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佳敏  杨震 《风景园林》2023,30(8):44-50
[目的]剩余空间是城市存量更新中具有特殊潜力的公共空间,具有数量多、分布泛、规模小、现状杂、效益低等特征,针对其复杂特征,多采用微更新模式进行优化。在实践中普遍面临空间物质性和社会性的耦合问题,从社会设计视角分析城市剩余空间问题本质,反思设计目的、主体、产物和过程的社会性,可提升微更新的理论认知和实践效果。[方法/过程]结合国内外理论研究和实践案例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同时展开思考:在认识论层面,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设计者思考“为谁而设计”“与谁一起设计”和“由谁来设计”,理解在此过程中的价值导向、实践模式和自身角色;在方法论层面,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设计者兼顾具体做法和整体策略,最终探索得出剩余空间微更新从空间设计迈向社会设计的路径。[结果/结论]城市剩余空间问题本质是社会网络不协作,需要依赖社会创新力量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网络修复。从认识论来说,设计者要围绕为公共利益而设计的价值导向,推动完善与多元参与主体一起设计的实践模式并把握自身作为辅助设计执行者的媒介角色。从方法论来说,剩余空间微更新需要在视野聚焦、方向把握、平台搭建和制度保障方面积极行动:1)关注真实与具体的日常生活;2)以“接近性”为空间设计的标尺;3)多元参与平衡空间利益;4)空间设计同步社会机制创新。  相似文献   

2.
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19,26(6):8-12
随着城市建设进入由增量转向存量的阶段,渐进式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和改造的主要模式。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建成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新方式。主要以北京、上海为例,对城市微更新的发展背景加以分析,对微更新背景下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多重含义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总提出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的微更新途径,分别是边缘空间的整合和触媒方式的选择、场地历史文脉原真性的挖掘和社区居民社会生活方式的保护、多方协作的开放沟通平台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建立。  相似文献   

3.
当城市进入存量发展的背景下,以公众参与为基础、微小社区空间和公共空间设施为改造对象的局部更新方式,成为城市更新的趋势。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更加注重公众参与的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社区营造强调公共空间的参与性和过程性,是社区微更新的设计和实施途径;而多元共治则强调公共空间的多元性和可持续性,是社区微更新的实施和维护手段。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途径非常多样化,分别体现在社区历史、文化和邻里关系原真性的保护和挖掘、参与式营造设计和共建、社群协调与社区自组织培育和参与式建立后期运营和维护机制等方面。基于以上思考,以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的典型类型微花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例,从微花园的观察记录到参与式设计,再到参与式共建和后期维护,探讨北京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方法、策略和机制,论证基于社区营造和多元共治的北京老城社区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侯晓蕾 《风景园林》2021,28(9):14-18
城市小微公共空间微更新关注人的日常交往和基本需求,强调“人民参与”的治理模式。随着中国城市建设由增量阶段转变为存量阶段,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逐步聚焦在空间重构、公众参与和社区激活方面,空间关怀落实到社区需求、社会关系等社会治理层面。针对城市公共空间更新过程中的综合问题,以人民需求和现实问题为导向,以公共空间设计为切入点,探讨城市公共空间更新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联,以及社会治理的适应性策略。从人与社会的角度系统提出切实可行的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景观微更新的社会治理途径,体现在公共空间的社会文化治理、社会需求治理、社会活力治理、层级化治理和机制治理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王一  潘宸 《时代建筑》2022,(5):146-151
热舒适是衡量城市公共空间品质的重要指标。公共空间的整体热舒适是以物质空间为基底,行为主体—热环境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文章以使用者行为与热环境的时空耦合理论为出发点,聚焦于当代中国城市更新中新城片区、商业街区、居住社区这三类最具代表性的更新对象,针对各自存在的问题、其空间形态与使用者行为模式的特征和差异性,从公共空间热舒适角度探索和总结适应不同对象的更新策略和更新效果。  相似文献   

6.
充分理解小城镇中微尺度公共空间的自下而上建构机制,是在小城镇更新中根据不同地方居民的多元需求重构特色公共空间的基础和前提。本文以英国威尔士考布里奇小镇为例,通过深入分析历史影响下的“开放院落”和“城堡公园”两种特色公共微空间,从空间构成、演化途径、利用模式、影响因素等方面,解读“灵活应变”和“渐进修正”两种形式公共微空间的形态特征和建构机制;通过研究案例在地方文脉传承、多样化场所营建和多元价值平衡等方面的启示,讨论规划师和设计师在微尺度上发挥专业作用时要关注的问题,为我国小城镇更新和特色公共微空间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李金煜 《建筑创作》2022,(1):155-161
随着我国城市用地逐渐趋于饱和,城市建设过程进入存量更新的阶段。以公众参与为基础的自下而上的社区营造理念逐渐得到人们重视。社区公园作为承担居民日常活动的微型公共空间,是城市微更新的重要途径。文章以泰安市社区公园为研究对象,对社区公园内的游人行为活动展开研究。  相似文献   

8.
正作为外部开放空间的公共空间,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影响着空间、人和社会的关系,也连接着风景园林、城乡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和社会学等多个领域。随着当前社会经济背景的变化,城市物质环境与社会网络进入了缓慢、谨慎的微更新阶段。不同于以众参与和社区营造方面,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公共空间微更新强调社区更新应当注意保护与发展社区文化,通过结合使用者和原住民的日常生活,保障空间物质环境和居民生活的真实性。通过研究社区和社群的结构、关联度和相互之间的组织协作模式,基于社区营造的城市  相似文献   

9.
老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是城市存量空间优化的重要部分。文章以福州市台江区新港社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传统小数据与信息大数据互补结合的多元数据,探究老社区公共空间的调研分析方法,并进行调研结果分析,为下一步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提供有效数据及科学依据。分析所得结果以期为老社区公共空间的调研分析方法注入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黄浦江作为上海重要的公共空间资源,两岸绿道贯通开放后,滨水公共空间品质大幅提升,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成为学术研究与社会关注的热点。首先对黄浦江滨水地区总体风貌和三个典型空间进行评析,比较贯通前后的公共空间变迁,总结滨水区更新设计策略和意义。其次,引入定量分析方法,探究改造后的滨水公共空间不同区段人口、社会学的影响差异、与城市腹地开发相关性等问题。借助微博、航拍图像、人口分布、设施分布等多源数据,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评价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研究城市腹地开发对滨水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差异化配置设施、协调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结合腹地活力调整区域投资密度等发展策略,为滨水区更新设计提供理论支撑和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1.
该文从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理论视角出发,首先指出城市公共空间共鸣环境的营造是城市设计的重要目标,进而对应共鸣环境的三个理论层次:使用个体与环境的共鸣、不同使用群体与环境的共鸣、不同利益群体的共鸣,从认知与行为、需求与社会、社会与管理三个方向,进行多维度理论研究.最后从空间秩序和运行保障两个层面建构出共鸣环境的...  相似文献   

12.
周培元 《建筑结构》2023,(2):160-161
城市的微空间更新改造是近些年来城市更新重要的课题,在有限容量的空间范围之内,对城市的空间景观进行优化设计并且改善人们的公共空间用来满足日常的需求。上海武康路街道微空间更新与设计是从人的行走尺度出发,将微行走的体验模式与空间景观相互结合在一起,将路径化以及景观空间形态化相互整合,同时也以人在此地的空间感官以及体验方式为目的进行综合营造,体现出空间景观的优化与更新设计与人的动态化行走方式的融入。  相似文献   

13.
李翊  傅诚 《华中建筑》2010,28(7):70-72
对于城市的感知因个体而不同,城市的公共空间是连接人与人之间的纽带,因此好的公共空间能够让使用者产生共鸣,而环境行为学是营造良好公共空间的有效手段。该文从环境行为学相关理论入手,探讨了城市公共空间的活力营造,并结合案例分析,指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应当以人的行为和需求为本,对创建更具活力和大众化的城市公共空间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现有城市公共空间和商业广场的思考和探讨,以城市需求理论以及和谐城市思想为导向,通过"概念商业广场"国际建筑设计竞赛获奖作品为案例,以获奖作品"The business building on theroad (路上城)"的创新思路为例,在城市存量时代的背景下,从交还城市公共空间、繁忙路网上空的万达、城市绿肺等方面对城市公共中心进行更新模式的探讨和设计,力图探索出万达商业新角色,赋予其新的社会责任,重塑"商业广场空间、业态、运营"之间的生态关系。  相似文献   

15.
研究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亲生物设计实践案例,分析其高品质健康人居环境的思路与方法。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尺度,分别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设计案例,基于亲生物设计理论框架,应用案例分析和实地调研的方法,对新加坡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系统中的亲生物设计进行解读。设计策略总结为“直接利用自然”“技术整合自然”“仿生模拟自然”“乡土智慧应用”和“社区共创营造”。新加坡的亲生物设计实践经验,能够为我国华南地区城市生态修复、公共空间更新和健康景观设计等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城市公共空间具有多种内涵,是城市魅力的源泉。北京在城市演进更新的历程中,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重因素,在不同阶段对城市公共空间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解读了公共空间的基本特征和中西方公共空间营造的区别与联系,梳理了北京城市更新不同阶段的主要特征,并对其中城市公共空间演进的背景、历程和主要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对北京城市形成期、转化期、生长期的公共空间演进机制和影响进行分析,提出北京未来公共空间营造的导向正逐渐从政治、经济转向社会与人文因素,公共空间的功能与形态从单一走向复合,从分散走向系统,将形成统一与多元的公共空间系统。  相似文献   

17.
以上海社区花园空间更新为起点来探索公共空间中的公共精神创设之价值,立足四叶草堂团队专业研究和社会实践,试图系统梳理上海公众参与式微更新的发展脉络.从大尺度空间生产到多元主体参与共建的小微空间改善,从空间设计到社区规划到社会治理,着重阐释以空间更新作为载体如何营造社会关系和实现在地自我更新,试图整合系统顶层设计的力量与民...  相似文献   

18.
我国城市建设由增量时代逐渐向存量时代转变,老旧小区更新改造成为城市更新工作重点,建筑现象学可为其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引。文章结合建筑现象学中的场所理论和空间知觉理论,以营造具有归属感、认同感和秩序感的空间情境为更新目标,以空间行为模式为导向,从室内功能空间、交通空间、公共活动场地、绿化景观空间等方面提出相关改造策略,为实现开放共享、互动创新的住区改造及城市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肖彦  李知非  叶彤  李初航 《华中建筑》2022,(11):144-148
在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与村民在乡村公共空间使用上存在利益冲突与需求差异。以辽宁省凌海市牤牛屯村为例,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究不同利益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行为冲突。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空间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场、村民住宅、农田等空间交界处是不同人群空间行为冲突的主要发生区域,需针对不同空间活动类型进行空间分隔与边界围合,合理引导游客与村民空间行为,实现乡村空间主体的多元平衡。针对不同人群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诉求,从观光展示、建设方式、空间营造、文化塑造等层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侯晓蕾  苏春婷 《园林》2021,(5):17-22
基于"人民城市"理念的老旧社区更新强调居民在空间更新中的主体地位,强调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关注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度与空间治理关系,关注居民切实需求,鼓励打造自我造血的健康社区。从风景园林学视角,基于居民需求导向和参与式设计理念,研究老旧社区公共空间中居民的5大需求,记录和分析空间中居民的行为活动,提出社区文化与生活原真性的挖掘、碎片空间的整合利用、社区触媒介入激活和参与式设计营造等老旧社区景观微更新途径,并以北京市常营小微绿地参与式设计为例进行分析,旨在为老旧社区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