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浪潮的推进,城市与乡村的联系更加紧密。为了使乡村和城市的空间界限逐步消失,提高乡村居民生活体验感,国家提出建设美丽乡村的战略。通过对乡村建筑和风貌的保护更新,使其发展成为居民安居乐业之地,在保护了传统乡村风貌的同时,也逐步缩小了乡村和城镇的差距,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文章通过对腾冲市桥街村的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探寻在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乡村聚落的保护与发展策略,为后续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
研究超大城市周边的传统村落保护,探寻超大城市周边传统村落乡村振兴途径。以北京市延庆区榆林堡村为例,在分析基本情况、提炼文化特色的基础上,指出榆林堡村乡村振兴的困境,并最终提出以文化复兴带动乡村振兴策略,以文化为主要出发点,传承并发展历史文化,改善村落环境风貌,促进村落产业转型,实现"文化兴村、文化兴产、文化兴人",以期为超大城市周边传统村落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李翅  吴培阳 《风景园林》2017,24(4):41-49
论文从产业发展类型和乡村景观建设的角度出发,讨论了两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紧密关系,并指出:需要寻找两者之间的融合,才有利于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论文对北京市海淀区温泉村的自然地貌环境以及现状不同产业类型的特征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乡村景观风貌塑造的四大基本策略:1)基于生态保护的产业结构优化;2)构建整体风貌协调的三个景观层次;3)划定四个相应的景观风貌控制片区;4)连接城镇化地区通向自然地区的生态廊道。从而塑造具有自身特色的乡村景观环境。  相似文献   

4.
塑造特色乡村风貌是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和推进公园城市建设过程中的重要议题。文章通过梳理成都乡村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局限,围绕公园城市乡村表达和城乡融合发展的实际需求,按照系统整合、刚弹结合、场景营造、特色凸显等原则,从管控要素、管控理念和管控标准等方面明确乡村风貌规划管控与引导的方法,塑造“岷江水润、茂林修竹、美田弥望、蜀风雅韵”的乡村大美公园形态。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艺术的观点,总是出现在理论之中。但是在中国的大城市(也包括其它地方),近年的建设主要是为了将人们(乡村地区的居民)吸引到城市中,所以本身与艺术并没有直接关系。包括开发商、建筑师和建筑企业在内的~部分人是为了利润而行动;而另一些人,也就是那些大城市之中的政治家和规划师,  相似文献   

6.
王晓明 《华中建筑》2020,38(7):128-131
随着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入,乡村风貌的延续与塑造受到越来越多乡村建设者以及学者的关注。但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以客体认知视角为主导的乡村风貌塑造,忽视乡村地域及村民主体性特征,从而导致乡村风貌产生异化。该文基于乡村主体性视角,总结部分乡村风貌塑造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婺源三个乡村——延村、漳村以及汪口的风貌延续模式,分析延续模式主体性,对婺源乡村风貌延续模式进行总结。以期重新确立乡村风貌建设的主体主导性,助力乡村内生式振兴。  相似文献   

7.
赵兵 《风景园林》2013,(3):150-151
19世纪末,针对英国快速城市化所出现的交通拥挤、环境恶化以及农民大量涌入大城市的城市病,社会活动家霍华德发表了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随后明确提出田园城市的概念: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称之为“田园城市”。包括乡村和城市两个部分:城市四周为农业用地所围绕;田园城市的居民生活于此,工作于此;城市居民经常就近得到新鲜农产品的供应;农产品有最近的市场,但市场不只限于当地。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各地发展美丽乡村特色旅游,使乡村旅游成为我国旅游类型中快速兴起与发展的类型。我国建设的特色旅游乡村,存在周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以及游客少、管理差、设施简陋的问题,亟须对乡村发展建设提出其他可行方案。以北京琉璃渠村为例,探究适宜性的乡村发展模式,通过立足原有产业基础,优化公共服务配置,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体系,以期为今后的乡村建设运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曼陀罗的世界:西藏昌都昌庆街设计与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边远民族地区旧城改造的一个案例:西藏昌都昌庆街。探讨了如何在一个人居环境 极其恶劣、城市基础设施极其簿弱但传统文化又非常丰富的地区,设计和建设一个能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 同时具有地方特色和经济上可承受的新城区。强调设计和建设遵从自然、尊重人和尊重地方精神的原则。并 指出: (1)地方性不等于传统,地方性最终来源于对当地自然气候条件、地形、资源、技术和当地人的生活方 式的适应; (2)旧城改造应尽量避免外迁居民,要让故土居民共同参与城市开发; (3)旅游融于当地人的生活,将乡土人的生活过程完整地保留在场地之中,使外在的游客在一个内在人 的场所中体验浓郁的民族文化; (4)就业机会与乡土材料开发融入城市建设过程。将设计和实施建设过程当作一个培训和帮助当地人就 业的过程,体现当地人参与建设和为当地人而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0.
周龙娟 《园林》2022,(2):117-124
近些年乡村在环境整治上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特色难以彰显、村民归属感低、风貌建设水平参差不齐等问题。一个乡村的风貌是由在地的"物""事""人"共同构成,基于"在地性"的乡村风貌设计可以更好地彰显地域特色和满足村民需求,构建地方认同和达到情感共鸣。以上海市青浦区徐练村为例,提出"在地性"乡村风貌设计的三大策略:(1)通过保护生态本底、顺应自然肌理、体现美学价值进行在地环境修复;(2)通过物化文化要素、再现文脉情景、使用乡土材料进行在地文化重塑;(3)通过完善基础设施、营造公共空间、引导村民参与进行在地人本关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紫坭中心村的规划建设为例,对大城市周边村镇建设中的土地利用、产业结构、新村建设、特色风貌创造四个方面,结合大城市周边村镇发展的普遍问题阐述了观点及看法。  相似文献   

12.
《国外城市规划》2007,22(2):121-121
维累斯是芬兰坦佩雷市(Tampere)与累佩拉市(Lempaala)交界处的一片新城市地区.也是21世纪芬兰正在进行的最大的城市开发项目之一,整个开发区面积为1256hm^2。坦佩雷及其周边区域是芬兰第二大城市区域和发展地带.这个地区现有人口约300000人.预期到2020年坦佩雷市人将增长30000人.其周边区域人口增长50000人。因此.维累斯开发建设的目的是为坦佩雷地区的未来发展做好相应准备.并创造一个充满活力而又独特的“绿色城市“。通过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多样化的居住选择和极具吸引力的商业贸易岗位.这个区域总体上预期容纳13400名居民和3500人的工作岗位。由于维累斯是一个典型的处于森林中的”绿色地区“.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生态结构是这个区域最为核心的个性特征。因此特殊的地理和自然条件使得维累斯在规划的一开始就明确了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和原则.紧密结合自然.实现城市结构、功能与环境的和谐共生是维累斯开发建设的宗旨。最基本的规划目标是保护敏感脆弱的生态环境.考虑地段内丰富的地形地貌以维护区域有价值的自然特征,保持生态多样性、改善地区微气候和现存水系统等。城市的生态规划主要包括六大概念:首先城市总体规划上要优化城市结构、建筑、公共空间和交通系统.充分考虑区域的微气候环境.防止交通噪声和其他有害辐射;其次交通上要整合街道网络.减少汽车交通.提倡公共交通并开辟充足的步行和自行车空间.通过弹性的停车系统实现灵活管理;第三要促进能源保护.增强能源系统的性能以减少热量损失.改善能源使用的意识.减少耗电;第四要强化信息技术.提供不同种类电话、网络活动的可能性:第五是保护自然环境.在土地利用规划中考虑当地景观结构.维护生态多样性.对暴雨带来的水流进行控制和生态管理:第六是在社会问题方面考虑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组织市民参与。  相似文献   

13.
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意识、社会形态等构成了城市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构筑了城市特色风貌的物质形态和精神内涵基础。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但在光鲜亮丽的外表下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却在不断消失,因此以"重塑乡愁记忆"为核心的城市特色、魅力营建成为各大城市建设的重要工作。成都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蜀文明发祥地,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文化底蕴丰富而深厚,但现状城市风貌也存在着格局模糊、特色湮灭的问题。本文以成都天府新区起步区城市设计项目为例,通过对成都地域文化的特色解析,探索其在现代城市风貌建设中的传承与创新技术方法,明确详细城市设计阶段的风貌控制重点,以期为当前城市特色风貌塑造的方法提供多元路径。  相似文献   

14.
马成鹏 《华中建筑》2020,38(2):82-84
近年来,小城镇的快速发展成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平台,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传承文化,发展有地域特色美丽城镇的指导意见[1]。针对在小城镇开发建设中普遍存在风貌特征缺失的现象,该文以东西湖区柏泉街道办事处张柏路综合整治规划为例,以荆楚派建筑风格设计导则为指引,阐述笔者对小城镇风貌设计的理解和认识,并探索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风貌设计中应密切联系的建筑、轴线、节点、界面、环境等要素控制,提出了只有充分利用特有的自然资源和地域文化,才是小城镇特色风貌建设的方向,希望对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风貌设计和特征塑造提供一些启发和思考。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轨道交通建设如火如荼的今天,轨道交通站点及其周边用地综合开发的重要性逐渐突显,已成为城市发展和优化提升的重要契机。对于广州市等超大城市,位于城市中心区的地铁枢纽站周边综合开发尤为关键。论文以最近通过控制性详细规划方案审查的广州白鹅潭地铁场站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结合项目的背景和面临的挑战,从城市发展、枢纽设计和开发运营视角进行深入剖析,以期为我国当下地铁枢纽站及周边用地综合开发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的城市设计,主要是以城市提升为主体导向。主要分为五个方面:一是探索可持续发展城镇化的格局重组与功能疏解,如雄安以及北京副中心;二是重构自然与城市互适耦合,影响力比较大的是三亚;三是针对中国一些老城市、大城市,优化城市形态与地方特色的城市风貌,即"微重塑",因为这种城市大量区域是已经建成的,已经没有条件做大幅度的大拆大建、新城建设,如广州,主要针对城市的形态和微优化进行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业迅猛发展,受利益驱使,旅游目的地周边村落出现了盲目复制、粗犷建设、恶性竞争等现象,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形成了严重的阻碍,寻找持续健康的发展方法迫在眉睫.鉴于此,文章尝试引入品牌策略,试图通过该策略的实行,对乡村旅游带动型社区的业态、风貌进行特色提升,构筑核心凝聚力,并有效促进社区居民就业增收.本文结合河南省舞钢市五峰山社区规划实践,探讨了基于品牌策略理念的乡村旅游带动型社区规划,以期为同类型乡村社区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美丽乡村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基于乡村振兴背景,文章以西安市南大康村的美丽乡村设计实践为例,针对南大康村建设存在的产业支撑薄弱、乡村文化特色缺失、生活设施不完善、生态环境整治保护不足等问题,基于其现状,从建设模式、布局规划、基础与公共服务设施、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传承与乡村特色风貌塑造四个方面提出设计策略,以期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思路,推动我国乡村建设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9.
《规划师》2016,(11)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加速,历史文化名村不仅因其历史建筑、聚落形态等物质遗产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更因其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成为乡村旅游开发的热点。但由于存在诸多认识理念和保护实践的误区,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更新与乡村旅游开发间存在诸多问题,如何在乡村旅游开发中进行历史文化名村的保护与更新,协调乡村旅游开发与古村保护更新的关系,传承历史文脉,成为历史文化名村保护与更新急需探究的问题。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福溪村结合其独特的古村风貌、自然资源和风水格局,充分挖掘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村落更新与格局调整,延续生态风水格局,打造特色旅游空间;通过村落环境整治和风貌保护控制,营造特色村落景观;通过开发丰富的乡村旅游参与体验型文化旅游产品,打造精品游线,以期将福溪村打造成一个历史保护完善、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齐备的文化、生态、居住相互协调、融合的生态休闲旅游村落。  相似文献   

20.
戚修远  张颖  周晨  王茜 《园林》2023,(2):43-50
乡村具有广阔的地理空间、多样的生境类型和丰富的食物资源,是鹭鸟栖息的重要场所。鹭鸟是常见的涉禽,其栖息情况能够反映出生态环境的优劣。湖南省宁乡市箭楼村具有山地、树林、漫滩、溪流、农田等多类生境,鹭鸟资源丰富。基于鹭鸟在觅食环境、营巢区域、惊飞情况等方面的习性,总结出水环境、植物、干扰等方面的设计要求。以箭楼村为例,提出设计策略:漫滩区域中,营造缓流浅滩、打造鸟岛生境、丰富基底地形与材质、近自然改造驳岸形态、分层布局斑块式植物组团等;农田周边区域中,维持农田基础、拓宽加固河岸、调整河床底质、净化水体、梳理植被、阻隔视线等;树林区域中,连通小片树林、阻隔人类活动、丰富人工林群落、补充针对性树种等,为乡村区域的鹭鸟保护性设计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