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光照对眼点拟微绿球藻和三角褐指藻生长及总脂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光照强度及单、双侧光照对眼点拟微绿球藻(Nannochloropsis oculata)和三角褐指藻(Phaeodactylum tricornutum)的生长、总脂及叶绿素a的影响.结果表明:眼点拟微绿球藻的生物量随光照强度的增加而升高,相同光照强度下单侧光照优于双侧;三角褐指藻的生物量受光照强度及单、双侧光照的影响不明显.眼点拟微绿球藻的总脂含量随光照强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少;三角褐指藻的总脂含量随光照的增强呈上升趋势.两种藻的叶绿素a含量随藻体总脂含量的升高而降低.综合考虑,眼点拟微绿球藻较三角褐指藻进行油脂生产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2.
乙醇熏蒸对马铃薯绿变和α-茄碱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不同浓度乙醇熏蒸处理对马铃薯绿变和α-茄碱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光照条件下,马铃薯表皮绿变程度和α-茄碱含量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而增加;不同浓度乙醇熏蒸处理可有效控制马铃薯绿变并对α-茄碱具有降解作用,贮藏到12 d,马铃薯表皮叶绿素含量与α-茄碱含量明显低于对照,其中1 000μL/L乙醇熏蒸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3.
以"中薯3号"马铃薯为研究对象,考察1-甲基环丙烯(1-MCP)、包装材料以及光照条件对鲜食马铃薯常温(25℃~30℃)货架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MCP浓度和光照方式对其叶绿素和龙葵素含量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p0.05),且叶绿素含量变化与龙葵素含量变化呈正相关;而对马铃薯硬度、色差和淀粉含量影响不显著(p0.05)。通过正交试验和方差分析,确立最佳贮藏条件为0.35 mg/L 1-MCP、PE包装和避光,为马铃薯常温货架品质控制以及延长货架期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不同颜色PE 食品包装袋对马铃薯绿化和龙葵素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不同颜色包装袋对马铃薯绿化和龙葵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自然光照条件下,马铃薯表皮绿化速度和程度以及龙葵素含量随贮藏时间延长而迅速增加;不同颜色包装袋包装可有效控制马铃薯绿化及龙葵素含量的增加,其中绿色和黑色包装袋对其控制效果较优,马铃薯贮藏45d,黑色和绿色包装袋包装的马铃薯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分别降低53.97% 和65.89%,龙葵素含量分别降低80.71% 和75.89%。  相似文献   

5.
研究分析了赤霉素、乙醇、对绿芦笋采后品质的影响作用.结果表明,赤霉素或乙醇处理能明显延缓绿芦笋采后品质的下降.在模拟货架存放的24℃下贮藏,赤霉素处理的绿芦笋叶绿素、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乙醇处理的绿芦笋叶绿素、可溶性糖也显著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6.
不同贮藏温度下油麦菜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货架温度对油麦菜贮藏期间品质变化的影响,并预测其货架期,该文分析不同温度下(3、5、7、25℃)油麦菜品质指标随时间-温度的变化情况,并进一步构建油麦菜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低温贮藏能更好地保持油麦菜的商品价值和食用价值,有效减缓油麦菜感官评分、还原型维生素C(vitamin C,VC)含量、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延缓失重率和细胞膜透性的增加,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油麦菜的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 oxidase,PPO)活性及其茎部褐变。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除PPO活性与细胞膜透性外,其他指标间均有较高的相关性。动力学分析结果显示,还原型VC含量、叶绿素含量、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综合感官评分适合一级动力学模型,失重率和a*值的变化符合零级反应动力学模型,经验证所建立的动力学模型可对油麦菜的货架期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新鲜的甜荞米呈浅绿色,储藏过程中,颜色逐渐从浅绿色变为红褐色,发生褐变,导致品质降低,商品价值降低。以新鲜甜荞米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褐变机理。结果表明:储藏期间,色差值ΔE~*升高,其色度值ΔL~*降低,Δa~*升高,Δb~*无明显变化;甜荞米褐变是多因素多通路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叶绿素、酚和PPO均对甜荞米褐变有不同程度影响:叶绿素最大,酚次之,PPO最小。其中,叶绿素与色度值相关性显著,叶绿素a与ΔE~*、ΔL~*和Δa~*的相关性均大于叶绿素b;酚含量低(通荞2号)、中(赤甜1号)、高(品甜2号)3个荞麦米品种,总酚含量与色差值ΔE~*相关系数分别为:-0.568、-0.949~*和-0.962~(**),品甜2号的褐变程度最高,褐变速率最快;PPO活性随储藏时间先增加后减少。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马铃薯全粉对非油炸方便面品质的影响,添加不同比例马铃薯全粉研究其混合粉基本成分及对方便面冲泡特性、糊化度、感官评分、质构特性的影响,通过相关分析建立混合粉指标与方便面品质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比例马铃薯全粉的基本特征,对方便面色泽、冲泡特性、感官评分、糊化度及质构特性的影响均有差异。随着马铃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方便面的色泽呈暗红趋势变化;方便面的冲泡特性、糊化度、感官评分及质构特性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说明适量添加马铃薯全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方便面的食用品质。马铃薯全粉添加量5%~20%,其方便面食用品质较好。方便面的复水时间、冲泡损失、断条率与粗淀粉、粗蛋白、脂肪、水分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而与膳食纤维、灰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方便面的感官评分、糊化度与粗淀粉、粗蛋白、脂肪、水分含量呈显著正相关性,而与膳食纤维含量呈显著负相关性(P0.05或P0.01)。这从侧面可说明马铃薯全粉中的粗淀粉、蛋白质、脂肪、膳食纤维、灰分等一些基础成分对非油炸挤出方便面的品质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高占比马铃薯全粉方便面提供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9.
马铃薯是世界上第四大粮食作物,其采后物流销售过程中易发生绿变,严重影响其商品价值,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马铃薯采后绿变的发生主要与块茎内叶绿体的生成和叶绿素的合成有关,并受品种、成熟度、大小以及光照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对马铃薯绿变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其控制措施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为今后研究更为安全有效的绿变抑制技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探究不同处理方式对马铃薯的货架保鲜效果,以市售马铃薯为原料,将乙醇熏蒸、海藻酸钠涂膜及壳聚糖涂膜处理后的马铃薯置于600 lux、25℃的人工气候箱中模拟货架期条件储藏,对贮藏期间马铃薯的失重率、发芽指数、色泽、叶绿素含量、硬度等品质指标及龙葵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马铃薯在不同处理下的保鲜效果。结果表明:经过9d的贮藏,与对照组相比,3种处理均有效延缓了马铃薯的绿变及萌芽的产生;海藻酸钠涂膜及壳聚糖涂膜处理均可显著抑制马铃薯贮藏期间的表观色泽变化、失重率、硬度的下降及块茎和皮层中龙葵素的合成;乙醇熏蒸处理加剧了马铃薯贮藏期间的失重率及硬度下降;对马铃薯货架期的保鲜效果中以海藻酸钠涂膜处理最具有优越性,壳聚糖涂膜处理次之,乙醇熏蒸处理的保鲜效果相对较差。该研究可为马铃薯的产后贮藏保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不同压力熟制对牦牛平滑肌质构和微观结构的影响,将牦牛瘤胃平滑肌分别在0.15、0.20、0.24 MPa下熟制10 min 后取出,测定不同压力下牦牛平滑肌蒸煮损失率、热收缩率、剪切力、质构、胶原蛋白含量和微观结构的变化,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随压力的升高,牦牛平滑肌的蒸煮损失率、剪切力、硬度、胶着性、咀嚼性和胶原蛋白含量均明显下降,弹性明显增加,热收缩率和内聚性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微观结构显示随压力的升高,牦牛平滑肌的肌纤维从完整到破碎,肌束膜从细小到粗大,肌纤维与肌束膜间的间隙由有到无。相关性分析表明,除热收缩率和内聚性外,压力大小和胶原蛋白含量与牦牛平滑肌各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均在0.8 以上,说明压力和胶原蛋白含量对牦牛平滑肌的品质影响较大。综上,牦牛平滑肌的食用品质和微观结构随压力的升高而下降,在0.20 MPa下牦牛平滑肌的食用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2.
用乙烯利对重庆本地产早熟蜜橘果实进行褪绿处理,对褪绿处理后的果实进行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光照处理,探讨不同LED光源、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对乙烯褪绿蜜橘果皮和果肉着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LED光源、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处理均有效地提高了果实色泽指数、色差参数(a*、b*、a*/b*和C*)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降低了果皮H*值、叶绿素a与b的含量。其中,蓝光LED光源处理组的果实褪绿速率快,色泽指数高,果实着色更佳。300lx蓝光LED光照处理10h在改善乙烯褪绿蜜橘果实着色方面具有潜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野生蒲公英加工中叶绿素降解和颜色损失规律,采用Hunter Lab表色系统测定颜色变化,测定不同漂烫温度和漂烫时间对野生蒲公英叶片中叶绿素a、b含量和颜色值的影响。结果表明,野生蒲公英叶绿素a, b和绿色值(-a~*)的热降解均属一级动力学反应且叶绿素a, b的减少和绿色值(-a~*)损失相关性较好呈显著水平。蒲公英叶绿a、b及颜色热稳定性较差,漂烫温度越高,叶绿素降解及颜色变化越快;随漂烫温度升高和时间延长,除-a~*值外, L~*值和b~*值均呈现上升趋势。因此,适当降低漂烫温度及缩短漂烫时间,可减少蒲公英产品叶绿素和绿色损失。  相似文献   

14.
食用调和油中番茄红素的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马柏林  梁淑芳 《中国油脂》2000,25(6):132-133
以番茄红素保存率为稳定性指标,就贮存时间,贮存温度和光照对食用调和油中添加番茄红素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番茄红素的保存率随贮存率、贮存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随贮存温度的升高,保存率下降幅度加剧;避光贮存比光保存率高;在实验给定条件下和相同的贮存内,光照强度(1950lx)对番茄红素的分解作用比贮存温度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5.
硫代亚磺酸酯参与大蒜绿变作用机理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新蒜采取三种不同贮藏温度处理,对大蒜中硫代亚磺酸酯含量和蒜泥滤液吸光值进行了多点监测,研究硫代亚磺酸酯与大蒜绿变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蒜绿变能力同硫代亚磺酸酯含量呈正相关关系,由此推测硫代亚磺酸酯是参与大蒜绿变反应重要物质,其含量决定了大蒜的绿变能力。同时研究乙酸浸泡期间大蒜硫代亚磺酸酯含量的变化,分析硫代亚磺酸酯与大蒜绿变程度之间的关系。试验得出,硫代亚磺酸酯含量与大蒜绿变程度的呈线性负相关关系,推测在大蒜中前体物质——蒜氨酸含量一定的条件下,绿色素形成的越多,作为反应中间体的硫代亚磺酸酯参与转化越多,最终表现在它的含量随大蒜绿变程度增加而降低。这就进一步说明硫代亚磺酸酯参与了大蒜绿变反应。大蒜在低温贮藏过程中,第15d之后蒜素含量有很好的升高趋势,这为提高大蒜中蒜素含量的研究建立了理论依据,为其提取加工提供了生产建议。  相似文献   

16.
甜菜组织培养中外植体褐变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组织培养中甜菜品系的染色体倍数性、无茵苗的苗龄、外植体部位及生理状态、培养基成分、光照条件的实验发现,这些因素均对甜菜组织培养过程中外植体褐变有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二倍体品系制成的外值体在相同条件下要比四倍体品系的外植体发生褐变的时间延长,而且二倍体褐变的频率也低于四倍体:超过6周的无菌苗的外植体极易褐变;下胚轴、胚轴、叶柄出现褐变的时间早于叶片;NAA浓度超过O.2mg/L褐变率明显增高;光照时间超过16h的外植体很快褐变,光照强度在3000-4000k时,外植体虽然有不同程度的褐变.但再生率较好。  相似文献   

17.
为了探讨马铃薯全粉对面条品质的影响,通过测定添加不同比例马铃薯全粉的面筋特性、蒸煮特性、质构特性和感官评价,并结合主成分分析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全粉添加量的增加,面条色泽呈暗红趋势变化,其面筋含量逐渐降低;面条的蒸煮特性、质构特性及感官品质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说明适量添加马铃薯全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面条的食用品质。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马铃薯全粉添加量的面条进行研究,确定了反映面条品质的3个主成分因子,3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达到88.35%。为进一步开发高含量马铃薯全粉面条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为调控剁辣椒产品品质并扩大其原料来源,本文以剁辣椒加工常用品种“辣丰33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山东和山西两产地辣椒5个不同生长阶段进行研究,探究其果实生长过程品质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产地辣椒生长过程中品质特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VC和总辣椒素含量随果实生长出现不同程度的上升;可溶性固形物、酸度、总多酚、DPPH·清除能力、FRAP、ABTS+·清除能力随果实生长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有机酸、总灰分、Mg、Ca、Mn、Fe则随果实生长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此外,山东产地辣椒的VC、可溶性固形物、有机酸、总辣椒素等含量总体高于山西产地(P<0.05),而山西产地辣椒仅在果长、果宽和单果重具有一定优势。聚类分析表明不同产地相同生长阶段辣椒品质接近,且绿熟期(S3)是辣椒生长过程中品质变化的转折点。综上所述,山东和山西两产地辣椒发育期品质变化基本一致,红熟期(S4)相比于其它时期更利于剁辣椒的加工。  相似文献   

19.
特用甜菜叶绿素和花青素的提取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80%丙酮提取法提取食用红甜菜和饲用甜菜叶片中的叶绿素;用0.1M盐酸提取叶片中的花青素。在整个生育期内,对三份材料的叶绿素和花青素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叶绿素变化趋势是苗期最低,然后逐渐升高,到收获前又稍有下降,但不同材料出现最高值的时期不同;在同一时期,食甜一品红的叶绿素含量最高,饲用甜菜的叶绿素含量最低,北京红居中;食甜一品红的叶绿素含量最高值出现较早。花青素的变化趋势是苗期含量最低,但随后的变化趋势各异;在整个生育期内食甜一品红和北京红的花青素变化幅度较大,饲用甜菜变化幅度较小;三份材料的花青素含量差异较大,同一时期食甜一品红的花青素含量最高,北京红稍低,而饲用甜菜的花青素含量很低。综合两方面来看,首选品种为食甜一品红,北京红可作为搭配品种,饲用甜菜可从块根的营养组分上再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猕猴桃果实的适宜采收期,以贵长猕猴桃为试材,分别于盛花后(days after full bloom, DAFB)第129、139、149和159天时采收,分析其采收、采后货架成熟、冷藏出库及其货架成熟时的生理、营养成分、抗氧化物酶及食用品质变化。结果表明,在采收和冷藏120 d时,猕猴桃果实的呼吸速率、叶绿素、还原糖、有机酸、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 APX)均呈先增后减趋势,抗坏血酸含量则呈先减后增趋势,其峰值在139~149 DAFB;可溶性固形物(total soluble solids, TSS)和固酸比在采收时持续上升。货架成熟时,猕猴桃果实货架期、感官评分、还原糖、TSS、有机酸、固酸比、糖酸比、SOD、APX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其峰值在139~149 DAFB;采后货架成熟时除凝聚性外,黏着性、弹性、咀嚼性、胶黏性和回复性均呈先增后减趋势,主要挥发性香气均呈先减后增趋势,冷藏后货架成熟时在139~149 DAFB时采收果实的挥发性香气变化较小。综上所述,贵长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