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以重庆沙坪坝老城区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为例,选取31个社区公园和临近的居住小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最小路径测算及可视化分析,将步行可达性程度归为高中低3类,并利用地图分类叠加法,从可达性空间分布、路网条件、用地分布3个维度,总结老城区社区公园分布特征,梳理主要现存问题,提出老城区社区公园的布局优化策略,在有限用地范围内寻找可用地块以构建社区公园,如,合理改建条件优越的防护绿地;系统性规划周边零散绿地形成口袋社区公园;构建山地景观步道串联居住区与公园等。以期在未来城市发展过程中,能为老城区城市环境品质提升与公园绿地公平有效配置提供思路与方向。 相似文献
2.
社区公园是城市公园系统中与居民日常生活联系最紧密的公园类型之一,具有文化、教育和邻里交往等社会属性,其供给与居民需求是否相协调,对于城市社区的宜居性和人民生活幸福感的提升具有重要影响。文章以杭州市拱墅区的社区公园为例,以15分钟生活圈为基本研究单元,然后基于供需平衡视角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与模型,对社区公园在空间布局上的供需关系进行评价,针对不同协同等级的生活圈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山地公园规划设计应遵循自然、因地制宜,运用景观与生态学方法,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体现自然野趣和城市肌理。通过介绍长安公园规划设计指导思想与原则、总体规划布局及景观规划设计,探讨山地公园规划设计思想。 相似文献
4.
公园绿地规划由“地的公平”向“人的公平”演进。本文基于此背景,探讨社区公园绿地供需内涵演进,选择上海社区公园绿地为研究对象,讨论公园绿地供需及匹配情况,最后提出公园绿地供需优化策略。研究发现,上海社区公园绿地存在局地供给低下、需求较高,以及供需错配等问题,对此,本文提出关注供需错配、小型公共空间供给和特定群体需求三个适用社区公园绿地优化的应对策略,以期丰富公园绿地规划“人的公平”理念认识与应用方法论。 相似文献
5.
高密度老城区因早期规划建设较为粗放,绿地系统不完善,又无法大规模新增公园绿地。本文以深圳市罗湖区为例,探索高度建成区中的社区公园规划和建设思路,通过挖潜增绿、优化布局、精准提升,形成规模效应组合发力,构建山水融城的大公园体系,走出社区公园存量发展的创新之路。 相似文献
6.
7.
随着我国经济与城市化进程的发展,人地矛盾日益凸显,再加上我国山地多平原少,全国近七成的小城镇分布于山区,而目前台地空间作为山地空间中的一种类型受到较少的关注,如何在山地城市中的台地空间进行设计成为难题。本文结合重庆人民公园广场案例,以台地公园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基于台地空间的空间设计策略,以期对山地城市的发展建设有所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8.
9.
10.
11.
随着城市区域的扩张,城郊山地被纳入城区范围,公园规划设计范围也转向了山地,以求能有更多的城市绿地空间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游憩活动需求.因此,城市山地公园开发建设将是城市绿地发展的趋势.但山地公园地形较为复杂、高差大,这一特性也给山地公园的开发建设带来了 一定的难度.论文以大连金石滩山地公园设计为例,本着尊重自然的前提,... 相似文献
12.
13.
14.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城市面临建设用地紧张的状况日趋严峻。作为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建设的主要内容,山地公园对于满足山地城市居民的游憩休闲需求具有重要作用。开展山地公园游憩服务评价有助于科学指导山地公园的优化,提升山地城市绿色开放空间的游憩服务质量,提高市民的游憩体验感。以承德市为例,对中心城区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基于承德中心城区山地资源和环境特征,着重从市民对中心城区山地游憩环境的需求、感知出发,应用德尔菲法与层次分析法,选取了游憩环境、游憩设施、游憩感知、游憩承载、游憩区位5个方面的13个评价指标,基于GIS平台对这些指标进行可视化展示和定量化分析,并将评价结果加权叠加,得到承德中心城区21个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等级。针对评价结果,提出了城市山地公园游憩开发建设指引,希望能够进一步提升山地公园的游憩服务能力,满足市民对山地空间的不同游憩需求,进一步推动城市山地公园的生态游憩建设与城市绿色空间的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5.
16.
文中以南京市鼓楼区多个代表性样本社区为例,尝试通过构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供需协调评价体系,从供给、需求和供需三个维度,对社区公共文化设施供需状况进行综合评价,根据供需匹配特征提出因类而异的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协调配置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17.
在重庆市主城区选取了具有典型
山地形态和丰富声景的碧津公园为研究对
象,采用声漫步方法对该山地公园的声景和
视觉景观进行调查评价。结果表明,碧津公
园的声景组成可分为人工声(65%)和自然
声(35%)两大类;人们更偏爱流水声、鸟叫
声等自然声;公园平均声压级为62 .7d BA,
远超过相关标准的限值;声景的舒适程度
与声景类型、空间的围合程度都存在显著相
关性;“近的—远的”、“单一的—复杂的”、
“柔和的—刺耳的”、“无方向的—有方向
的”等词组是描述山地公园声景最贴切的
形容词。 相似文献
18.
社区公园的可达性是保障居民平等便利地亲近自然空间的关键。在山地城市中,地形限制使其在客观距离的可达性方面存在局限。基于此,文章引入感知可达性概念,将可达性的定义从物理维度拓展到心理感知维度,通过既有研究梳理,厘清距离感知、目标感知、环境感知和个人差异4类感知可达性要素;结合山地社区公园的特殊性,提出感知可达性的提升策略及其对山地社区公园的规划指引,最后以未来方舟生态城社区公园体系规划为例,通过整体布局的视线通廊缩短对距离的感知、全而不同的公园体系设计增强对目标的感知、安全有趣的步行路径设计优化对环境的感知、差异化的服务供给满足不同人群的感知需求。从感知可达性的角度出发为山地社区公园的规划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
公园绿地可达性现成为衡量城市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文章选取郑州市五一公园、碧沙岗公园、绿城广场三个公共绿地入口点作为可达性研究目标,从公园绿地服务范围、居民到达公园时间、居民出行交通方式等角度出发,分析居民到达老城区绿地的便捷度。采用Arc GI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将缓冲区法和网络分析法结合,研究绿地服务面积和步行、骑行两种交通方式下老城区范围内居民社区与绿地入口的空间位置、时间关系。结果表明居民30分钟步行到达绿地入口点的空间覆盖面积占老城区的61%,95%的居民社区骑行20分钟可到达绿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