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针对我国频繁发生邻避冲突事件的现状,从博弈论视角分析邻避效应的演化机理与成因根源,并提出相应规避机制。针对不同决策主体构建了三类邻避效应演化博弈模型,通过引入邻避因子_m^n、信息传播函数λ(x)等参数,建立地方政府与邻避居民的一般化复制动态方程,深入分析了地方政府封闭决策期、协商谈判期以及设施兴建运营期时的邻避效应演化机理。分析得出:邻避居民由于信息匮乏,导致风险损失预期值K增高,从而增强冲突演化进度与强度;规避邻避效应的关键节点在于避免邻避效应的利益冲突,其根源在于不同主体对邻避设施风险成本感知的巨大差异,以及由差异导致的应对策略和行为;邻避因子_m^n值大大降低,驱使邻避居民风险偏好抗争收益大于风险抗议成本,形成冲突演化。最后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分析提出规避机制,只有博弈双方共同签订具有特定约束力行为的协议,才能充分避免邻避居民的利益受损,邻避效应才能得以最终规避。  相似文献   

2.
邻避设施规划之困境——上海磁悬浮事件的个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卫 《城市规划》2011,(2):74-81,86
许多城市正常运行所必需的公共设施,都面临因负外部性而引发的公众抵制现象,这种现象一般被称为邻避。长期以来,邻避现象被视为公众自私心理的反映,其症结也被归因为利益问题。通过对上海磁悬浮事件的分析,指出邻避设施规划冲突背后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关系,并非单纯的自私心理或利益因素能够解释。邻避设施规划必须回归到理性的公共利益分析与管理上,解决公共利益界定、利益保护和程序这三个关键问题,方能促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3.
邻避效应是城市设施各种负外部效应的总称,是当前社会中存在的一种重大风险,邻避效应的缓解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举措.本文首先根据设施的影响范围、服务范围及城市全域提出基于空间区划的利益群体划分,分析其相互之间的博弈关系;进而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将城市设施划分为规划选址、建设、运营和废弃四个阶段,运用包容性的理念,提出各阶段邻避效应风险规避的方法途径和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颁布实施后,由邻避设施所导致的居民维权事件出现了集中高发的态势。文章从邻避设施的社会属性出发,针对现行规划体制中应对邻避设施设置的不足,提出了适应邻避设施社会属性的规划建议,以期对社会转型期的城市规划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5.
公共设施选址常常因为邻避效应而激起社会矛盾,引发社会事件,而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公众参与是避免此类选址事件恶化的主要方式。现以广州市番禺区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为例,运用尺度政治分析方法和公众参与阶梯理论,详细探究公共设施选址事件中各参与方的角色变化及其背后的公众参与机制,并与1980年代日本类似设施选址的案例进行分析对比。研究发现,番禺垃圾焚烧厂选址事件中已出现了咨询型公众参与的雏形,但由于公众权力表达有限,实际上公众参与并未发挥效力。作为解决方案,现提出改善邻避设施选址公众参与的三点建议,包括:公众参与的合法化、公众参与的常态化和公众参与机制的制度化。只有建立起公民实权的公众参与机制,才能根本解决邻避设施选址问题产生的争议,保证城市建设的正常秩序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郑卫  石坚  欧阳丽 《城市规划》2015,39(6):73-78
以上海虹杨变电站事件为例,指出邻避设施规划冲突不能都归因于居民的自私心理。许多情况下,冲突是因为邻避设施规划自身的科学性而引发的。此类邻避设施规划冲突的焦点集中在项目的科学性界定问题上,包括技术合理性和利益合理性两个方面。在规划冲突的管理对策上,也与自私的邻避有着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7.
郑国  李东泉 《城市规划》2017,(7):79-82,110
传统的公众参与理论以经济人假设为基础,以利益相关者为核心,认为公众参与的目的在于表达利益诉求。但就邻避设施而言,公众抵制的原因并非利益补偿,而在于安全和环境风险,利益相关者理论难以指导其公众参与实践。当前认知和行为理论正在经历知识转向,知识生产成为解释公众参与的重要动因和目的。北京阿苏卫垃圾焚烧厂案例系统地展示了基于知识生产的公众参与:距离垃圾焚烧厂较远但具有较强知识背景和学习能力的居民主导了整个公众参与过程,他们通过自主学习和与专家及政府官员的交互学习达成共识,并相互配合共同解决垃圾焚烧的障碍,最终使得该项目得以顺利开工建设,为破解邻避设施规划建设的公众参与困境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基于乡村文化、社会、环境与能动者的关系视角,按照空间营造理论,把乡村空间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空间形成过程中文化、社会等结构性要素的相互作用,阐述了乡村空间营造的结构层级、不同层级的构成以及相互之间的逻辑关系。围绕乡村空间营造实践,分析了乡村主体的价值取向和空间的文化意义,提出正是乡村内生的文化价值体系,与土地制度及管理方式一起,形塑了空间的文化属性和文化的空间结构。同时,针对空间营造的社会过程,指出乡村主体与其他主体在自组织方式基础上,与财产继承关系、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一起形塑了空间社会属性和社会空间结构。最后指出空间营造的核心是乡村文化价值的营造,主体和客体在认知方面的统一才有利于乡村社会文化空间的保护和传承。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分析杭州市中小学在空间分布模式。研究结果表明杭州市中小学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正相关性,存在空间集聚的特征。通过分析中小学的空间分布模式。找出中小学分布比较分散和可达性差的地区。建议未来规划予以重视与优先改善。  相似文献   

10.
王东方 《城市建筑》2022,(10):70-74
新时代发展背景下的文化推广普及已成为各城市建设的首要目标,市民对城市公共空间质量的要求也开始转向多元复合化、主题高精化、品质主导化的主流趋势,文化消费在众多消费里的占比越来越大。本文将触媒理论与城市空间营造相结合,通过文化消费空间的营造、消费者的沉浸式参与、文化记忆点的裂变推广等将文化与消费融为一体,打造城市文化记忆点,让文化真正成为人们的精神归属。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城市发展出现一次新的高潮,巴蜀地域在经历了长达数十载的兵燹之乱后掀起大规模的城市重建活动。在清代官方主导编修的各类地方志书中,图文并茂地记录了大量与城池营造相关的历史信息,为研究这一时期巴蜀城池空间环境营造提供了可靠的研究物料和重要佐证。通过地方志中历史舆图与文字记载的解析、梳理,从城池的选址布局、空间架构、景观塑造三方面入手,探讨清代巴蜀城池空间环境营造的典型规律和地域特征,既能丰富古代城池空间环境营造的研究视角,也能为当前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文章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出现的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塑造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实际上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针对特定人群,借助特定文化氛围的创造而被符号化了的一种消费空间.其本质上是一种赢利型的空间生产行为.并不涉及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街区与建筑保护,而且也扮演着强行推动绅士化过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文章运用空间生产理论,对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出现的近现代风貌型消费空间塑造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实际上是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针对特定人群,借助特定文化氛围的创造而被符号化了的一种消费空间,其本质上是一种赢利型的空间生产行为,并不涉及真正意义上的历史街区与建筑保护,而且也扮演着强行推动绅士化过程的角色。  相似文献   

14.
景区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典范,其公共空间是人与人之间连接的纽带,营造公共空间活力能让游客产生共鸣,进而提高景区的社会经济效用。运用环境行为分析方法,开展琅琊山风景名胜区公共空间活力营造的实证分析,立足于人、行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人的行为和需求为本,解析得出游客的时空特征与行为需求,针对不同的行为类型,分别从空间设计与活动内容上提出增强空间活力的优化策略。为完善景区公共空间设计、提升景区活力和整体形象与品质,提供决策依据和价值引领。  相似文献   

15.
张曼  刘圣楠  李春青  李雪华 《住区》2021,(6):131-13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观照并塑造能够改善人的身心健康状态的环境设计尤为重要.基于复愈性环境理论观点,本文以北京市东城区民安小区公共空间为例,从安全性、距离感、丰富性、吸引力、兼容性等方面,提出以塑造人行安全、加强环境心理手段干预、激活多维场域交互、符合生命节律与共享资源为设计手法的城市住区公共空间营造策...  相似文献   

16.
张昊臣 《建筑学报》2020,(5):101-107
通过对3组位置媒介项目的分析,可以看到:利用现象性制图、注释性制图和策略性制图,位置媒介能够杂合外部视角与内部视角、俯瞰视角与地面视角、技术视角与叙事视角,营造出具有流动、拼接、歧异、含混、新奇、陌生等特征的新场所经验。由位置媒介特别是那些兼具艺术探索性和社会参与性的位置媒介项目所开启的新制图学,对于重审媒介与城市的复杂关系和新媒介艺术的公共价值,具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17.
基于流动时代的新背景,围绕社会空间效应视角,主要采用文献综述等研究方法,系统地探讨了环境暴露与移民健康问题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发现。研究表明,社会适应理论、社会资本与健康、环境健康差异理论是目前探讨环境暴露与移民健康问题的核心理论。研究从早期主要关注自然环境,拓展到自然环境、建成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的多维度综合环境。移民与本地居民在环境暴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表现在建成环境的不公正、社会资本的不平等,以及社会空间效应引发的移民健康脆弱性等3方面。新研究需要更加重视移民自身流迁经历及人口流动带来的社会空间效应演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境暴露—社会空间效应—移民健康”的新范式,强调移民健康问题是环境暴露与社会空间效应交互影响的结果。以期有助于拓展健康城市研究的分析维度,为建设健康城市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设定两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对成渝地区的经济溢出效应进行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研究表明,一方面,四川省内部产业联系强度高于重庆市,且处于不断加强的过程中,而重庆市内部各产业联系强度有减弱的趋势。另一方面,重庆市对四川省的外溢性影响大于四川省对重庆市的外溢性影响,且重庆市对四川省的外溢性作用主要来源于重庆市的优势主导产业。进一步研究发现,2007-2012年5年间两地的区域内产业关联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增长,而区域间产业关联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表现出相对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黄越  李锡梓  吴瀚文  闻丞 《园林》2023,(11):62-70
基于故宫这一具有特殊历史和文化象征性的场地,尊重中国传统的园林审美意趣,从古代花鸟画中提取适宜在城市绿地中体现的生态群落要素,在箭亭绿地构建符合现代生态人居环境综合功能需求的微型绿地生态系统作为生物生息空间,增进绿色城市的生物多样性。从花鸟画中提取符合场地立地条件的植物,搭配景石、微型湿地和堆肥设施,在十米~米级尺度构建体现地域自然特征的复层植物群落,在米~亚米级尺度参考花鸟画构图营造符合传统审美的微型陆生生境和水生生境。建成后,多孔隙表面充满自地表至树冠的空间,为多种生物提供可供依存的生境。对所有自然萌生的植物和利用这一场地的鸟类、昆虫、哺乳动物等类群进行无差别记录。共记录到37种成活至建成次年的设计种植植物,42种自生植物和29种动物,上述超百种生物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结构。这一系统也成为黑头?等珍稀物种的稳定栖息地。实践表明在十米~米级尺度,复层植物群落有助于林鸟多样性的提升。在现代生态文明语境下,传统审美和生物地理知识体系的融汇实践,为在东亚古都开展融合传统文化的绿色城市建设、讲好“中国故事”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徐珂 《建筑创作》2022,(3):170-174
本文基于“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及先导展”的策展实践,立足数字化浪潮下建筑与城市类展览的更新迭代,回溯建筑展览的起源,分析相关展览的分类及特点,并对建筑展览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一方面将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置于建筑展览史之中,对其策展理论、空间策略及对首都城市文化空间塑造所起的积极作用进行总结;另一方面展望后疫情时代建筑城市展览从线下走向数字孪生,推动城市建筑领域的大众化传播所具有的巨大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