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9 毫秒
1.
董诗琦 《住区》2021,(2):23-29
公共空间质量是影响人居环境品质的重要因素,提升公共空间是城中村更新实践的必要环节.在城市更新策略由“改”转向“修”的背景下,从既有居民需求和空间肌理出发,探寻城中村公共空间修补方法的理论相对缺乏.以深圳市笋岗村为例,在调查居民行为模式和认知偏好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居民活动数量、活动意愿与空间特征的关系,总结吸引居民聚集...  相似文献   

2.
当前,在快速城市化的影响下,大城市内部空间发生重构现象,城中村公共空间地方性丧失、过度城市化、缺少人文关怀等现象突出。针对这一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场所依赖作为跨学科领域的综合概念,近年来成为较热的研究话题。西安市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城市中存在着各个历史时期的空间形态,西安市的城中村被誉为城市地标和精神高地。文章尝试从“人的情感”角度出发,对城中村公共空间营造中的场所依赖的影响因子及其权重进行分析,依据分析过程提出公共空间改造策略。改造过程中应拒绝大面积拆除重建,保留原有居民的生活方式,挖潜利用城中村的边角空间,将基于居民需要的微空间改造有序嵌入城中村的公共空间中。同时,屋檐下等灰空间也是居民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对其友善化处理也是改造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指出过去城中村改造"一刀切"方式不可取,提出保留城市多样性、历史文化传承的城中村改造建议。借助空间句法分析技术,以广州贝岗村为研究案例,针对城中村公共空间匮乏、道路可达性差与可识别性低、居住环境恶劣的问题,提出:拆除违法搭建,构建连续的空间轴线;底层架空,增加公共活动空间;优化视线廊道,创造节点空间的三个优化策略。希望最终达到激发居民的社区认同感与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关注,引导其对村内环境进行自我优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随着豫北地区"城中村"改造工作的进行,调研发现新社区住宅楼中缺少邻里交往空间的构建,缺少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为探寻这一问题的解决思路,文章依照豫北地区传统民居中庭院空间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将空中庭院应用于豫北地区"城中村"的改造和建设中,旨在为居住者提供公共交往空间,改善居住单元环境质量,以期为新社区居民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正>一、研究背景2023年以来,城中村改造在中央及各部门重要会议中多次被提及。当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指导意见,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一方面,由于城中村土地无序规划、建筑密度高、布局凌乱等原因,公共空间缺乏;另一方面,由于城中村居住空间狭小,居民愿意在公共空间停留。因此,城中村有限的公共空间承载着更多使用功能。  相似文献   

6.
拥挤空间中的居住行为分析——以深圳城中村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城市化发展的深入,健康的人居环境和城中村的改造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环节。笔者以深圳市福田村为例,采用实地勘察,访谈等方法,对城中村的人口特征、居住现状进行分析。研究了城中村高密度拥挤空间形成的深层次原因以及拥挤机制下的居住行为心理表现,提出了以公共空间为切入点的城中村改造措施,减少拥挤负面影响,营造新的城中村社区。  相似文献   

7.
城中村作为城市化与乡村斗争的产物,存在脏乱差环境的同时,也为城市外来人口提供了栖身之所,全面拆除的方式已不符合当下城市存量式更新的大方向。文章借助空间句法技术,结合实地调研,对北京海淀水磨社区这一城中村中公共空间的更新优化进行研究。运用Depthmap软件,建立轴线拓扑模型,分析城中村公共空间的线段整合度和可理解度。提出打开临城市界面,增强社区开放性;梳理内部路网,提升空间可理解度;合理布置节点空间,激发社区活力三个策略,优化城中村公共空间网络。  相似文献   

8.
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可以有效分析公共空间网络的整体特征和存在的问题,使改造后的公共空间能更有效适应公共活动需求。本文以深圳平山村为例,构建了公共空间和公共活动网络模型,对该两种网络结构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优化策略,提高公共空间对复杂社会关系的适应性,为城中村公共空间微改造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社区更新逐渐成为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优化公共活动场所,增加居民交往机会、促进社会资本交换、实现社区融合,是空间视角下促进社区善治的有效途径。案例社区具有典型的新老住区混合特征,通过问卷、访谈对居民的出行路径以及步行轨迹、设施访问情况进行刻画,借鉴空间句法和社会网络的分析方法,构建场所的空间网络模型和行为网络模型。基于对场所空间和活动空间的量化评估分析,揭示场所分布与居民行为偏好的匹配程度,深入解析“场所—行为”的关联性,挖掘营造社区公共生活体系的关键问题,并以社区“弱连接”提升为导向提出场所优化的空间结构规划和场所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西安市五个典型城中村为例,从社区可持续的理论视角,探讨了城中村"社区公共空间体验""邻里关系"和"居民个人属性"之间的密切关联。研究首先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有关数据;然后基于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与逐步多元回归分析;最后基于分析结果,讨论了影响"社区公共空间体验"与"邻里关系"的主要因素,并从社区可持续性视角对我国城中村的保护与更新实践提出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片区旅游发展对"城中村"的村口、街巷、广场、滨水空间等公共区域的功能与景观赋予更多要求与更深内涵。以后田社区为例,通过公共空间的梳理优化、环境重塑、多功能赋予等更新策略,营造特色景观,改善村镇空间环境,增强旅游服务功能,探索旅游片区内城中村公共空间景观优化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12.
钟建娟 《浙江建筑》2007,24(5):14-16
针对“城中村”改造地块农居建设的特点,提出应在设计中加强人性化思考,充分考虑该地块居民的要求,从方便舒适、健康环保、环境优化等方面进行人性化设计,以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13.
王鹏嵘 《城市建筑》2022,(22):32-34
经济的高速增长伴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国承受了这些快速变化所带来的优点与弊病。城中村是中国快速城市化的一个独特结果,在城中村中,复杂交错的空间权力关系牵涉了广阔的利益共同体。本文基于城中村中的“空间权力”,并结合理查德·塞尼特开放城市中“边界”和“交界”视野,梳理了南头古城的两次改造对公共空间的激活作用,使得城中村从“边界”向“交界”转变。思考城中村中复杂的社会网络与空间权力结构,城中村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仅是可负担的住房保障体系,更成为关系密切且充满活力的社区,为城市向好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4.
为改善我国城市发展存量更新中出现的代际冲突等问题,达到全龄居民间相互交流、互助和共享资源,促进代际间的理解和团结的目的。文中以上海市金桥镇佳虹社区改造为例,介绍社区绿化、休闲空间等方面的研究经验,并结合代际互助相关理论,从空间、人群、功能、植被四方面提出代际互助视角下城市老旧社区公共空间的更新策略,为其他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优化思路。  相似文献   

15.
城中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典型空间形态之一。该文调查对象为武汉市洪山区红旗村。在基本分析(道路、公服、人口、产业、建筑等)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其公共空间特征——通过对红旗村九组整体公共空间描述;公共空间具体刻画(涉及人的行为和日常生活)以及公共空间改造三个方面的把握,得出结论:虽然城中村的居住环境差、人口密度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使得城中村的更新改造成为必然,但是我们也要辩证地看待城中村的存在价值,在城市空间设计及城市更新过程中学习城中村对公共空间的处理手法,保留城中村肌理,或者借用城中村空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剖析“城中村”中的出租经济现象,结合现阶段我国“城中村”改造和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中的现实困境,提出以公共租赁住房为导向的“城中村”改造模式;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改造模式的动力机制和社会支持情况,提出要以“准入”“合作”以及“分权”作为这种思路落实的要点。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强调以人为核心的发展理念。社区作为城市重要构成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重要承载,对其公共空间的更新和活力提升,为居民营造更宜居的空间环境成为城市更新中的重要工作。论文借鉴空间―行为互动理论,从人本角度结合人群大数据和传统调研数据对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的影响因子展开研究,构建体系构成层面和要素构成层面的社区公共空间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北京市劲松街道既有社区为例进行案例分析。通过数据识别人群密度,结合实地调研观测等方法分析人群活动与空间使用,总结社区公共空间活力特征与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提升策略,为社区公共空间更新提供科学引导。  相似文献   

18.
李伟  林怡琳 《山西建筑》2007,33(29):37-38
分析了城中村外部公共空间整治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深圳市城中村外部公共空间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城中村改造中外部公共空间的塑造原则与方法,以期为未来城中村的改造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对于北京老城区历史文化街区的公共空间系统优化和社区邻里活力恢复,上位规划中已提出相关要求。以大栅栏历史文化街区为典型案例,应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分析以街巷建成环境为核心的“公共空间网络”和以居民社会活动为核心的“日常生活网络”之间的关系,探究大栅栏空间结构的网络结构特征,以及成为日常生活载体的公共空间位置和功能特征与产生社会隔离的公共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公共空间网络形态影响日常生活轨迹;空间公共性和多元性的培育是街区层面社区活力营造的关键;空间分异触发街区社会隔离。以期为下一阶段的街区更新规划提出以公共空间结构优化配置和社区邻里日常生活活力恢复为导向的更新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在对"城中村"进行改造的同时,引入社会民营资本,尤其是城中村的原住民团体,共同支持规范改造城中村住房建设,通过平面取样寻求暗含相似构成模式的原有建筑构成压缩单元,为"城中村"各类居民提供比较优化的廉租建筑居住模式。通过这种居住模式的引导调动包括原住民团体在内的"城中村"居民共同"自助式"的参与改造建设。在保持廉价租房供给的同时,提供一种适合各群体的良好的居住空间、交往空间及安全环境。以此廉租建筑居住模式来适应性的、分解式的解决"城中村"问题。对此,我们以武汉市吴家村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思考和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