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1970年1月5日,通海县盆地区曾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针对该区域内复杂的地质结构及缺乏大面积的有效监测等问题,采用SBAS-InSAR技术处理覆盖通海县盆地的69景2018年7月20日~2020年11月18日Sentinel-1A影像,首先获取了整体地表形变沉降速率,然后分析了沉降区分布特征及4个典型沉降区,最后对沉降...  相似文献   

2.
基于D-InSAR技术的葛亭煤矿地面沉降监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为矿区安全开采和塌陷区环境综合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利用精细的D-InSAR技术对7景ENVISAT ASAR影像进行处理,获得了2004~2005年和2008~2009年葛亭煤矿多期地面沉降分布图。然后将D-InSAR结果导入GIS中做后处理,叠加0.25m分辨率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开采平面图等来分析地面沉降,并以剖面图、3D可视图等进行显示。通过多期结果的相互验证,并与水准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D-InSAR结果可以清楚可靠地给出矿区沉降区域分布和演化,并且获得的矿区沉降范围和位置与实际基本吻合,沉降幅度较小的区域在数量级上和水准资料一致,而最大沉降量出现偏差,这是由于高形变梯度引起了干涉图的完全失相关,超出了D-InSAR技术形变探测的能力范围。  相似文献   

3.
玉溪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帆 《中国园林》2000,16(6):50-53
通过系统分析玉溪市绿地系统现状及城市绿地建设存在的问题,结合国际城市绿地发展的趋势,为玉溪市今后的绿地建设提出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4.
利用时序InSAR的两种技术:PS-InSAR和SBAS-InSAR,对兰州主城区2017年2月至2019年6月共37景的降轨数据进行处理分析。根据实验共提取五处沉降区,经过对比,两种技术结果一致性较高,其形变范围大致相同,形变数值的相干性基本相近,时序上总体都呈现下降趋势,只存在少量偏差点,但SBAS-InSAR技术结果的形变及周围变化趋势更为明显且连续,数值变化相对平缓,精度较高。因此,以SBAS-InSAR形变结果为主,PS-InSAR形变结果为辅,由点及面,并结合地形、土质、植被覆盖、降水等因素,大致判定沉降原因与湿陷性黄土、水土流失和建筑物下沉有关。  相似文献   

5.
张广宏  张莲花 《城市建筑》2014,(23):133-133
为了分析探讨深基坑周边地面沉降,本文结合本工程,对桩体侧斜和基坑围墙外地面沉降、基坑周边公路上地面沉降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监测分析,并探讨了深基坑周边地面沉降的影响、预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为了分析探讨深基坑周边地面沉降,本文结合本工程,对桩体侧斜和基坑围墙外地面沉降、基坑周边公路上地面沉降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监测分析,并探讨了深基坑周边地面沉降的影响、预警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永久散射体(PS)和小基线集(SBAS)InSAR时序分析技术能够克服传统差分干涉雷达受时空和环境影响的缺陷,被认为是监测微小形变的重要技术手段,而针对这两种方法的适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分析。本文以雄安新区为研究区,选取覆盖研究区的30景ENVISAT ASAR数据,分别采用PS-InSAR和SBAS技术对其地表沉降情况进行长时间序列监测,获取了2005年3月~2010年8月期间雄安新区年地表平均沉降速率,并对比分析两种技术在城区和非城区的监测表现。研究结果表明,PS-InSAR与SBAS-InSAR技术都监测出研究区北部呈现下沉趋势,研究区南部都呈现出抬升趋势,监测结果具有较好的空间一致性,并且两种技术获得的形变速率具有较高的相关性(R2=0.87),因此,两种技术均能有效监测地表的沉降变化。两种方法获得的监测点数目在城区差异较小,而在非城区存在较大差异。相比PS-InSAR技术,SBAS-InSAR能够在非城区获得更多的监测点,更适用于非城区的地表形变监测。  相似文献   

8.
详细阐述了宁波市地面沉降监测分析系统的体系结构、数据库设计和功能设计,给出了地面沉降点分类、自动绘制沉降等值线和沉降预测等几个主要功能的实现。系统实现了信息的管理与共享,为“平安宁波”的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长期超量开采地下水是打破地下水循环平衡,导致地下水位快速下降,引发地面沉降灾害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淮北平原地区的临泉县为研究对象,采用SBAS-InSAR技术监测该地区2018年1月20日至2019年12月29日期间的地面沉降,获取了该地区空间连续的地面沉降场,分析了地下水开采对地面沉降时空特征分布的影响,研究了地面沉降与地下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监测期间临泉县城区各区域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面沉降,最大沉降速率达56mm/yr,最大累计沉降量超过110mm。对该区域的研究分析发现,在沉降严重的区域周围有大量采水井分布,而无采水井分布的区域沉降情况则相对轻微,表明该地区地面沉降受地下水开采的影响较为显著。研究区域内的形变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可为地下水的合理开采与利用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浅谈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实践中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超 《安徽建筑》2011,(2):168-169
城市地面沉降现象,在我国各大、中型城市中普遍存在。文章以阜阳市城市沉降监测为例,论述了利用二等水准测量方法进行地面沉降监测的实践过程,总结了城市地面沉降监测工作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和经验,对掌握沉降规律、预测沉降趋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地面沉降监测中单一监测结果造成沉降区域划分和土层变形情况掌握不精确的问题,提出了采用多维立体监测分析的方法,同步分析区域内水位监测井的水位数据、水准监测点的沉降数据及InSAR雷达监测的沉降数据,并对重点研究区域采用一孔多标的监测方法分析土层的变形特征。实现了从定性分析区域沉降特征到定量分析土层变形特征的转变,为滨海新区的地面沉降防治走向精细化管理提供了一种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12.
13.
杨朋  李凯 《土工基础》2023,(3):435-437
地面沉降灾害在陕西关中地区广泛分布,其中村镇地面沉降灾害多数为历史遗留古地道废弃变形产生。通过对陕西渭南某村古地道开挖致地面沉降灾害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在查明地道断面的基础上,分析了现状条件下古地道区应变及位移特征。结果显示:受雨水入渗影响,古地道周围土体强度降低,在上覆荷载作用下最终发生变形;地道区位移变化以拱顶最大为-5.62 m,地表位移量为-5.00 cm。竖向位移向顶部增加,最大位移量为1.22 cm。塑性区分布与应变变化较为相似,主要集中于地道洞顶轴左右两侧约45°夹角范围。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32)
新时代,我国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经济社会表现出阶段性的新特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步入新境界,研究关于对行政执法辅助人员管理是推进新时代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要求。本文通过调查分析玉溪市行政执法辅助人员管理现状,客观真实反映玉溪市行政执法辅助人员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供,为进一步研究行政执法辅助人员管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云南建筑》2006,(B03):60-60
徐家全,男,1950年出生,大专学历,云南省一级项目经理。1986年参加工作,先后从事泥工、木工作业,担任过组长、施工员、项目经理、处长,现担任公司经理兼项目经理。通过多年的基层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是一位技术全面,具有丰富管理经验的工程师。  相似文献   

16.
根据软土地区带支撑深基坑周围地表沉降特点,提出预测函数模型,利用工程实测资料和有限元分析讨论参数与土体性质、开挖深度等因素的关系,确定参数的取值方法。最后利用工程实例进行验证,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工程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朱文民 《山西建筑》2012,38(13):216-217,288
在盾构隧道小净距下穿既有隧道,未对既有隧道内及周边进行加固的情况下,利用FLAC3D有限差分程序模拟计算了地表、既有隧道的沉降变形及二者间的土层最大主应力,参考数值计算的结果优化了盾构施工参数,当施工进入盾构隧道对既有隧道的影响范围内时对既有隧道进行自动化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一步调整盾构推进参数,使得盾构隧道安全、快速通过了既有隧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8.
《云南建筑》2011,(2):67-67
玉溪市综合设计院成立于1985年,是玉溪市成立最早的设计院之一,现持有建筑行业(建筑工程)设计乙级资质,市政行业(给水工程、排水工程)丙级设计资质,院内配备建筑、结构、给排水、电气、暖通及建筑经济等多种专业设计和咨询服务人员,具备提供相应服务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4,(23)
通过文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观察法,从锻炼时段、锻炼频率、锻炼动机、锻炼项目、锻炼的组织形式、锻炼的动机等方面对玉溪市聂耳文化广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现状进行。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相关的改善对策,为促进玉溪市老年人体育健康、科学、有序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殷忠  王洪光  黄北生 《山西建筑》2009,35(6):362-363
通过死海南端约旦18号海堤的沉降监测实例,论述了沉降监测在国外大型工程项目中的技术使用,并对该海堤的沉降监测方法进行了总结,最后得出该方法对动态监测大坝安全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