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责任规划师是由政府选聘的独立第三方人员,为责任范围内(社区、乡村、片区、历史文化街区等)的规划、建设、管理提供专业指导、技术服务和组织协调。文章梳理了近年来我国责任规划师制度在组织方式、责任范围、运作过程、团队构建、制度保障等建设成效方面的内容,指出我国责任规划师制度面临责任规划师角色定位与责权范畴不清、社会协调职能弱化、专业学科交叉知识拓展不足、基层治理水平有限等挑战,并提出建立适应现代化国家治理的规划教育体系、完善多层级多部门协同的责任规划师制度体系、构建“建设—管理—社会的地方模式的相关建议,以期进一步完善符合我国国情的责任规划师制度。  相似文献   

2.
司马晓  王佳  汪莲  李晨 《规划师》2022,(12):35-41
随着空间治理向精细化治理转型,城市面临的空间治理问题越发复杂,亟需创新治理机制和方法路径,责任规划师制度则是城市推进空间治理精细化和塑造高品质空间的重要创举。责任规划师制度探索除了需要顶层制度设计支撑,更应结合基层行动策略,系统提升空间治理的精细化水平。文章以深圳的责任规划师制度为研究对象,总结其演进历程,并从“制度—行为”互动关系视角出发,在制度设计层面探讨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多元工作模式、存量技术平台与政策支撑体系;在行为策略层面分析责任规划师推动空间体系重构、营造人本宜居环境和关注公众参与机制等系列实践行动。最后,文章针对当前责任规划师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优化策略,以期能为我国城市空间治理制度体系建设和治理能力提升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伴随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空间转型,城市基层空间治理面临着复杂挑战,亟待从制度和行动等维度进行整合探索.近年来,以北京等特大城市为代表,我国社区规划逐步从"活动组织模式"转向"制度引领模式",体现为通过社区规划师的制度创新推动系统的、全域的社区规划行动,进而推进基层空间治理和场所品质提升.本文以北京责任规划师的制度建设和社区规划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结构—行动"互动视角,总结了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和实施路径.研究发现:从结构视角看,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以整体性治理机制推进基层空间治理创新,呈现出政府主导制度化、政策支持系统化和嵌入形式多元化等特征;从行动视角看,责任规划师团队依托制度授权的权力资本和信任资本,聚焦社区公共领域发展,秉持人本关怀理念,在行政、社会和生活三大场域中开展了灵活多样的社区规划行动策略,在搭建跨域沟通平台,促进公民意识和社会共识,提升社区社会资本和空间价值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成果.文末针对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推行中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包括进一步明确团队的身份定位和责权范畴,提升团队社会协调和参与动员的工作职能,以及完善学科交叉和层级延伸的团队架构.  相似文献   

4.
伴随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和社会空间转型,城市基层空间治理面临着复杂挑战,亟待从制度和行动等维度进行整合探索.近年来,以北京等特大城市为代表,我国社区规划逐步从"活动组织模式"转向"制度引领模式",体现为通过社区规划师的制度创新推动系统的、全域的社区规划行动,进而推进基层空间治理和场所品质提升.本文以北京责任规划师的制度建设和社区规划实践为主要研究对象,采用"结构—行动"互动视角,总结了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的发展历程、主要特征和实施路径.研究发现:从结构视角看,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建设以整体性治理机制推进基层空间治理创新,呈现出政府主导制度化、政策支持系统化和嵌入形式多元化等特征;从行动视角看,责任规划师团队依托制度授权的权力资本和信任资本,聚焦社区公共领域发展,秉持人本关怀理念,在行政、社会和生活三大场域中开展了灵活多样的社区规划行动策略,在搭建跨域沟通平台,促进公民意识和社会共识,提升社区社会资本和空间价值等方面取得了较显著成果.文末针对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推行中的主要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包括进一步明确团队的身份定位和责权范畴,提升团队社会协调和参与动员的工作职能,以及完善学科交叉和层级延伸的团队架构.  相似文献   

5.
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于2019年全面设立,截至2020年8月该制度已覆盖了全市333个街道、乡镇和片区中的322个,成为北京当前落实城市总体规划、进一步增强决策科学性、提升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精细化治理能力的重要制度工具。研究基于社区规划的起源及国内外相关制度的发展,剖析了制度产生的社会治理环境基础、公共理性价值基础、作为联系政府和民众的桥梁和纽带的工作定位及其规划参与的落实手段。在此基础上,基于我国当前的制度基础和社会治理发展的制约性,研究系统剖析了现阶段责任规划师工作中围绕3组社会关系重构的主要挑战,并结合北京当前制度工作内容的解读,深入开展了责任规划师7个主要工作职责的探讨,进一步反思了在制度探索初期,在工作职责上做出过渡性安排的问题及其现实需求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6.
在精细化治理导向下的存量规划时代,为弥合政府管理与社会自治、精英行动与公众需求之间的鸿沟,北京自2019年正式全面推行“责任规划师”制度,并将其作为强化街区更新和基层治理的重要举措。责任规划师由政府为各街道、乡镇聘任,以指导和促进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目标的基层建设。本文在梳理国内外基层规划师实践做法的基础上,对比剖析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实施以来的行动机制与经验得失,探讨责任规划师的角色与工作模式转型,并针对责任规划师制度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提出优化建议,从而为我国其他城市和地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莫霞  甘逸君  魏沅 《规划师》2022,(12):42-48
研究在我国的城市更新与社会治理语境下,考察国内外社区规划师制度发展概况,在综合分析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内容、存在问题以及实践工作成效的基础上,结合上海各区社区规划师制度实践下的典型项目案例,从核心支持、特色强化、关联激发的不同行动维度,探讨社区规划师制度在实践中的运作逻辑和策略思路,以期为我国社区规划师制度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8.
基于规划管理角度的规划师执业制度思考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王学锋 《规划师》2008,24(8):16-18
当前,我国的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应从涵盖的范围、规划师队伍的壮大、规划决策机制的完善、岗位职责与责任的确定四个方面进行完善。注册规划师执业制度只有涵盖管理部门的规划从业人员,才能体现其制度设置意义;应鼓励规划师队伍向多元化、层次化发展,以适应城乡规划的综合性、多元化发展;合理认定规划师岗位职责与责任,完善决策机制,既限定管理部门规划师的自由栽量权,又避免其承担不该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9.
韦鸿雨  顾忠华 《规划师》2022,(12):20-26
文章提炼出责任规划师“五性”与“五力”的特点及要求,引入经济学及公共行政学中的“委托—代理”理论,对责任规划师制度进行了剖析,可知在该理论视角下责任规划师制度存在体系互动低效、角色站位易混淆、专业匹配不足、激励制度欠缺等困境。文章进而梳理了“三大关系”类型的规划师角色,包括“钦差型”规划师、“军师型”规划师、“律师型”规划师;基于三大类型的规划师角色提出构建“三元互动,九责交织”的分析框架,以降低规划师工作的懈怠损耗,促进提质增效。最后,分别对三大类型规划师的九个责任提出关键环节的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10.
《规划师》2021,(6)
随着国家推进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持续深入,城乡规划近年来不断从传统的技术性工作转向更为广泛的治理行为,各地新近涌现的基层规划师制度便是这种变革趋势的重要表现。基层规划师作为一股新力量介入基层治理体系,在提升基层规划技术实力的同时,也推动着基层规划治理体系和权力的重构。基于此,文章以北京建立的责任规划师制度为研究对象,从角色转换与增权理论维度探讨责任规划师制度影响下的基层规划治理变革,为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基层治理增权理论及路径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1.
祝贺  唐燕 《规划师》2022,(12):27-34
随着我国规划治理模式转型的不断深入,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规划师制度不断涌现并日趋正规化与常态化。2019年,责任规划师制度在北京正式全面启动,责任规划师成为辅助街道/乡镇政府推进规划设计落地和公众参与的重要力量,但责任规划师制度运作至今面临着工作成效参差不齐、责权关系难以匹配等现实挑战。基于此,文章以组织设计的关键原则“责权一致”为切入点,对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运行中责、权、利三项关键要素组合形成的三对关系的一致性开展剖析,并提出优化和平衡北京责任规划师制度“责—权—利”关系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大城市进入存量更新的背景下,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推行为发现城市问题短板提供了一个重要渠道。然而,现有制度尚未形成有效的自下而上的民意传导机制。本文以北京市海淀区“清河行动”为例,对责任规划师基于民众诉求推动城市更新的实践模式进行研究。首先梳理了“清河行动”开展的过程;其次总结了责任规划师所发挥的“以市民为核心、多方协同联动”的助推器作用,以及“链接供需、推动立项,整合知识、制定方案,协同治理、持续运维”的实施路径。最后提出以民意调查为根本、关注区域性和系统性问题、建立制度化决策参与机制等责任规划师制度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黄瓴  郑尧  骆骏杭  许剑峰 《规划师》2023,(2):92-100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城镇化下半场,以人为核心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成为共识。新发展阶段对我国城乡规划学科和规划师人才培养提出了系统性建设的新要求。文章针对当前社区精细化治理目标下社区规划师需求与供给不匹配问题,对国内外社区规划师的角色与制度进行梳理和比较,引入协同治理理论,探讨社区规划师角色认知与行动机制,并以重庆市“三师进社区”集体行动为例,分析其制度内涵与创新特色,以期丰富我国社区规划师制度构建的在地化探索。  相似文献   

14.
进入存量发展时期,社区规划对于推动特大城市社区治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选取国内外社区规划体系相对完善的特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社区治理流程中复杂多元的利益主体即政府、社会和市场在该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尝试总结社区规划师在社区治理过程中对治理内容和沟通协商环节的重要作用.其次,本文概述了不断在自适应探索中趋于完善的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通过对比上海市中心六区的地方社区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归纳了上海社区规划师在工作内容、规划师角色、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等方面共通的整体特征,并阐述了更新实施过程中规划师的能动性、多部门多主体的复杂性等局限.针对以上整体特征和局限,本文结合上海4个代表性社区治理实践案例总结了可资借鉴的有益方法.最后,基于上海参与式社区规划的治理手段,分析上海参与式社区规划制度特色与发展导向,为上海社区治理共同体视角下社区规划师制度的优化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5.
痛并快乐着     
任洁 《云南建筑》2006,(1):12-15
社会赋予规划师的多重职责及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使规划师常常处于城市发展矛盾的漩涡中心。作者通过自己多年的规划实践.提出一个规划师所应具备的素养及其理想、信念和追求。  相似文献   

16.
孙施文 《规划师》1998,14(1):19-22
本文通过对近二十年有关城市规划师职业地位的英文文献的综述,概要地讨论了城市规划师的职业地位本身是由城市规划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所决定的,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城市规划师的知识基础和在决策体系及制度中规划师所可能和应当发挥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随着市场化的逐步推进,各种利益冲突日渐表象化,城市规划中的矛盾日益尖锐,传统的“精英式”规划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规划的社会化呼声越来越高。当下对城市规划社会学问题的讨论超越了以往,城市规划的社会职责、城市规划中的“民主”要素等问题都受到高度关注。经济体制的变革、社会的转型、城市规划社会功能的转化等,使得公众把更多的期望、信任和责任加在了城市规划师的身上。6月13日,我刊以“城市规划师的社会责任” 为题,就有关规划师的社会责任,规划师价值观的重塑,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及“责任规划师制度”的推进等话题进行了研讨,从规划师的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目标追求等出发,共同思考这一思考。  相似文献   

18.
国外城市规划潮流的变化与城市规划师的培养教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吕斌 《规划师》1998,14(2):33-37
八十年代以后,世界各国的城市规划体系相继发生了变化,对城市规划师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城市规划是一个涉及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等广泛领域的学科,规划师的队伍不只限于工学出身的规划师,还应由地理学、环境学、城市经济学、城市社会学、行政学、法学等文理科出身的规划师组成。关于城市规划师的培养教育途径,应考虑建立包含多学科的城市规划教育体系及规划师的继续教育制度。  相似文献   

19.
城市公共空间承载着复杂的多方利益相关者诉求,亟须构建多方协同的空间治理机制。针对当下中国社区更新中缺乏长效空间治理制度的问题,上海市率先探索社区规划师制度,尝试构建一种多方协同的社区公共空间治理机制。以上海杨浦区、浦东新区、徐汇区的社区规划师制度为例,首先综述全球各国社区规划师的公众参与制度探索,阐述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区参与式更新的双重创立语境,及其“政府主导、公众参与”的理念;其次重点分析杨浦区、浦东新区和徐汇区各自制度特征及成果;最后从管理体制、组织构架和内容实施3个层面归纳并提出当下上海社区规划师制度的公共空间治理机制,展望下一步的发展愿景。  相似文献   

20.
张佳 《上海城市规划》2020,2(2):104-108
乡村规划管理是乡村建设与治理的龙头。成都市作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总结统筹城乡实践和"5·12"汶川地震灾后重建经验的基础上,于2010年探索建立了乡村规划师制度。作为深化城乡统筹的制度创新,它对成都乡村规划水平的持续提升、城乡融合发展起到积极作用,乡村地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新形势下,成都将继续完善乡村规划师制度。从定位与职责、管理与运行、实施成效等方面简要介绍成都市的乡村规划师制度,总结实践经验,并展望未来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