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城市生命体的概念和理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引入生命科学、生物学等学科经典思想、理论和方法,借鉴城市有机体、城市新陈代谢、城市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经验,构建城市生命体的理论体系。首先,从生命和城市的定义出发,分析对比了生命与城市在系统特征、生命特征等方面的一致性或相似性,给出城市生命体的定义。其次,对城市生命体的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了剖析。最后,界定了城市生命体的五大基本生命特征,即新陈代谢、自适应、应激性、生长发育和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2.
城市大数据与定量城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大数据日益成为我国规划学界和工程界关注的热点,微观个体的大数据与这个时代规划界所提出的各种理念比如“以人为本”、“新型城镇化”等不谋而合,为相应的学术研究、规划实践和商业咨询带来了发展契机。从研究机构创建、学术研究开展、规划编制探索和产业发展等角度,全面回顾了当前城市大数据领域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并重点介绍了致力于定量城市研究的北京城市实验室(BCL)的基本情况及其开展的诸多定量城市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3.
“数字孪生”概念近年来在航天、机械制造、城市等领域均有一定发展。但在数字孪生城市的发展与实践中,实现城市系统间的数据互通与融合,支撑公共服务、经济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服务和规划管理等多维度的智能分析和决策仍在探索之中。由于尺度是认知复杂系统的基础,数字孪生城市在不同尺度下的主体及其规则不尽相同,因而孪生实践在不同尺度下的设计侧重点也不同。本文从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认识数字孪生城市,首先将数字孪生城市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将其分为细胞、器官、系统、生命体四个尺度。然后分析总结各个尺度的数字孪生实践现状,提出要构建符合系统理论的数字孪生城市尺度体系框架。最后提出三点构建体系框架的建议:明确不同尺度的主体和规则差异;提供针对不同尺度设计需求的技术方案;保证多尺度间的协同,以期达到通过数字孪生城市建设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居民生活舒适度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徐晨晨 《山西建筑》2009,35(32):11-12
通过对城市景观形象的人文精神即“意境”的分析论述,发现非物质化的因素给城市带来的魅力个性是推动城市发展和延续性的动力,指出应从“意境”的角度,从城市这个生命体发展的立场来考虑城市的未来,而不单单是当代人的视觉或物质功能的满足。  相似文献   

5.
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当代与未来的城市不断呈现出虚实结合的空间演变与人机交互的智慧场景。人因视角的城市研究从人体与空间的体验、互动与感受出发,关注物理空间规划设计与人交互所带来的生理、心理影响与作用,是探讨未来城市空间的重要研究视角。通过对21世纪以来城市信息技术发展演化的梳理,本文阐述了城市人居活动数字化智慧化的发展趋势为人因视角的城市分析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多源大数据与多模态信息能更全面地反映人与多尺度、多维度空间中多种元素的相互作用,为使用机器学习与信息可视化等技术开展科学量化分析提供了丰富的数字资源;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与人工智能不断渗透人居空间与城市生活,当代城市物理—赛博—社会三元空间中多种智慧化技术应用与人不断交互影响,演化出众多新的用户体验和生活场景,为人与城市空间交互带来了新问题、复杂性与新风险。基于以上总结,作者认为城市人因工程学可提升人居活动数据分析的“人本性”“交互性”与“社会性”,其理论与方法对城市分析具有重要的科学启示。  相似文献   

6.
高春 《中州建设》2009,(18):1-1
以“城市安全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第16届海峡两岸城市发展研讨会在郑州召开。海峡两岸城市研究专家从城市软实力和硬实力等角度,对城市发展、城市环境、城市经营、防灾减灾等诸多课题进行了深刻的研讨,提出了很多新观点新看法。例如:  相似文献   

7.
陈序 《城市建筑》2009,(2):57-59
城市复兴的文化激活策略 “城市复兴”理论产生于20世纪下半叶,它旨在通过综合社会各种力量,使城市重新焕发活力和,理论涉及城市经济,社会组织,城市功能,城市文化等诸多方面,城市复兴理论从提出至今的40年间,已成为世界各国在城市理论研究,城市政策 制订,城市建设实施等方面最重要的理论支撑之一,  相似文献   

8.
戴代新 《风景园林》2011,(3):154-154
人类聚居环境的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和经济全球化聚焦于城市发展理论,然而面对环境污染、交通堵塞、土地用途布局不合理等全球性的城市病仍旧一筹莫展。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途径,学者们提出了诸多理论,  相似文献   

9.
城市网络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网络研究是近年来区域城市体系研究的热点领域,以流动空间理论为基础,通过引入关系数据,对城市之间的网络关系进行研究.回顾了城市网络研究的理论发展历程,明确“中心流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元地理”是传统“中心地理论”的补充.梳理了网络关联度、网络腹地、网络结构和网络层次的研究方法和内容.然后,以长三角城市群作为示例,探讨城市网络研究在区域城市体系规划中的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事实上,在当前中国的城市设计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人们对城市设计重要性的认定已达成共识,城市设计被公认为是解决城市发展中所出现的诸多问题的“灵丹妙药”。而在这样一种城市设计热潮中,如何冷静和客观地审视城市设计的性质,避免过分夸大城市设计的作用,反而成为一种必要。正如城市规划主要注重对城市进行社会经济发展研究,  相似文献   

11.
“数字城市”与“生态城市”已成为21世纪城市规划领域内焦点的论题,也引起了全世界广泛的关注。文章重在探寻“数字城市”与“生态城市”各自的内涵以及它们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倡导将数字与生态融合共生的城市发展模式,以期更好的推动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旅游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论文将城市“理性增长”的概念引入到旅游领域,提出了“城市旅游”理性发展的理念.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旅游“理性发展”的影响要素进行了探讨,为妥善解决现代城市旅游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介绍了萨拉·阿迪蒂亚关于音乐与城市的设计实践与理论研究,从可听化城市总图、构音城市设计、交互乐音城市3个方面解读了对“乐音城市”的研究。文章结合她在巴黎、珀斯和伦敦等城市的实践,讨论了其对从“聆听”即理解与表现乐音城市,到“构音”即乐音城市规划与设计,再到“演奏”即实现与体验乐音城市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如何拯救深陷“收缩”困境的老工业城市,成为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在当今西方国家的城市化进程中,受经济转型、资源枯竭、郊区化等诸多因素影响,一些传统老工业城市呈现出日益严峻的收缩现象,并引发一系列复杂的社会问题。基于全球化挑战地方响应策略的理论分析表明,如何促进日渐“收缩”的老工业城市实现顺利转型,对长期以来增长管理为导向的城市规划传统理论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并且体现为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家主义或环境主义的地方响应范式之争。针对英国曼彻斯特和利兹的案例比较发现,尽管前者采取的企业家主义导向经济复兴战略加剧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冲突,但是后者尝试超越企业家主义范式的新探索带来了实现经济环境双赢的新希望,且近年来可持续城市的理论探索也逐渐形成了新的发展方向。通过英国老工业城市转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比较,为我国的老工业城市发展转型提供了诸多的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5.
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世界城市体系变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探讨网络的空间逻辑,解释信息时代的世界城市体系变动。通过借鉴不同学科领域的理论思想,把有关城市网络的空间概念整合在一个统一的框架内,为城市网络空间组织研究提供了一个概念性的理论基础。分析表明:信息技术变革是城市发展的“机会窗口”,而网络连接则是其中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6.
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是在“数字城市”迅速建设与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城市管理模式,是城市管理工作的新突破。北京市东城区及其他试点城市的实践经验表明,网格化城市管理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城市管理工作绩效,降低城市管理成本。网格化城市不仅是现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领域的集中应用,而且为城市管理理念提供了新的范式。对这一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城市规划》1998,(6):31-32
中国科协主办的“青年科学家论坛”第32次活动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理论与方法”为主题,于1998年8月8日至9日在北京举行。来自我国大陆、香港、美国及日本城市生态学、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等领域的24名青年科学家参加了此次活动。中国科协学会副部长,...  相似文献   

18.
徐苏宁  陈璐露 《城市规划》2020,(4):62-72,82
梳理和整合城市要素以及各个要素和图层之间的关系,可以清晰地看出其对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影响。城市设计中的图层思想出现于“图底关系”理论时期,并在分形学、类型学、符号学等理论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基于已有的理论及研究,分别从城市物质空间、生态景观和抽象空间3个视角,系统地梳理了城市设计理论与方法中图层思想的起源及发展脉络,以探索在此基础上应该如何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设计图层理论。  相似文献   

19.
何辉 《中州建设》2006,(3):53-53
城市规划作为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文化、环境诸多因素的全方位的乐统工程,既是城市发展的龙头,又是城市发展的蓝图。只有把城市规划好,才能逐步建设好、管理好。笔者结合多年的实践与理论探讨,认为做好城市规划工作应坚持“八性”。  相似文献   

20.
城市生活空间质量观下的城市规划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可持续研究是上世纪后期至今学术界研究全球问题的重要方面之一.早期的研究集中于环境、能源和经济层面,近十多年来已深入到以“社会公平与空间公正”为方向的“空间可进入性”、“空间文化尊严“与“空间价值保护”等内容.研究方法也从宏观因素探讨转向微观认知结构领域.应用焦点已由城市空间功能规划转向如何衡量和确保城市的可持续空间与社会发展的社区规划及策略方面.国外学术界的研究已形成了“可持续城市主义”与“新城市主义”理念下有关的“社区公正规划”、“持续社区规划”的专著①,但还未完整深入到对城市(社会)生活空间体系的探讨.在当今的社会-文化进程阶段,新人本主义强调人与社会(文化)和谐的可持续发展观,其目标体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上,其焦点是城市(社会)生活质量构成与城市(社会)生活质量空间耦合的建构上.本文力图从新人本主义空间观出发,解构城市空间的人本公正-尊严-价值最小单元、以及建构这些单元构成的城市(社会)生活空间体系入手,阐述城市规划的理念.从新人本主义理念出发探讨城市(社会)生活质量与其对应(社会)生活空间质量,皆为学术界的全新课题.二者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并行不悖.对前者的研究是人文社会与管理学科聚焦的方向,对后者的探讨是区域与城市诸学科聚焦的方向.它们充分体现学科融合的新理念/原理及其前沿性,为社会与城市发展及其规划指明方向,提供理论基础与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