混比例的提高,炉内温度水平逐渐下降,当掺混比例较高时,炉内温度水平已难以匹配正常燃烧的条件。更改煤粉平均粒径的模拟结果表明,粒径和掺混比例都与炉内结渣特性有着较强的关联,这是由不同掺混比例下粒径改变后对于碰壁情况与温度水平的两方面共同作用导致的。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煤粉和生物质掺烧形成飞灰的结渣特性,采用基于动网格技术的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对煤粉-玉米秸秆掺烧积灰结渣实验(玉米秸秆掺比分别为0、5%和10%)进行数值模拟. 模拟过程中考虑灰渣导热系数和灰渣表面温度的变化,并将模拟结果和实验结果进行比较. 模拟结果表明:飞灰撞击质量流率随沉积进行而减小,这是因为沉积物引起的动网格变化影响探针附近流场;3种工况下飞灰在探针表面的最终沉积效率分别为75%、80%和87%,说明了玉米秸秆掺烧形成飞灰的易结渣倾向;灰渣实时形貌在动网格执行下得以实现. 在换热特性方面,灰渣表面温度和热流密度的模拟值和实验值较为接近;3种工况下0~100 min热流密度降低率分别为52.13%、46.96%和53.25%.  相似文献   

19.
同心圆二次风反切锅炉炉内气固多相流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防止大型电站锅炉炉内结渣,减轻高温对流受热面处烟气温度偏差,本文提出了二次风燃烧器喷口反切布置的同心圆燃烧方式。通过对炉内气相流动的冷模试验研究和数值模拟,单颗粒炉内运动的数值模拟和颗粒群在炉内运动的冷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合理的二次风反切可在炉内形成“风包粉”燃烧方式,且使水平烟道内高温对流受热面处的气流速度和颗粒得到均匀分布,这对防止炉内结渣、减轻高温对流受热面热偏差起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