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肖彦  李知非  叶彤  李初航 《华中建筑》2022,(11):144-148
在乡村旅游开发背景下,游客与村民在乡村公共空间使用上存在利益冲突与需求差异。以辽宁省凌海市牤牛屯村为例,运用环境行为学理论,探究不同利益主体与行为主体的公共空间行为冲突。不同人群的行为特征与空间需求差异性分析结果表明,广场、村民住宅、农田等空间交界处是不同人群空间行为冲突的主要发生区域,需针对不同空间活动类型进行空间分隔与边界围合,合理引导游客与村民空间行为,实现乡村空间主体的多元平衡。针对不同人群的空间行为特征与诉求,从观光展示、建设方式、空间营造、文化塑造等层面提出乡村公共空间的活力重构策略。  相似文献   

2.
刘林涛 《安徽建筑》2022,(2):14-15+46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导致传统村落空心化、文脉断裂等问题。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重塑传统村落公共空间是满足当代人们的需求,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途径。文章以寨卜昌村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法,对寨卜昌村公共空间的价值、使用人群、使用特征、公共设施服务进行分析,并针对现在存在的问题,通过点、线、面状公共空间,分别提出满足村民需求,独具寨卜昌特色的传统村落公共空间重塑策略。  相似文献   

3.
乡村公共空间不同于城市公共空间一蹴而就的建设模式,它是在村民漫长的生活过程中,通过对环境的适应性表达自发建设形成的。文章通过对仙娘溪村活动人群的行为调研,引入环境行为学的概念,对特定环境下的人群行为模式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回溯原始乡村公共空间自发性建设的特点,从人群的行为需求和心理需求两个层面,对乡村公共空间环境内交通空间的安全可达性、公共空间的设施丰富性、服务空间的功能丰富性提出相应的改造策略。  相似文献   

4.
针对景区周边传统村落公共空间中"交往"生活缺失、居民和游客矛盾突出、设计缺乏人性关怀等现状,以促进村落当地居民(村民)、游客和谐互动,打造宜人的公共空间环境为目标,在探讨环境行为分析与公共空间交互研究可行性的基础上,提取环境行为分析之于互动型公共空间研究的两个层面——行为需求层面与环境认知层面,以此作为切入点,通过分析...  相似文献   

5.
针对旅游型乡村中村民和游客对空间利用的兼容与互斥问题,通过“公共空间-公共生活”调研法,观察主客的聚集或停留行为,归纳空间偏好的特征与异同点,探究兼容与互斥空间的形成机制。发现兼容空间受到功能定位、经营主体、文化观念、设施配备和社交距离的影响,形成同时混用、分时利用、同类异点利用三种模式;互斥空间则因隐私需求、功能商业化、共享失效和利益分配不均形成公私边界型、功能占用型、共享失效型和心理互斥型四种类型。为提高旅游型乡村公共空间的主客共享程度提供优化兼容空间、限定或转化互斥空间的设计依据。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给我国快递物流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物流工作人员数量与日俱增.然而传统的城市公共空间与基础设施并不能满足新经济业态对城市功能产生的多样化需求,快递工作人员的社会需求和权益保障问题不容小觑.文章从快递从业人员的工作现状及日常需求出发,结合新经济业态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及物流行业末端的发展情况,分别从景观层面、城市规划层面以及社会学层面展开论述,针对快递员人群的迫切需求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优化,一方面解决物流行业快速发展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另一方面探索新时代城市公共空间新模式,以促进城市环境建设等功能提升.  相似文献   

7.
社区公共空间是承载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由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现如今老城区公共空间在功能、环境、社会活力等层面均无法满足居民的日常活动需求。文章聚焦于老城区社区公共空间优化,探讨建成环境要素对居民日常行为活动特征的影响机制,得出高功能混合度、多样化的需求配置以及便捷的步行网络与感知体验丰富的空间品质对居民日常行为活动均有促进作用,并提出相应的更新策略,以提升老城区社区生活圈的组织。  相似文献   

8.
小城镇公共空间作为小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城镇宜居品质的主要体现。受到功能主义规划思想影响,小城镇公共空间的建设往往重物质空间而轻精神需求,这产生了诸多问题。该文以大昌镇为例,从心理需求层面研究公共空间对心理的影响机制和人在公共空间的心理需求,并以此分析小城镇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探讨通过空间整治规划打造出满足精神生活需求多元空间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大众文化崛起的时代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配套与完善,已成为此时代背景下城市建设的重要环节。文化艺术中心作为新城核心区内一类公共性很高的建筑类型,如何在满足各类主体功能的前提下,创造一处真正体现城市生活的"公共"空间,一个切实满足大众需求的"文化"设施?本文以镇海新城文化中心的实际工程为案例,从功能业态的弹性整合、空间模式的组织优化、交通流线有机设置等层面进行分析,以期对此类建筑的设计思路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10.
王田 《安徽建筑》2015,22(1):33-34,102
文章通过对苏北新农村建设的小镇——徐州汉王镇进行实地考察和研究,对汉王镇景观雕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对策。在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乡土文化大量缺失,村民的精神生活常常受到忽视,景观雕塑的建设与村民的审美相脱离,新农村建设无法体现村镇原有的文化底蕴。因此,在新农村建设中,我们应在在保留农村原有文化的基础之上,将农村文化与新农村景观雕塑建设相结合,在农村环境公共空间的改造中将环境艺术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提高村民的精神需求,从而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本文创新点:通过设计学的个案研究,以苏北新农村汉王镇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访谈调查等方法,探讨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乡村公共空间的改造和农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通过设计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建造一个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农民生活空间。  相似文献   

11.
王河  饶祖浩  胡嘉茵 《华中建筑》2021,39(6):118-121
村落的公共空间作为村民村内集体生活生产的主要场所,往往也是体现村落文化的场所.而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研究,其本身对美丽乡村的建设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村落公共空间的活化,不仅仅需要满足环境整治这一物质层面上的要求,还应考虑村落本土文化的传承和表达这一精神文化层面上的要求.江门市大泽镇同和村是一个拥有自身独特农业文化的村落....  相似文献   

12.
以锡伯族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宁省沈阳市沈北新区石佛寺锡伯族村的实地调研,对其历史文化资源、村落整体特征、传统民居、公共空间环境、居民需求等方面的现状问题进行分析,并结合产业资源、村民情感需求、地域气候等方面提出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13.
近年乡村发展随着乡村旅游开发的引入已证实了乡村旅游成为了提升乡村生活水平的有效方式,但对乡村进行无效的旅游开发不仅会造成乡土资源的浪费,同时也会对村民造成更大的经济负担。如何使具有地域特点的乡土文化和现代旅游有机结合,避免低效用地、浪费资金和破坏风貌等问题的出现,最终实现乡村的振兴与发展是乡村旅游开发面临的问题。本文以旧关村为例,把旅游发展中的村落公共空间作为研究对象,以旅游前后公共空间的使用主体为线索,从村民和游客需求、用地功能、土地限制等方面阐述旅游对公共空间带来的影响,有效地对各类公共空间进行更新设计,以期得出具有一定借鉴意义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公共空间设计语汇下,如何将城市环境、地域文化、公共空间艺术糅合到一起,并使三者之间形成互动、协调的关系,构成多元化、复合化的公共文化空间,是公共空间设计需要思考与解决的问题.以文化多元化视角进行公共空间设计,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新视野,能够通过多元文化对公共空间内的有效介入,满足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城市环境中的一部分,高校入口空间不仅是整个校园的肇始和开端,还是城市空间的枢纽与点缀。本文以南华大学雨母校区入口空间设计为例,通过对大门前广场和大门建筑主体两方面进行分析,主要从用地的地势地貌、前广场的内向性与外在性、活动场地的场所感与人性化以及大门建筑主体的穿行功能、安全功能和文化功能等方面加以探索。思考了新校区入口空间如何在场所的适应性与文化的标识性等方面满足人的基本需求并与老校区产生联系。利用当代空间环境设计的创作理念与设计手法,塑造出新环境中的高校入口空间。  相似文献   

16.
社区生活圈作为在宜步行范围内满足社区居民居住、工作、出行、休闲和服务等各类需求的基本单元,指向多方协同的社区营造,并逐渐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绿地空间是社区生活圈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但其多方主体的更新治理机制不清,使公共绿地空间常衰败为"失落空间".文章以上海五角场街道社区绿地空间更新为例,梳理当下社区生活圈绿地空间公共...  相似文献   

17.
"村民活动中心+"空间是基于村民内在需求,满足当下村民生产、生活的开放式村落中心公共空间。研究以村落中心公共空间在乡村复兴中承担的重要作用为视角,通过对河南省信阳市新县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在西河村复兴中发挥作用方式的剖析,提出"村民活动中心+"空间在设计中的具体方法和策略。  相似文献   

18.
董帅 《城市建筑》2023,(18):49-51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地区处于转型期,农村的生活与生产方式等都在发生着深刻的变革,村民对文化环境、村庄建设、精神需求等都有了更高的要求。良好的公共空间可以促进村落公共活动的产生,提高农村居民的交往质量,增强村民的认同感,促进村落的稳定发展。文章以九里夼村为例,对村落公共空间的优化策略进行探讨,以期为村落公共空间的优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及村民生活理念的转变,传统乡村住宅已经很难满足村民对私密性及舒适性的需求。政府和村民开始对乡村聚居点进行改建和重建。由于政府规划部门对乡村缺乏系统性的了解,催生了大量兵营式的农居点及各种罗马柱式形态怪异的小洋楼。文章对乡村生活模式的转变进行分析,进而总结出乡村聚居点规划设计策略,力求不仅可以满足村民现代生活需求而且还能传承乡土文化,凸显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20.
[目的]梳理中国旧城更新的发展脉络,大城市已经产生许多成功的案例,然而小城镇的旧城更新面临着更新定位不清、缺乏资金来源、更新主体不明确、历史文化资源状况不佳的困境。[方法]以江西省永新县旧城更新为例,采用多元主体参与的方式,通过建筑更新、街道更新、公共空间设置、滨水绿地建设等措施,在尽可能保持原状建筑和城市肌理的情况下植入新的功能与空间。[结果]实践一方面解决了破、危房带来的安全与风貌问题,另一方面以低造价、实用性的更新原则提升了老城的物质环境,保存了古城的历史文化并且满足于当代的生活需求,延续了场所精神,促进了文化的复兴与经济的发展。[结论]永新实践为当代中国小城镇旧城更新提供了参考与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