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长三角城市群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空间格局经历着由"单核引导"的点轴结构向"单核+多中心支撑"的网络状结构的转变,支撑其演变的市场力和调控力的力量对比也在发生着变化.长三角城市群已有部分协作机制和内容,但区域一体化过程推动缓慢.目前,国家和区域空间管治制度和财税制度正在逐步优化改革的过程中,并且有世博会和高速... 相似文献
3.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区域,基于城际高铁通行时长、班次数据、人口流动数据,利用平均旅行时长、社会网络分析研究高铁对区域可达性和空间联系格局演变的影响,发现:(1)高铁推动各大中小城市均衡地接入长三角高铁网络,区域可达性整体水平提升了50%,但过长的途外附属时间使得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中小城市在区域可达性格局中处于劣势。(2)高铁推动了长三角空间联系格局的非均衡演变,在中心辐射型高铁网络的带动下,人口趋于向上海、南京、杭州、合肥等中心城市流动,与周边地区形成同城化的核心边缘模式,而未开通高铁的城市与外围城市在空间联系格局中面临着要素流失的困境。(3)总结了高铁影响区域发展的作用路径,为推动长三角高质量和区域一体化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数字城市群若干问题的思考——以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数字城市是现代城市的一个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城市群已成为区域协同、共赢发展的必然结果。2010年5月,《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正式批复,进一步明确了长三角地区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目标,这将更加有力地推动长三角城市群的交流、互动和协作。面对资源短缺、能源危机、土地瓶颈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诸多瓶颈和难题,迫切要求更加突出各类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体现区域一体化、推动共赢发展。从数字城市群的建设视角,提出了推进长三角数字城市群发展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群从二维区域节点向三维空间网络转变,发挥了重塑城市空间结构、引领城镇发展方向的作用。基于“产业—交通”耦合的视角,以兰州—西宁城市群为研究区域,计算选取兰州市区、西宁市区为城市群发育的辐射中心,结合空间网络分析方法识别兰西城市群空间结构及现状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耦合协调模型,研究“产业—交通”协调发展规律和空间差异特征,同时通过莫兰指数分析区域发展在空间上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发展面临空间层级结构简单、系统耦合度不高以及区域协调发展不相关等问题,据此给出相应的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6.
生态空间不仅是保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屏
障,也兼具重要的游憩服务功能,若孤立处理2种功能的关
系,必然会导致过度开发或被动保护。揭示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供需匹配特征及空间格局,对优化区域生态空间游
憩服务的总体布局,推动生态空间合理利用具有重要作用。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研究对象,从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总体格
局、省级层次供需特征、市县级层次供需关系3个层次,对区
域生态空间游憩服务的供需平衡状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长三角城市群人均生态空间资源较高,但生态空间游憩服务
的供需错位现象突出。不同出行半径范围内生态空间游憩服
务显现出较为明显的供需失配现象,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南
北分异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仅依赖优化区域交通网络扩大
生态空间服务半径,北部城市的供需失衡现象会更加恶化。
长三角城市群各市县应采取差异化策略,加强生态游憩服务
跨区域供需协同网络:南部生态资源富足区应延展其游憩服
务辐射范围,填补供应空白;城市近郊区应关注连续性游憩
廊道建设,整体提升供应水平;北部连片供给失衡区则应进
一步挖掘农林复合空间的生态游憩潜力。 相似文献
7.
协调机制是确保城市群内部有序发展的相互作用方式。首先对比分析了制度化、非制度化和混合式这三种城市群协调机制的基本类型,介绍了英国、美国和日本三个发达国家城市群协调机制的建设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进而分析了中国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群协调机制的现状,最后提出了中国城市群协调机制建设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9.
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为中部地区的发展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以寻求中部地区合理发展模式,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为例,分析其空间演化的基本特征及空间重组的必要性与紧迫性,重点从流动空间、边缘空间及生态安全空间3个方面开展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空间对接的动力研究,并针对城市群现状发展阶段,基于两湖城市群区域合作前提,突出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思路,提出其合理发展模式有走廊空间联系模式、边际空间联系模式、绿色空间联系模式等3种空间联系模式。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在区域经济的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发展已上升到国家宏观战略层面。西部大开发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关键点,是中国未来十年甚至是几十年经济发展的高点。到目前为止,国内学者对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的研究成果较多,而对西部城市群的研究相对较少。成渝城市群作为现阶段中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发展基础最好的城市群,既是当前西部大开发的重点城市群,又是未来十年甚至是几十年我国经济重要的增长点。通过对比分析研究,该文拟从城市群空间结构的角度,分析成渝城市群的空间分布特征、存在的不足和城市群潜力,并找出优化城市群空间结构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工业的迅速发展导致产业结构不平衡、能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污染等问题。以我国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为例,运用熵权-TOPSIS法从经济规模、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和运行效率4个维度对工业高质量发展进行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在多维度方面,我国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高质量发展4个维度的发展指数差距较大,其中科技创新占据优势地位,运行效率较为劣势;在区域方面,我国东部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最高,从中部至西部工业高质量发展水平逐渐势弱;在耦合协调方面,我国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呈现濒临失调衰退、勉强协调发展和初级协调发展三种类型,且从东部、中部到西部呈逐步递减状态。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蓝皮书”《中国城市群发展指数报告(2013)》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在人口、经济、社会生活,文化和城市层级体系的发展相对均衡,但同时指出,“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是以牺牲环境质量为代价。从绿色发展的角度看,其城市群经济落后于珠三角地区。” 相似文献
16.
17.
作为人居环境的中国城市群——空间格局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城市群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体形态,同时也是主要的人居环境。从人居的角度来看,中国城市群的发展将受制于在相对狭小的宜居空间内集聚大规模人口的特殊国情,同时受到区域快速交通网络发展的影响。将城市群视为不同尺度空间之叠合,一是在国家/区域尺度上以快速交通网络为骨架的城市节点网络空间;二是在区域/地方尺度上以不同等级城市组成的中心地体系。基于"网络"与"中心地体系"的空间特征,提出了模拟城市群空间格局的"递归近邻搜索法",模拟了快速铁路网络条件下由3个世界级城市群、5个国家重点城市群、以及若干个区域性城市群组成的中国城市群新格局。对城市群的未来格局进行展望,并提出优化我国城市群的人居环境的建议,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城市群规划和政策的制定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8.
构建与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相匹配的协同联动的世界级机场群,已经成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战略下的迫切要求和广泛共识。对美国东北走廊地区机场群的历史演变及其与长三角机场群的现状对比表明:在密度空间上,长三角机场密度显著低于东北走廊地区,1993年以来东北走廊地区同时经历了机场密度的下降与枢纽机场群的增强;在等级体系上,美国东北走廊地区的城市群与机场群耦合度更高,且耦合关系近30年来保持稳定,长三角存在较为明显的城市群与机场群的不匹配状况;在功能分工上,主要枢纽机场航线重叠是中美机场的共同特征,东北走廊地区国际航线和国内长距离航线的轴辐结构明显、中小机场功能定位差异明显,长三角大中小各类机场则存在航线重叠度高、市场区分度低等情况。最后,对长三角机场群发展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围绕都市圈的培育和发展,适度增加机场密度;二是注重构建以航空枢纽为中心、与主要都市圈相匹配的多个机场群;三是优化航空网络结构,打造"轴辐结构",引导机场群各类机场特别是小型机场的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以投入-产出视角构建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系统测度体系,基于2009—2017年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面板数据,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量化分析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的耦合协调发展状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建筑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能力具有较强的相关性,两者在研究期内同步增长,呈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差异特征;200...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大数据核心技术应用于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研究上,采用多源数据、多视角展开的形式,结合熵权法、主成分分析、间断点分析等分析方法,以此反映长三角地区多元视角下的发展边界,并对其中的典型边界地区给予现状评估和发展建议.在宏观层面,若没有政策引导,优势资源将向几大都市圈聚集;在微观层面,安徽省的边界效应较强,江苏与上海边界协调度较高,浙江形成杭金甬强联系结构.尽管内部地域间差异明显,但随着一体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各边界城市在政策推动下得到基础设施建设等发展红利,例如南京都市圈的滁州、马鞍山在教育、医疗体系方面的互助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