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聚物注浆材料动力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将压电陶瓷弯曲元测试技术引入到高聚物注浆材料小应变动剪切模量测试中,制定了高聚物注浆材料弯曲元动剪切模量G_(max)的试验方案并制作了试验模具,确定了弯曲元设备对高聚物注浆材料的激发脉冲频率;探讨了高聚物注浆材料密度和弯曲元激发脉冲频率对G_(max)的影响,对比分析了高聚物注浆材料的动、静弹性模量,并讨论了高聚物注浆材料动剪切模量与土石料动剪切模量的相关性.试验得出的高聚物注浆材料动力学特性可为其动力反应分析和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2.
3.
高聚物注浆材料具有快速成型性、可控性、环保安全性、防水抗渗性、膨胀性和耐久性等特性,在公路桥梁等基础工程建设中,已成为一种裂缝快速维修的材料。通过把该材料注射到基层或者路基裂缝中,利用其固化后高黏结性、高弹性及膨胀性,实现堵漏防渗、填充脱空及加固路基的维修效果。文章通过高聚物注浆材料的结构特征分析、施工方法的选择及施工技术介绍,以公路维修案例详细论述此工程技术的应用,以期为公路快速维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5.
针对传统聚氨酯(PU)泡沫注浆材料强度低、耐久性和抗水分散性差、无法用于动水环境堵水加固的缺陷,采用聚醚多元醇和聚酯多元醇复配作为多元醇体系、聚醋酸乙烯酯(PVAc)的碳酸丙烯酯溶液作为增黏树脂,制备了抗水分散型PU泡沫注浆材料。研究了各原材料用量对PU泡沫注浆材料抗压强度、耐水解和抗水分散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异氰酸酯)∶m(聚醚多元醇)∶m(聚酯多元醇)∶m(扩链剂)∶m(增塑剂)∶m(发泡剂)∶m(增黏树脂)∶m(表面活性剂)∶m(催化剂)=125∶55∶45∶8∶30∶10∶15∶2.0∶1.5时,制备的PU泡沫注浆材料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耐久性能和抗水分散性能,可用于动水环境的堵水加固处理。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高聚物注浆材料在深水裂缝修复中的可行性,制备了一种双组分发泡聚氨酯注浆材料,探讨了该材料的流变性能、抗水分散性能及抗渗性能,并通过模型试验探究其在裂隙中的扩散规律.结果表明,新型聚氨酯注浆材料抗水分散性能强、流变性能优异、韧性较好、抗渗性能优良,适用于深水大坝裂缝的封堵,为形成深水大坝裂隙修复高聚物注浆成套技术及...  相似文献   

7.
 为深入研究自膨胀高聚物注浆材料在岩体裂隙中的扩散机制,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现代流场计算方法和移动界面追踪技术,初步建立了一种变密度浆液在二维裂隙中流动扩散的仿真分析方法。该方法采用FVM离散浆液–水两相流动系统控制方程,用Youngs方法追踪浆液–水两相流体移动界面,用SIMPLE算法迭代求解动量离散方程和压力、速度修正方程,实现了对浆液–水两相流动系统的数值求解。通过变密度流体在二维矩形狭槽中自由膨胀算例检验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在此基础上对自膨胀浆液在二维平板裂隙中的扩散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能够动态展现流场分布特征,实时反映浆液–水之间的驱替作用,为深入研究膨胀性高聚物注浆材料在裂隙岩体中的扩散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水泥粉煤灰注浆材料特性的室内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注浆充填是一种成熟的治理高速公路下伏采空区的方法。水泥粉煤灰注浆材料的配比是影响工程质量及成本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室内试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探讨了在使用大掺量粉煤灰的情况下,不同水灰比,固相比,外加剂用量与结石体抗强度,凝结时间,流动度,粘度,结石率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工程实际要求,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9.
通过硅酸盐对传统聚氨酯注浆材料进行了改性研究,研发出既能保留聚氨酯材料本身优异的力学性能又避免其可燃等安全性能的缺点,适合矿山井下使用的改性聚氨酯注浆材料。该材料固化后形成有机相(聚氨酯网络)—无机相(无机硅酸网络)三维结构互穿网络,得到的固结体具有优异的力学特性。研发的注浆材料强度高、不受环境湿度等影响,具有无毒、高闪点、不可燃等特性。在矿山井下煤岩体加固方面具有一定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替代目前纯聚氨酯注浆材料,为现代化煤炭企业实现高产高效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煤层软弱顶板的稳定是安全开挖的前提,本文研究实验室自制模型模拟聚氨酯注浆材料加固煤层软弱顶板,通过研究所选用聚氨酯注浆材料的凝结时间、纯浆液以及固砂强度,确定注浆材料初步满足要求,通过模型试验,测定注浆过程以及注浆后的模型内部温度、压力变化,在养护后拆模分析注浆效果,评定聚氨酯注浆材料对煤层软弱顶板注浆效果,结果表明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含磷阻燃型离子液体([TCEPMIM][Cl])对煤矿用聚氨酯注浆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影响,重点考察了[TCEPMIM][Cl]对其导热和热稳定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CEPMIM][Cl]在聚氨酯注浆材料的固化过程中,会影响其结构形成;当[TCEPMIM][Cl]掺量(质量分数)从0%增加到20%时,聚氨酯注浆材料的导热系数逐渐增大,最大值为0062W/(m·K);聚氨酯注浆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则随[TCEPMIM][Cl]掺量的增加呈现先提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TCEPMIM][Cl]的掺量为2%时,聚氨酯注浆材料的起始分解温度和最大分解速率温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003,3432℃;当[TCEPMIM][Cl]的掺量为5%时,聚氨酯注浆材料热分解后残留质量分数最大(280%);通过比较发现,当[TCEPMIM][Cl]掺量为5%时,聚氨酯注浆材料的综合性能最佳,在呈现较好抗静电性能和抗压强度的同时,还具有一定的阻燃能力、较高的导热系数和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丙烯酸盐注浆材料形成的固化物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特性。试验研究表明,丙烯酸盐注浆材料形成的固化物稳定的失水收缩率可达到71.96%~90.03%,初始收缩速度和干缩率随着掺水量的增加和A/B料配比的减小而增大。本研究结果对正确认识丙烯酸盐注浆材料的特性和应用场合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比了耐水型聚氨酯注浆材料与普通聚氨酯注浆材料在不同含水量下的发泡倍率、拉伸性能及压缩性能,分析了无水条件下2种注浆材料的粘结性能及耐久性.结果表明,当普通聚氨酯注浆材料含水量为1%时,其发泡倍率高达15倍,容易造成路面顶起;而耐水型聚氨酯注浆材料含水量达20%时,发泡倍率仅为2.8倍;在含水量为0时,耐水型聚氨酯注浆...  相似文献   

14.
公路下采空区注浆充填材料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曲岩 《山西建筑》2009,35(26):139-141
对高速公路下采空区充填注浆材料的选取进行了阐述,并通过对注浆材料浆液进行配比试验和分析,得出注浆材料的特性,指出煤矿采空区注浆浆液配合比应按帷幕孔、注浆孔的性质和孔内空洞、裂隙发育情况来确定。  相似文献   

15.
灌浆法中注浆材料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华章  甄俊杰  李海刚 《山西建筑》2004,30(19):113-114
在系统调查、分析路基病害以及现有处理手段的基础上 ,提出采用水泥浆体处理路基的不均匀沉降问题 ,通过室内研究提出了处理所用浆体配比组成 ,对解决此类问题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型注浆材料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各种水利枢纽设施的治理为研究对象,在理论上对一种新型注浆材料进行了可行性研究,并在实验室内对这种浆材的粘结性、流动性、渗透性、固结体的抗压抗折强度、毒性、腐蚀性等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的结果。这些对以后或类似的研究工作都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李爱民  隆威 《混凝土》2003,(4):33-34,15
人们一直期盼能够找到一种轻质速凝堵漏注浆材料来作为溶洞充填,隧道突水或堤坝管涌等特殊工程的大何种轻质快速填充。本文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研究了由膨胀珍珠岩,粉煤灰,锰矿渣,水泥等组成的混合浆液在掺入外加剂后的流动性和早强性,探讨了该材料在实际工程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针对水反应高聚合物注浆材料室内注浆扩散试验的试验条件和边界条件带来的影响,通过在碎石、天然砂和石英砂3种土体介质中现场注浆试验,研究高聚合物注浆材料在不同介质中的扩散特征。水反应高聚物注浆材料在不同特征的介质中的扩散特性有所不同,碎石和石英砂等均质介质中,注浆材料扩散固化物呈橄榄球形,在天然砂等不均匀介质材料中,固化物呈树状。在碎石、天然砂和石英砂等介质中,高聚物材料注浆的最佳注浆时间为8 min,石英砂介质中注浆点水平间距30 cm,竖向间距40 cm,在天然砂介质中,注浆点水平间距20 cm,竖向间距40 cm;在碎石介质中,注浆点水平间距40 cm,竖向间距40 cm。  相似文献   

19.
针对传统防渗加固方法存在的问题,采用水反应高聚合物为注浆材料,研究高聚物注浆材料在碎石、天然砂和石英砂三种土体的扩散特征.结果表明:水反应高聚物在碎石材料中呈球状,在天然砂和石英砂材料中呈柱状.在相同条件下,高聚物注浆的扩散直径在碎石中最大,天然砂中最小;水反应在碎石中扩散长度最小,天然砂中扩散长度最大.  相似文献   

20.
地下工程注浆材料与注浆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地下工程注浆材料与注浆技术的研究应用现状,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