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IDC的统计,在今年第二季度联想智能手机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在中国品牌中名列榜首。联想不仅稳居中国市场份额第二,而且在销量上创下了历史新高。而在十年前,也就是在上一轮国产手机辉煌时期,国产手机厂商在全球排名最高的是波导,排名第八。而如今,全球前十大手机厂商中,中国企业就占据了四席,足以说明国产手机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周斌 《移动信息》2003,(3):79-79
从1995年开始,以厦华为首的国内厂商开始进军手机领域,历经“七年之痒”,在2002年终于取得辉煌成绩。国产手机的崛起不仅改变了市场的格局,也迫使洋品牌不得不拿出更多最新的产品投放中国市场,而在此之前,国内的消费者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国际手机巨头在榨干一款手机的全部利润之后,才肯推出其它新机。因此2002年对国产手机和手机消费者来说都是值得庆祝的一年,在逆境中起步的国产手机在这一年中所施展的各种出奇制胜的市场攻略更是令人津津乐道。  相似文献   

3.
抛开波导和TCL都争国产手机“第一厂商”的情况不说,应该承认自2002年开始,国产手机的受关注程度已经开始高于所谓的洋品牌,这在以前是不可能的。面对国产手机厂商的咄咄逼人气势,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手机大腕们———全球最大手机厂商诺基亚、中国最大的手机厂商摩托罗拉、成长最快的三星电子,还有强强联合的索尼爱立信、曾经辉煌的西门子等等都在做什么呢?在中国这个拥有5000万~6000万数量手机(新增及换机)市场里,竞争和机会无疑都是巨大的,所以谁都不敢轻言放弃。一向“下(半年)发制人”的西门子移动希望能够通过与足球“零距离接触”,…  相似文献   

4.
2003年可谓是国产手机最辉煌的一年,国产手机在对洋品牌的绝地反击战中不但取得了市场的半壁江山,大多手机厂商也赚了个盆钵俱满。然而,市场竞争似乎并没有就此消停,随着岁末洋品牌的反攻之势越来越猛,国内的手机市场竞争也在愈演愈烈。  相似文献   

5.
2004年11月国际权威市场调研机构IC Insights公布了2004年度十大手机供应商名单,波导位列第八,成为惟一上榜的中国手机品牌。经历了2003年短暂的辉煌,2004年国外手机业的大肆反扑及国内手机厂商间的竞争使得国产手机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置疑与挑战。而此次波导的入选,无疑给处于迷茫中的国产手机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6.
罗仁宵 《移动通信》2003,27(10):99-100
去年,国产手机拿下了30%的市场份额。今年一季度,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曾一度超过50%,首次在整体上超越了洋品牌。应该说,外观上的求变求新是国产手机赢得阶段性市场优势的倚重所在,去年国产手机的最大成功是做足了“表面文章”——女性手机、宝石手机、皮质尊荣……这些时尚词汇演绎了一段时期内国产手机的全部辉煌。然而,随着欧美手机厂商的觉醒和日韩手机的大举进入,已做足了“表面文章”的国产手机想象开始显得有些苍白,外观优势还能维持吗?1外观不同带来的巨大价格差额今年7月初,一位手机业内人士爆出了一则内幕--给手机换一个外壳就可多…  相似文献   

7.
秦立超 《数字通信》2004,(23):106-108
有道是风水轮流转,2004年下半年,国内手机市场再次发生着戏剧性的变化。与2005年的此时相比,国产手机少了些锐气,多了些消沉。取而代之的是洋品牌手机厂商的杀声阵阵,重新崛起,国产手机五彩的光环在渐渐地散去,曾经赖以制胜的法宝也逐渐失灵。国产手机再次遭遇明日危机,陷入困境。临近岁末,被国人寄予厚望的国产手机何以杀出重围,再铸辉煌?  相似文献   

8.
2005年,对于中国手机行业来说可谓跌宕起伏:诺基亚通过渠道改革继续强化了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军地位;联想通过在中高端市场的发力,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已经成为继波导之后的第二大国产手机厂商;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国产手机厂商却陷入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的困境,并伴随着严重的财务危机;黑市手机继续蚕食国产厂商的市场,虽然后者曾经多方呼吁并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对黑市手机进行了围剿和清理;运营商方面,继续加大对定制手机的采购力度,夏新等国产厂商也开始出现在中国移动的采购名单上;虽然3G牌照发放时间一再推迟,但中兴、华为已经开始为海外运营商提供各种制式的3G手机.  相似文献   

9.
朱敏 《通信世界》2002,(32):28-28
2002年上半年,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率飚升,上半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了17.7%(根据信息产业部数据),其中以TCL、波导、厦新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家在市场上面表现突出,TCL和波导这两个厂家都已经进入了国内手机销售量的前六位,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和国外厂家竞争的实力。长期以来,国外厂商(摩托罗拉,诺基亚等)在中国几乎垄断了手机市场,国产手机生产厂商在国外手机厂商的夹缝中生存,陷入两难境地:如果生产低端  相似文献   

10.
习惯了国际手机大佬们在中国营地上无休止地拼杀,人们似乎已经逐渐忘却了国产手机曾经打下的辉煌,然而,国内手机厂商们并不甘落寞,时不时传出它们的最新动态,以示存在.这类企业包括华为、中兴、TCL,甚至在海外依靠代工过日子的波导,也放话实现了盈利.  相似文献   

11.
隋倩 《通信世界》2006,(1B):13-13
2005年,对于中国手机行业来说可谓跌宕起伏:诺基亚通过渠道改革继续强化了其在中国市场的领军地位,联想通过在中高端市场的发力,市场份额持续攀升,已经成为继波导之后的第二大国产手机厂商;与此同时,大多数的国产手机厂商却陷入市场份额持续下滑的困境,并伴随着严重的财务危机;黑市手机继续蚕食国产厂商的市场,虽然后者曾经多方呼吁并在相关政府部门的组织下对黑市手机进行了围剿和清理;  相似文献   

12.
在国内外终端厂商纷纷忙于装备竞赛时,金立——这家国产手机领导厂商近日却推出了主打移动商务概念的"月光"智能手机,凸显了其清晰的终端布局思维。联手淘宝推"月光"手机2012年中国终端市场各种智能手机纷纷登台亮相,激烈的竞争使得厂商在硬件领域的竞赛不断升级。对此,业内专家及用户都抱有疑虑。手机厂商追逐硬件升级的真正原因是手机虽然品牌众多,但功能相对一致,缺乏差异化的用户吸引力。"各种手机均号称大容量、大屏幕、功能齐全,都能满足用户需求,但是这些功能大同小异,没有任何  相似文献   

13.
《新潮电子》2008,(2):28-29
刚刚过去的2007年对于国产手机而言是不平凡的一年:一方面,经历了连续第9个季度下滑的亏损局面,部分国产手机终于迎来了盈利的一丝曙光;联想、CECT、中兴、等国产手机第一阵营中的部分厂商,都重新开户了盈利之门;另一方面,不少曾经辉煌一时的国产手机企业都面临着高层变动,营销转轨以及被重新洗牌的事实,国产手机的市场份额一度下降到了30%以下,而与此相对,一些最新加入手机战团的国产厂商却风生水起,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国产手机的希望与朝气,那么,风云突变的国产手机市场到底将走向何方?[编者按]  相似文献   

14.
尽管很多国产手机厂商赚了钱,尽管有越来越多的家电企业把手机作为拯救自己的救命稻草,国产手机还是到了最无望的时刻。虽然一些企业还在赚钱,但其中很有实力的几家又在出现大幅度的亏损。问题很大的是,技术上至今国产手机厂商并无质的突破,大家拼的是广告投放、是市场运作,而在下一代手机方面,  相似文献   

15.
《IT时代周刊》2005,(14):17
2005年7月10日消息,与中科健、南方高科以及多家近期欲退出手机市场的国产手机厂商形成鲜明对比,外资和台资手机配套厂商正在增资、扩产。市场人士认为,国内手机厂商又处于一个关口。在连续的市场份额下滑之后,国产手机又退到了最初的那条生死线上。而台资、外资手机资本的突进,更加大了国产手机复起的难度。  相似文献   

16.
龚敏  邱罡 《IT时代周刊》2007,(18):68-68
2007年上半年波导、联想、中兴、夏新等一批国产厂商进入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的定制手机采购名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国外厂商在定制手机里占绝对垄断地位的局面.手机定制也似乎成了国产手机复苏的最大希望,然而手机定制真的能让国产手机厂商重振雄风吗?  相似文献   

17.
本文简要介绍了国产手机市场现状,对目前国内主要手机厂商的发展策略进行了分析,并展望了国产手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唐伟德 《数字通信》2004,(11):72-72
对国产手机负面问题的过度关注,分散了人们对国外品牌手机质量纠纷的注意,应该看到,不仅是国产手机厂商,国外不少厂商也同样以缩短产品开发周期来抢占市场,这自然也是以牺牲质量为代价的。因此,不要因紧盯国产手机的软肋,而忽视了对国外品牌手机的审视,更不能一味认定国外厂商手机质量一定好的说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手机生产大国,几乎全球所有的名手机品牌都在中国设厂,在中国也可以买到世界上几乎所有品牌的手机,但是中国自已品牌的手机却一直未能很好地成长起来。从1999年开始,我国十多家厂商开始致力于国产手机产品的开发和生产,今天消费可以选择国外名的品牌手机,也可以选择“波导”、“科健”这样的国产手机。在国产手机的压力下,国外名牌手机也降低了价格,尤其是低端产品的价格。但是经过两年的发展,国产手机距根本性的突破还有较大距离,国内市场上国产手机的市场占有份额不过10%左右,这只是诺基亚的1/3。要在短时间内实现国产手机的高速发展,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20.
闫成印 《通信世界》2007,(25B):18-19
作为全球最大的市场,中国手机市场近年来越来越多地受到众多厂商的关注。在这一市场中,新人局的厂商甚众,出局的厂商也不在少数,即便是全球有名的老厂商也难逃厄运,在此背景下,国产手机厂商更是经历了崛起与下沉的风浪,生存与发展的课题摆在面前。反思国产手机的发展历程,分析国产手机的对策成为大多数国产手机所面临的难题。潜龙在渊,蛰伏待发?还是迷茫仿徨,一蹶不振?这将决定国产手机厂商甚至产业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