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高密度城市空间的颗粒物浓度分布对居民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然而,当前研究多集中在中宏观尺度,且不同季节背景对城市形态与颗粒物浓度之间定量关系的影响尚存争议。基于2021年济南市主城区65个空气质量监测站的PM2.5和PM10浓度实时观测数据,分析了不同季节下城市街区形态对颗粒物浓度(PM2.5和PM10)的影响。结果表明:(1)颗粒物浓度呈双峰型日变化,且具有显著的U形逐月变化规律,PM2.5呈冬季高夏季低、春秋两季居中,PM10呈春季高夏季低、秋冬两季居中的季节性变化特征,且呈东南低、西北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高污染区域集中于交通和建筑密集区域,低污染区域主要分布于大型城市绿地旁。(2)城市街区形态对颗粒物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季节分异性。PM2.5与绿色空间指标在4个季节的相关性均十分显著,与绿地覆盖率(GCR)、绿地斑块形状指数(MSI)和绿地最大斑块指数(LPI)呈负相关性,与绿地斑块密度(PD)呈正相关,并且PM  相似文献   

2.
《新建筑》2019,(5)
街区空间是居民活动最活跃的场所,由街谷空间内部交通污染扩散引起的街区空间空气质量的变化是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研究利用CFD模拟的方法,针对街谷内交通污染物随气流向街谷相邻空间的扩散状况进行模拟分析。通过对18个案例从建筑山墙间距、街谷高宽比及建筑错列式布局三个方面探讨街区空间形态的差异对交通污染在街谷相邻空间内的浓度变化与分布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建筑山墙间距、街谷高宽比及建筑错列式布局的差异对街区风环境产生明显影响,从而影响交通污染物在街谷及相邻空间内的扩散,导致街谷上下风向的相邻街区内交通污染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3.
以某住宅建筑群室外风速场研究为例,通过建立室外风场的数学和物理模型,应用专业CFD软件FLUENT,综合分析住宅建筑群两种行列式和错列式布局形式的室外风速分布情况和风能利用潜力。研究表明,建筑布局对风能分布有很大影响,行列式布局的楼间风大于错列式,而错列式布局的楼顶风能优于行列式。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对优化建筑布局来优化室外风环境和提高城市风能利用率有着显著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4.
为提升既有街区的微气候,针对临港街区"交通流密集、多污染物叠加、污染物浓度大"的特性。选取天津典型临港街区为研究对象,利用CFD模拟的研究方法,厘清建筑平面布局-高宽比与风环境的关系,确定多种类建筑组合形式"点群式-行列式-混合式"对街区通风和街区空气污染扩散的影响,采用"控制街谷风速+控制建筑与污染源接触面积+明确组团内通风廊道构建的条件+植物配植优化"的优化策略,进行街区尺度控污风环境设计模式的实证探索,以改善街区微气候为目标探索街区生态化的营造方式。  相似文献   

5.
潘辉  王薇  胡春 《住宅科技》2023,(2):42-47
街道峡谷是城市构成部分之一,其特殊的环境容易造成污染物聚集,使沿街居民及行人增加健康风险。文章以街道峡谷内的PM2.5为研究对象,于2022年春季在合肥市庐阳区亳州路街道设置4个固定式监测样点,根据实际监测数据对春季合肥市街道峡谷的PM2.5时空分布特征进行研究,分析环境因素的影响并进行空气质量评价。结果表明:建筑形态、气象因素、车流量、道路绿化等环境因素均与PM2.5质量浓度具有一定关联性,对未来城市空气质量预测及优化起到一定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6.
建筑布局形式会显著影响住宅小区的微环境。以青岛市居住区最常采用的3种建筑布局形式(行列式、围合式、点群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城市微气候模拟软件ENVI-met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不同建筑布局居住区的室外微环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建筑布局的微环境存在较大差异,围合式和行列式建筑布局比点群式更易产生热岛效应。  相似文献   

7.
通过连续监测苏州市工业园区现代大道30块街旁绿地内PM2.5的质量浓度、群落微气候因子及植物结构因子,探究城市街旁绿地的PM2.5浓度消减能力,并从颗粒物消减视角提出城市街旁绿地优化设计策略。结果表明:1)植株郁闭度、种植密度、常绿植株数量占比与PM2.5浓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空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在研究中应将两者统筹兼顾,缺一不可,PM2.5浓度的日变化趋势为早晨、上午、傍晚浓度值高,变化趋势曲线呈现“U”字形;3)在绿地空间植物配置中,多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和优势树种进行种植。在植物配置模式中,“乔灌草-乔灌”多层种植模式的消减作用最强,能有效消减绿地PM2.5浓度。研究结果为城市绿地的系统布局提供较有效的布置建议,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参照。  相似文献   

8.
城市绿地能够改善城市区域环境污染进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例,选定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群落类型及景观环境样点,基于多年连续动态持续测定并选取典型年度数据(2020年),分析和阐释该公园绿地区域PM2.5、O3及PM2.5-O3复合污染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绿地不同群落结构区域的PM2.5浓度,乔灌草/乔灌/乔草结构低于灌草/草本地被结构;不同群落类型区域的PM2.5浓度,常绿针叶型/针阔叶混交型/落叶阔叶型低于草本地被/灌丛;不同典型景观环境中,复层群落结构/双层群落结构/滨水植物群落/滨水广场区域的PM2.5浓度要低于单层群落结构。试验中,不同群落结构、类型以及景观环境区域的O3浓度均高于100μg·m-3且样点间未呈现显著差异;以PM2.5-O3复合污染值为主要参数的空气质量评价值(AQI)达到“中度污染”等级,此结...  相似文献   

9.
张军  刘大平  孙尧 《华中建筑》2014,(2):105-108
文章从中东铁路重镇横道河子历史街区的规划布局入手,探讨了自然条件对其规划结构的影响,分析了平面路网的树枝状格局特点,总结了街区空间开敝有序的特色,又从建筑形态的角度对横道河子镇的历史建筑进行了形态分类,从木构建筑和砖构建筑的细部处理探讨了俄罗斯民族风格对其的影响以及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出了横道河子镇的街区规划布局与建筑形态是时代发展、城市历史及民族审美倾向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吴正旺  马欣  杨鑫 《华中建筑》2013,(10):46-48
对北方工业大学校园内几种建筑布局及其绿地中空气的pM2.5浓度所进行的调查表明,不同建筑布局会影响其PM2.5的浓度分布,而不同绿地形式也会对PM2.5浓度产生相应的影响,进一步地,建筑布局与绿地形式的不同结合也导致了PM2.5浓度的变化.调查还显示:①灰霾天气条件下,建筑群中空气的PM2.5浓度远超国家标准;②所调查的多种绿地均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空气的PM2.5浓度,但效果小于植物群落;③建筑布局的高度、围合方式对空气中PM2.5的浓度具有一定影响;④多层合院式布局中的林荫道能有效减少PM2.5浓度.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注意采取适当的布局,以利于减少PM2,5暴露.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居住空间需求的急剧扩张,高层高密度小区逐渐发展为不可避免的城市居住模式。由于传统封闭住宅小区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开放街区"成为现今住宅小区的发展趋势。研究选取上海典型住区为研究对象,采用街区类型设计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方式研究建筑布局和绿化形式对开放街区的微气候影响,为优化高密度住宅小区的布局提供参考,并为实际规划方案的评估过程提供优选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夏热冬冷气候区,围合式开放街区的室外热舒适度高于点式开放街区;建筑垂直绿化对围合式布局的影响程度大于半围合式和点式布局;南立面绿化和东立面绿化在行人高度处会带来更高的热舒适度。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住宅厨房室内空气质量,本文建立厨房三维模型,使用Fluent软件模拟得到厨房典型污染物的浓度渲染图,分析不同送风速度和送风角度的上送风空气幕对典型污染物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增设上送风空气幕后厨房污染物浓度显著降低;9种工况下室内温度降幅在0.98℃~4.91℃之间,PM2.5排除率在35.2%~90.9%之间,CO2排除率在2.6%~64.4%之间;射流速度为0.5m/s,射流角度为80°时,PM2.5和CO2的协同控制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3.
<正>引言2011年伊始,我国尤其是北方地区由PM2.5引发的雾霾污染逐渐显现,并在2014年达到顶峰,给我国造成了较大的社会经济损失,给人民健康带来危害。截至2021年12月,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雾霾经过有效治理,污染程度有所减轻,但仍持续威胁着民众的生命健康。治理雾霾不仅需要在源头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也需从多个方面降减大气中存在的PM2.5浓度。既有研究认为绿地植被对PM2.5具有明显的降减作用。  相似文献   

14.
利用CFD(计算流体力学)技术模拟了居住区规划中,围合式、行列式、前后错列式、左右错列式以及点式几种常见的建筑平面空间组合方式与风环境的关系,并对入射角度不同的两种工况进行了横向对比,以及不同建筑平面组合方式进行了竖向对比,总结了建筑平面空间组合方式与风环境的一般规律,对未来营造生态节能的居住环境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翁建涛  赵康  葛坚 《建筑创作》2022,(1):170-179
选取16栋绿色公共建筑开展了室内环境、满意度和能耗的长期监测,探讨了满意度与室内环境的关系以及运行能耗的影响因素。冬季室内温度、PM2.5浓度普遍难以达标;CO2浓度、噪声级等参数基本达到了设计标准的要求,但空气品质、声环境满意度偏低;各项环境参数的达标率与相应满意度无显著相关性;建筑能耗受使用强度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城市公交车内污染物扩散特性,在2021年3月进行了大连市内某公交车非空调工况下平峰及高峰时期的内部环境现场实测,分析了气象参数及空气污染情况并分析公交车内人流量、温湿度、CO2浓度以及颗粒物污染的分布规律及人员颗粒物暴露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和偏相关值达到方法分析影响公交车污染物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早高峰时段42.9%的时间车内CO2浓度超过标准值最为严重,最高值达到2 018 ppm,平峰和晚高峰的超标占比分别为15.6%和34.0%。不同于CO2浓度,颗粒物的超标现象不显著,车内PM2.5平均质量浓度12.16μg/m3,未超过低于国家标准二级浓度限35μg/m3[16],人数变化是影响车内CO2与PM2.5浓度的主要因素。本文的研究为城镇居民出行规划和公交车环境调控提供了基础与依据。  相似文献   

17.
商业建筑的布局和形态特征对商业价值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主要分析了商业建筑设计的街区化形态的发展现状和特点,并结合实例进行了具体2分析研究,弄清其发展历程以及成功的商业价值所在。  相似文献   

18.
以严寒地区代表性城市哈尔滨为研究对象,从明晰城市街区形态和建筑能耗的研究范畴出发,以影响严寒地区建筑能耗的街区形态尺度识别为基础,通过建筑能耗模拟与统计学分析方法,判定了影响建筑能耗的街区形态指标,并探讨了各指标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程度和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以建筑平面的几何中心为圆心、100 m长为半径的街区形态尺度对建筑能耗影响最为显著;街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平均高度、道路高宽比、绿地率和周边建筑外墙总表面积对建筑能耗具有不同程度影响。据此,在建筑节能导向的街区形态设计和街区形态的建筑节能适宜性评估两方面,对研究结论在规划实践中的应用进行了相应思考。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以“后疫情时代”为背景,聚焦寒地冬季空气质量中的主要污染物PM2.5,选取长春市某养老设施进行实地调研,通过对室内PM2.5和温度的实测及对老年人主观感受的调研,归纳总结PM2.5在居室中的时空分布特点,从而在被动式建筑设计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居室空间优化措施。  相似文献   

20.
金虹  龚欣 《建筑科学》2020,36(6):64-73
严寒地区住区在冬季采暖期期间,由于采暖导致空气中的PM_(2.5)浓度剧增。为了研究住区空间形态对PM_(2.5)扩散的影响,本文以哈尔滨市为例,采用实地测试和CFD模拟的方法对典型住区的PM_(2.5)浓度场进行探究。结果表明,住区中温度、相对湿度以及空间形态均对PM_(2.5)浓度变化及浓度场分布产生影响。PM_(2.5)浓度与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性,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性,且相对湿度越大其正相关性越强;在围合式住区中,院落开口相对且偏离中轴线以及院落长宽比为1:1.5的住区形态均不利于PM_(2.5)扩散;在行列式住区中,风向角越大越有利于PM_(2.5)扩散,而竖向错列的排列方式在大多数的风向角下均对PM_(2.5)的扩散不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