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以天津近代里弄住宅为研究对象,采用形态学的研究方法解读并认知天津近代里弄住宅外部空间的演变过程及形态演变的特征。论文通过对不同类型里弄住宅巷弄空间的私密等级、住宅单元与外部街道之间空间层级的量化分析,概括出里弄住宅与外部城市街道之间的关系由开敞性高不断向封闭性强演变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上海的城市建设逐步转变为大规模的城市公共空间存量更新,其中针对旧有住区的改造启动较早、规模较大、空间类型复杂,相对应的更新策略也较为丰富。文章通过政策、文献与相关案例研究,将自21世纪初以来上海旧有住区更新从里弄改造到社区营造的发展与演变归纳为三种模式:历史街坊的商业性重塑、传统里弄的保留式更新和普通社区的日常化营造,重点关注公共空间在这些不同类型的设计中的定位,分析其功能、性质与意义的异同,同时探讨了住区更新中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城市环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当前建筑学领域对城市更新前后的对比研究并不多,本文以城市居住形态学作为理论支撑,以社会学调研为主要研究方法,以上海老里弄之大中里的里弄原住民为研究主体,研究该群体搬迁前后的居住形态变化,希望能对今后上海老城区特别是上海里弄更新的相关政策与设计策略,总结分析出一些现实可行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以增量扩张为主的大规模城市更新模式难以为继,城市未来发展形势趋向于精细化的存量规划。该文以城市存量社区空间为切入点,探讨了在城市更新理念转型背景下,自下而上式城市微更新设计方法在存量规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以及社区空间可持续更新发展的策略方法。将装配式建筑应用于社区空间的更新中,为社区空间微更新提供新的方法及可能。  相似文献   

5.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北京老城已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大批失去原有景观特征的“失落空间”亟待改善,与此同时,北京大力开展城市修补、生态修复的工作,强调公众参与的老城更新模式悄然兴起。以西城区三庙社区花园的设计与营造为主要案例,解析其多方共建、共治、共享的角色与机制,多层次公众参与的社区花园设计方法,精细化更新承载社区活动的公共空间,多样化因地制宜的社区花园绿化形式,以及基于社区花园建设的社区凝聚力重塑,为未来历史城市里的社区花园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里弄街区作为上海特有的近代建筑空间形式,因其特殊的风貌、肌理、建筑,成为上海城市空间的重要名片。但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建设,这些特色空间正从人们的视野中逐渐消失,如何保护里弄遗产、保存里弄记忆,成为城市更新工作中的重要问题;而基于历史变迁视角下的里弄街区风貌与空间特征变化分析,能够为理解问题产生机制并选取更新策略提供重要依据。文章从历史变迁的角度,以斯文里及其周边空间为例,基于城市设计的方法分析其空间特色、成因机制及现状问题,提出“肌理风貌—功能空间—遗产与场所”3个层面的空间优化策略,以期为相关城市历史空间的保护与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上海微更新行动计划的布局和实施中,里弄等老社区因其硬件设施年久老化、人口稠密、产权构成复杂、空间狭窄、历史保护等特点成为微更新的实施难点。本研究通过对上海南京东路街道贵州西社区微更新进行实施后跟踪及回溯调研,对微更新全过程中的角色作用、微更新实施后的信息反馈和评价等方面进行思考,并提出一个现实问题:一项出发点良好的社会行动怎样才能达成普遍的社会认可。研究主要通过关键人物访谈、问卷及田野工作,针对案例里弄微更新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回访和观察,以人类学方法梳理人物角色、场景及事件,分析来自微更新中各方面的声音,思考在有限条件下如何通过更新过程干预,使自上而下的政府计划和自下而上的诉求形成动态均衡,并在每一轮的更新中培育社区自身的参与意识和能力,进而推进里弄这一上海标志性的历史人居环境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提升其基本功能,并持续焕发其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8.
健康的居住形态应当兼顾社区内部社区感的营造和社区与城市生活的互动。本文指出在高密度人居环境的空间约束下,适当控制住房开发规模是住区与城市交融的重要举措,但不应以牺牲社区感和内部的安宁为前提。与此同时,文章提出应鼓励通过尺度宜人、功能适度混合的社区界面修复城市的有机网络,促进居住空间与城市的互动。  相似文献   

9.
韩桑  孙青 《中国市政工程》2023,(2):40-43+105-106
近年来,城市建设正由增量发展转向存量优化,精细化的微更新成为城市更新改造的主要模式。老城区社区作为现阶段重要的改造提升对象,政府和居民对其改造更新的品质和规模都有更高要求。老城区社区内的户外空间是更新改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居民生活使用最为频繁的公共空间。通过实地考察和随机访谈,对上海市多处具有代表性的老旧社区户外空间特征进行研究,以居民的户外游憩活动需求为导向,以模块化技术与景观更新方法相结合,通过构建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更新模式,提升老城区社区户外空间更新的品质。  相似文献   

10.
以当代城市普遍涌现的社会隔离现象为切入点,引出上海里弄街区中出现的毗邻隔离问题,并以此展开毗邻隔离与居住混合辩证关系的论述。指出,物理空间的接近并不能带来社会层面的混合。在对历史向度的里弄变迁进行梳理之后,选取虹口港里弄街区的日常生活空间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社区认知边界的测定和生活空间利用模式的分析,对里弄街区中有关"三个世界"的日常生活空间异化与毗邻隔离展开讨论。最后,在明确日常生活空间社会意义的基础上,从国与家两个维度对社区融合视角下的日常生活空间组织做出总结。认为基于物质层面的日常生活空间维系,与社会层面的社区参与和居民赋权,是当前语境下上海里弄街区修补毗邻隔离问题,实现公共空间统一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城市物质空间形态演变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加深对其演变特征的认识已然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迫切需求。在传统形态演变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局地气候分区分类框架,采用类型化的方式对建成区内部降尺度形态特征进行了精细化刻画,并将其作为基本单元纳入至城市尺度整体形态演变的分析中。以南京市为案例,从数量变化、类型转换和空间格局演变等三个维度分析了其2005~2020年间的形态演变特征。结果显示,其演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自然环境向中低层形态为主体的建成环境类型发生转变,但在空间格局上仍基本维持了原有的类型布局模式;而第二阶段则表现为存量更新和增量扩张等两种演变路径并存,空间格局也更为丰富而混合,且其演变目标均转向了能够集约化利用土地的高层形态类型,集聚程度和斑块范围均显著扩大。为理解城市尺度下的形态演变提供了一个新的可用视角,也可为未来城市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规划师》2017,(10)
精细化城市设计是将现代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融入现代城市建设中,以成熟的管理体系、广泛的社会常识和有效的技术手段为基础,重点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更新改进,从而提升城市空间的品质。在城市复兴的大背景下,伦敦更新与建设了许多标志性公共空间,为转型期的中国城市建设提供了镜鉴:精细化城市设计应作为城市整体更新战略中的一个有机环节;精细化城市设计与公共空间更新必须以解决实际城市问题为导向,应适度摒弃"理想主义",追求"实用主义"等。  相似文献   

13.
地域性的空间认同以及人情味的 社区建设,一直是老城更新的追求理念之 一,在现阶段大部分城市向着存量规划以及 精细化设计迈进时,这一目标尤为突出。城市 更新中的事件空间理论,以活动为线索,串联 空间组织,可以有效增加更新片区的空间认同 感,但在我国城市更新工作中尚处于起步阶 段。现以重庆白象街旧城更新为例,以理论 和案例结合的分析路径探讨问题,包括城市 更新过程中事件空间理论运用的适应性,如 何挖掘与组织城市多样性的事件活动,以及 如何运用规划手段,激发市民对更新后片区 空间产生认同感,为城市更新和社区发展带 来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集市型社区复合商业、公共、交通、居住功能空间,具有经济、社会与文化效益。随着城市建设步入存量时代,社区空间更新强调由“量”转向“质”变,老城集市型社区在多因素作用下出现空间失序现象。结合空间失序理论,探究集市型社区失序空间的影响因素,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集市型社区的失序空间评价体系,结合Yaahp软件得出各要素的权重和评价体系结果。评价体系运用于合肥七桂塘社区,发掘社区失序要素并提出针对性的社区有机更新策略,为集市型社区评价体系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为精细化城市设计与社区更新实践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5.
老旧社区更新是当前我国城市更新存量发展阶段的重要内容,是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工作,也是实施创新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社区公共空间是老旧社区微更新的重点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北京为例,从老城社区和老旧小区两个方面,以小微空间切入,对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与治理进行系统探索。不同于以往老旧社区综合整治工程的大投资和面面俱到,以小微空间切入的老旧社区公共空间微更新设计强调从小做起,以社会治理为视角,以小场地微空间作为锚点,以局部撬动全局,对老旧社区进行小投资逐步微更新。相关研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老旧社区更新提供借鉴,提高居民社区感和归属感,促进我国老旧社区更新治理和精细化提升。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社区作为城市重要构成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承载,对其公共空间的更新和活力提升,为居民营造更宜居的空间环境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论文借鉴空间―行为互动理论,从人本角度结合人群大数据和传统调研数据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子展开研究,构建体系构成层面和要素构成层面的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劲松街道既有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数据识别人群密度,结合实地调研观测等方法分析人群活动与空间使用,总结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与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推进,精细化的城市更新尤为重要。街道空间作为城市主要骨架连接城市各空间要素,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公共空间。步行作为人类最主要的出行方式。过去城市更新的交通发展模式具有高密度、快速化、车行优先等特点,导致了街道公共空间被挤占,步行活动受到排挤,导致步行价值的流失。文章在精细化城市更新的背景下,通过研究城市街道空间构成要素及更新演变历程,结合城市街道空间的现状分析,借鉴具体案例总结出步行价值再生导向下的街道空间更新对策,使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存量更新背景下,城市自然风貌的彰显及保护面临着科学化管控与塑造的挑战。过往研究以主观评价为主,为应对城市自然形态风貌彰显与保护日益精细化的特色空间营造需求,需制定适宜多尺度城市自然风貌保护及管控。【方法】具体的管控路径可分为宏观及微观层面,以人群感知为切入点,综合运用眼动生理监测、CityEngine及ArcGIS等多种技术方法,以南京市为例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在宏观层面,通过城市自然风貌专项研究,挖掘城市中具有自然风貌价值的绿地空间;在微观层面,对挖掘出的重要绿地空间周边的城市形态进行进一步管控,充分彰显城市标志性节点的自然风貌。【结论】构建“容积率—建筑高度—自然风貌”的动态管控路径。多尺度城市自然风貌精细化管控方法可助力后续实践及研究,营造并彰显更为宜人的城市自然风貌特色。  相似文献   

19.
谢璇 《室内设计》2018,(4):13-17
本文以社区公共空间环境品质提 升为目标,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从日 常微观的视角,以艺术为媒介,通过工作坊 的形式,在盐运西社区组织可视化、互动的 社区艺术活动和社区景观艺术空间塑造,小 尺度的设计介入等方式探索社区环境更新途 径,发掘社区历史文化价值,自下而上培育居 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尝试建立多方 共同参与社区建设机制。  相似文献   

20.
丘陵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形成了差异化的社区生活圈地理区位模式,进而影响居住用地空间形态建构。本文以具有典型丘陵地貌特征的大连市为实证研究对象,以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为空间研究基本单元,通过内部地貌特征、近邻环境条件共同作用,归纳不同社区生活圈地理区位模式,分析居住用地空间演变过程与空间形态特征,并提出居住用地发展策略。研究表明,社区生活圈地理区位模式分为山谷式、边坡式、山麓式、城鞍式、近港式;不同地理区位模式的居住用地在空间演变过程与形态特征方面构成着对应关系,以此提出生态补偿与查漏补缺、地域要素向城市渗透、因势附形与虚实结合、整合预控与高效供给并置的适地性居住用地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