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薇  李小龙  张瑶  冯晓欢 《城市规划》2022,46(4):中插1-中插2
<正>1.何谓“景无大小”中国疆域广袤,自然条件复杂,各地风景资源禀赋多样。纵观本土城乡规划与建设实践,不论在风景繁盛地区,或风景贫瘠之地,皆不乏精彩的人居创造,强调适应地域自然环境特质,因地制宜、因境置景,营造饱含地方特色的风景胜概与空间格局。由此累代形成“景无大小”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亦有“景物无小大”“风景小观,然忘乎其为小”“不以一篑为卑,九重为高”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相似文献   

2.
<正>1.何谓“据胜”中国本土规划善于以风景思维谋划物质空间建设,强调将关键空间的用地选址和稀缺风景资源及风景秩序紧密融合,创造“据一地之胜”“综一方之秀”的特色空间,激发地域风景潜能、升华人居艺境。由此积淀形成了“据胜”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亦有“度地之形胜”“择胜地而为之”,以及“据秀”“据奇”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相似文献   

3.
“西湖文化”是以西湖水利工程为核心,涵盖水利建设、风景营造、游赏组织及产业发展等“社会-经济-自然”复合因子的文化综合体,是中国水利社会文化背景下的普遍性风景符号。结合《永乐大典》36个城市的西湖历史文献整理,围绕建设动因、选址、布局等关键因子统计,系统总结了在多元建设目标、城市水系组织、风景园林要素等方面的“西湖文化”生态智慧经验。并在分析相关典型城市西湖风景营建的基础上,提出西湖文化基于人与自然、社会共生互融的整体环境观和基于地域适应性的风景调和能力,对营造生态持续、人文健康的山水城市有着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1.何谓“括山川奇秀”中国本土风景营造素来强调人工建设要根植于自然,用心体悟自然形势、提炼山川之巧、融汇环境之美,构建城乡空间与山河景致有机交融、相辅相成的整体格局,营造“括山川之奇秀、收风景之丽都”的人居意境。由此积淀形成了“括山川奇秀”的风景营造传统,在历史文献中亦有“收山海之胜”“负山带海、天人合一”“山城相依、水城相映”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相似文献   

5.
王树声  仵佳琪  李小龙  杨思然 《城市规划》2022,46(5):中插1-中插2
<正>1.何谓“拓胸豁目”中国本土风景营造素来重视对“登高揽胜”空间的经营,强调通过收揽一方胜景,开拓人之胸襟、振励人之精神,营造“网罗天地于门户,饮吸山川于胸怀”的人居意境。由此累代形成“拓胸豁目”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中亦有“游目骋怀”“豁目开襟”“畅幽怀、豁壮眸”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相似文献   

6.
陂湖是中国传统陂塘水利系统中承担调蓄功能且具有一定蓄容量的水体单元。基于水源调蓄的功能需求,历史上的陂湖空间及其所形成的风景具有一些相似的识别特征,形成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可区别于其他湖泊风景的“水利–风景”范型,并且对许多历史城市的景观结构和风貌具有一定的塑造作用。以历史留存的关于陂湖空间与风景的描绘为依据,通过解析陂湖调蓄系统的功能单元和空间结构特征,将陂湖风景体系大致分为自然环境基底、功能系统单元、风景游赏空间、世俗教化空间、人居聚落与生产生活5个层面,归纳了陂湖风景体系的基本结构和风景特征。对于陂湖“水利–风景”双重属性的挖掘能够帮助理解古代人居环境中景观空间实用性与艺术性的辩证关系,同时为古代水利风景的再阐释和人居营建逻辑的探究提供线索。  相似文献   

7.
传统“城-湖”系统是中国富有诗情画意的城市山水风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当今城市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结合地方历史文献、地图资料和广东区域史已有的研究成果,在地理信息技术辅助下,以惠州西湖和府城为例,从区域视角对“城-湖”系统的空间范围和风景营建进行了讨论。首先,基于水文分析结果与历史文献图纸比对,明确惠州“城-湖”系统界域范围;其次,从广东地区区域发展史的角度解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惠州“城-湖”系统风景营建的统计和空间分析结果所反映的结构性和整体性特征。展示了历史-地理区域与“城-湖”系统之间的复杂关联,以及“城-湖”系统所具有的“城市历史景观”属性,对于理解中国传统空间设计与营建的动因有理论与实践的探索意义。  相似文献   

8.
“江湖地”代表一类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范式。选取嘉兴烟雨楼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影像,得到烟雨楼风景名胜的景观流变过程与成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总结烟雨楼“江湖地”的城市风景营造机制:以水事构建、农事驱动、地方认同营造“园-城”风景;以因水而胜、借水兴游营造“园-湖”风景;以登高借景、围池增景、文化富景营造“园-水”风景。并以烟雨楼个案补充对“江湖地”园林的理论研究,旨在为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江湖地”代表一类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范式。选取嘉兴烟雨楼为研究对象,从城市规划的风景营造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文献和历史影像,得到烟雨楼风景名胜的景观流变过程与成因,从宏观、中观、微观三层次总结烟雨楼“江湖地”的城市风景营造机制:以水事构建、农事驱动、地方认同营造“园 - 城”风景;以因水而胜、借水兴游营造“园 - 湖”风景;以登高借景、围池增景、文化富景营造“园 - 水”风景。并以烟雨楼个案补充对“江湖地”园林的理论研究,旨在为水文主导的城市传统风景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中州建设》2013,(14):34-35
2013年,伴随着开封新区的建设,开封开始逐步进入以开封西湖、中意湖中心区域为主导的“双湖时代”,与此同时,一个城市人居的崭新篇章也就此拉开帷幕。近日,在开封西湖畔,郑开橄榄城二期“熙岸”升级入市,引发全城瞩目。其引领城市未来的“先行”地位,无与伦比的臻稀资源,尤其是引领未来人居风尚的人居形式,成为人们讨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1.
《中州建设》2013,(10):44-45
2013年,伴随着开封新区的建设,开封开始逐步进入以开封西湖、中意湖中心区域为主导的“双湖时代”,与此同时,一个城市人居的崭新篇章也就此拉开帷幕。  相似文献   

12.
<正>1.何谓“联景成径”中国本土风景营造素来葆有一种强烈的整体意识和人文关怀,强调风景创造要与人的“游观”体验实感紧密融合,注重依托和塑造特色游径,整合景群、串景成链,使人们在往来行走中、登山临水间,能够有主线、有节奏、连续性地体验一地风景特色,建立对风景格局的整体意象感知。由此积淀形成了“联景成径”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中亦有“游踪”“游息”“游眺”“游赏”等诸多记载,皆蕴含此意。  相似文献   

13.
杨思然  王树声  李小龙  韩冰倩 《城市规划》2022,46(3):后插1-后插2
<正>1.何谓“四方景附”中国本土规划素来追求聚落与四向环境的融合,善于发现潜藏于不同方位的风景秩序,通过巧施关键点的空间创造,吸纳各方景致,营造“括山川奇秀、收风景都丽”的人居意境,使有限聚落别具无限境界。由此累代形成“四方景附”的优秀风景营造传统,亦有“四面景全收”“以收其势,以呈其秀”“综一方之秀,收四远之景”等诸多记载,皆具此意。  相似文献   

14.
<正>1.何谓“风景文饰”中国本土风景营造善于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基础上,注入一番人文意涵,升华一地人居意境。在实践中,往往将寓于空间之内的审美意趣、历史典故、先贤事迹等进行精华萃取和诗文凝练,采用匾额、楹联、碑刻、砖雕等形式进行“题名”,补充和升华空间本体所不能传达之意蕴,“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文”。由此累代形成“风景文饰”的优秀营造传统,历史文献亦作“景题”“品题”“题咏”“点题”等之谓。  相似文献   

15.
《城市规划》2020,(1):2-3
1.何谓“文境”中国城市规划建设在物质空间建设的同时,亦尤为强调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的凝炼和升华,致力于创造诗意的人居环境,重视对城市境界的追求,这就是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文境”传统。“文境”原指文章的意境、境界。王国维曾言:“词必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文境”一词应用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中,重在表达城市人文空间格局意境及其营造。从历史实践来看,一座城市的特色与气质取决于“文境”的高下,这可谓中国规划极精妙高深之处。  相似文献   

16.
王冰 《城建档案》2005,(2):47-47
近日,在全国组织的“中国人居环境奖”评选中,德州市新湖风景区建设项目被国家授予“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这是德州市全面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加强人居环境建设、精心打造城市品牌结出的硕果。  相似文献   

17.
信息动态     
《规划师》2005,21(11):107-108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强调:城乡统筹规划要实现“三个尊重”,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指出当前中国城市规划的十大怪现象,国土资源部表示:不会取消对城镇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全圜城市规划院长会譬城市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大连召开,东南大学城市空间研究所成立,“2005年全球人居环境论坛”在深圳开幕,天津规划局、市国土房管局正式挂牌履行职能,《西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02—2005)”获建设部批复,粤港澳:启动“大珠三角”规划,国内外37个沿海城市呼吁保护海洋环境。[编按]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韩城司马迁祠为对象,探析了一种中国地方风景营造的内涵与价值。阐释了司马迁祠风景选址及其相址择位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宏观山水“场景”设计、风景图景设计、地景建筑设计等研究,探讨了司马迁祠风景营造的本土智慧,提出了一种结合山水地景的人居风景营造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韩城司马迁祠为对象,探析了一种中国地方风景营造的内涵与价值。阐释了司马迁祠风景选址及其相址择位的基本原则,并通过宏观山水“场景”设计、风景图景设计、地景建筑设计等研究,探讨了司马迁祠风景营造的本土智慧,提出了一种结合山水地景的人居风景营造模式。  相似文献   

20.
研究中国的历史名城常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多数历史名城往往会有湖泊相伴,如杭州西湖、南宁南湖、肇庆星湖等。这些城市湖泊与古代城市发展密切相关,但其与古代城市在历史发展之间的共振关系,还处在开放的研究之中。对其分布的结构性特征还未有结论。根据唐代以来逐渐形成的正南线和东南线2条古代驿路结构主线,同时比对历史文献记载中中国古代的"城市—湖泊"系统的分布,进而初步形成一个结构性的认识。中国古代"城湖"体系的形成,与自唐宋起始的大规模地方州府城市的建设密切相关,同时亦是适应中国胡焕庸线以东南,以丘陵地貌为主的自然山水本底。这对于揭示中国古代城市近郊基于自然山水本底而营造的山水风景的历史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