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瑜珠 《城市开发》2023,(8):110-111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生态文明视角下,运用城市设计,合理利用滨水地区的生态资源对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东梅州市五华县为例,通过对五华县中心城区沿江沿河城市风貌现状问题识别,以合理运用滨水地区生态资源提升滨水空间品质为思路,提出五华县中心城区沿江沿河生态廊道总体城市设计方案,为粤东西北城镇城市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郑璐  姜超 《华中建筑》2023,(9):101-104
要在城市发展转型过程中,水乡城镇特色与城市化发生碰撞,对生态和景观格局产生了较大影响,城市面临着生态环境脆弱、水乡印象消逝等诸多问题。在“城市双修”理念引导下,该文以江浙地区典型的平原水网城镇——南浔中心城区的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将水系作为中心启动点,从水绿系统生态修复、滨水公共空间修补、文脉与特色风貌修补三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策略,并总结水网城镇滨水空间体系构建的工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吉林市是松花江流域的重要城市,其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既与该流域其他滨水城市相似,又特色鲜明。从吉林市城水结构、滨水景观及水域环境三个层面入手,研究水域空间的结构布局、景观规划及生态保护路径,提出将吉林自然生态骨架与城市空间融为一体,构建"山水环绕组团结构"的城市景观格局,突出"城在景中,景在城内"的水域景观特质,以及建立城水和谐关系,保护水域环境的城市景观生态策略。  相似文献   

4.
《广州建筑》2005,(5):46
为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近年来,广州在全国率先制订和推行城市发展战略规划,使关系城市发展的城市用地、城市生态环境和城市综合交通等重大问题有了一个总体的解决方案。目前广州彻底打破城乡环境保护相分割局面,实现了从单一改善绿化环境向生态优先、着重建立城市生态安全保障的转变,使广州从传统的“云山珠水”格局逐步转变为以“山、水、城、田、海”为特色的生态城市、“山水花城”格局。  相似文献   

5.
南沙地区整体城市设计和重要节点城市设计既尊重《南沙地区发展规划》“自上而下”的要求,又在分析南沙地区资源潜力的前提下,“自下而上”对相关规划提出了基于空间形态的调整意见,尤其是“创建南沙中心城”和“塑造宜人尺度滨海城市”的构思对南沙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生态文明建设和江西省“绿色崛起”的战略部署,推动城市生态滨水景观的发展,会昌县将湘水文武坝段综合整治提升工程作为三江六岸滨水公园景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打造城水共融生态新局面的主要廊道。为此,以该项目为例,通过现状空间地形梳理、植被空间营造、植物色彩搭配、质感与形态的对比等方面,探索如何让狭长的防洪滨水绿地空间更富多样化。  相似文献   

7.
<正>10月17日下午至18日上午,"滨水空间规划设计""滨水空间建筑与文化""滨水生态景观""滨水空间交通""智慧城市运营"五场分论坛同时举行,重庆市设计院在市住建委的指导下,负责承办"滨水建筑与文化"分论坛。山在水中,城在山中,人在城中,山水城市得天独厚的空间环境,造就了别具一格的独特滨水文化。探究文化与城市发展的关系,也是实现山水城市可持续发展、提升  相似文献   

8.
相当多的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滨水景观的设计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环境,滨水区在城市中拥有重要的经济、文化与生态价值。在城市设计中,城市滨水景观设计以往重点多放在静态景观空间上,而忽视了对城市景观空间的动态考量,特别是忽略了人们随机漫游的视觉空间体验,尤其是在滨水游憩与湖面泛舟的人群,其视点由于具有随机动态性而难以捕捉,使得以其动态活动为基础的设计难以入手。本文以西湖为案例范本,针对西湖的核心问题,梳理城市眺望体系的相关国际规划理论和实践,系统提出"人-城-湖"三者互动的滨水望城的动态设计理论与技术,对其天际轮廓、动态游览路线、视觉感受、景观廊道、空间形态等关键问题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构筑中国式滨水景观总体城市设计的理论与方法范本。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广东省内珠三角地区与粤东西北地区逐渐拉大的城镇化水平、经济发展等差距是影响其区域一体化进程和构建"强而均衡"格局的最大障碍。为响应国家新型城镇化有关提升城市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高城市建设水平、推动新型城市建设等的发展号召,以及切实实现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本文针对欠发达地区小城镇滨水空间的自然环境特色和经济社会基础,提出采用根植本土的"就地化"设计策略,即探索以小城镇气质为引领、以小为美并强调空间公共性与功能多元复合、突出生态要素、保持原有城镇肌理的欠发达地区小城镇滨水空间设计方法,提升空间建设品质,并探讨保障措施以期促进小城镇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中的重要资源,在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丰富地域风貌等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城市滨水空间设计应依托滨水区的环境,以设计为手段,结合水体、滨水开放空间以及滨水区地形地貌等要素,形成立体连续的城市滨水地区空间形态。该文以城市滨水空间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城市滨水空间的构成要素,总结滨水区城市设计原则,探求武汉市天兴洲的城市滨水空间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1.
2010年后城市开始追求高质量发展,我国城市新一轮的发展正在呈现回归城市滨水区的态势。近期国际城市滨水地区发展实践表明,城市滨水地区可以帮助恢复与提升城市发展活力、改善地区环境、抓住发展机遇、重塑地区特色与形象。不同于城市一般地区,城市滨水区在发展效益、景观环境、公共生活、功能混合以及区域共享共建方面具有明显优势。通过对窑湾、西津渡、南山寺周边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规划实践案例过程的分析,揭示滨水地区项目能够协同或促进其周边地区、城镇发展的规划设计策略与措施。首先,保护、修复项目所处的地区或城镇原有的生态河道水系,为城市滨水区项目引领地区高品质发展建立基础;其次,在规划设计范围内建立起具有明确功能与环境景观优势的滨水开放空间中心,以促使滨水区吸引区域协同共享、共建平台的形成;在核心项目与场所形象上需创造出能获得社会认可的特色意象,这些设计的"创新"常常会成为实现滨水区发展目标的关键。有效保护与利用城市滨水区,已成为这个时代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标志。  相似文献   

12.
王波  胡滨  牟秋  阮晨 《城市规划》2021,45(8):107-112
水是生命之源,城水关系贯穿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中.进入生态文明新时代,更强调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方向,同时公园城市新理念也更加重视大安全观与大生态观的统一,追求生态价值的多元转化,因此亟需对城水关系在新的社会、自然、技术发展背景下进行整体构思,只有尊重规律、统筹兼顾,方能以水兴城、安居乐业.本文以天府新区为例,提出"三尊重、四协同"的城水关系新模式,以"水历史、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水文明"五维一体的顶层设计,横向统筹防洪、排水等专项规划,纵向指导各流域生态环境、滨水空间详细设计,以期为其他城市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3.
“一江两岸”滨水地区空间活化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不同时期河流与城市的关系来看,河流对于城市建设的意义重大,尤其是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 “一江两岸”滨水地区是消除滨水空间利用弊端的重要抓手和提升城市竞争力以及城市品质的重要平台.本文通过对相关案例的研究总结,针对”一江两岸”滨水地区提出创新性的设计思路,包括“以保障水安全为前提,以缝合城市空间为重点,以激发水岸活力为目标”三大路径,从而让滨水地区充分发挥生态安全效能,强化滨河两岸功能的联系,重塑滨水公共活力.  相似文献   

14.
杨文敏 《安徽建筑》2006,13(3):30-32
仙居新区重点地段滨水区城市设计以保护生态、发展旅游休闲配套产业为核心和切入点,重点发展与控制滨水岸线空间形态、土地利用、景观物质与空间格局等,形成既保持山水特色,又具有现代景观效果,富有地方特色和文化气息的山水生态型滨水景观。  相似文献   

15.
滨水地区的开发或改造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现象,小城镇建设也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尤其是滨水和小镇两种元素共存的区域,如何凸显特色、彰显魅力,已成为规划设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通过对滨湖小镇的开发建设问题分析,结合南京市高淳区固城新市镇城市设计案例,提出新时期滨湖小镇规划应在充分研究资源特色、文化底蕴、城镇建设和空间景观的基础上,贯彻“保护生态本底、凸显特色景观、营造多元活力”的设计理念,以“保护生态”为基础,以“凸显景观”和“营造活力”为目标,走向“生态、景观、活力多元共生”,并通过“活力为源”、“文化为根”、“水绿为魂”、“体验为先”和“品质为本”五大策略,实现城与湖的对话、文与景的共生.  相似文献   

16.
城市历史景观是近年来遗产保护、管理的一个重要理念.对滨水工业遗产特征和城市历史景观理念进行阐述,结合阳江市沿江南路段滨水工业区的历史及现状环境,分别从城市区域规划、景观空间格局、建筑街巷秩序三个层面对其空间属性和价值进行分析,评估其潜在的适应性.最后从景观生态营建、延续历史记忆、景观再现、遗产可持续性和多元公众参与五个方面探讨滨水工业遗产的更新策略.研究可为阳江市滨水工业遗产更新提供方法参考,产生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侯驰 《建筑与环境》2007,1(6):123-124
城市滨水地区的城市设计是我国一些滨水城市完善城市形象、塑造公共空间的直接手段,本文试图从滨水地区城市设计所关注的城市微观形态方面入手,分析城市设计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并归纳出评价滨水区城市设计的一般标准。  相似文献   

18.
滨水空间是区域重要的生态空间,也是城乡发展中的“黄金地带”,亦是城市人居空间的聚集地,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承载空间。新形势下,探索滨水空间的生态文明建设,对提升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引导滨水空间存量用地更新、提升滨水空间公共效益、展示山水与地域文化、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剖析闽江福州段沿线滨水空间的现状问题与规划挑战,从生态、空间、文化三个维度探讨了城市滨水空间综合提升的规划管控与建设指引,以期创造新时期城市滨水空间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典范。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广东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的历史形成过程,分析其在六个不同时期城市发展和自然景观变迁之间的相互联系,总结其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肇庆山水城市空间景观格局现状,从“山”“水”“城”三个方面分别阐述肇庆市的具体景观格局,分析其空间特点、视觉联系、生态影响和现状问题,从而提出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肇庆山水城市所面临的挑战,为今后肇庆市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参考,同时为肇庆山水城市的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在高密度城市空间中生活的人们对开放、共享、生态的滨水休憩空间的向往愈加强烈。如何营造健康、活力的滨水区域已经成为当前城市规划重点关注的课题。辽瓦生态文化滨水城规划设计提出建设展现郧阳浓厚积淀的历史文化长廊和水陆共融健康滨水城的思路和策略。通过保护和再现历史文化遗迹、协调功能用地与自然景观的关系、复合利用土地、营造特色空间等,创造城水互融、系统完整的滨水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