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脑具有协同多种认知功能的能力与极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随着脑与神经科学的快速发展, 亟需计算结构模拟人脑的、性能更强大的计算平台进行人脑智能与认知行为机制的进一步探索. 受人脑神经机制的启发, 本文提出了基于神经认知计算架构的众核类脑计算系统BiCoSS, 该系统以并行计算的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 FPGA)为核心处理器, 以地址事件表达的神经放电作为信息传递载体, 以具有认知计算功能的神经元作为信息处理单元, 实现了四百万神经元数量级大规模神经元网络认知行为的实时计算, 填补了从细胞动力学层面理解人脑认知功能的鸿沟. 实验结果从计算能力、计算效率、功耗、通信效率、可扩展性等方面显示了BiCoSS系统的优越性能. BiCoSS通过人脑信息处理的计算架构以更贴近神经科学本质的模式实现了类脑智能; 同时, BiCoSS为神经认知和类脑计算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新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2.
邬霞    李锐  封春亮 《智能系统学报》2021,16(5):850-856
解析脑认知原理和脑疾病的发病机制已是当下脑科学研究的热点。智能计算在脑影像领域的应用可为认知心理学研究、脑疾病的识别和干预以及类脑智能理论研究等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介绍利用智能影像计算方法在识别脑认知网络成分、构建脑有向连接模型、预测认知行为变化、构建心理过程神经表征等方面的工作,并对未来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 类脑计算,是指仿真、模拟和借鉴大脑神经网络结构和信息处理过程的装置、模型和方法,其目标是制造类脑计算机和类脑智能。方法 类脑计算相关研究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本文从模拟生物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神经形态器件、神经网络芯片、类脑计算模型与应用等方面对国内外研究进展和面临的挑战进行介绍,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结果 与经典人工智能符号主义、连接主义、行为主义以及机器学习的统计主义这些技术路线不同,类脑计算采取仿真主义:结构层次模仿脑(非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器件层次逼近脑(模拟神经元和神经突触的神经形态器件),智能层次超越脑(主要靠自主学习训练而不是人工编程)。结论 目前类脑计算离工业界实际应用还有较大差距,这也为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研究方向与机遇。  相似文献   

4.
目前神经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是面向高级认知功能的神经系统模型的构建,其标志着人类对自身特有的心智活动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阶段。简要综述了关于视觉审美体验的生理基础研究的进展,指出大脑神经回路是视觉审美体验的生理基础,其所涉及的大脑皮层和脑组织在视觉情感感知中功能的科学解析是构建类脑计算模型的基础。分别介绍了神经信息学、神经认知科学和神经美学框架下的视觉审美体验的类脑计算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比较分析。对视觉审美体验的类脑计算模型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阐述了该领域研究的意义。视觉审美体验类脑模型的构建有助于揭示大脑皮层和脑组织在视觉情感感知中的功能,有助于实现视觉情感体验的认知模拟。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摩尔定律的放缓,传统体系结构逐渐面临“存储墙”和“功耗墙”问题。如今新型计算模式和体系结构层出不穷,其中就包含了类脑计算。由于其存算一体的特点,类脑计算已逐步打破了冯·诺依曼体系结构带来的“存储墙”和“功耗墙”限制,在类脑处理器上相关类脑算法得到了高效的应用。现阶段在大规模生物神经网络的应用场景下,需要提升多核类脑处理器的规模可扩展性,保持其高数据吞吐量和低传输延时。现今,大多数多核类脑处理器的设计采用片上网络作为互连结构。然而目前关于这类片上网络的验证研究还相对较少。鉴于片上网络对多核类脑处理器的重要性,建立一套完整而鲁棒的片上网络功能验证框架意义重大。旨在基于随机化方法来生成行为级和FPGA硬件级测试所需的激励文件,通过对日志文件进行高效处理实现较为全面的功能验证。  相似文献   

6.
新一代人工智能是我国在全球第一个面向2030年提出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如何认识新一代人工智能和传统人工智能的不同,了解其内涵、外延、技术特征以及发展目标,从而更好地凝聚研发队伍,是实现这一战略的重要保证。本文围绕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技术内核,提出十个主要问题,自问自答,大问小答,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将从传统的计算机智能跃升为无意识的类脑智能,是人类智能的体外延伸,不涉及生命和意识,由人赋予意图,通过有指导的传承学习和自主学习,能够与时俱进地解释、解决新的智力问题,形成有感知、有认知、有行为、可交互、会学习、自成长的新一代人工智能—智能机器。  相似文献   

7.
类脑计算是一个涉及到多领域、多学科的新兴领域,对计算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和新型体系结构设计都具有重要的支持和启发意义.但是类脑计算系统领域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软硬件紧耦合.近期的一项研究提出了神经形态完备性的概念,为实现类脑计算系统领域的软硬件解耦合提供了理论支持,并作为样例研究提出了对应的系统层次结构设计.作为这...  相似文献   

8.
目前,类脑计算所面临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之一是如何高性能且低功耗地进行大规模类脑仿真。本文选用应用生态完整、支持大规模仿真的NEST类脑仿真器,针对NEST类脑仿真器可移植性差、仿真速度慢等问题,设计了一种ARM+FPGA的类脑计算平台的通用性系统架构。本设计采用硬件加速神经元计算模块、通用数据传输接口设计、软硬件协同设计等方法提升了NEST类脑仿真器的性能。在3款类脑计算平台上证明了该架构的可行性,为类脑计算平台提供了一种通用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张铁林  徐波 《计算机学报》2021,44(9):1767-1785
脉冲神经网络(Spiking Neural Network,SNN)包含具有时序动力学特性的神经元节点、稳态-可塑性平衡的突触结构、功能特异性的网络环路等,高度借鉴了生物启发的局部非监督(如脉冲时序依赖可塑性、短时突触可塑性、局部稳态调节等)、全局弱监督(如多巴胺奖赏学习、基于能量的函数优化等)的生物优化方法,因此具有强大的时空信息表征、异步事件信息处理、网络自组织学习等能力.SNN的研究属于交叉学科,将深入融合脑科学和计算机科学,因此对其研究也可以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更好地理解生物系统为最终目的 ;另一类是以追求卓越计算性能为优化目标.本文首先对当前这两大类SNN的研究进展、研究特点等进行分析,重点介绍基于Spike的多类异步信息编码、基于Motif分布的多亚型复杂网络结构、多层时钟网络自组织计算、神经形态计算芯片的软硬结合等.同时,介绍一种融合生物多尺度、多类型神经可塑性的高效SNN优化策略,使得SNN中的信度分配可以从宏观尺度有效覆盖到微观尺度,如全部的网络输出、网络隐层状态、局部的各个神经节点等,并部分解答生物系统是如何通过局部参数的调优而实现全局网络优化的问题.这将不仅为现有人工智能模型提高其认知能力指明一种可能的生物类优化方向,还为反向促进生命科学中生物神经网络的可塑性研究新发现提供启发.本文认为,脉冲神经网络的发展目标不是构建人工神经网络的生物版本替代品,而是通过突破生物启发的多尺度可塑性优化理论,去粗取精,最终实现具有生物认知计算特色的新一代高效脉冲神经网络模型,使其有望获得更快的学习速度、更小的能量消耗、更强的适应性和更好的可解释性等.  相似文献   

10.
类脑智能是公认的人工智能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同时也是对脑科学,脑医学领域的重要补充。目前,类脑智能的研究仍是偏重于传统的计算机科学,在脑启发,模仿脑的路上还有很多难关需要攻克。本文研究以脉冲神经网络为基础,通过脑启发的方式对传统脉冲神经网络进行优化,建立一种类脑协同控制系统。该系统将为类人型机器人和外骨骼技术的发展提供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分析大学计算机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背景以及类脑计算的发展现状,探讨将类脑计算引入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体系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说明各部分内容的教学安排和类脑计算的授课方式并提出具体建议,最后指出类脑计算在计算机基础类课程体系中的引入对于以计算思维培养为指导的计算机课程改革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刘扬  涂春龙  郑逢斌 《计算机科学》2015,42(3):19-25, 30
跨媒体语义映射和跨媒体语义检索是跨媒体搜索引擎的核心技术问题。对视听神经认知的功能、层次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借鉴深度信念网络和时空层次记忆模型的设计思想,建立了一种仿脑的面向视听跨媒体应用的神经认知计算模型。依据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认知理论的功能架构来设计可计算模型,系统地讨论了皮层柱的视听信息整合机制和协同认知的处理流程。本模型可为解决跨媒体语义映射和跨媒体语义检索的相关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对实现非冯·诺依曼结构的仿脑认知计算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王雨辰  胡华 《计算机科学》2016,43(Z6):17-20, 24
类脑计算是一种基于神经网络的全新数据存储和计算技术,通过模拟大脑的工作机理,可以突破传统计算机处理大型问题时遇到的冯·诺依曼瓶颈,在显著提高信息处理速度的同时大幅降低功耗,并且具有自我学习和自适应能力。介绍了IBM最新研究的TrueNorth神经元芯片技术,包括其基本架构、工作原理、芯片性能、应用成果等,并展望了类脑计算技术的未来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4.
为了从结构、功能和行为3个层面对智能机器人体系结构进行一体化描述,本文提出了智能机器人神经心理模型.借鉴脑的3个基本机能联合区理论建立了智能机器人的神经生理结构模型,将机器人思维系统划分为感知区、反射区和慎思区,每个区均由三级皮层构成,采用拓展的BD I逻辑(机器人心智逻辑RML)描述机器人的认知心理机制,给出了神经心理框架下的机器人智能行为过程,从理论上证明了RML的可靠性与完备性,采用水下机器人编队穿越未知雷区的对比仿真实验验证了神经心理模型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随着深度学习在训练成本、泛化能力、可解释性以及可靠性等方面的不足日益突出,类脑计算已成为下一代人工智能的研究热点。脉冲神经网络能更好地模拟生物神经元的信息传递方式,且具有计算能力强、功耗低等特点,在模拟人脑学习、记忆、推理、判断和决策等复杂信息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力。本文对脉冲神经网络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首先阐述脉冲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在结构优化方面,从脉冲神经网络的编码方式、脉冲神经元改进、拓扑结构、训练算法以及结合其他算法这5个方面进行总结;在训练算法方面,从基于反向传播方法、基于脉冲时序依赖可塑性规则方法、人工神经网络转脉冲神经网络和其他学习算法这4个方面进行总结;针对脉冲神经网络的不足与发展,从监督学习和无监督学习两方面剖析;最后,将脉冲神经网络应用到类脑计算和仿生任务中。本文对脉冲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编码方式、网络结构和训练算法进行了系统归纳,对脉冲神经网络的研究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高性能且低功耗地进行大规模类脑仿真是类脑计算所需解决的最具挑战的问题之一.目前类脑计算的实现方式主要分为硬件实现和软件实现两种.通过硬件实现的专用类脑计算芯片与系统可以提供更佳的能效指标,但代价高、适应性差;基于软件方式的仿真(如NEST)拥有完整的应用生态,可用性好但存在计算速度慢的问题.如果将两种实现方式相结合,通过软硬件协同设计,可以在保证良好应用生态的同时获得更高的计算能效,提出了一种基于FPGA异构平台PYNQ集群的NEST类脑仿真器的高能效实现(PEST).通过构建大规模PYNQ集群,设计软硬件数据交互接口实现基于NEST仿真器的规模可伸缩类脑计算系统,针对IAF神经元进行FPGA硬件电路设计,利用MPI分布式计算等方式提升了NEST计算效率.实验结果表明:针对不同的计算模型,在PYNQ集群最佳适配情况下,PEST上神经元更新部分的性能相比AMD 3600X提升超过4.6倍,相比Xeon 2620提升超过7.5倍;PEST的更新能效比相比3600X提升超过5.3倍,相比Xeon 2620提升超过7.9倍.  相似文献   

17.
深度神经网络在实际应用中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具备生物可解释性的类脑计算脉冲神经网络成为了人们研究的热点课题。应用场景的不确定性及复杂多样性给研究者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求类似生物大脑组织具备多尺度架构的类脑计算脉冲神经网络,能够实现对多模态、不确定性信息的感知决策功能。文中主要介绍了多尺度生物合理性的类脑计算脉冲神经网络模型及其面向多模态信息表征和不确定信息感知的学习算法,并分析探讨了基于忆阻器互联的脉冲神经网络可实现多尺度架构类脑计算的两个关键技术问题,即多模态、不确定信息与脉冲时序表示一致性问题和多尺度脉冲神经网络学习算法与容错计算问题。最后,对类脑计算脉冲神经网络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与展望。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等前沿技术的迅速发展,无人系统智能化研究正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强国重点关注的战略发展方向,研究与之相关的科学问题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带动性.文章首先分析了无人系统的发展需求,提出了面向需求的若干关键问题,包括复杂环境与态势信息的感知与认知问题、整体效能最优的分布式任务决策问题、面向任务需求的路径实时规划问题、考虑高不确定环境的自学习控制问题、应对非预期情况的故障诊断及容错问题以及基于人机接口的人机交互问题;随后,系统阐述了类脑智能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最后,论述了无人系统类脑智能化发展中依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起源于计算神经科学的脉冲神经网络因其具有丰富的时空动力学特征、多样的编码机制、契合硬件的事件驱动特性等优势,在神经形态工程和类脑计算领域已得到广泛的关注.脉冲神经网络与当前计算机科学导向的以深度卷积网络为代表的人工神经网络的交叉融合被认为是发展人工通用智能的有力途径.对此,回顾了脉冲神经网络的发展历程,将其划分为神经元模型、训练算法、编程框架、数据集以及硬件芯片等5个重点方向,全方位介绍脉冲神经网络的最新进展和内涵,讨论并分析了脉冲神经网络领域各个重点方向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希望本综述能够吸引不同学科的研究者,通过跨学科的思想交流与合作研究,推动脉冲神经网络领域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为了系统地了解类脑神经网络电路,在对类脑神经网络进行简要介绍的基础之上,重点阐述两种类别的神经形态器件及功能,包括不同类型的浮栅管和不同工艺材料的忆阻器来模拟单个神经元和突触可塑性功能;然后,以神经形态器件为基础,分别介绍了基于浮栅管和忆阻器实现神经网络电路;最后总结当前神经形态器件及类脑神经网络芯片存在的问题,并对有关类脑计算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