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多层喷射沉积制备大型厚壁耐热铝合金管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多层喷射沉积装置与技术制备 外 6 5 0 / 内 3 6 0× 12 0 0mm的大型厚壁Al- 8.5Fe - 1.3V - 1.7Si耐热铝合金管坯 ,冷却速度高 ,组织细小 ,且壁厚增加对组织影响不大 ;多层喷射沉积耐热铝合金管坯挤压后室温强度 σb 可达 445MPa ,350℃高温强度σb 达1 95MPa ,远高于Osprey工艺制备的同类材料制品。  相似文献   

2.
高硅铝合金缸套研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先进的喷射沉积技术,研制一种高硅铝合金发动机缸套材料,并经过挤压加工、热处理、成形加工、摩擦学性能测试与摩擦学机制分析,最后在单缸机上装机试验。结果表明,高硅铝合金缸套材料具有良好的摩擦学性能,这归功于高硅铝合金中比钢、铸铁还硬的硬质点;在所测试的油耗、废气压力、磨损量以及排温等指标数据方面,比相应的铸铁缸套更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3.
喷射成型高强度铝合金在固体火箭发动机上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喷射成型高性能铝合金,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结构材料.计算与试验结果表明,喷射成型铝合金的室温比强度高于传统铝合金、钢,在试验所选定的部件上替代传统材料,用于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构件,通过了各种性能检测,减重55%~69%,表明喷射成型高性能铝合金在固体火箭发动机上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4.
采用喷射沉积技术与挤压加工技术,制备质量分数为13.0%Fe,1.35%V,2.35%Si的高铁耐热铝合金样品,借助电子天平、金相显微镜与能谱仪,测试致密度、显微组织、高铁金属化合物体积分数、相分布以及相组成。结果表明:高铁耐热铝合金沉积致密度达到97.77%;沉积收得率达到81.3%;高铁金属化合物体积分数达到35.91%~36.97%;高铁金属化合物分布均匀,其尺寸≤3.22μm,组分近似为Fe∶V∶Si=10∶1∶5。  相似文献   

5.
高硅铝合金缸套材料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坦克专用机油,分别加载100N、200N、800N,在不同时间条件下进行喷射沉积高硅铝合金与军用大功率发动机钢缸套材料的对比摩擦学性能试验、模拟发动机工况条件的摩擦配副试验.结果表明,高硅铝合金比钢缸套材料具有更优越的摩擦学性能.高硅铝合金的摩擦学机制分析表明,软基体上分布的高硬度质点相具有决定性作用,摩擦发生时高硬度质点相起到耐磨与支撑作用,软基体磨下的凹坑具有储油与润滑作用.磨痕分析表明,高硅铝合金中的高硬度质点能将42MnCr52钢基表面磨出划痕,证明了高硅铝合金中高硬度质点相的摩擦学作用.  相似文献   

6.
高硅铝合金缸套材料摩擦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坦克专用机油润滑的往复式摩擦磨损试验方法,分别进行喷射沉积高硅铝合金缸套材料与发动机成品活塞环材料摩擦配副的油品试验、与各类成品活塞环材料的摩擦配副试验。摩擦配副的油品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型油品润滑比高温型及通用型油品润滑的磨损量、摩擦因数均小;活塞环摩擦配副试验结果表明,高硅铝合金磨损量及摩擦因数均较小,其中与准126激光陶瓷活塞环、磷化YH31活塞环摩擦配副效果更优。分析表明,高硅铝合金的摩擦学机制是软基体上分布的高硬度质点相起到耐磨与支撑作用,软基体磨下的凹坑具有储油与润滑作用。  相似文献   

7.
金属雾化喷射沉积工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金属雾化喷射沉积工艺的主要特点、研究现状以及在镁合金、铝合金、铁基合金、高温合金以及磁性材料等方面的应用情况。并讨论了它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超高强度铝合金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立华 《四川兵工学报》2011,32(10):147-150
分析了国内外Al-Zn-Mg-Cu系超高强度铝合金的研究现状,介绍了Al-Zn-Mg-Cu系超高强度铝合金的成分设计、制备技术、热处理工艺及其进展。针对Al-Zn-Mg-Cu系超高强度铝合金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超高强铝合金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9.
采用喷射沉积技术制备Al-12Zn-2.4Mg-1.1Cu-0.2Zr-0.3Ni铝合金,利用电子拉伸机和透射电镜等手段,研究不同挤压比、不同固溶温度下合金经120、130℃时效处理后力学性能与微观组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合金经480℃×2h+120℃×24 h固溶与时效处理后,合金抗拉强度达到830 MPa,延伸率保持在7.5%;加入微量锆和镍后PFZ区变宽,并且晶界上黑色链状物相(GBP)中有微量Ni元素存在,有球形Al3Zr相出现在PFZ区周围;纳米级含Zr、Ni相的"钉扎"细晶作用、η′相和PFZ联合作用促使材料具有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0.
喷射沉积技术与双金属材料的制备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综述了喷射沉积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及其发展的简要过程 ,双金属材料的传统制备技术及其不足 ,喷射沉积技术制备双金属板材的基本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1.
在对冲压焊接铝合金车毂进行结构强度有限元分析的基础上 ,对Al-Zn -Mg系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及焊后性能进行了相关试验。试验结果表明 ,上述合金能满足冲压焊接铝合金车毂的使用要求。  相似文献   

12.
核级锆及锆合金研究状况及发展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锆及锆合金的核性能,海绵锆的制备方法,并与所述制备方法进行比较;从熔炼、塑性加工和焊接等方面综述锆合金加工技术的现状。详细描述锆合金的耐腐蚀性能和吸氢性能,指出吸氢问题和腐蚀机理的研究是一个长期关注的问题;同时对锆及锆合金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就稀土元素铈(Ce)对铸态合金的组织、断口形貌、第二相分布、位错组态及压缩性能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e不仅细化了晶粒,提高了合金的强韧性,而且还对其断口形貌和位错组态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随着异种金属复合构件的应用日益广泛,钛与铝的焊接连接方法在工程应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综述了熔化焊、固相焊及钎焊3个方面对国内外钛合金与铝合金的焊接研究现状。钛合金与铝合金能够实现良好的冶金连接,但在钛侧界面会生成金属间化合物。由于母材中的元素不同、焊接工艺不同,接头界面的化合物生长机制会有很大的差别。不同的化合物会导致接头出现不同的力学性能。通过分析金属间化合物与力学性能的关系,进一步展望了钛合金与铝合金焊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5.
新型铝合金微观组织对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新型铝合金的微观组织和表面形貌 ,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用排水法收集氢气 ,评价了新型铝合金自腐蚀速率  相似文献   

16.
高强变形镁合金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强变形镁合金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和良好的应用前景,受到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研究。综述高强变形镁合金的强韧化机理与新型合金体系的研究现状,介绍一些新型制备及加工工艺在变形镁合金中的应用,并指出未来高强变形镁合金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Sc和Ti复合微合金化对Al-Mg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研究了微量Sc和Ti复合合金化对Al-Mg合金显微组织与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 :Sc和Ti复合微合金化可显著提高Al-Mg合金的强度。在Al- 5Mg合金中 ,采用Sc和Ti复合微合金化可形成Al3 (Sc ,Ti)复合粒子 ,初生Al3 (Sc ,Ti)颗粒具有极强的细化晶粒的作用 ,次生Al3 (Sc,Ti)质点强烈地钉扎位错和亚晶界 ,从而有效地抑制合金的再结晶。Sc和Ti复合微合金化还可大大促进微量Sc在Al-Mg合金中的各种强化作用。由于Ti的价格比Sc便宜很多 ,采用Sc和Ti复合微合金化可减少铝合金中Sc的加入量 ,从而降低合金的成本  相似文献   

18.
内氧化法制备Al2O3/ Cu复合材料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Al2O3/Cu复合材料不仅具有和纯铜一样优良的导电、导热性能,而且由于弥散强化的作用使其拥有高的硬度和强度,特别是优越的高温强度,从而使其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工程材料之一。论述了Al2O3/Cu复合材料的强化机理及Cu-Al合金的内氧化机理,重点阐述丁内氧化过程中Al2O3颗粒的形核、长大和粗化,并采用内氧化法制备了性能优越的Al2O3/Cu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9.
稀土系储氢合金以其能量密度高、高倍率充放电性能、长的循环寿命和良好的环境相容性等优点,被广泛用于MH-Ni电池负极材料。目前提高稀土系储氢合金的容量,改善其电化学性能,是广大研究者的研究热点。介绍了国内外MH-Ni电池的生产状况,从储氢合金的工艺、组成、工作温度等研究方向,概述了储氢合金的研究现状,并对稀土系储氢合金以及MH-Ni电池的应用和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指出随着移动式和无绳式电子产品数量的增加,电动汽车的迅速发展,以及未来能源结构的改变,储氢合金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  相似文献   

20.
硼酸铝晶须增强Al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及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评述了国内外硼酸铝晶须增强Al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开发现状,探讨了此材料的性能特别是磨擦性能及制备工艺,并指出了此复合材料研究中的关键技术与存在的关键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