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归纳和总结洪坑村在原住民生活阶段如何将古村落人居环境系统得以延续,提出NFT式传统文化保护策略,为当地旅游公司和村民创造持续的收入。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剖析洪坑村的人居环境为基础来归纳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共生系统;文献研究法,查找国内外关于共生哲学的研究现状;案例分析法,在阐述NFT的具体应用中举例说明文化遗产与科学技术的结合如何在公益领域发挥作用。发现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共同作用于洪坑村人居环境的发展,该框架指导了如何将NFT艺术生产结构嵌入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保护系统中来,让文物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以期能够为传统村落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研究提供一个元宇宙时代背景下的全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李天  傅昊  胡斌 《包装工程》2022,43(20):449-458
目的 从视觉体验的视角探究南京地区传统民居更新设计,解决近年来南京地区出现的“快速崛起快速陨落快速更新”现象并提升传统民居更新的质量与探寻文脉传承的方式。方法 运用视觉体验的相关理论,分析更新设计中的材质肌理、空间肌理、文化肌理,从视觉体验的视角对南京传统民居更新设计进行了分析。结果 以视觉体验的视角寻找适用于南京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的设计策略,完成南京杨柳村传统民居更新设计方案,以期对南京地区的同类设计能够提供理论依据与支撑,为实践提供设计策略。结论 通过视觉体验视角分析文脉传承的方式,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多层次设计策略,从而提升传统民居更新设计的体验感、传承历史文脉并彻底激发村落活力。  相似文献   

3.
张妍  张婕 《包装工程》2019,40(4):192-196
目的 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提出新的建议,打破现有部分传统手工技艺仍利用传统图书馆保存的单一保护方式,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结合传统保存与现代保护相结合的方式,挖掘随活态传承渐变下的动态生产性保护模式。方法 客观分析天津现有传统手工技艺的发展情况,将活态传承与生产性保护有效衔接,从创意重构中重建消费者的认同感,利用可持续保护建立开放流通方式,在市场及品牌构建中发展产业化层级销售方式。最后,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分类研究,探求具有针对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结论 从动态变化的角度分析了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传统手工艺在新时代的新要求,并针对其动态变化信息为其进行有效的生产性保护衔接,总结了天津传统手工技艺保存与保护的可靠模式,为天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有效建议,促进了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周楚轶  陶冶  李游 《包装工程》2023,44(16):237-245
目的 传统手工技艺面临着环境丢失、生态迷失和传承缺失的问题,振兴传统工艺是我国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和非遗保护中的重要任务之一。从设计学的角度探讨现代设计与手工艺之间的传承与创新,为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方法 基于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产品设计,在厘清传统设计策略的基础上,以产品的文化意象为切入点,对传统手工技艺进行器、术、道三个层次的分析,从文化知识的解构和重构角度开展传统手工技艺的文化产品设计路径研究。结论 提出了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产品设计可视化流程模型,探讨了传统手工技艺文化中的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文化知识转移路径。  相似文献   

5.
海南黎族传统聚落民居是海南本土少数民族黎族赖以生存的场所,至今仍保留有原生性较强的早期黎族生活印记。从“物我关系”演进的角度阐释这一文脉的传承源流,并尝试以黎族聚落民居建筑创新设计的角度继承黎族同胞在民居文化中所体现出的“集体无意识”,以人与外在环境“共生”的关系探讨具有本土适应性的当下民居设计,在规避黎族乡村人居建筑无序改造和建造阶段主体意识缺失的同时,着力保留黎族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有效提升黎族在当代的文化认同感。  相似文献   

6.
“技术景观”作为阿帕杜莱的全球化理论中的一个视野点,以技术为角度流动性地看待世间万物,将技术细分为手工、机械和信息技术。文章以技术景观视角下3种不同技术为基点,分析了扎染制品作为生活日用品和(非)实体商品的现状与困境。手工技术代表着手工艺最传统、最本真的模样,机械技术、信息技术对于手工艺的呈现不仅是另一种表现形式,更是手工技术的延续,它们的出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选择,也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手工艺的手工技术。  相似文献   

7.
张璇 《工业工程设计》2019,1(1):121-127
积极响应国家推动传统手工艺文化事业的发展战略,通过分析、总结滨州魏集镇手工艺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提出保护与传承传统手工艺的发展建议,预测及设计出可行的系统模块化参与方法,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提供新的思路与角度。以滨州市魏集镇手工艺旅游产业为研究目标,以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理论和研究资料为文献基础,运用实地调研和调查问卷的方法,按照手工艺的“理论价值分析—系统模块概念设计—创新产业结构”的框架,设计出传统手工艺文化发展的创新模式,提出手工艺文化系统模块化统一管理的设计方法。传统手工艺以“用”为主要目标,与普通人民的生活联系十分紧密。保持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活态”发展,使之经过现代化的适应过程,在现代机械生产占据主要优势的前提下,还能生生不息地发展与创新。这要求传统手工艺与当代科技行业、教育行业、服务行业和艺术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并且在传统文化六模块的协调融合下,驱动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传统村落是我国不可替代的文化资源.其村落空间环境直观、全面地反映整个村落的历史演变,蕴含有珍贵的历史、艺术价值,应高度关注并予以保护[1].随着城市空间扩张的冲击下,传统村落受到城镇化进程的影响以及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村落的空间环境受到严重侵害,破坏了乡村原有的生态环境.因此,对村落空间环境和民俗文化的保护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徐玉洁  丁杰 《包装工程》2022,(S1):269-275
目的 为揭示传统村落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提炼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思想,给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研究在新安江流域共采集的246个传统村落样本,运用ArcGIS工具分析传统村落选址与水系的关系,归纳村落平面与立面形态特征,比较新安江上下游地区村落的差异,并探讨其原因。结果 研究发现,新安江流域上游村落相较于下游村落表现出明显的亲水性特征。同时,上游村落平面形态以块状、带状为主,而下游村落则以块状为主。结论 研究认为,造成这种差异是由于新安江上下游地区不同的自然、历史、文化等因素导致的。  相似文献   

10.
罗荩  李鹏昊  季铁 《包装工程》2021,42(14):56-64
目的 以传统村落保护为出发点,从类型学与数字化相结合的视角,探讨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路径的设计与建构,旨在对未来传统村落的保护与修复、数字更新与营建、文化传承与资源共享提供思路.方法 通过实证研究方法,反思传统村落保护中的现有问题;结合知识图谱文献研究和数据模型方法,进行类型学与数字化保护的关联性探讨,展开对传统村落物质层面与非物质层面多元属性的分析,试图明晰"文化-营造"的类型层级,建立非单一类型层级的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研究框架.结果 基于双重本体语义模型数据库的构建,实现了"数据采集与模型重现-数据处理-类型提取-解释分析-路径应用"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路径.结论 双重层级的构建解决了文化延续与乡村营建的衔接问题,在设计实践工作中作用于不同的应用方向.  相似文献   

11.
梁思思  唐万媛  李轶南 《包装工程》2023,44(24):474-482
目的 从共生理论出发,提出上党堆锦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以实现堆锦及其文创产品的对称性互惠共生发展。方法 通过调研分析堆锦工艺及其相关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现状,评析堆锦工艺及文创产品的共生状态。从共生的角度梳理堆锦文创产品的共生单元及其已有的、待生成的共生界面,探究上党堆锦文创产品的开发思路。结论 上党堆锦文创产品开发设计中存在共生度不足、共生界面缺乏系统性、共生状态不理想的问题,其潜力远未得到充分发挥。堆锦文创产品开发中应注重在增加共生能量、强化共生界面、优化共生环境、拓展共生领域等方面尝试开拓文创产品开发设计的新思路、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有着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耕地面积辽阔,农业人口众多,一直以来乡村问题就成为了社会进程中关注的重心。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城镇化进程,但随着乡村重心向城市的倾靠,乡村在城镇化进程中照搬城市元素,导致乡村特有传统文化和物质文明逐渐凋敝,人居环境未得到良好的改善,反而致使人与环境形成割裂局面,无法达成和谐共生,还造成“千村一面”的现象,说明现阶段我们对于传统乡村人居环境改造策略的认识还较为肤浅,亟需人们对其本质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通过对桐庐县荻浦村的成功转型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基于和谐共生理念下,提取在乡村人居环境改造过程中可以尽量避免对原有乡村面貌和风俗文化造成破坏的“共生”设计策略,最终达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终目的和美好局面。  相似文献   

13.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传统村落面临着一系列人居环境危机,对传统村落人居环境改善与发展越发紧迫与重要。以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驿前镇姚西村为例,针对我国当前传统村落在人居环境改善发展方面简单粗暴式、片面式和不顾及当地实际情况等问题,通过对姚西村进行田野考察、实地调研等方式,深入挖掘姚西村人居环境现状,以村情为依据,提出修复绿地生态环境系统、健全社会环境系统、优化三生空间环境系统,发挥主体责任,完善乡村治理模式四项转型策略,为我国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各种现代思潮的影响和对现代化的激进追求下,中国乡土社会的价值取向与评价标准也逐步受到冲击,导致“三农问题”集中爆发,“乡村建设”在20世纪初危机深重的中国本土孕育而生。如何从百年中国乡村建设的历史渊源来认识和理解乡村振兴战略内涵,建构具有“民族文化心理”和真正意义上的“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系统”成为当前设计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研究议题。回溯中国乡村建设文化景观百年变迁演进过程,阐释乡建文化景观与乡村振兴国家记忆“融合共生”的映射机制;按照新发展理念和乡村振兴五大目标要求,提出当代乡村乡建文化景观设计的“145”系统构架,并结合影响乡村空间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社会、经济三大要素,创建“生产—生活—生态—生命—生境”“五生融合”的共生机制,完成由传统“设计造物”向“融合共生”文化景观系统的转换与提升,最终为促进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思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传统村落是人居环境活态、立体的宝库,是可堪栖居理想家园的设计源泉。在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和全面建设美丽乡村的关键阶段,希望通过对陆巷古村人居环境的相关探讨,管中窥豹分析中国传统人居文化的生命观及中华民族的存续智慧,以期为赋能乡村振兴,助推家园营建,赓续民族血脉提供探索及思考。以陆巷古村为锚点,尝试探讨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的生命栖居模式,分析传统村落人居环境地缘适应的显性脉络及人伦秩序的隐形脉络,解析村落人居环境的生长形式;继而从人居环境的择址与营建两大方面认知村落人居环境对生命的守护。对村落人居环境与人之间的双元互动进行剖析,读取人的生命指向在人居环境上的投射表达,以及人居环境反作用于人的生命指向的交互影响,最终得出传统村落人居环境与居住者相辅相成、共生共荣的生命栖居模式。  相似文献   

16.
藏式民居家具的创新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凌霞  陈飞虎 《包装工程》2017,38(10):151-154
目的对传统藏式民居家具进行创新设计分析。方法以藏族人民生活方式和审美观变化为基础,对传统藏式家具的造型、装饰风格、文化表达等设计要素进行分析,划分构成传统藏式家具的设计体系,并进行创新性设计。结论从藏式民居家具的功能,材料和文化内涵入手提出创新设计的方法,并结合笔者对新藏式民居家具的创新设计实例,体现传统藏式家具营造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7.
堡寨聚落是古代先民抵抗外部冲突、抵御战乱、匪患以及动物的侵袭为求安全而营建的一种防御性聚落,其高墙厚筑、环形设防的防御形态,在古代中国长期而广泛存在,并经历了漫长的演进历程.堡寨聚落大量存在于关中平原村镇之中,民防堡寨聚落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军防城堡、设防城邑等有着不同程度的渊源关系.  相似文献   

18.
石元伍  项良伟  刘霞  刘杰 《包装工程》2023,44(6):74-83, 143
目的 改变老龄医疗资源零散化、碎片化的现状,使相关联的养老服务可以融合发展,形成一条连续的、多元一体化的、闭合循环的老龄医疗健康服务链。方法 基于共生理论,探讨医疗、康复、养生保健、照料护理服务之间的共生逻辑,并结合共生理论的三要素对其展开深入分析,促使各共生单元(服务供给主体)之间互补互助、互惠共生,最后在服务设计思维的驱动下依托“互联网+”技术整合构建共生服务系统。结论 共生理论的介入,打破了各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信息壁垒,使其朝着同一方向协同发展,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重叠所造成的浪费,实现“1+1>2”的共生效益。同时,基于共生理论的社区“医康养护”服务共生系统的构建,为其他养老服务资源模块(衣、食、住、行等)的整合和嵌入带来了新的参考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李方园  陈敬玉 《包装工程》2019,40(2):109-113
目的分析畲族服饰图案的题材类别和艺术特征,从艺术人类学角度进行解读,挖掘民族民间传统图案的文化基因,为其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设计服务。方法以艺术人类学惯用的田野调查法和访谈法为基础,收集畲族传统服饰图案的样式及民间艺人对图案背后审美文化的民族记忆,从艺术设计的审美和服饰工艺出发,对畲族服饰图案的材质、工艺、构图等艺术特征进行分析。结论畲族服饰图案种类多样,其题材主要有山野生活、宗教神灵、祖灵形象、人物故事和吉祥愿景五大类,应从文化认同、生活习俗、情感认知等方面解读其独特的艺术特征。畲族服饰图案是文化交融、共生、演绎的结果,图案表象展现了丰厚的民族文化和情感表达的符号,对当代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设计创新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