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内容.针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现有230MHz无线专网存在的通信速率低、接入点较少、采集成功率不高、实时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基于SGWM的230 MHz无线宽带通信技术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通信系统的技术方案及其功能实现,分析了载波聚合复用、智能路由、异频组网等通信组网技术,阐述了SGWM无线通信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对组网方案的设计及分析表明,基于SGWM的230 MHz无线宽带通信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应用效果较好,为推广应用信息双向交互和加快推进智能电网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智能用电的重要组成部分,通信系统是用电信息采集建设中决定其成败的重要环节。文章给出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组织架构,介绍了电力通信系统中几种常用本地及远程通信技术的特点,展望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系统的发展趋势。指出EPON作为一种新型通信手段,以其传输带宽高、可靠性强、易维护、实时性好等特点逐渐成为用电信息采集通信系统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技术。  相似文献   

3.
国家电网公司建设智能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用电信息的采集建设,它是智能电网建设的一种基础平台。本文主要首先针对用电信息系统进行介绍,然后对EPON通信技术进行概括,最后探讨EPON通信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应用,并对其问题以及案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4.
电力用户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是对用户的用电信息进行实时采集、处理和监控的系统,实现电力用户的全覆盖和用电信息的全采集,全面支持费控管理,为"SG186"信息系统提供及时、完整、准确地基础数据。文章首先介绍了目前采集系统通信建设中采用方式较为普遍的无线公网及载波技术,接着从营销业务应用方面介绍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在电网生产工作不断探索应用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传统系统在进行居民电力负荷监测时,存在高峰负荷降低效果不明显,用电异常监测及时性差等问题.为此,文中设计基于用电信息采集的非侵入式居民电力负荷自动监测系统,有效解决了以上问题.该系统采集居民用电信息并分析居民用电异常情况,对采集到的用电信息数据进行去冗余处理,控制信息的采样频率和通信效率;依据压缩感知方法重构用电负荷数...  相似文献   

6.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内外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建设的现状,重点通过对几种当前主流用电信息采集系统通信技术方案的比较分析,提出了适合各类电力用户的用电信息采集通信组网方案,确保科学组网、可靠通信。  相似文献   

7.
姚林 《电子世界》2014,(16):218-218
电力线宽带通信是现代数字化科技发展的杰出成果,它是以智能电网的应用为重要支撑的,尤其是在高级测量系统和家庭局域网的应用中特别广泛。现阶段,许多电力线宽带的通信产品都是以正交频分复用和离散多频调制或者扩散技术为基础的,在不同的场景条件下,这些技术拥有不同的通信性能。在社会各界对智能电网技术的推进,作为用电自动化的核心内容,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基于这些情况,本文主要介绍了国内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主要职能,并对该系统中各种采集方式的优缺点进行了简要分析,主要是针对在智能电网用电信息采集中电力线宽带通信技术的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8.
文章分析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架构,对常见的无线通信方式进行了对比分析,针对不同场景设计了基于LTE及北斗短报文技术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无线通信组网方案。试点结果显示,文章给出的方案可以满足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对通信的实时性要求。  相似文献   

9.
随着科技的发展,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建设和改变,用到多种电力技术和通信技术,其中最重要的一种通信技术就是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这种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技术的应用,不仅让用电信息采集系统的操作变得更加的简单方便,也减少了用电信息采集系统运行的成本。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EPON技术的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方法 :利用光纤接入技术,MAC控制命令、光线路终端(OLT)、远程通信组网和本地通信组网。结果 :EPON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使用,具有带宽高、可靠性强、覆盖广、智能性高、便于维护和使用的预期效果。结论 :电力事业的发展,对用户与电网之间实现实时、自动化、互动化的数字网络有了更高的要求,而EPON技术在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中的构建更好的满足了这一要求。  相似文献   

11.
依靠当今先进的现场总线技术、网络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经过通讯网络的设计、网络布线、数据采集计算机和数据服务器及系统软件设计,采用多功能数字电能表和水、汽、气、煤等计量设备测量各用电回路电量和水等用量,实现各能源运行参数的实时采集,建立黔南复烤厂实时的能源监测统计和管理系统.  相似文献   

12.
绿色移动信息通信技术应用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业务内容的丰富,低能耗信息通信已经成为了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参考指标。本文从基站、接人机房、通信机房、数据中心机房等运营环节对节能减排技术和新型绿色节能系统应用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应用讨论,对绿色移动信息通信网络建设工程实践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针对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发展特征,介绍了面向智能电网应用的传感器技术、信息通信网络技术以及数据融合技术等物联网应用关键技术,对支撑电力物联网的电力光纤专网、电力无线专网和电信运营无线宽带网络等长距离数据传输网络做了详细说明,最后对电力物联网典型应用场景中的输电线路在线监测技术、输变配电智能巡检系统、复合智能用电信息采集系统和电动汽车辅助管理系统4种技术做了阐述.对提升电力系统信息化水平、有效管理电力系统基础设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4.
DDE作为动态数据交换,是Windows平台上的标准通信协议。利用DDE技术对工业自动控制组态系统进行设计,开发了基于DDE技术的工业自动控制组态系统,不仅可以利用DDE技术实现对数据采集的传递,同时也可以完成VB与系统操作界面之间的数据交互,有效扩展工业自动控制组态软件的功能。以下探讨基于DDE技术的工业自动控制组态系统的设计分析,并给出具体的实践方法。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皮带区域的安全现状,提出了皮带区域安保系统的设计。该系统是综合计算机通信技术、信息采集处理技术、网络数据通讯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多学科为一体的信息交互系统,用于实现皮带监控中心与皮带区域音频、视频、数据的三维安全交互管理,进而达到对该皮带区域工作人员安全科学管理的目标。该系统的实现对提升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经济效益,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有深远的意义和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郭伟 《电子测试》2013,(11):124-126
进入21世纪以来,生产、流通和消费模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传统的物流方式向现代化迈进,信息技术在物流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首先阐述物流信息技术的定义,进而叙述物流信息技术的构成,最后分析物流信息技术的应用。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信息技术在物流各个作业环节中的综合应用,是物流现代化、信息化、集成化的重要标志。从物流数据自动识别与采集的条码系统,到物流运输设备的自动跟踪;从企业资源的计划优化到各企业、单位间的电子数据交换;从办公自动化系统中的微型计算机、互联网、各种终端设备等硬件到各种物流信息系统软件都在日新月异地发展。从可以说,物流信息技术是现代物流区别传统物流的根本标志,也是物流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  相似文献   

17.
吴双  徐琦  赵珂  熊艳 《电子设计工程》2011,19(12):66-67,70
智能小区是国家信息基础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GPRS与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智能抄表系统,采集终端的上行通信采用ZigBee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通过网络与数据集中器进行数据交互实现电表数据的远传。系统具有水、电、气等资源的自动计量、收费及实时监控等功能,能准确实现用户数据的采集、存储、显示和传输,运行可靠,具有一定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何寿福 《通信技术》2012,45(7):94-96
无线通信是近年来发展很快的一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的许多领域,如电力、水利、工程测绘、GPS数据采集,远程设备监控,高危场所检测等。这里介绍了无线通信技术在测绘工程中的应用,首先提出了测绘工程中硬件和软件的选择原则和方法,其次以通用分组无线服务技术(GPRS)无线通信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为例,阐述了GPRS无线通信技术的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并通过与原有应用模式对比,得出无线通信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TDMA微波通信系统中,由于有多个通信站点,不同的通信距离必然会带来各站点不同的传输时延问题,为了保证各外围站上报到中心站的数据信息不会互相干扰,通信中必须要对传输时延进行处理。通过一个典型的设计实例,介绍了一种实用的自动时延调整技术,相比通常的手动调整时延或时延保护等处理技术,其效果是减少了业务数据冗余度,缩短了通信建立时间,使通信系统操作更快捷、使用更方便。  相似文献   

20.
激光星间通信是未来通信的最佳解决方案之一,激光束的捕获、瞄准和跟踪技术(APT)是激光星间通信的关键技术。精瞄微定位系统是APT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粗瞄系统配合执行激光束的捕获、瞄准和跟踪任务。该文介绍了精瞄微定位系统的关键技术,详细阐述了精瞄偏转镜机构、驱动检测技术及控制方法等关键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明了系统的发展趋势,对进一步研究微定位系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