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成晓敏  刘瑛 《湖南包装》2023,(4):162-164+180
俗称长治堆花的上党堆锦是山西省长治市独有的民间地域性手工艺品。在当今科学技术发达、产品革新迅速的数字化时代,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上党堆锦也面临着转型创新,必须紧跟时代潮流传承发展。文章针对堆锦历年来的发展过程展开分析研究,从堆锦作品制作的材料、工具、方式、美感特征、题材以及在产品设计应用创新等方面来探寻上党堆锦手工艺品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
程文婷  曾梦媛 《包装工程》2023,44(12):358-367
目的 从全球本地化视角深入剖析文创产品的多样化设计形式及其意义,并提出适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前期阶段的设计模型,从设计创意源头解决当前文创产品同质化、缺乏全球化设计思维等问题,旨在以文创设计推动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促进全球文化多样性。方法 以全球本地化理论和文化分类研究为基础,分别从“本地文化符号的叙事设计、本地传统工艺的重构设计、本地生活方式的转译设计”3个维度对现有的典型文创产品进行分析,总结出适用于文创产品开发前期的设计模型,并将其带入双钻模型的设计流程中,最后结合教学实践案例展开说明与验证。结论 基于全球本地化视野的文创产品设计前期研究能从创意源头指导文创产品开发的全流程,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创新,并助力提升迈向全球化新时代的中国文创产品的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3.
赵沃林  薛拥军 《包装工程》2023,44(10):332-339
目的 归纳总结粤剧文创产品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创新设计策略,以拓宽粤剧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提升粤剧文创产品的竞争力。方法 以地域性文创产品的研究现状为基础,结合粤剧发展现状,探究地域文化元素融入粤剧文创产品的现实意义与价值,整体性引入转译理论和文化三层次结构,将地域文化的独特性运用到增强文创产品的附加值中,以促进消费者的文化认同感,助力优秀地域文化及其产品的新时代传承与发展。结论 挖掘地域文化价值,并将之融合于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中,是增强传统文化自信的必然手段。在粤剧文创产品开发过程中,通过对粤剧文化物质、精神、行为层面的典型元素进行设计转译,由外及内地将岭南审美价值、人文意境和文化创新三方面应用到产品开发过程中,可设计出极具岭南特色的地方性粤剧文创产品,丰富了设计手法,同时也拓宽了粤剧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  相似文献   

4.
汪军  黄展 《包装工程》2024,(10):339-345
目的 当下中国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文创产品自身的文化属性与特性,决定了情感因素融入的必然性。为了谋求更好的情感与设计体验,“不确定性因素”需要适时介入文创开发中,完善与增益文创产品本身的价值。采用文创产品开发中的“不确定性”独特设计因素与思路,以期为文创设计提供更为合理、科学、有效、开放的研发途径。方法 基于用户体验研究的理念,采用“不确定性因素”介入研究和结果导向的辩证研析法。通过对设计过程中情感因素的介入原理、设计方法的分析,解决“不确定性因素”在文创设计中情感价值的体现问题,并通过对“不确定性因素”的利用以谋求更为合理化的用户需求。结论 通过对“不确定性因素”在文创设计中的利用,研究文创产品开发的一种设计方法,在设计前端、设计流程、设计终端的利用上做系统与辩证的分析。构建了情感因素与文创产品开发的依存研究,提炼出文创产品开发中完整、趣味、合理且有效的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5.
蒋驷驹  卢章平  李明珠 《包装工程》2021,42(14):302-311
目的 研究系列化文创产品开发中多元化设计模式的应用.方法 首先,从系列化文创产品设计的构成要素出发,搜集多类型文创产品样本,采用聚类分析法、分析比较法、归纳总结法、图谱分析法等方法对设计对象类型、文化元素提取角度、设计方法、产品类型、色彩方案等方向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形成多元化设计流程框架,构建系列化文化创意产品多元化设计模型.最后,通过赛珍珠文化案例验证文创产品多元化设计模式并进行设计实践.结论 多元化设计模式能够在系列化文创产品开发中,充分发掘设计对象的文化特征、结构化设计流程、明晰设计步骤、提炼设计要素,从而达到管控整个设计活动,提升整体的产出效率的结果,以此激发文化市场的活力,满足当前市场巨大的消费缺口.  相似文献   

6.
李江泳  谭琪茜  邱盼  张伟  李周昕 《包装工程》2020,41(18):287-293
目的 通过研究心流理论的相关成果,探究能增强用户购买欲望和提升用户体验的文创产品交互设计方法,为文创产品创新设计寻求新的研究思路。方法 以心流理论的心流产生渠道—技能和挑战相互平衡为理论依据,结合文创产品中“境”的交互,提出文创产品物境交互、情境交互、意境交互三个层次上的设计方法,包括清晰明确的界面分区,可感知的多感官文化交互,多功能结合和社交互动,清晰的功能引导和及时的操作反馈,意境元素多元化,降低文化意境认知度这六个对应方法,从而引导文化创意产品设计研究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索。结论 以南岳佛道文创产品为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从心流的角度出发,提升了用户体验,使用户感到满足和喜悦。同时,这也是一种指导文创产品开发创新的新思路和设计方法,能够促进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  相似文献   

7.
基于地域文化的文创产品创新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付振宇 《包装工程》2019,40(20):215-218
目的 探析地域文化背景下的文创产品设计新思路。方法 首先,从文化的定义着手,延伸至地域文化的特点,再引入地域文化与设计的关系,提出将地域文化融入到产品设计的思路。在此基础上,将焦点锁定于文创产品领域,剖析地域文化在文创产品的外形、材料和工艺上的具体体现和其当前发展现状。最后,分别从长白山地区、江苏地区的地域文化特点出发,结合具体的地域元素及其应用原则,探索文创产品的地域化表达。结论 将每个独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元素进行解析、归纳、凝练,使其转化成可与文创产品共融共生的元素。这样可以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与设计的融合,赋予产品更多的形式和更新的文化生命力,促进文创产品的升级与创新,全面推广中国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8.
本论文从体验经济下的文创产品开发设计背景下出发,通过对甘肃马家窑彩陶文化进行分析、元素提取、重组等手段赋予文创产品独特内涵和文化气息。从丰富的精神内涵、深厚文化底蕴角度出发,创意设计出体验经济下的文创产品,加强文创产品体验,满足消费者多元化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的文创产品开发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涂伟  郑洁 《包装工程》2019,40(10):119-124
目的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乐故事会的活态保护及传承,提出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的开发提供借鉴和样本参考。方法采用实地调查法、深度访谈法以及文献法,从长乐故事会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出发,结合现有的代表性文化符号及元素,围绕建立以文化资源为根本的文创产品价值链,营造文创产品开发的法律保护环境、设计研发,塑造文创产品的品牌形象以及依托博物馆载体,拓展文创产品的市场空间4个方面提出对长乐故事会文创产品新的开发策略。结论文创产品能够提供信息和娱乐,是传递思想、符号和生活方式的商品和服务,其开发有利于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现代人文化生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进而产生群体认同、影响文化消费行为,使其得以在当代文化环境中接续流传、活态发展下去。  相似文献   

10.
杨霞 《包装工程》2024,45(12):356-359
目的 探寻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与开发策略,为文创产品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 从旅游文创产品的概念和作用入手,探究地域特色文化对旅游文创产品的影响,并对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与设计策略展开研究。结论 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旅游文创产品开发需以创意凸显地域特色,创立旅游文创设计品牌;地域文化视域下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需要明确产品定位,融入五感设计,挖掘地域文化,突出创意个性化。  相似文献   

11.
侯明明 《包装工程》2020,41(12):311-313
目的探索文创产品在新时期的发展机遇及其表现出的创新应用路径。方法分析文创产品的概念及其在纪念性、功能性、沟通性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结合文创产品近年的发展趋势和具体市场动向进行探究,挖掘当前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现实存在的开发层次低、重观赏性轻实用性、同质化严重、推广欠缺等问题,对未来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进行整理,最后以文化视角开展研究,分析文创产品在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引发共鸣等层面所做的创新性尝试,指出具体应用路径。结论文创产品在发展过程中对美学特征、文化元素、人文精神等方面所做的全新的尝试使得各种文化元素可以借助有效载体渗透其中,产生新型文创产品,进一步丰富文创产品的形式与内涵。  相似文献   

12.
张帆  张家榜  曹天一  孙逢春 《包装工程》2023,44(12):1-15, 117
目的 在明确数字文创产品设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分析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总结该方向存在的机遇与挑战,为相关研究和创新设计提供参考。方法 分析总结数字文创的特征,运用文献数据可视化软件,并选取CNKI数据库作为分析数据来源,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以元宇宙互联网空间发展阶段为脉络,对数字文创设计的发展现状及研究范围进行梳理;以场景理论为依托建立适用于虚拟文化空间的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框架。结论 在厘清数字文创产品基本概念的基础上,明确了数字文创产品的阶段划分,即以数字孪生—数字原生—虚实共生为特征的发展过程,梳理了当前数字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与实践的进展,提出该领域在空间设计、交互体验、文化转译三个层面中的创新研究潜力,最后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乔治  范文鹭  马军 《包装工程》2019,40(8):141-150
目的通过重新"解读"在文化创意产业区的工业遗产历史记忆,结合历史叙事、产业联动、空间营造,实现工业景观修复与工业精神价值的回归。方法城市工业遗产的适应性再利用是城市转型过程中的"地方性"理念,应该从单纯的对文化的关注转向对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综合考量,以江西江州造船厂为例,从共生模式、共生效应、共生规划、共生环境4个层次探索公共空间、公共设施、公共产品的系列化设计方法。结论从研究路径上,以共生视角探索了对工业遗产的独有价值再利用的设计模式。从研究方法上,以共生视角联动旧工业遗产与当代创意空间,来实现典型工业遗产和创意园区的地域特色文化认同。从运营策略上,发掘工业遗产核心价值,打造以文化产业为导向的全域旅游工业园体验区,开拓综合化研究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李然  刘维尚 《包装工程》2023,44(18):364-375
目的 研究传统意境美学思想融入文创产品的设计方法,为文创产品意境化系统开发提供理论探索和实证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分析法整理归纳宗白华的意境美学思想;运用归纳演绎法,分析宗白华意境理论与设计学思维的共通点,演绎意境理论指导下的设计思维方法;将意境美学设计思维融入云冈石窟文创设计中,构建文创产品意境设计方法,形成云冈石窟文创意境设计流程。结果 得出意境创构理论可以融入云冈文创构建全流程,最终生成富有意境的文创产品。结论 通过活用宗白华意境理论,创新云冈文创设计思维模式,促进了石窟类文创产品的意境化系统开发,深化了云冈石窟文创产品的文化内涵,使意境美学在设计领域实现了新的价值,也为石窟类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5.
刘洋  王佳慧 《包装工程》2022,43(24):294-301
目的 探索社会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背景下工业旅游文创产品的开发现状,以首钢工业园区为例,对工业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开发策略进行研究,为文创产品拉动工业企业消费升级、助力工业企业品牌推广、盘活遗留工业资源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方法 基于工业旅游发展现状以及文创产品对工业文化传播的作用,运用皮尔斯符号三元关系理论,深入探讨工业旅游文化结构层次、工业旅游文创产品属性及用户情感认知三者间的关系,构建首钢园区工业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开发模型,解析工业旅游文创产品的差异化和多元化,是衍生其特色,为工业企业增加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结论 致力于工业旅游文创产品的创新性研究,推动工业旅游发展,为工业企业和地区文化传播提供切实可行的途径,带给用户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为本领域的研究作出高影响、有现实价值的研究建议。  相似文献   

16.
解辉 《包装工程》2022,43(14):335-338
目的 探索非遗元素与文创产品设计的思路。方法 文创产品设计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其追求越来越高,除了在审美性和知识性上做到极致外,还应从流行性和传播性上下功夫,以实现更多更好的设计价值。以文创产品为研究对象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中心,借助两者的基本概念和发展特点,从融合共生的必要性和意义出发,深入剖析可供选用的设计思路和实践路径,并从基础的形式与功能、文化与技艺、传承与发展等视角对此进行总结和探索,分内外两方面深入分析具体的方法和手段。结论 文创产品所需的文化内涵支撑与非遗元素所需的现代传承相契合,彼此合理融合能够实现多方面的价值,既为文创产品设计找到更多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的实现路径,让作品可以在更多的层面实现健康发展对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张朝晖  杨鸿 《包装工程》2024,45(12):347-355, 403
目的 设计一款海昏侯文创陶瓷茶具,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途径。方法 深入探讨陶瓷文化产业和海昏侯文化在我国的重要地位,并对文创产品的传播进行全面分析。从融合和传播的角度出发,寻找陶瓷文化产业的助推力,旨在推动产业的发展。同时,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构建文化产业与文创产品的关联度,得到重要的权重因子,运用感性工学(KE)对海昏侯文创茶具视觉设计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将显性文化基因与隐性文化基因相结合,使产品以视觉+互动的方式传播,将设计打造成跨文化交流的媒介,为文化赋能。结论 更好地将海昏侯文化的独特魅力展现出来,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相似文献   

18.
祖睿之 《包装工程》2023,44(18):385-392
目的 以太原天龙山石窟文创产品设计项目为例,阐述基于符号系统提取品牌文化基因从而构建文创品牌的开发模式。方法 通过对目前文创产品设计处境进行剖析,运用Kano模型分析消费者需求,提出对文化创意产业中产品创新设计思路,总结以符号为主导的文创品牌建构与开发方法,从地域文化特征抽取符号,构建符号系统,以此转化为设计元素,遵照文化内涵设计文创产品,强化品牌价值,传播地域文化。结论 符号体系对天龙山文创产品创意开发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支持,对太原天龙山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