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目的 调查河南省生猪屠宰环节沙门氏菌污染情况, 并分析其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方法 本研究从河南省不同规模的生猪屠宰企业共采集825份样品, 通过常规检测方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样品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 然后通过药敏实验检测沙门氏菌分离株对17种抗菌药的敏感性; 对部分沙门氏菌分离株进行了12种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样品中共分离出沙门氏菌241株, 总分离率为29.21%; 所有受试沙门氏菌分离株均对阿米卡星敏感, 而对多西环素耐受性最强(耐药率为95.00%), 其次对其他抗菌药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受性; 上述分离株存在着严重的多重耐药问题, 其中耐3种及以上药物的菌株占比高达98.34%。耐药基因检测结果显示, 受试菌株均含有针对全部5大类受试药物的抗性基因, 但aac(3)-Ⅰa、gurA、tetB 3个耐药基因均未有检出。结论 河南省生猪屠宰企业存在严重的沙门氏菌污染情况, 且菌株存在严重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青岛市规模化肉鸡屠宰场屠宰后整鸡样品中沙门菌的污染及抗生素耐药谱分布状况。方法2014年10~12月在青岛市选择2家规模化肉鸡屠宰场,采用胴体漂洗法定量检测3次共采集的141份屠宰后整鸡样品中沙门菌,根据Kauffmann-White表对沙门菌菌株进行血清学鉴定,应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结果整鸡样品沙门菌总体污染率为74.5%(105/141),污染水平3.6~1 100 MPN/100 g,中位数为43 MPN/100 g;共分离355株沙门菌,血清型分布为肠炎沙门菌220株,印第安纳沙门菌88株和阿贡纳沙门菌19株,以及其他型28株。355株沙门菌分离株的总体耐药率为90.4%(321/355),萘啶酸(NAL)耐药率最高(88.7%,315/355)。220株肠炎沙门菌中219株(99.5%)耐药,6株(2.7%)为多重耐药株,优势耐药谱为奈啶酸(156株)。88株印第安纳沙门菌均耐药,85株为多重耐药株,优势耐药谱为庆大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萘啶酸-氨苄西林-青霉烷砜/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19株阿贡纳沙门菌除1株对奈啶酸耐药外,其余18株对所测试11种抗生素均敏感。结论青岛市肉鸡屠宰场沙门菌污染率较高,血清型以肠炎沙门菌、印第安纳沙门菌和阿贡纳沙门菌为主。沙门菌总体耐药率较高,并呈现多重耐药性趋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上海市市售肉制品中沙门菌血清型、耐药谱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 2016年1~8月在上海市所辖16个行政区,随机选择1个密集型社区,抽取1家超市或市场作为哨点,定期采集畜、禽类肉制品,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食源性疾病监测方案进行沙门菌分离、血清分型、抗生素定量检测与剂量评估、优势菌的分子分型。结果 606份样品包括猪、鸡、鸭、牛、羊、鹅肉制品,共分离沙门菌158株,总阳性率为26.1%,畜肉和禽肉来源分别占52.5%(83/158)和47.5%(75/158)。前5位沙门菌血清型依次为肠炎沙门菌、鼠伤寒沙门菌、德尔卑沙门菌、罗森沙门菌和印第安纳沙门菌,畜肉和禽肉来源优势菌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菌株对磺胺异噁唑耐药率最高(79.7%,126/158),对链霉素、萘啶酸、氨苄西林、四环素和氯霉素耐药率在38.0%~77.8%,多重耐药(MDR)菌株(≥3类)占77.8%(123/158),猪肉来源沙门菌对庆大霉素、链霉素、磺胺异噁唑、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四环素耐药率均高于鸡肉来源沙门菌,鸡肉来源沙门菌对头孢噻呋、头孢曲松、萘啶酸耐药率均高于猪肉来源沙门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9%(52/158)的菌株对至少6种抗生素超检测限值;肠炎沙门菌有15个分型,以1型和3型为优势型;鼠伤寒沙门菌有23个分型,具有遗传多样性特征。结论 上海市市售肉制品沙门菌暴露以猪肉和鸡肉来源为主,肉制品中多重耐药沙门菌污染严重。猪肉来源的罗森沙门菌和鸡肉来源的吉韦沙门菌是新输入性的血清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四川省自贡市肉及其制品分离粪肠球菌的抗生素耐药性和携带毒力基因情况,以及多重耐药菌株的序列分型(ST)。方法 2013年4月17~21日对147份肉及其制品样品污染的粪肠球菌进行分离鉴定,使用全自动微生物鉴定仪对分离菌株的耐药性进行检验,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检测分离到的粪肠球菌携带4种常见毒力基因的情况,并对多重耐药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研究。结果从147份肉及其制品样品中共分离到65株粪肠球菌,其中耐药菌株比例为58.5%(38/65);分离菌株对四环素的耐药率最高,为41.5%(27/65),对利福平、氯霉素和红霉素也均有较高的耐药率;分离菌株对高浓度链霉素和高浓度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达到了15.4%(10/65)和12.3%(8/65);未分离到对青霉素类(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糖肽类(万古霉素)和脂肽类(达托霉素)抗生素耐药的菌株。4种常见毒力基因(gel E、asa1、esp、cyl A)在65株分离株中均有携带,阳性率分别为56.9%(37/65)、21.5%(14/65)、9.2%(6/65)和7.7%(5/65)。14株多重耐药菌株共有9个MLST型别,包括4株ST16、2株ST81和2株ST480菌株,且相同ST型别的粪肠球菌有相似的耐药谱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结论四川省自贡市肉及其制品中相同ST型别的粪肠球菌有相似的耐药谱和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应重视肉及其制品中耐药粪肠球菌对公众健康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对新疆乌鲁木齐、石河子、奎屯农贸市场以及超市的肉品、蔬菜、乳制品和即食食品中的大肠杆菌进行检测,从198份样品中分离出63株大肠杆菌。采用K-B法,对63株大肠杆菌进行17种抗生素敏感试验;采用PCR技术检测9种耐药基因。药敏结果表明,63株大肠杆菌对四环素(44.44%)、氨苄西林(39.68%)和萘啶酮酸(38.10%)耐药率较高,所有受试菌株对亚胺培南(0.00%)敏感性最强;肉品、蔬菜分离株对四环素(57.14%、52.94%)耐药性最强,乳源性分离株对氨苄西林(26.67%)耐药性最强,即食食品分离株对17种抗生素敏感;乌鲁木齐、奎屯、石河子分离株对四环素(65.00%、40.00%、32.14%)耐药率最高。PCR结果表明,耐药菌株中,sul2耐药基因检出率最高(75.00%),add B耐药基因的检出率最低(19.23%)。1重以上耐药菌株占总菌数的63.49%,3重以上耐药菌株占总菌数的39.68%。新疆地区食源性大肠杆菌多重耐药性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新疆库尔勒市鸡肉沙门氏菌污染状况和沙门氏菌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方法参考食品安全国家标准GB 4789.4-2010,利用生化反应与普通PCR方法结合进行沙门氏菌分离鉴定,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常见抗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 180份鸡肉样品共检出沙门氏菌阳性样品27份,分离鉴定到阳性沙门氏菌28株,污染率为15.00%;10种抗生素药物敏感试验表明:沙门氏菌分离菌株对甲氧苄啶的耐药率高达100%,氯霉素为89.30%、磺胺异噁唑为85.70%,四环素为78.60%、氨苄西林为71.40%、阿莫西林为71.40%、链霉素为64.30%、环丙沙星为53.60%,对诺氟沙星和氟苯尼考的耐药率低于50%,分别为32.10%和25.00%。结论新疆库尔勒市鸡肉中沙门氏菌存在一定程度的污染,耐药状况比较严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合肥市即食肉类食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情况,并对分离株进行耐药性分析及多位点序列分型研究。方法 2017年10月—2018年10月自合肥市区范围内的超市和开放型菜市场共采集744份即食型肉类食品样品。根据GB 4789.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中的方法对样品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性和定量分析,采用K-B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的耐药性,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法对分离株进行ST分型,使用MEGA 7.0绘制聚类树状图。结果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4.2%(31/744),其中卤肉制品检出率最高为8.1%(15/185),其次为烤肉制品(6.3%,11/174),定量分析显示超过90%的样品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水平在0.3~10 MPN/g范围内。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80.6%(25/31)的菌株对青霉素G耐药,40%以上的菌株对链霉素、红霉素和卡那霉素耐药;多重耐药菌株占比为61.3%(19/31)。分型分析共获得8个ST型,分别为ST6、ST7、ST15、ST59、ST72、ST188、ST398和ST2196型,其中以ST188和ST72型为主。结论合肥市卤肉和烤肉制品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且多重耐药菌株比例较高,对消费者的健康有潜在威胁,有必要持续监测污染率、菌株耐药和基因型流行趋势,完善合肥市食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8.
为检测沙门菌在本市食品中的污染和耐药情况,采集各类食品样品303件,经增菌后通过特异的免疫磁珠(IMS)吸附并接种XLD平板分离沙门菌.分离的菌株按年度分成2组,分别以改良K-B法测试对2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在303件样品中检出87件阳性,总阳性率28.71%.分离到的112株沙门菌以德比、肠炎血清型占优势.肉类制品的阳性率40.20%(82/204)明显高于其它食品,共分离出107株沙门菌(107/112,95.54%).菌株耐药率在2年中有显著改变的抗生素有环丙沙星、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二甲胺四环素、氯霉素和链霉素.耐10种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株有12株(12/112,10.71%),有4株头孢哌酮耐药株.IMS用于食品中沙门菌的分离效果较好.结果显示耐环丙沙星和多重耐药菌株的增多说明加强食源性沙门菌耐药监测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9.
对天津市周边9家奶场原料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水平、肠毒素基因的携带情况及耐药性进行调查研究。采集原料奶样品共432份,按照GB4789.10-2010对原料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检验,并对筛选出来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肠毒素基因研究、生物膜形成能力分析和耐药性分析。结果表明:采集的432份原料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阳性样本有14个,阳性率为3.24%,筛选出来的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携带SEA的概率为100%;14株菌中有10株分离株可以形成生物膜,其中2株可以形成中等粘附的生物膜;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对氯霉素耐药率(100%)最高,对头孢西丁钠(21.43%)、阿米卡星(14.29%)、万古霉素(14.28%)、苯唑西林(28.57%)耐药率较高,所有菌株对环丙沙星敏感。其中有4株分离株为多重耐药株。结论:所选取的9家奶厂中,原料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率相对较低,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肠毒素A基因检出率较高,生物膜形成能力较强,耐药情况比较严重,并且存在多重耐药和万古霉素耐药菌株,本研究为奶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污染溯源和控制提供了相应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北京市售生鸡肉和生猪肉中大肠杆菌的污染情况以及耐药表型及耐药基因型。方法 从北京市辖6个区的大型超市和农贸市场随机采集259份生鲜肉类样品(鸡肉168份、猪肉91份),增菌后分离大肠杆菌,并使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和16 s rRNA测序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对分离菌株进行药物敏感性测定和全基因组测序,对耐药基因和耐药表型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从259份样品中分离出169株大肠杆菌,检出率为65.25%,其中鸡肉和猪肉中大肠杆菌的检出率分别为77.38%和42.86%。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甲氧苄氨嘧啶-磺胺甲恶唑(鸡肉83.33%,猪肉91.67%)高度耐药,其次是多西环素(鸡肉32.35%,猪肉38.89%),同时,它们对庆大霉素、妥布霉素、头孢噻肟、黏菌素等药物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耐药基因分析发现β-内酰胺类基因ampC1ampC2携带水平最高,检出率分别为93.10%、98.28%,另外也检测到ESBLNDM-1mcr-1等重要耐药基因,其中blaTEM-1DblaCTX-M-9是主要存在的ESBL耐药基因。结论 目前北京市售鸡肉存在较为严重的大肠杆菌污染,分离菌株呈现复杂的耐药表型并携带多样的耐药基因,应加强对生鲜肉类样品的微生物污染和细菌耐药性控制,尤其是产ESBL耐药大肠杆菌,为预防控制由其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2020—2021年济南市零售鸡肉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并探究可移动黏菌素耐药基因(mcr)的携带情况。方法 2020年12月至2021年11月在济南市采集零售鸡肉样品260份,依据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对样品中的沙门菌进行分离鉴定,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对分离株进行血清型鉴定和mcr基因筛选,使用微量肉汤法对mcr基因阳性株开展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 260份零售鸡肉样品中共检出阳性样品61份,污染率为23.46%(61/260),秋季污染率最高可达53.33%(32/60);共分离出沙门菌103株,56株为肠炎沙门菌,占比54.37%(56/103)。2株不同产地鸡翅样品来源的印第安纳沙门菌分离株检测出mcr-1基因,阳性率为1.94%(2/103)。2株mcr-1基因阳性印第安纳沙门菌分离株均为多重耐药株,其中1株可对碳青霉烯类和多黏菌素类在内的全部12类测试抗生素同时耐药。结论 2020—2021年济南市零售鸡肉中的沙门菌污染较为严重,秋季采集样品的污染率较高,肠炎沙门菌为优势血清型,检出携带mcr-1基因;同...  相似文献   

12.
生鲜猪肉中沙门氏菌的分离、鉴定及耐药性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大伟  江芸  徐幸莲  周光宏 《食品科学》2012,33(24):210-214
调查本地区生鲜猪肉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及耐药性情况,为进一步对肉及肉制品中耐药性沙门氏菌的风险评估奠定基础。采集超市和集贸市场的生鲜猪肉,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对生鲜猪肉中沙门氏菌污染进行初筛,然后根据沙门氏菌检验国家标准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进行耐药性检测。结果从83份肉样中分离到21株沙门氏菌,沙门氏菌检出率为25.3%。21株沙门氏菌中有7株对11种抗生素中的至少一种产生耐药性,耐药率33.3%。结果表明本地区生鲜猪肉微生物污染较为严重,沙门氏菌检出率较高且四环素耐药严重;另外在菌落总数和沙门氏菌检出率方面冷却肉的质量好于热鲜肉,超市和集贸出售的肉的质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陕西杨凌及周边地区零售分割鸡肉中沙门菌的污染状况及其药敏性、血清型和基于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的基因型,为预警食源性沙门菌疾病暴发提供数据基础。方法采用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对陕西杨凌及周边地区采集的188份零售分割鸡肉中沙门菌进行分离和鉴定,并进行血清学分型。采用PFGE方法确定沙门菌DNA酶切电泳图谱,使用BioNumerics软件聚类分析电泳结果,确定沙门菌基因型。结果 188份零售分割鸡肉中共有34份(18.1%)样品检出沙门菌,农贸市场样品沙门菌检出率(24.6%,29/118)高于超市(7.1%,5/70)。鸡腿、鸡爪、鸡脖和鸡肝样品中沙门菌检出率高于鸡肠和鸡胗。34株沙门菌中共检出10种血清型,其中科瓦利斯沙门菌最为流行,高于德尔卑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株均对磺胺异噁唑、氯霉素、头孢噻呋和环丙沙星耐药,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萘啶酮酸、四环素、链霉素、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克拉维酸的耐药率均在50%以上。34株沙门菌PFGE分型后可被分为11个簇,同一血清型菌株基本聚于同一大簇,同一时间、从相同市场采集的不同样品,其分离株PFGE型相似度均较高,表明分割鸡肉在加工或销售过程可能存在交叉污染。农贸市场分离菌株基因型多样性比较丰富。结论杨凌及周边地区零售分割鸡肉存在沙门菌污染,沙门菌血清型和基因型多样化,耐药菌株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14.
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中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某肉鸡屠宰加工过程不同环节沙门氏菌的污染情况、耐药性和耐药谱,为食品安全和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根据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沙门氏菌科玛嘉显色培养基筛选疑似沙门氏菌,并针对沙门氏菌invA和hut基因的二重PCR方法对疑似沙门氏菌鉴定,再用纸片扩散法对其分离株进行10 种抗菌药物(组合)的药敏实验,参考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inical and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标准(2010)判定药敏结果。结果:从1 350 份样品中,分离鉴定出156 株沙门氏菌;肉鸡屠宰前沙门氏菌的污染率为13.53%;烫毛脱毛、开肛、净膛、冲淋4 个环节鸡胴体和分割鸡肉、冷冻鸡肉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分别为0、7.23%、9.80%、11.54%、14.50%、9.33%。沙门氏菌分离株对萘啶酸(100.00%)和氨苄西林(85.90%)的耐药率最高,对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44.23%)、庆大霉素(39.10%)、四环素(35.26%)的耐药率较高,对头孢曲松敏感,多重耐药率为53.85%,共有39 种耐药谱,从肉鸡屠宰前到分割鸡肉沙门氏菌分离株的耐药谱型先下降再上升。结论:四川某肉鸡屠宰生产链中沙门氏菌的污染率及其耐药情况比较严重,且可能存在从上游向下游生产链传播的情况,需要加强卫生和抗菌药物使用监督。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河南省部分地区屠宰场待宰生猪以及屠宰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行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 采集待宰生猪鼻拭子、麻电鼻拭子、断头鼻拭子、脱毛体表拭子、劈半体表拭子、冷库体表拭子、烫毛水样及空气样品等,根据GB 4789.10—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金黄色葡萄球菌检验》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常规分离鉴定。根据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协会(CLSI)抗生素敏感性试验标准,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分离菌株的耐药性。结果 625份样品中有96份样品分离到金黄色葡萄球菌(96株),分离率为15.36%。其中,待宰生猪、麻电环节及断头环节的样品中分离率较高,分别为33.00%(33/100)、25.83%(31/120)和22.00%(22/100),而在脱毛体表拭子、冷库体表拭子、劈半体表拭子中分离率较低,空气和烫毛水样中未分离到。药敏试验结果表明,96株菌对8种抗生素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其中对氟苯尼考的耐药率高达98.96%(95/96);96.88%(93/96)的菌株对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内酰胺类、林可胺类等不同类型抗生素表现出多重耐药性,其中同时耐受全部7种受试抗生素的菌株占比高达34.38%(33/96),同时耐受5种及以上药物的菌株占比高达76.04%(73/96)。结论 河南省部分屠宰场待宰生猪及生猪屠宰环节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其中在待宰、麻电及断头环节的污染较为严重,应引起重视。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株的总体耐药情况严重,且普遍存在多重耐药现象,有关部门需加大抗生素使用监管力度。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冷冻食品中大肠杆菌污染情况,分析其潜在的食品安全问题,从陕西省4市(宝鸡、咸阳、西安和渭南)共收集冷冻食品样品360份(120份速冻水饺和240份冰淇淋)。通过选择培养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进行大肠杆菌分离鉴定。然后对分离株进行21种毒力基因、23种耐药基因、15种抗生素耐药性检测及种群分型。360份样品中大肠杆菌污染率为13.6%(49/360),其中5份样品(10.2%,5/49)大肠菌群计数超过100 CFU/g。21种被检毒力基因中有9种毒力基因被检出,以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相关基因FyuA和iss的检出率最高(均为14.3%,7/49)。药敏结果显示,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叶酸代谢抑制剂的耐药最为普遍(均为98.0%,48/49),其次为四环素(20.4%,10/49)。其中β-内酰胺类主要编码基因为blaCTX,四环素主要编码基因为tetA。研究还发现1株分离株携带多黏菌素类抗性基因mcr-9。此外,20.4%的菌株为多重耐药菌株,最多可对13种抗生素耐药。所有分离株共有4种系统发育群(A、B1、C和F),A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北京市批发市场零售鸡肉中沙门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性特征。方法 针对2014—2015年北京市丰台区3个大型批发市场零售鸡肉中分离的135株沙门菌,使用Luminex血清分型试剂盒和传统血清凝集方法进行血清学鉴定,按照Enterobase数据库推荐条件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采用药敏鉴定板测定菌株对12类2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使用PCR方法检测10种可移动黏菌素耐药基因(mcr)和3种NDM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NDM)的携带情况。结果135株沙门菌共检出6种血清群,D1和B为主要血清群;20种血清型,Enteritidis、Indiana和Thompson为优势血清型,占比分别为50.4%、15.6%和8.1%;21种ST型,血清型与ST型具有较好对应。91.9%的菌株为耐药株,菌株对萘啶酸、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和四环素4种药物耐药率最高,多重耐药菌株占全部菌株的71.1%,最高可对10类18种抗菌药物耐药;对8类及以上药物耐药的17株菌株中,16株为Indiana血清型;不同包装方式、不同季节和不同批发市场来源菌株,高重耐药菌株占比具有一定差别。所有菌株均为mc...  相似文献   

18.
本文研究了食源性普罗威登斯菌在肉类食品中的的分布,以及其耐药表型与I型整合子的携带状况。本文采集了市售猪肉、鸡肉和牛肉等肉类食品,对普罗威登斯菌进行分离与鉴定;采用纸片扩散法对已分离鉴定的普罗威登斯菌进行药敏实验;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筛选携带I型整合子的菌株。结果表明,85份样品中,有38份样品检出普罗威登斯菌,检出率达44.70%。38株普罗威登斯菌中,有44.74%的分离株是多重耐药菌株,最多耐6种抗生素。有两株普罗威登斯菌携带I型整合酶,一株拉氏普罗威登斯菌携带耐药基因盒。这是在国内肉类食品分离的普罗威登斯菌中首次发现I型整合子阳性菌株,表明食品中这种携带有多重耐药的菌株有可能通过食物链向人类传播,是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潜在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鸡肉制品在加工过程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肠毒素基因分布、分子分型和耐药性情况,本研究对某鸡肉制品加工厂的生产加工过程进行取样,通过DNA提取、PCR扩增nuc基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进行分离鉴定,然后分析肠毒素基因分布情况,对获得带有毒素基因的菌株进行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和耐药性研究。结果表明,260份样本中分离到38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其中携带肠毒素基因的菌株有24株),检出率为63.16%;共检测到7种毒素基因型,其中sed携带率最高(60.53%),依次为seg(26.32%)、see(21.05%)、sei(18.42%)、sec(10.53%)、sea(7.89%)、seh(5.26%),携带两种及以上肠毒素基因的菌株有14株(36.84%)。24株携带毒素基因的菌株MLST分型都为ST型,分为3种ST分型,16株为ST7序列型(66.67%);5株为ST5序列型(20.83%);3株为ST464序列型(12.5%)。耐药性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抑菌效果最好的抗生素是万古霉素,38株菌株都对其敏感(100%);绝大多数菌株都对抗生素有耐药性,依次为青霉素G(86.84%)、环丙沙星(60.53%)、克林霉素(55.26%)、四环素(52.63%);对3-6种抗生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分别占18.42%、15.79%、23.68%、7.89%。研究结果表明鸡肉产品中存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的情况,并且其中存在携带多种类型肠毒素基因的菌株,也存在具有多重耐药性的菌株。  相似文献   

20.
2003-2004年中国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监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我国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药物敏感性的状况,为我国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耐药性监测提供基线资料。对2003及2004年全国食品污染物监测网11省(市)分离的142株Lm,采用E-test法对13种抗生素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142株Lm的平均耐药率为14、1%,主要耐受四环素、强力霉素、红霉素和链霉素。其中,对四环素耐受最严重,耐药率达13.4%。7类食品中自生鸡肉中分离的菌株耐药率最高,达28.3%。11省市中,来自河南、北京和吉林的菌株耐药率居前三位,分别为37.5%,26.3%,25、0%。监测结果表明我国食品中的Lm存在耐药株,分离自不同食品、不同省份的Lm耐药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