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黄会勇  张娜  万蕙  李波  曾思栋 《人民长江》2018,49(18):15-19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工程,其引水规模的确定涉及到长江三峡水库水源区、汉江流域以及中线工程受水区等,具有分析范围广、影响因素多、边界条件复杂等特点。在预测中线工程受水区2030年水平年需水量的基础上,构建了长江三峡水库、丹江口水库以及中线工程受水区的水资源联合调度模型,通过长系列水资源联合调节计算的方式来确定引江补汉工程的引水规模,并对各个方案的引水效果进行初步分析。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思路可为其他调水工程的规模论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坝下方案输水隧洞初拟4条线路进行比选,比选线路区地形地质条件和工程地质问题复杂,具有线路长、埋深大,地层岩性复杂多样、可溶岩和软质岩分布较多,地质构造背景复杂、总体地应力水平高等地质特点,深埋长隧洞工程可能涉及的工程地质问题均有可能出现,有必要选择一条地质条件相对较优的线路。经分析研究,将线路比选考虑的地质因素分为关键地质因素、重要地质因素、一般地质因素,并建立多因子条件下的线路比选模型,经工程地质综合比选,龙安1线输水隧洞方案总体较优,地质选线成果为工程设计综合选线提供了重要依据,地质比选研究思路与方法可为同类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1工程概况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补偿性工程之一,是从长江上荆江河段左岸荆州市龙洲垸引水至汉江兴隆河段潜江市高石碑、补济汉江下游流量的一项大型输水工程。干渠横贯湖北省的荆州市、沙洋县和潜江市等三个市县,全长67.23 km,底宽60 m,交叉建筑物74座。工程区位于湖北省中南部地区长江与汉江之间,水资源丰富,地下水主要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的孔隙中,主要为孔隙潜水及孔隙承压水,孔隙潜水主  相似文献   

4.
在数据资料收集分析、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引江补汉工程对水源区、输水沿线区、受水区水文情势、水环境、生态等要素的影响,提出了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措施,为工程方案论证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后续水源,是构建完善国家骨干水网的标志性工程。基于工程独特的定位,引江补汉前期论证有两个显著区别于一般调水工程的特点:一是水资源优化配置范围巨大,二是工程规模论证条件复杂。通过构建多要素多目标水资源配置模型,按照“以供定需”的原则,实现了超大范围水资源优化配置以及复杂边界条件下工程规模的确定。  相似文献   

6.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工程,太平溪方案受益区涉及湖北省11个地市,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3。依据2019年国家最新节水要求,基于节水进一步论证湖北省关于引江补汉的用水需求,从而为计算工程规模提供依据。本文对受益区规划水平年基于节水的需水量进行了预测,以保证受益区内各地市需水量在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之内。分析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思路可为其他调水工程的规模论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引江补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后续工程,从长江三峡库区引水入汉江,充分利用中线一期工程总干渠输水能力增加北调水量,提高中线工程供水稳定性和水源保障能力,同时增加汉江流域水资源量,提升汉江水资源调配能力,并为引汉济渭工程实现最终调水规模创造条件,支撑汉江流域和中线受水区绿色发展,实现南北两利。  相似文献   

8.
<正>水利工程建设传统投融资方式是政府拨款与银行贷款,而水利工程的典型特点是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期限长,由于机制不活,吸引社会资本乏力,水利工程建设高度依赖政府投资。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后续水源工程,对于引江补汉工程建设资金的筹集,既要发挥政府在集中保障资金方面的作用,也要运用投融资改革解决建设资金问题,  相似文献   

9.
武松  韩健  袁葳  颜天佑 《中国水利》2022,(18):48-50+35
引江补汉工程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后续水源,其输水总干线采用隧洞输水方式,工程技术难度大,综合规模居世界前列。从输水隧洞工程总布置、输水隧洞设计、输水隧洞施工组织设计等方面进行了介绍比选,为后续工程的设计推进及重大技术难题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0.
高必华 《中国水利》2022,(18):61-63
<正>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南水北调工程的重大意义,系统总结了实施重大跨流域调水工程的宝贵经验,明确提出继续科学推进实施调水工程的总体要求,对做好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重点任务作出了全面部署。引江补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首个开工项目,也是“十四五”期间构建国家水网的重要一步,是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1.
为保障引江补汉工程高质量建设,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管理,在规划研究阶段谋划了数字孪生体系建设。系统阐述了引江补汉工程数字孪生体系的构建思路、框架设计、建设内容和关键技术,为后续水利工程数字孪生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较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随着新时期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的高质量发展,首批建设工程引江补汉工程正式开工,为支撑未来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与引江补汉工程的联合协调运行,根据引江补汉工程设计参数,提出多组丹江口水库与引江补汉工程联合调度方式,并模拟分析得到引江补汉工程实施后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可调水量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设置引江补汉工程补水水位控制线、同步优化陶岔渠首引水调度线,充分利用引江补汉工程补水来满足汉江中下游用水需求,从而置换更多坝前水量引至陶岔渠首、清泉沟等用水需求方,可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丹江口水库供水与引江补汉工程补水决策的有效衔接;相比于中线一期工程现状供水调度情景,采用合适的引江补汉工程与中线水源工程联合调度方式,可在保障汉江中下游用水量需求的同时,满足下游断面最小用水量达标率至98.9%~99.2%,并提高中线受水区可供水量 17.7 亿~25.8 亿 m3,继而有效协调中线水源工程的中线受水区、清泉沟渠首及汉江中下游等多方用水需求。  相似文献   

13.
引江济汉工程区膨胀土工程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膨胀土问题是引江济汉工程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一。在对工程区膨胀土进行大量的勘察、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论述了膨胀土的工程特性及沿渠线的分布特征。经对比分析,找出了适合本工程区特点的分类指标及分类方法,并对强度参数的取值作了深入的研究。在对膨胀土渠坡进行稳定性计算分析之后,提出工程处理措施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于我国中西部地区来说,越来越多的水利工程建设涉及深埋长输水隧洞。通过引江补汉工程可研阶段工程地质勘察,分析和研究了深埋长隧洞存在的涌水突泥、高外水压力、高地应力条件下软岩大变形、坚硬岩岩爆及其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影响、围岩稳定、有害气体、高地温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为隧洞工程设计、施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为类似深埋长隧洞工程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5.
在大量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适合工程区域地质特点的膨胀土判别与分类方法。借鉴其他工程成果,按照样本数量1/3的方法划分渠道膨胀土的膨胀潜势等级。针对不同类型渠段,制定了相应的工程处理措施,对工程后续设计与施工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取得了良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6.
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的配套工程,将在改善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方面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基于河流水质模型及河流综合水质生态模型从水文、水质、鱼类、藻类及血吸虫病传播等方面,论述了引江济汉工程的实施对汉江中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引江济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汉江中下游的水位和流量,降低了汉江中下游水体的污染物(COD)浓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水华"现象,改善鱼类的生存空间,但同时也存在造成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7.
以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建成通水,引汉济渭工程、鄂北水资源配置工程开工建设为背景和边界条件,以引江济汉工程设计功能为目标,研究了引江济汉工程水量调度方案。根据引江济汉工程、汉江中下游河道内外用水实际情况,建立了引江济汉工程水量调度模拟模型。以不同规划对汉江中下游河道外需水预测、不同丹江口工程下泄流量为方案变量,初步提出了引江济汉工程水量调度的规则。  相似文献   

18.
正1工程概况引江济汉工程作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工程之一,是从长江上荆江河段附近引水至汉江兴隆河段、补济汉江下游流量的一项大型输水工程。工程由引水干渠、进出口控制工程、跨渠倒虹吸、路渠交叉及东荆河节制工程等建筑物组成。引水干渠的引水口位于荆州市龙洲垸、出水口为潜江市高石碑,线路地跨荆州、荆门两地级市所辖的荆州区和沙洋县,以及省直管市潜江市和仙桃市,途中穿越荆江大堤、汉江干堤、长湖湖叉、拾桥河、西荆河  相似文献   

19.
引江济汉工程干渠地基涌水涌沙问题是施工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为保证工程施工期的安全,根据其地层特点选择了合适的降排水方案。本文主要介绍干渠及交叉建筑物施工期深井降水与盲沟排水处理方案。该方案已成功地在15.124 km长的干渠及15座交叉建筑物等工程施工中应用,可供同类工程借鉴。  相似文献   

20.
依据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引江济汉工程施工监理二标质量控制与管理的实际情况,采用AHP方法建立了工程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阈值,分析了监理机构设置、质量控制体系建立与质量控制效果等敏感指标,并用实际资料对质量控制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论为:该工程质量控制综合评价为优良;监理机构设置评价为良好;质量控制体系建立评价为优良;质量控制效果评价为优良。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