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跨社交平台的用户身份解析是社交网络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其可以有效集成不同平台的同一用户信息。现有的用户身份解析工作大多针对类型相似的社交平台,平台间的信息相对对称,通过用户在不同平台上的档案属性、空间位置、网络关系等信息的相似度来判别是否为同一用户。然而,在两个异构社交平台中用户信息是不对称的,难以直接获取到用于用户身份解析的相应属性信息。本文研究跨评论类与活动类平台间的用户身份解析方法。为了解决两类社交平台的用户信息属性不对称问题,把用户信息按档案属性、语义序列、特征词序列3类信息组织,从各自的社交平台中抽取相应的信息建立映射关系,提出了综合3类信息的集成匹配算法。考虑了用户活动的时间偏移现象,采用反向传播学习的方法获取时间偏移权重,提出了基于反向传播学习的语义序列与特征词序列相似性度量方法。同时,设计了总体相似度度用于用户身份解析。利用真实数据集进行了充分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了所提出用户身份解析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
徐乾  陈鸿昶  吴铮  黄瑞阳 《计算机应用》2017,37(12):3435-3441
随着各种社交网络的不断涌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从多源的角度分析社交网络数据,多社交网络的数据融合依赖于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针对现有的基于好友关系(FRUI)算法对社交网络中的异质关系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带权超图的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WHUI)算法。首先,通过在好友关系网络上构建带权超图来准确地描述同一网络中的好友关系及异质关系,以此提高表示节点所处拓扑环境的准确性;然后,在构建好的带权超图的基础上,根据节点所处拓扑环境在不同网络中大致相同这一特性,定义节点之间的跨网络相似性;最后,结合迭代匹配算法,每次选取跨网络相似性最高的用户对进行匹配,并加入双向认证和结果剪枝来保证识别准确率。在合作网络DBLP和真实社交网络上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真实社交网络上,所提算法相比FRUI算法,平均准确率提高了5.5个百分点,平均召回率提高了3.4个百分点,平均F值提高了4.6个百分点。在只有网络拓扑信息的情况下,所提WHUI算法有效提高了实际应用中身份识别的准确率和召回率。  相似文献   

3.
为识别出不同社交网络平台中属于同一自然人的账号,提出了一种基于用户关系的跨社交网络用户身份关联方法。首先,设计了基于网络表示学习的用户关系提取模块,将大规模用户关系转换至低维向量空间进行表示;然后,针对异构信息网络改进了传统网络表示学习算法,提出了CSN_LINE算法,实现融合跨社交网络先验关联关系的网络表示;最后,构建了基于多层感知机的用户身份关联模型。实验结果表示,提出的方法与目前先进的方法相比,综合指标F1值和正确率的提高均超过12%,证明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针对现有算法对用户兴趣在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中作用的忽视以及时间复杂度高的问题,提出了基于用户兴趣的跨社交网络用户身份识别算法(UI-UI)。首先利用分块思想对用户节点进行初筛选,以提升算法效率、降低时间复杂度;其次,根据用户产生内容(UGC)和用户社交关系对用户兴趣进行建模,并计算兴趣相似度作为身份识别的依据;最后利用半监督学习的方法进行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通过在真实社交网络中进行实验,结果表明UI-UI算法能有效识别跨网络用户,且准确率和召回率稳定,运行时间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5.
近几年,面向跨社交平台识别分布在不同社交网络上的同一用户依然是一个未解决的难题。该研究可以解决商业应用、资源整合、好友推荐等方面的相关问题。现有的算法如通过文本挖掘、单纯的用户属性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出CLA(Combined Link and Attribute)算法实现用户身份匹配。通过好友亲密度获得候选用户,结合基于网络结构的链接信息和用户属性信息进行用户匹配度计算。其中,链接信息相似度利用朋友匹配度计算得到。将该算法应用于多种社交网络,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效果优越于传统的算法效果。  相似文献   

6.
现有的社交网络去匿名方法主要是基于网络结构,对网络结构进行学习与表示是去匿名的关键。用户身份链接(user identity linkage)的目的是检测来自不同社交网络平台的同一个用户。基于深度学习的跨社交网络用户对齐技术,很好地学习了不同社交网络的结构特征,实现了跨社交网络的用户对齐。将该技术用于同一社交网络匿名用户识别,实验结果优于传统去匿名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各种社交网络不断涌现,以及针对社交网络的安全和商业应用的不断普及,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针对现有的基于自中心网络环境算法(Ego-UI)对标签节点利用率不高的缺点,该文提出一种基于隐藏标签节点挖掘的跨网络用户身份识别算法(HLNM-UI)。该算法通过给待匹配节点添加社团聚类信息,将挖掘出的隐藏标签节点加入到自中心网络里,通过对潜在的关系信息加以利用,提高待匹配节点的辨识度,然后利用标签节点找寻最佳匹配,最后通过迭代运算实现全网络所有节点的身份识别。在多个人工随机网络和真实社交网络实验结果表明,该文提出的算法相比现有的基于自中心网络算法具有更高的召回率和F-1值。  相似文献   

8.
跨社交网络用户匹配技术可以融合多平台用户数据,从而实现更多元的应用,现有基于签到的社交网络用户匹配研究,忽略了多源社交网络签到数据的失衡性,导致算法在真实数据集下匹配精度下降的问题。针对此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用户签到的跨社交网络用户匹配方法。通过网格聚类算法对用户签到数据进行粗粒度化和过滤,选择出潜在相关性强的签到数据;从这些签到数据中提取时空特征,计算出不同属性相似度;通过优化多属性相似度的权重分配,综合计算用户匹配分。在多组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签到数据失衡情况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张伟  李扬  张吉  王建勇 《计算机学报》2021,44(11):2173-2188
随着位置社交媒体的流行,用户移动行为数据得到极大丰富,推动了用户轨迹识别问题相关研究.该问题着眼于判定目标轨迹所属用户,有助于理解用户移动模式,促进个性化推荐等下游应用.目前已有方法通常尝试采用多分类方法解决该问题.然而,这些研究仍然面临着两个亟待解决的挑战:用户轨迹稀疏和类别数量庞大.其中,前者产生的原因在于用户常常只在社交媒体中发布部分访问地点信息,并且用户兴趣地点分布具有局部性;后者则是因为多分类方法下每个类别即代表一个用户,而用户数量庞大.为应对上述挑战,本文致力于有效利用轨迹时间戳序列和用户社交关系这两类被相关研究忽略的信息.一方面时间戳信息能够缓解轨迹稀疏性,另一方面社交关系可以通过刻画用户(类别)之间相关性帮助用户表示学习.为此,本文提出了融合神经时间点过程与图神经网络的新模型NTPP-GNN(Neural Temporal Point Process with Graph Neural Network),包含空间、时间、社交关系三个模块.空间模块中,双向循环神经网络用来刻画地点间序列性;时间模块中,本文提出双向神经时间点过程从正反两个方向捕捉时间连续性,并以此促进轨迹的时间表征;社交关系模块中,图神经网络用于传播和学习用户表示.NTPP-GNN采用端到端方式学习上述三个模块,以确保模块之间彼此适配.为验证NTPP-GNN的有效性,本文在三组数据集(Foursquare、Gowalla和Brightkite)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1)NTPP-GNN性能比最好的基准方法在ACC@1上平均提高7.0%;(2)NTPP-GNN的各个模块对于性能均有贡献;(3)所提出的双向神经时间点过程相比于只考虑先后顺序的传统神经点过程方法能够带来额外提升.  相似文献   

10.
现有社交网络数据划分算法大多关注于好友关系和交互关系,忽略了位置信息,造成基于位置查询的响应时间较长。针对该问题,设计了一种移动社交网络双层社交图模型,该模型考虑了移动社交网络中用户交互行为的位置依赖性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位置信息的移动社交网络数据动态划分复制算法MSDPR,该算法采用改进的K-Means算法对位置信息进行聚类,再根据聚类结果对数据进行划分,并利用社交关系进行数据的复制。实验结果表明:MSDPR算法在移动社交网络环境下能够有效地提高本地访问率,降低访问延迟,并且在动态加入数据时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各种社交媒体服务应运而生,社交媒体多源化现象越来越明显。一种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方法可以用来分析研究社交媒体多源现象,即通过同一个用户与不同社交媒体上多源数据的行为交互,挖掘社交媒体多源数据知识关联,进而设计跨网络协同的视频推荐应用。本研究框架主要分为3个步骤:(1)基于主题建模的知识发现,对用户和视频进行主题建模,得到其在主题层上的表示;(2)基于关联规则挖掘的跨网络知识关联,以跨网络共同用户作为连接不同网络的桥梁,利用关联规则的方法挖掘不同网络间的知识关联;(3)基于跨网络知识发现的冷启动视频推荐,将用户和视频映射到同一主题空间并进行主题匹配,最终进行视频推荐。实验结果表明,通过跨网络用户协同,该跨网络知识关联方法能得到除了语义关联外更加灵活有效的跨网络关联,并在冷启动的跨网络视频推荐中取得较好的推荐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的动态手势识别方法对长时间序列的时空特征难以精确匹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宽残差和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的时空特征一致手势识别方法。首先使用已经训练好的3D卷积神经网络从视频的空间和时间维度同步提取出短时特征,再经双向空间长短时记忆网络同步解析后形成长时空特征连接单元,并作为残差网络的输入。为了验证算法的有效性,使用Kinect传感器构建了一个全新的多模式手势数据集,在三个手势识别公开数据集SLVM、Montalbano和SKIG上的实验表明,提出的方法有很好的性能表现,识别精度超越了目前已公开的最佳识别率。  相似文献   

13.
提出一种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中利用深度学习的POI推荐方法。建立一个地理时空注意力网络,以发现总体序列依赖性和微妙的POI-POI关系;将签到序列中连续的地理距离和时间间隔信息加入到地理时空注意力网络中,建立用户个性化移动行为和挖掘用户个性化时空偏好;设计特定于上下文的共同注意力网络,通过从签到历史中自适应选择相关签到活动来学习更改用户偏好,使地理-时空门控循环单元网络(geographical-spatiotemporal gated recurrent unit network,GSGRUN)能够区分不同签到的用户偏好程度。在Foursquare和Gowalla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能够显著提升POI推荐方法的推荐匹配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社交网络不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其使用率也在不断提高。随着社交网络的发展以及其多样性的特征,用户可能同时具有多个社交网络的账号。如果能够识别出同一用户在不同社交网络中的账号,就能够整合出该用户较为全面的信息,从而挖掘出一些隐藏的信息,对于好友推荐、广告推荐、信息扩散的研究也很有帮助。目前用户识别研究主要是基于用户属性的用户识别和基于社交关系的用户识别。随着用户越来越注重个人隐私保护,社交网络的数据获取限制越来越严格,用户识别也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跨社交网络用户识别也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整理和归纳了跨社交网络用户识别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做出展望。  相似文献   

15.
陈略  熊宸  蔡铭 《计算机工程》2021,47(3):83-93
手机信令具有时空序列性以及数据量大、采样频率不均、定位精度低与基站振荡等特点,导致传统手机信令聚类方法数据密度分布不均、时空开销大且聚类效果差。提出一种用于手机信令的时空密度轨迹点识别算法。将手机信令数据网格化以统一评估尺度,根据振荡噪声特征对网格簇进行时空联结减少空间不确定性和计算量,结合网络轨迹的曲折性以及移动与停留时间重新定义网格簇内轨迹点时空移动能力,计算网格簇的时空密度以判断用户停留区域,并采集具有移动停留标签的轨迹数据以验证算法有效性和识别效率。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识别精度较改进DBSCAN算法更高,适用于识别手机信令数据停留区域,对复杂轨迹停留区域的识别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传统社区发现算法难适用于大型复杂异质的移动网络的问题,利用移动网络使用详单数据(Usage Detail Record, UDR)和移动用户社交数据构建网络模型,提出一种融合多维信息的移动社区发现方法BNMF-NF。该方法综合考虑用户社交关系和时空行为,给出用户社交相似度、位置分布相似度和主题偏好相似度,利用加权网络融合方法融合多维相似关系构建用户相似网络,并运用有界非负矩阵分解技术实现社区结构的检测。在Foursquare和电信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BNMF-NF方法能够有效发现移动网络中用户社区结构。  相似文献   

17.
随着移动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利用用户发布的位置信息为其提供基于地域的个性化推荐服务不仅给用户提供了便利,也为商户带来了巨大的潜在利益。位置预测技术作为此类服务中的关键技术,是移动社交网络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结合移动社交网络的特点,提出了基于轨迹“分解-重构”的位置预测方法TraDR,利用公开易得的先验知识,为用户建立个性化的位置推理模型,有效解决了常见位置预测算法所面临的“轨迹数据稀疏问题”。基于真实数据集的实验验证了该预测方法在预测有效性及效率方面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兴趣点推荐是基于位置的社交网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地点推荐。然而,当前的兴趣点推荐方法主要学习用户在兴趣点上的签到历史和用户间的社交关系网络,城市人群出行规律无法得到有效利用。首先提出了人群移动模式提取框架(Human Mobility Pattern Extraction, HMPE),利用图神经网络作为人群移动模式的提取器,引入注意力机制捕获城市交通模式的时空信息。HMPE通过制定下游任务,设计上采样模块将表征向量还原为任务目标,实现端到端的框架学习训练,完成人群移动模式提取器的预训练。其次,提出了兴趣点推荐算法HMRec(Human Mobility Recommendation),引入了人群移动模式的先验知识,使得推荐结果更符合城市中的人类出行意愿。对比实验结果显示,HMRec的表现优于基线模型。最后,讨论了兴趣点推荐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9.
何欢  朱焱  李春平 《计算机工程》2021,47(12):192-199
社交网络灰帽用户极易隐藏且类型多样,导致现有检测算法适用性较差。提出一种基于传播时空特性的社交网络检测算法。构建用户生成内容传播网络度量白帽和灰帽用户在传播空间上的不同特性,融合时空传播特性并调节权重比例以提高分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能有效检测不同类型灰帽用户,与用户特征分析、社交网络链接分析、多视图融合等主流灰帽用户检测算法相比,其在CAVERLEE、CRESCI-15、CRESCI-17等多个数据集上的准确率及AUC值最高分别提升26.08%和30.54%。  相似文献   

20.
针对异质网络表示学习仅从结构方面考虑社交关系而忽略语义这一问题,结合用户间的社交关系和用户对主题的偏好两个方面,提出基于主题关注网络的表示学习算法。首先,针对主题关注网络的特点,结合集对分析理论的同异反(确定与不确定)思想,给出转移概率模型;然后,在转移概率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两类节点的随机游走算法,以得到相对高质量的随机游走序列;最后,基于序列中两类节点建模得到主题关注网络的嵌入向量空间表示。理论分析和在豆瓣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结合转移概率模型的随机游走算法能更全面地分析网络中节点的连接关系,当划分社区的个数为13时,所提算法的模块度为0.699 8,相比metapath2vec算法提高了近5%,可以更详细地捕获网络中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