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 毫秒
1.
关于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试验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地埋管地热换热器热响应试验技术的发展和现状,介绍了美国相关的标准和技术要求.对我国现存的两种热响应试验方法,即"恒热流法"和"恒温法",进行了评价,指出:对于大中型的地埋管换热器项目,应当现场测试岩土体的热物性,并按规范的要求进行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2.
张金荣  赵书杰 《山西建筑》2014,(32):203-205
通过对某地源热泵现场测试孔的热物性测试,由热响应测试仪器测得现场埋置岩土中U形换热器循环介质的进出水温度、流量等相关参数,并利用线热源模型计算了岩土综合导热系数、钻孔内热阻相关参数,为该地区地源热泵系统设计提供正确的设计参数。  相似文献   

3.
利用热响应测试原理,对徐州市某地源热泵工程的两个实验井进行了测试,获得了该区域土壤热物性及其取放热特性参数,并采用线热源理论对测试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确认该区域土壤的导热系数较高,地层热传导条件优,保证了地下埋管的换热能力,适宜采用地源热泵,为类似工程提供应用借鉴。  相似文献   

4.
宋建中  程海峰 《山西建筑》2012,38(7):125-126
介绍了垂直埋管地下换热器的传热模型,并对常熟市某国际会议中心项目垂直地埋管换热系统利用恒温法进行了热响应测试和分析。通过整理和分析试验数据,获得了单孔的换热能力和地层的导热系数等参数,为地源热泵设计和施工提供了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5.
建立了岩土热响应试验动态仿真模型,通过试验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基于线热源模型数据处理方法,量化分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模拟结果准确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为保证测试结果的准确性,试验持续时间不应短于72 h;测试前期数据删除不应少于12 h的数据;管内应维持旺盛湍流;应尽量提高加热功率的稳定性,否则应采用其他的数据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6.
陈海洋 《暖通空调》2012,42(4):76-78,90
以上海某工程为例,通过自主研发的测试装置,采用恒热流法分别对DN32单U形及DN25双U形竖直地埋管试验孔进行了热响应测试,得到了单位管长换热量及岩土的热物性参数,其中双U形管单位管长换热量比单U形管高约20%;双U形管导热系数比单U形管高约15%.建议在选择地埋管形式时应综合考虑场地地质条件、埋管单位管长换热量、管材及钻井难易等因素.  相似文献   

7.
《低温建筑技术》2016,(7):138-141
对合肥市某地源热泵工程进行热响应测试,通过试验井获取该地区岩土层地质成分、岩土的导热系数以及其它物性参数,进而测定岩土夏季工况排热能力和冬季工况取热能力,为类似工程提供应用借鉴。  相似文献   

8.
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设计若干关键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的热响应测试、地埋管换热器的设计和土壤的冷热平衡三个方面研究了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探讨了可能的解决方案,为相关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严寒地区岩土热响应试验与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严寒地区某工程,建立了两口120m深U形竖直埋管试验井并进行热响应试验,利用Kelvin无限长线热源理论模型计算了岩土层热物性参数及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分析了地埋管换热器的热阻特性,得出了夏季直接取冷条件下的单井取冷量与冷水温度的关系,并给出空调方案。依据土壤热平衡、初始土壤温度、地埋管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及全年负荷等因素,确定了太阳能结合土壤蓄热的地埋管地源热泵系统供热供冷方案。  相似文献   

10.
复合式土壤源热泵地埋管换热器性能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配置冷却塔的复合式土壤源热泵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地埋管换热器简化计算模型。分析了地埋管换热器管内水流量、进水温度、土壤初始温度、地埋管连接形式对其性能的影响。探讨了地埋管换热器与冷却塔的联合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11.
刘刚  李海峰  邓邵杰 《建筑节能》2012,(11):36-37,41
介绍电加热式岩土热响应测试仪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测试仪在武汉某办公楼地源热泵系统中的应用和测试结果。理论推导与试验数据相结合,指出地埋管中水流量、进水温度(或温差)等因素对地源井延米换热量的影响,为武汉地区地源热泵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地源热泵地埋管换热量与岩土热物性的测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两种地源热泵用岩土热物性测试仪(电加热式热物性测试仪、风冷热泵式热物性测试仪)的原理,分析了测试仪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及测试结果,指出流量、地埋管进水温度等因素对单位孔深换热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地源热泵系统岩土热响应试验的基本原理。对某地源热泵工程进行了岩土热响应试验,对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试验结果受地表空气温度及回填材料含砂量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由于大型公建项目本身的特殊性,如单体建筑面积比较大、建筑周围的绿化面积较小、空调冷热负荷较大,因而在大型公建项目中应用土壤源热泵系统,其所采用的系统形式以及施工方法与关键技术值得探讨与研究。作者以西安都市之门办公楼工程为例,主要从设计、施工以及运行控制方面,介绍土壤源热泵系统在大型公建项目中的应用,并与传统的能源系统方式进行了经济环境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能量守恒和质量守恒为基础建立了土壤耦合热泵U型埋管换热器三维非稳态模型,重点研究了回填材料导热率对U型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强化换热型回填材料可以大幅度提高钻井换热器的换热能力,钻井的换热能力随着回填材料导热率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但回填材料导热率并非越高越好,而是应该稍高于钻井周围岩土层的导热率。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presents an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rmal response of a spiral coil type GHE (ground heat exchanger). This GHE was installed on partially saturated landfill ground that was composed of silt and clay in the runway area of Incheon International airport. TRT (thermal response test) was conducted for more than 65 hours under continuous operation conditions. Ground thermal conductivity was derived based on line source theory, which has usually been found to be appropriate for line type GHEs such as U, W and 2U types. A reasonable method to derive ground thermal conductivity using the infinite line source theory for a spiral coil type GHE was introduced. Ground thermal conductivity from the TRT using spiral coil type GHE was compared with those from the analytical equivalent model of ground thermal conductivity.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地埋管地源热泵使用地区的地域差异和由此导致的土壤吸、放热不平衡.重点讲述了解决这种热失衡的两种方案,即太阳能辅助加热和冷却塔辅助冷却.这两种混合式地源热泵系统可以分别有效地解决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竖直地埋管换热器取、放热不平衡的问题,使地源热泵系统同样可以在冷热负荷差别较大的地区得到高效率运行.  相似文献   

18.
地埋管换热器热响应测试与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8m深双U型地埋管进行热响应测试,并使用线热源模型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得到该测试地点土壤导热系数为1.44W/(m.K),进水温度为37℃时,每米井深散热量为91.14W/m。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地埋管全尺寸换热模型,该模型水流进口条件与实验一致,土壤导热系数、地下初始温度等均为实验测得数据。以换热量比较,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差6.8%。在验证模型精度的基础上,对50m、60m、70m埋深的单U及双U型换热器进行模拟比较。进水温度为36.85℃时,对于单U型管,单位井深换热量分别为59.19W/m、56.23W/m、53.40W/m;对于双U型管,单位井深换热量分别为94.16W/m、90.00W/m、85.93W/m。不同深度的地埋管,双U型换热性能优于单U型,散热量约高37%,但是单U型管出水温度低于双U型管。  相似文献   

19.
谈地源热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介绍地源热泵的特点,埋地换热器的形式及热工参数。指出地源热泵的研发方向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