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对辣椒素的口服局限性,采用巯基化改性制备巯基壳聚糖,与玉米醇溶蛋白复合包埋辣椒素,得到纳米颗粒递送体系。根据粒径、载药量等指标确定制备工艺,通过荧光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验证其包埋效果,并评价其稳定性和消化释放特性。结果显示,在巯基壳聚糖-玉米醇溶蛋白-辣椒素比例为10∶10∶1,纳米颗粒粒径为(76.05±1.06)nm,载药量为(36.85±1.22)μg/mg,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形成,形状为规则球形。此外,纳米颗粒具有较好的pH值稳定性和离子强度稳定性,在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能够有效延缓辣椒素的释放,消化4 h后释放率仅为(40.08±4.28)%,可进一步用于辣椒素的口服递送研究。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葡萄糖(Glu)在70%乙醇溶液中的美拉德反应,并对其反应产物(Zein/Glu MRP)在反溶剂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70%乙醇溶液中,Zein和Glu发生美拉德反应。当以波长290 nm和420 nm处的吸光值为指标时,两者发生反应的最适条件为混合质量比3∶1、溶液pH 13、反应温度90℃、反应时间90 min。在此条件下的美拉德反应主要处于中间阶段,反应体系的pH值由13急剧降至7.85,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增加24.3%。以在上述最佳条件下制备的Zein/Glu MRP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与未改性的玉米醇溶蛋白相比,包埋效率提高22倍,且在乙醇溶液中具有较好的缓释性能;同时,其热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都得到显著提高。这表明:虽然玉米醇溶蛋白不溶于水,但是其在70%乙醇溶液中可与葡萄糖发生美拉德反应,且该反应对于玉米醇溶蛋白的功能性质及用反溶剂法制备的纳米颗粒的性能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姜黄素为芯材,高粱醇溶蛋白为壁材,采用反溶剂法制备包埋姜黄素的高粱醇溶蛋白复合颗粒(简称复合颗粒),并对其理化性质及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姜黄素与高粱醇溶蛋白制备复合颗粒的最佳芯壁比(质量比)为1∶10,产品平均粒径为13.17?μm,电位为19.38?mV,得率为87.51%,包封率为62.61%,负载率为6.51%。相比于高粱醇溶蛋白颗粒,扫描电子显微镜显示:复合颗粒呈球形,但表面有多孔结构;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复合颗粒位于1?534、1?655?cm-1等处的波峰均发生红移,α-螺旋含量减少,β-折叠含量增加。24?h紫外光照射后,高粱醇溶蛋白包埋的姜黄素光稳定性提高33%。复合颗粒的粒径和多分散性系数在30?d室内环境贮藏过程中均无明显变化,但在环境pH?5~6,颗粒易聚集。结果表明:高粱醇溶蛋白的包埋作用有益于提高姜黄素的稳定性,可为姜黄素和高粱醇溶蛋白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玉米醇溶蛋白为载体,阿拉伯胶为稳定剂,反溶剂法制备负载槲皮素的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纳米颗粒。考察阿拉伯胶浓度、槲皮素与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质量比、p H、盐离子强度等因素对纳米颗粒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阿拉伯胶质量浓度50 g/L,制得粒径201.5 nm,多分散指数0.35,电位-31.5 mV的稳定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载体;槲皮素/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质量比1︰10时,粒径、颗粒分散性、ζ-电位均在稳定范围内,且包封率和负载率能达到84.3%和13.96%以上;盐离子浓度高于30 mmol/L时,玉米醇溶蛋白与阿拉伯胶之间的静电作用减弱,纳米颗粒体系不稳定,发生聚集;纳米颗粒能经历广泛pH变化,不发生聚集,大幅提高了包埋对象的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利用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chitosan,CMCS),通过反溶剂法制备了负载姜黄素(Curcumin,CUR)的纳米复合物,以粒径、电位、包封率和多分散系数(PDI)等为指标优化了Zein/CMCS-CUR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条件。当Zein/CMCS与CUR的质量比为10:1时制备的纳米复合物粒径较小(95.37 nm),其Zeta电位为-21.70 mV,包封率和负载量分别为96.63%和4.55%。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X射线衍射(XRD)探讨了Zein、CMCS和CUR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透射电镜(TEM)、扫描电镜(SEM)观察了纳米复合物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氢键、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是组装该纳米复合物的驱动力。姜黄素以非晶体状态成功包埋在Zein/CMCS复合物中,Zein/CMCS-CUR纳米复合物呈球形,且分布均匀。体外抗氧化和消化实验表明经纳米复合物包载后姜黄素仍然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并呈现明显缓释特性。该研究可以为姜黄素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姜黄色素为芯材,高粱醇溶蛋白为壁材,卡拉胶自组装,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负载姜黄色素的中空和实心复合纳米颗粒,并对其理化性质及体外消化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制备中空(C-HNP)和实心纳米颗粒(C-SNP)的最佳芯壁比为1∶10,其粒径约为71 nm和135 nm,电位为-37.7 mV和-38.2 mV,包埋率为89.6%和84.1%,负载率为8.01%和7.49%。透射电镜显示两种纳米粒子呈规则的球形形态,C-HNP具有内部中空结构。红外光谱结果显示复合颗粒中酰胺峰Ⅰ和Ⅱ均发生蓝移,卡拉胶和姜黄色素一些吸收峰发生相应偏移,说明它们与蛋白质分子发生相互作用。体外消化模拟实验显示复合纳米颗粒显著地增加了姜黄色素的体外溶解释放率,C-HNP具有更高的控释能力。结果表明,高粱醇溶蛋白是一种适合疏水性分子包埋与控释的生物原材料。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玉米醇溶蛋白与D-木糖在65%(V:V)乙醇溶液中的美拉德反应及所得美拉德反应产物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中的应用。方法将玉米醇溶蛋白与D-木糖在乙醇溶中加热,利用所得产物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并对纳米颗粒进行表征。结果当D-木糖与玉米醇溶蛋白混合质量比为2:1、反应体系pH值为13.0、反应温度为90℃、反应时间为90 min时,反应体系的A290和A420值最大。利用在该条件下得到的美拉德反应产物通过反溶剂法制备姜黄素纳米颗粒,与未经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按照相同方法制备的姜黄素纳米颗粒相比,前者在水中的分散性明显提高,包埋效率和载药量分别显著增加113%和56%,且具有更好的缓释性能和贮藏稳定性。结论美拉德反应修饰的玉米醇溶蛋白在反溶剂沉淀法纳米颗粒的制备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以光稳定性为指标,筛选稳定剂Zn2+的最适作用浓度;以包埋率为指标,分析水相与醇相体积比、壁材比(阿拉伯胶与玉米醇溶蛋白质量比)、芯壁比(姜黄素与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质量比)对姜黄素纳米颗粒制备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进行L9(34)正交试验优化,采用多指标综合平衡法确定姜黄素纳米颗粒制备最优工艺;同时分析微胶囊化对姜黄素溶液光稳定性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加入0.3 g/L的Zn2+有助于改善姜黄素溶液的光稳定性;姜黄素纳米颗粒最优制备工艺为水相与醇相体积比3∶1,壁材比8∶10(质量比),芯壁比7∶100(质量比),此时姜黄素纳米颗粒包埋率为95.844%,载药量为62 mg/g,粒径为0.994 μm。姜黄素纳米颗粒的光解反应比未包埋的姜黄素的光解反应要慢,微胶囊技术提高了姜黄素溶液对光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为通过微胶囊化提高螺旋藻多酚的稳定性。利用玉米醇溶蛋白(Zein)和多孔淀粉(porous starch,PS)对螺旋藻多酚(polyphenol,Phe)进行包埋,制备了螺旋藻多酚-多孔淀粉(Phe-PS),螺旋藻多酚-多孔淀粉-玉米醇溶蛋白(Phe-PS-Zein)两种微胶囊,并对Phe,Phe-PS和Phe-PS-Zein进行了微观结构和稳定性、抗氧化性及体外模拟消化性质的比较。结果表明,Phe-PS微胶囊在芯壁比1:10、温度80℃、磁力搅拌时间120 min条件下,包埋率为60.29%;Phe-PS-Zein微胶囊在芯壁比1:10、壁材比1:1、搅拌时间90 min、温度60℃和pH7时包埋率最高,达86.93%。XRD和XPS图谱结果表明,添加Zein后,晶体衍射峰强度有所降低,主要与Zein的无定型结构有关。DSC分析结果表明,蛋白做壁材改善了微胶囊热稳定性。通过对抗氧化性、稳定性以及体外缓释效果的测定发现,与游离Phe和Phe-PS相比,Phe-PS-Zein对DPPH自由基清除力和Fe3+的还原力提高。综上,Phe-PSZein颗粒可以作为螺旋藻多酚的有效递送载体。本...  相似文献   

10.
郭静  孙晓琳  潘思轶 《食品科学》2022,43(16):90-97
通过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玉米醇溶蛋白-卵磷脂-海藻酸丙二醇酯三元复合物,并应用于β-胡萝卜素的包埋,重点研究其结构特性,并考察温度、pH值、光照等环境因素对β-胡萝卜素纳米粒子分散体系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玉米醇溶蛋白-卵磷脂二元复合纳米颗粒相比,三元复合物具有更高的β-胡萝卜素包封率(包封率可达93.63%),并且该纳米粒子对温度和pH值表现出稳定的理化特性。此外,三元复合物对抑制β-胡萝卜素在紫外线照射下的颜色降解也非常有效,平均粒径均仍保持在波长250 nm以下。因此,该玉米醇溶蛋白-卵磷脂-海藻酸丙二醇酯纳米粒子有望成为疏水性化合物的有效包埋载体。  相似文献   

11.
以酪蛋白酸钠为稳定剂,采用反溶剂法制备桉叶多酚-玉米醇溶蛋白/酪蛋白酸钠纳米微胶囊。首先对制备过程中的玉米醇溶蛋白、桉叶多酚及酪蛋白酸钠浓度进行了优化研究,确定最优的工艺参数,然后对最佳配方条件下桉叶多酚-玉米醇溶蛋白/酪蛋白酸钠纳米微胶囊产品的稳定性、微观结构与生物利用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桉叶多酚纳米微胶囊的最佳制备配方为:玉米醇溶蛋白浓度10 mg/mL、桉叶多酚浓度1 mg/mL和酪蛋白酸钠2 mg/mL,在此条件下,制备得到了粒径160 nm、包埋率62.89%的纳米微胶囊。该桉叶多酚纳米微胶囊在80 ℃加热3 h及0~100 mmol/L NaCl条件下粒径仍保持在160 nm左右,且PDI值均小于0.2,显示出较好的稳定性,同时能有效改善玉米醇溶蛋白等电点条件下的聚集沉淀情况。扫描电镜结果显示桉叶多酚纳米微胶囊粒径为100~200 nm,与分散液中粒径基本一致,且表面均一,呈球形。最后通过模拟体外消化实验发现,经包埋后的桉叶多酚纳米微胶囊与游离桉叶多酚相比,其溶解度在模拟胃液与肠液消化阶段分别提高了41.7%与49.1%,显著提高了其生物利用度。因此,在最佳工艺配方条件下制备的桉叶多酚微胶囊具有良好的品质,为桉叶多酚纳米微胶囊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以磷脂及玉米醇溶蛋白为载体材料,采用"两步法"构建了脂质包衣的姜黄素纳米负载体系.首先利用溶剂共沉淀法制备姜黄素/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然后将脂质体与姜黄素/玉米醇溶蛋白纳米粒共同挤压过膜以制备脂质包衣的姜黄素纳米粒.制得的纳米粒粒径较小(90 nm),粒径分布(polydispersity index,PDI=0.23...  相似文献   

13.
以低浓度的阿拉伯胶为稳定剂,采用反溶剂法制备萝卜硫素-玉米醇溶蛋白纳米水分散体,并对其理化性质及萝卜硫素的释放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未包埋萝卜硫素的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纳米颗粒平均粒径184. 1 nm,多分散指数0. 135,ζ-电位-33. 5 m V,包埋萝卜硫素的颗粒平均粒径159. 8~180. 2 nm,多分散指数0. 152~0. 198,ζ-电位-32. 1~-37. 5 m V,颗粒近球形;当萝卜硫素与玉米醇溶蛋白的质量比为1∶25时,包封率为92. 3%,载量43. 4 mg/g;随着二者质量比增加,包封率显著下降,载量增幅不大,约60. 6~78. 7 mg/g。随着pH升高,pH 2~4时颗粒平均粒径显著减小,pH 4~8时其变化不显著;随着环境温度升高,25~55℃时,颗粒平均粒径变化不显著,55~85℃,平均粒径从200 nm左右增加到350 nm左右。萝卜硫素释放结果表明,60 min内累计释放率接近50%,240 min内几乎完全释放。  相似文献   

14.
玉米醇溶蛋白是玉米中的主要储藏蛋白,是天然的两亲性高分子材料,因其具有自主装特性及在不同溶液中呈现不同的溶解特性,可通过多种方式构建成纳米颗粒,进而对生物活性物质进行荷载和输送,或用来稳定乳液。近年来,玉米醇溶蛋白基纳米颗粒在食品和营养物质运输领域的研究不断深入。研究发现,利用玉米醇溶蛋白与蛋白质、多糖、多酚、表面活性剂等物质进行复合,可以得到更加稳定且对生物活性物质包埋率、荷载量更高的玉米醇溶蛋白基纳米颗粒。本文对玉米醇溶蛋白基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与种类、应用情况和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综述,为玉米醇溶蛋白在食品领域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5.
玉米醇溶蛋白作为生产淀粉的副产物,大多应用在饲料方面,利用率低,本实验借助静电纺丝技术高值化利用玉米醇溶蛋白得到纳米纤维膜,并用于抗菌方面的研究。通过同轴静电纺丝技术研发具有核/壳结构负载姜黄素的玉米醇溶蛋白(Zein)纳米纤维,即将姜黄素负载在Zein和聚环氧乙烷(Polyethylene oxide,PEO)组成的三种核/壳结构纳米纤维中,并以透射电镜(TEM)、紫外分光(UV)、红外光谱(FT-IR)和XRD等进行相关表征。循环伏安(CV)的释放动力学研究表明在负载量为0.226、0.260、0.264 mg的基础上,姜黄素的封装效率达到96.02%、95.00%、90.15%,与姜黄素对Zein的亲和力略强于PEO一致;通过对姜黄素的电化学特性研究,发现玉米醇溶蛋白包聚环氧乙烷膜的缓释作用最好;借助SEM可以观察到姜黄素释放后纤维膜会出现孔洞,原有的结构遭到破坏;抗菌性研究发现,金黄色葡萄球菌比大肠杆菌的对姜黄素含量更敏感。同轴静电纺丝制得的负载姜黄素纳米纤维可用于功能性食品及生物医用产品的保鲜及贮藏保质。  相似文献   

1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9,(11):280-285
pickering乳液由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备受食品行业青睐。玉米醇溶蛋白纳米颗粒(Zein Nanoparticles,ZNPs)作为Pickering乳液的一种新型乳化剂,具有公认安全、生物可降解、来源广泛等优势。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它能与玉米醇溶蛋白(zein)相互作用形成玉米醇溶蛋白-多酚纳米颗粒(Zein-Polyphenol Nanoparticles,ZPNPs),调控其自组装行为。文中主要对ZPNPs的制备方法和机理进行了综述,并分析了这种纳米颗粒对乳液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发现ZPNPs能提高pickering乳液的抗氧化能力,增加乳液体系的稳定性,这为乳液食品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抗溶剂法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curcumin-encapsulated poly (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包埋姜黄素的纳米颗粒。以姜黄素包埋率为优化指标,利用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系统考察芯材比、PLGA溶液流速、超声功率3 个因素对PLGA包埋姜黄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当PLGA与姜黄素质量比3∶1、PLGA溶液流速1.8 mL/min、超声功率180 W时,包埋率达到93.89%。姜黄素-PLGA颗粒平均粒径为90 nm,粒径分布窄。  相似文献   

18.
小麦醇溶蛋白是谷朊粉的主要成分之一,用小麦醇溶蛋白包埋白藜芦醇以达到稳定白藜芦醇的目的。用反溶剂法制得其自组装纳米粒子,对乙醇浓度、蛋白浓度、分散液pH、分散液盐浓度等因素对纳米粒子的粒径以及Zeta电位的影响做出了探究。发现在乙醇浓度为65%,蛋白质浓度4%,分散液pH为4.5,分散液盐浓度为0.00 mol/L时,得到理想的纳米粒子,其粒径约为(185.1±8.5)nm,Zeta电位为(19.36±1.03)m V。而后在最佳条件下用小麦醇溶蛋白纳米粒子负载白藜芦醇,发现该复合物在芯壁比为1∶40时包埋率最高,此时粒径(166.7±3.7)nm,Zeta电位(15.68±0.74)m V,包埋率为55.0%,载药率为1.5%。小麦醇溶蛋白纳米粒子可以用来稳定白藜芦醇。  相似文献   

19.
玉米醇溶蛋白(Zein)是植物来源天然疏水性大分子,在纯醇水溶液中可自组装形成微球、纳米球、纳米颗粒等结构,是营养物质的良好载体。制备Zein-微胶囊的传统方法有相分离法、喷雾干燥法,新型制备方法有超临界反溶剂法、电喷雾法、静电纺丝、涂膜粉碎法等。利用Zein的结构、理化特性,通过多种方法可进行Zein微粒的制备来包埋营养物质,如油脂、多酚、益生菌及活性肽等。  相似文献   

20.
采用离子凝胶法以三聚磷酸钠为交联剂制备负载熊果酸的壳聚糖纳米颗粒,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以熊果酸包埋率为考察指标,优化负载熊果酸的壳聚糖纳米颗粒的制备工艺,并评价最佳工艺下熊果酸纳米颗粒的粒径和体外溶出度。结果表明,熊果酸纳米颗粒最佳制备工艺参数为:壳聚糖溶液质量浓度为2.0 mg/mL,壳聚糖与熊果酸质量比为4∶1,壳聚糖与三聚磷酸钠质量比为4∶1,在此条件下的包埋率为79.52%。负载熊果酸的壳聚糖纳米颗粒的粒径在180 nm左右,且分布较窄。与未包埋的熊果酸相比,熊果酸纳米颗粒在模拟胃肠液中的溶出度分别增加至4.7倍和1.1倍。该研究为提高熊果酸的溶解性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