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研究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各河段糙率变化情况和冲刷强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①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夹河滩以下河段的糙率没因床沙粗化而增大;②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泥沙粗化对冲刷的影响仅发展到花园口—夹河滩之间,高村—艾山河段冲刷强度没有明显减弱;③在目前河道边界条件下,只要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大于1 500m3/s,高村—艾山河段即可发生冲刷;④要想使高村—艾山河段平滩流量由3 810 m3/s增大至4 000 m3/s,需要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大于4 000 m3/s的水量约35亿m3。  相似文献   

2.
针对黄河下游宽河治理的现状方案和窄河治理的防护堤方案,采用一维非恒定水沙数学模型,对设计年均来沙分别为3亿、6亿t和8亿t的3组系列年水沙情景开展了计算。结果表明:年均来沙3亿t情景下,两种方案黄河下游均表现为微冲,冲刷量分年、分滩槽、分河段都差别较小,第50 a末两种方案的最小平滩流量为4 019~4 067 m~3/s;年均来沙6亿t情景下,两种方案黄河下游均表现为淤积,防护堤方案在全下游减淤15.78%,减淤主要发生在花园口—艾山河段,其中花园口—高村、高村—艾山分别减淤22.53%、23.45%,艾山—利津河段稍有增淤,第50 a末黄河下游最小平滩流量为2 389~2 608 m~3/s;年均来沙8亿t情景下,两种方案黄河下游淤积量都较大,防护堤方案在全下游减淤16.78%,在铁谢—花园口、花园口—高村、高村—艾山河段分别减淤18.40%、20.83%、21.85%,艾利河段增淤4.99%,至第50 a末黄河下游最小平滩流量为2 058~2 420 m~3/s,两种治理方案对西河口以下河长的延长值影响不是太大。  相似文献   

3.
2000—2013年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黄河下游河道整治及滩区治理提供参考,利用实测资料对2000—2013年的黄河下游冲淤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下游全断面累计冲刷17.162亿m3,冲刷最大年份为2003年;2冲刷在纵向上的分布极不均匀,夹河滩以上河段冲刷面积超过了4 000 m2,而艾山以下河段不到1 000 m2;3同流量水位降幅上大下小,流量为3 000 m3/s时水位降幅为1.33~2.58 m,其中高村以上河段超过2 m、利津河段为1.33 m;4下游河道主槽排洪能力显著增强。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小浪底水库运用以来黄河下游高村—艾山河段泥沙冲淤演变情况和冲刷强度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非汛期,黄河下游发生冲刷的河段主要在高村以上尤其是夹河滩以上,高村—艾山河段大致维持冲淤平衡状态,而艾山以下河道则发生淤积;调水调沙使高村—孙口河段由微淤状态进入微冲状态;孙口—艾山河段由微冲微淤状态变为冲刷状态;从冲淤强度沿程分布看,高村—孙口河段1999年10月至2006年10月间汛期和非汛期均为冲刷,孙口—艾山河段汛期冲刷而非汛期略为淤积。  相似文献   

5.
基于水库群联合调度和人工扰动的黄河调水调沙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李国英 《水利学报》2006,37(12):1439-1446
为减少小浪底水库及下游河段的淤积,通过水库群的联合调度充分利用万家寨、三门峡、小浪底等干流水库汛前蓄水,在小浪底库区人工塑造异重流,加大小浪底水库的排沙量。同时辅以人工的泥沙扰动措施,调整了库尾段不利的淤积形态。利用进入下游河道水流富余的挟沙能力,在黄河下游“二级悬河”及主槽淤积最为严重的卡口河段实施河床泥沙扰动,减轻下游淤积并扩大下游河道的主槽过洪能力。试验取得了预期效果,小浪底库区淤积三角洲冲刷泥沙1.329亿m3,设计淤积平衡纵剖面以上淤积的3850万m3泥沙全部冲刷消除,小浪底库尾淤积形态得到合理调整;下游卡口河段扰起泥沙164.13万m3,扰沙河段的平滩流量增加了510~640m3/s;下游河道利津以上各河段均发生冲刷,小浪底~利津河段共冲刷0.665亿t。说明通过调水调沙塑造适当的水沙过程,可以遏制黄河下游河道形态恶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6.
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黄河下游冲淤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1999年11月~2007年10月小浪底水库拦沙初期黄河下游河道冲淤变化情况,结果表明:①小浪底水库运用8年来,累计冲刷量为10.549亿m3,其中汛期冲刷量占全年冲刷量的69%,花园口洪峰流量大于2 000 m3/s的洪水冲刷量占总冲刷量的38%,6次调水调沙冲刷量占总冲刷量的20%;②下游河道冲刷量具有两头大、中间小的特征,冲刷强度沿程逐渐减弱,高村以上河段的断面形态调整为展宽和下切同时进行,高村以下河段以下切为主;③下游河床明显粗化,主槽过流能力明显增加;④平滩流量基本为3 650-5 800 m3/s,部分河段仍小于4 000 m3/s的低限标准.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小流量期黄河艾山—利津河段的冲淤规律,结果表明:①艾山以下窄河段具有大水冲刷、小水淤积的特点;②进入下游的流量小于800 m3/s时,艾山以下河段的淤积强度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的幅度较小,流量为800~1 200m3/s时,淤积强度随着流量增大而增大的幅度明显增大;③引水比越大,艾山下游河段的淤积强度越大。建议:①春灌期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越小越好,应尽量避免下泄900~1 200 m3/s的流量过程;②在紧急情况下,可适度放宽春灌期对小浪底水库下泄流量的限制。  相似文献   

8.
针对游荡型河段主流宽浅散乱、河床极不稳定的特点,在黄河花园口一夹河滩河段两岸布置了对口丁坝整治工程。利用黄河下游水动力学泥沙数学模型,采用小浪底水库15a设计水沙系列,对黄河下游各河段的冲淤、典型断面的平滩流量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了对艾山以下窄河段带来的影响,并与现状工程方案进行了比较,结论认为:①花园口-夹河滩河段布设双岸整治工程比现状工程条件下,15a间铁谢-利津河段多冲刷泥沙2.33亿t,冲刷量主要分布在花园口-高村段;②双岸整治工程方案和现状工程方案相比较,高村以下河段各站平滩流量减小,但和2002年汛前相比,山东河道仍具有较强的过洪能力;③在游荡型河段进行双岸整治工程布置,可以减少小浪底排沙期间河道的淤积,提高河南河段的输沙能力,而对山东河段的影响不是太明显。  相似文献   

9.
桃花峪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调沙运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减少黄河下游河道淤积,尤其是艾山以下河道淤积及充分利用黄河水资源的角度出发,对桃花峪水库与小浪底水库联合调水流调沙运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小浪底水库下泄清水时,通过桃花峪水库调节引走清水,可减小进入下游的清水流量,使高村以上河段冲刷量减少,从而减少艾山-利津河段的淤积量;小浪底水库调沙库容越大,或桃花水库运用水位越高,对向华北地区供水及对下游减淤越有利,小浪度水库调沙库容越大,同样的运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
以几场较大洪水过程为例,总结了黄河下游不同河段大洪水时的水沙特征,对大洪水时下游河道的冲淤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下游洪水的来源区不同,洪水含沙量差别很大,洪水峰型组合和"胖"、"瘦"程度也不同;花园口站洪峰流量为8 000~15 000 m3/s时,下游各河段冲淤强度变化不大,但随着洪峰流量继续增大,铁谢—高村游荡型河段和高村—艾山过渡型河段洪峰期冲淤强度与花园口站最大洪峰流量呈正比关系,艾山—利津弯曲型河段冲淤强度与花园口站最大洪峰流量呈反比关系。  相似文献   

11.
杨云华 《东北水利水电》2004,22(7):13-14,17
本文分析了辽宁省水旱灾害各因素的发生发展规律、特点及物理成因,对今后一段时间洪旱发生的可能性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辽宁省防灾减灾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2.
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生态环境恶化严重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通过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人类与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提高了农业生产基本条件,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过程中,必须讲求科学,遵循自然规律,否则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为了有效地解决淤泥质基础大荷载下的稳定问题,出现了一种适合淤泥质滩地建筑的新桩型-夯扩桩.文中对夯扩桩的特点、施工工艺;设计和计算进行了介绍,并阐述了夯扩桩在设计施工中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碳化、冻融破坏机理及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水工建筑物混凝土碳化、冻融破坏的防治措施,以"防重于治"为原则.  相似文献   

15.
据2005年完成的《绥宁县农村饮水现状调查评估报告》资料表明:该县农村饮水不安全人数为70690人。该县把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做为落实省政府八件实事后,把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建设做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来抓。2004年以来,共兴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54处,解决3.325万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工程总投资1141.245万元。  相似文献   

16.
目前,大汶河河流污染严重,不仅污染了东平湖,不 危及南水北调东线调水,治理大汶河河流污染问题已刻不容缓。鉴于大汶河河流污染的主要来源和原因,应从管理措施和工程措施两方面着手,坚持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等多项措施,恢复大汶河生态系统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水土保持与植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介绍了植被破坏对水土保持的危害,详细论述了水土保持与植被的内在关系,认为植被不仅具有绿化美化、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而且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功能,是土水保持的根本性措施。  相似文献   

18.
在分析张家口、承德地区风沙形成原因及发展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河北省防沙治沙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河北省不同类型区的自然、地理及社会经济条件,提出了风沙治理模式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黑土区水土流失及水土保持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肥沃的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然而由于每年的自然侵蚀和过度的人为开垦,黑土区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不少地方的黑土已完全丧失了生产能力,因此加快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抢救性地治理和保护黑土资源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通过大量的数据和事实,对沙尘暴的形成、土地沙化、荒漠化的现状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加大水土保持力度、严格执法等防止土地进一步沙化、荒漠化的措施,以减少沙尘暴的发生。改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