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社区更新是提升社区场所活力、优化居住生活品质和整合空间结构的有效手段。当下关于社区活力的测度主要根据社区要素进行评测,较少构建基于人本视角下的社区活力测度体系。基于社会可持续理论,构建包括社会公平、社会资本和居民基本需求在内的3个目标层共计14项测量指标的社区活力测度方法,并通过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指标的影响权重进行赋值,进而构建评价体系,旨在从居民需求出发,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可持续发展观,对社区更新规划策略做出优化调整。结合地理空间数据、POI数据和微博签到数等数据,对苏州中心区内2 311个社区的社区活力进行测度。研究发现,社区活力测度结果将苏州中心城区内社区分为五级,其中五级社区342个,基础设施老旧不完善,亟需更新。基于社会可持续理论的社区活力测度体系可助力对城市社区进行量化研究,为城市老旧小区更新选择提供数据支持并优化更新决策,进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文章系统阐述了上海曹杨新村社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的规划工作思路、规划目标策略以及更新实施路径;介绍了规划采用多样化的公众参与的工作方法,了解并分析居民对社区发展的需求和居民对社区存在的短板和特色优势的评价。规划在补短板的同时强调因地制宜地凸显社区的优势资源,以价值为导向营造社区特色,通过多方协同实现社区高品质更新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杨俊宴  史宜 《建筑学报》2015,1(2):119-124
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社会空间特征进行深入解读,结合地方实践经验,提出基于"微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以"微社区"的形式划定街区内的基本社会空间单元,以达到在规划中保护街区居民社会生活的目的。结合广州市和平中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从街区更新策略、社区组织策略和实施保障策略的角度入手,探讨"微社区"在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公众参与城市规划初探:旧城更新中的居民参与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旧城更新已成为中国城市建设的焦点,规划中的居民参与尚在起步阶段。本文认为渐进式更新是我国未来旧城建设的主流,并对居民参与旧城更新进行初步探索,提出应对政府、公众、专业人员等各方的角色和地位进行调整,形成居民参与的普遍观念,并通过社区自治等方式,逐步形成合理的居民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5.
旧城更新的指导思想是,延续其原有社会网络以保持场所归属感。对经济落后时期城市居民自建形成的老街区进行改造是旧城更新的重要组成部分。老街区是社区的一种形式;社区内的社会活动是现代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部分,并且对维持社会网络具有重要意义。社区公共空间是居民社会活动的"行为容器"。该文基于社会网络角度,结合住区规划理论与空间句法相关理论,针对西安市八仙宫老街区的公共空间进行研究,从而指导老街区公共空间治理,促使其自我更新。  相似文献   

6.
广州亚运会旧城改造项目对社区居民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亚运会背景下,广州进行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计划,涉及众多社区及居民。广州琶洲村、至宝社区和万福东社区的社区更新采用了3种不同的改造模式,但因3个社区居民的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居民社会网络范围较窄、社区归属感较强、低收入群体对社区的依赖性较强,更新改造项目缺乏对社区居民的社会、经济需求的全面考虑,给3个社区的居民带来多方面的负面影响,被改造社区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实际上成为了更新改造的社会成本承担者。  相似文献   

7.
刘柳  胡强 《城市建筑》2023,(15):65-69
老龄化社区面临适老化基础设施缺乏、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固化、社区更新可持续性较弱等诸多问题。结合宜昌市船柴社区改造更新设计案例,提出完善社区适老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社区特色文化并融入社区公共空间设计;吸引年轻人入驻社区,从而打破居民老龄化人口结构;建立社区共建共治共享体系与全民参与的社区建设机制等设计策略。从而增强老年人社区归属感、文化认同感与社会参与感,多维度增强老年人幸福指数。同时,通过建设多龄混居社区,激发社区活力,形成社区建设持续更新迭代机制,旨在为老龄化社区改造与更新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社区更新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公共活动场所,增加居民交往机会、促进社会资本交换、实现社区融合,是空间视角下促进社区善治的有效途径。案例社区具有典型的新老住区混合特征,通过问卷、访谈对居民的出行路径以及步行轨迹、设施访问情况进行刻画,借鉴空间句法和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构建场所的空间网络模型和行为网络模型。基于对场所空间和活动空间的量化评估分析,揭示场所分布与居民行为偏好的匹配程度,深入解析“场所—行为”的关联性,挖掘营造社区公共生活体系的关键问题,并以社区“弱连接”提升为导向提出场所优化的空间结构规划和场所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9.
目前国内外所指的社区规划(Community Planning)基本上属于社会规划(Social Planning)和社会工作(Social Work)的范畴。就现在国内社区的实践而言,社区规划既包括社区的物质形态规划,如绿地、健身场所的布置,社区企事业单位、商业服务设施的布点,也涵盖了社区环境建设、社区经济发展等方面的规划,如对社区经济、管理机制、文化形象等软环境、及社区的安全和卫生保障等,其组织者为所在社区的居民委员会。  相似文献   

10.
唐劼  鲍家旺 《城市建筑》2022,(23):19-21
中国正迎来社区更新的集中时期。以往住区改造局限于物质空间,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展现出显著成效,但长期将导致居民参与的“社会自主性”丧失。因此,本研究基于空间治理视角,兼顾物质空间与社会空间,以上海市浦东新区下辖的金杨新村街道为例,探析新形势下社区更新的新思路。在开展社区更新调研,并从社区管理者与居民两个层面分析其多元需求,总结社区更新策略:一是挖掘潜在资源,确定社区特色;二是认识居民需求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三是强化社区“新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上海市浦东新区4个社区微更新实践案例多元参与情况进行评估,并总结多元参与老旧社区微更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试图从政府等组织方、社区规划师、设计团体、社会组织等多元参与方和居委会、社区居民方等角度提出多元参与机制优化策略,建立完善的多元参与微更新活动机制.  相似文献   

12.
李健  米晨凯  陈飞 《城市建筑》2022,(3):105-108
存量时代下居住区规划的关注点从物质空间向社会、经济、社区治理等多维视角转化。在住区规划原理课程教学计划中插入住区认知社会调研模块,安排学生对大连市中心城区的街道社区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居民对社区公园和中小学设施的使用情况。采用观察、问卷调查及居民访谈等方法,使学生体验住区多维属性、社区管理及学区制度等对居住行为的影响,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及解决住区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专业素养。  相似文献   

13.
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农民进城上楼后要真正融入城市。在后"失地农民安置"时代,安置社区的空间环境、社会人群等方面面临众多问题,通过社区更新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加强社会治理十分必要。本文基于对华通失地农民安置社区的调研,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以华通社区居民生活质量评价为目标,全面分析华通社区居民的诉求。  相似文献   

14.
中国历史街区的保护更新多为地方政府或专家主导,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虽然使大量物质遗产得以保护,但往往会因缺乏社区价值的考量使街区的历史记忆被切断、社会肌理遭破坏。本文以四川省都江堰市西街历史文化街区为例,探讨在灾后重建背景下建立的社区参与机制对街区保护性更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社区参与必然使保护政策和保护规划发生局部的调整,在保护项目的实施中需要更加注重居民需求、民间智慧及公平透明。由于部分居民个体化的、非理性的行为,遗产保护真实性和完整性目标的实现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社区参与是活态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然趋势,但须通过遗产教育、社区增能等方式倡导理性、组织化的参与,从而使共同的目标得以达成。  相似文献   

15.
叶南 《山西建筑》2014,(36):17-18
结合相关规划实践经验,在社区参与、分类分区管理、先评价后规划等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对风景区内居民社会的研究进行了展望,指出居民社会调控规划应当在现有的基础上强化实践,深化理论,并且拓宽思维,促进多学科互动,加强新方法运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老旧社区更新改造分别以资本、政府、居民为主导,各自带来的社区空间功能置换、驱逐原住民、社区文化丧失、社区精神衰败;缺乏与居民自下而上实质诉求的沟通、主动供给能力有限,难以可持续更新;居民之间的基于情感、价值观认同形成的信任与协商关系容易被利益击穿等问题,综合运用列斐伏尔“空间生产”、戴维·哈维“资源与权利共享”、埃莉诺·奥斯特罗姆“自主治理”三大理论,以位于成都市新都区老城核心区的新桂东社区为研究靶区,通过剖析老旧社区空间的权利结构及空间生产导向,提出“将社区更新作为社区空间再生产过程,日常生活实践作为资源,秉持‘共享’的理念组织空间,在共享空间权责利关系的明晰中,践行多方参与者自主共建共治”的社区更新规划范式,以增强老旧社区空间再生产能力、实现可持续更新。  相似文献   

17.
社区微更新作为如今老旧住区改造的有效手段,再次得到强烈的关注。本文在现有微更新的基础上,融合行为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传统规划下的"经济人"到"行为人"的转变。基于相关研究,初步整合了微更新的行为主体,重点从政府、社会、社区和公众的角度着手,并融合微更新的动力机制框架,借助相关行为经济学理论优化政府政策力、社会资本、社区理念以及公众参与等社区微更新的动力机制,提出相应的规划路径,为后续更新类专项规划提供思路借鉴。  相似文献   

1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和社区的空间结构也在发生着巨大的演变,居民对社区环境公平的需求日益增长。为实现大型社区内不同区域的居民更公平地享用公共服务设施、社会服务设施和绿色环境,提出通过规划公平可达性的社区绿道形式连接高密度社会基础设施分布区域,以实现社区的环境公平。以北京市回龙观社区为例,通过POI大数据核密度计算,对社区基础设施聚集度进行分析,确定研究范围内绿道优先连接的社会基础设施分布区域,同时,根据绿道潜在连接载体如城市道路、河道水系等的景观性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合适的线性或面状资源作为依托载体,根据150m服务半径覆盖度对绿道网络线路进行调整和优化,使居民公平地享受绿色环境,最终确定绿道规划结果。通过提高社区社会资源使用和服务效率,拓展绿道功能,使社区绿道作为绿色载体连接社区内多种服务设施,促进社区居民平等共享资源,实现社区环境公平。  相似文献   

19.
王琪 《城市住宅》2022,29(2):147-149
近年来,我国各城市逐步开展了老旧社区更新,以改善城市整体品质和人居环境.社区居民作为社区主体,应是推动老旧社区更新的主导者,非改造的被动参与者.通过理解老旧社区更新的政策精神,结合国内老旧社区更新的发展导向,对居民主导下老旧社区更新治理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以往风景区规划针对居民社区问题往往采取搬迁或缩减规模的政策,其实施难度往往较大,也容易造成风景区价值完整性的破坏和居民社区潜在价值的遗失。基于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规划实践中的居民社区相关内容,分析居民社区面临的核心问题,探讨风景区规划中如何对居民社区专项规划进行优化。主要研究结论包括:应妥善处理风景区旅游发展带来的社区人口集聚问题;将居民社区价值纳入风景区整体价值体系,慎重考虑社区搬迁;多方利益相关者视角下的政策制定过程、政策实施对象的细化和社区居民内生力量的培育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