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深度学习在人工智能领域表现出优异的性能。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生成和操纵技术已经能够合成逼真的伪造人脸视频,也被称作深度伪造,让人眼难辨真假。然而,这些伪造人脸视频可能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潜在威胁,比如被用来制作政治虚假新闻,从而引发政治暴力或干扰正常选举等。因此,亟需研发对应的检测方法来主动发现伪造人脸视频。现有的方法在制作伪造人脸视频时,容易在空间上和时序上留下一些细微的伪造痕迹,比如纹理和颜色上的扭曲或脸部的闪烁等。主流的检测方法同样采用深度学习,可以被划分为两类,即基于视频帧的方法和基于视频片段的方法。前者采用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发现单个视频帧中的空间伪造痕迹,后者则结合循环神经网络(Recurrent Neural Network,RNN)捕捉视频帧之间的时序伪造痕迹。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图像的全局信息进行决策,然而伪造痕迹一般存在于五官的局部区域。因而本文提出了一个统一的伪造人脸视频检测框架,利用全局时序特征和局部空间特征发现伪造人脸视频。该框架由图像特征提取模块、全局时序特征分类模块和局部空间特征分类模块组成。在FaceForensics++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方法比之前的方法具有更好的检测效果。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脸伪造技术不断的发展,如今经过伪造后的视频和图片的人脸伪造质量大幅度提升,这对人身安全、财产安全乃至公共安全存在一定的危害性。因此,迫切需要一种有效的检测方法来区分真假人脸。然而,现有的检测方法面对低质量的虚假人脸视频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面对压缩过后的低质量视频检测性能较差,此外,泛化性能较差,检测准确率有所下降。为了提升检测网络的准确性和泛化性,将语义信息和噪声信息相结合,提出一个双支流网络,在关注图像语义信息的同时通过高频噪声信息展示出伪造区域和真实区域的不一致性。利用高频噪声信息暴露出的不一致性,重点关注图像语义信息中的伪造痕迹。交互模块增进语义信息和高频信息之间的交互性与融合性。在FaceForensics++数据集进行了训练和测试,并在Celeb-DF数据集上评估该模型的跨数据集泛化性能。从实验结果中可以证明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3.
人脸伪造技术的恶意使用,不仅损害公民的肖像权和名誉权,而且会危害国家政治和经济安全。因此,针对伪造人脸图像和视频的检测技术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在总结人脸伪造和伪造人脸检测的关键技术与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分析现有伪造和检测技术的局限。在人脸伪造方面,主要包括利用生成对抗技术的全新人脸生成技术和基于现有人脸的人脸编辑技术,介绍生成对抗网络在人脸图像生成的发展进程,重点介绍人脸编辑技术中的人脸交换技术和人脸重现技术,从网络结构、通用性和生成效果真实性等角度对现有的研究进展进行深入阐述。在伪造人脸检测方面,根据媒体载体的差异,分为伪造人脸图像检测和伪造人脸视频检测,首先介绍利用统计分布差异、拼接残留痕迹和局部瑕疵等特征的伪造人脸图像检测技术,然后根据提取伪造特征的差异,将伪造人脸视频检测技术分为基于帧间信息、帧内信息和生理信号的伪造视频检测技术,并从特征提取方式、网络结构设计特点和使用场景类型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最后,分析了当前人脸伪造技术和伪造人脸检测技术的不足,提出可行的改进意见,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基于深度学习的深度伪造技术日趋成熟,通过多媒体篡改工具可以对视频中的人脸进行随意的篡改,并且几乎无法被肉眼察觉。深度伪造人脸视频成为互联网内容监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以短视频社交平台为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存证技术的深度伪造人脸视频内容监管方法。方法针对实际场景中图像内容质量差异的特点设计出一种线性混合的检测方法,在边缘端采用基于轻量级微调神经网络的分类器架构,结合服务器端采取频谱特征进行分类。解决了传统独立检测方法面对数亿级短视频内容的上传与发布过程中检测效率与准确率之间难以平衡的问题。上述方法针对视频文件大且大量转发导致的数据冗余问题,采用超级账本与IPFS相结合的数据存储方式,可以对深度伪造人脸视频内容进行快速精准的追溯并对用户行为进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两个公共深度伪造人脸视频数据集(DeepfakeDetection、Celeb-DF)中都表现出较好的效果,并且在针对内容监管平台的性能测试中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5.
在伪造人脸视频检测中,大多数方法都以单一的卷积神经网络作为特征提取模块,提取的特征可能与人类的视觉机制不符。针对此类问题,提出基于有监督注意力网络的伪造人脸视频检测方法。基于胶囊网络检测伪造人脸视频,使用注意力分支提高对伪造人脸图像细节特征的提取能力,使用焦点损失提高模型对难检测样本的检测能力。在数据集FaceForensics++上的实验结果表明,提出方案有更优越的性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深度伪造是新兴的一种使用深度学习手段对图像和视频进行篡改的技术,其中针对人脸视频进行的篡改对社会和个人有着巨大的威胁。目前,利用时序或多帧信息的检测方法仍处于初级研究阶段,同时现有工作往往忽视了从视频中提取帧的方式对检测的意义和效率的问题。针对人脸交换篡改视频提出了一个在多个关键帧中进行帧上特征提取与帧间交互的高效检测框架。方法从视频流直接提取一定数量的关键帧,避免了帧间解码的过程;使用卷积神经网络将样本中单帧人脸图像映射到统一的特征空间;利用多层基于自注意力机制的编码单元与线性和非线性的变换,使得每帧特征能够聚合其他帧的信息进行学习与更新,并提取篡改帧图像在特征空间中的异常信息;使用额外的指示器聚合全局信息,作出最终的检测判决。结果所提框架在FaceForensics++的3个人脸交换数据集上的检测准确率均达到96.79%以上;在Celeb-DF数据集的识别准确率达到了99.61%。在检测耗时上的对比实验也证实了使用关键帧作为样本对检测效率的提升以及本文所提检测框架的高效性。结论本文所提出的针对人脸交换篡改视频的检测框架通过提取关键帧减少视频级检测中的计算成本和时间消耗,使用卷积...  相似文献   

7.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种信息融合的多视角人脸检测方法.对视频图像通过对称差分算法检测运动区域,利用神经网络肤色模型对运动区域进行肤色识别,将多视角多人脸检测简化在候选区域内;最后通过集成多神经网络,其中每个神经网络负责一定视角的图像,实现了人脸验证,同时可以粗略地判定人脸姿态.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适应不同的光照环境,检测不同大小,不同视角的人脸.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视频换脸技术发展迅速。该技术可被用于伪造视频来影响政治行动和获得不当利益,从而给社会带来严重危害,目前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和舆论的广泛关注。本文通过分析现有的主流视频换脸生成技术和检测技术,指出当前主流的生成方法在时域和空域中均具有伪造痕迹和生成损失。而当前基于神经网络检测合成人脸视频的算法大部分方法只考虑了空域的单幅图像特征,并且在实际检测中有明显的过拟合问题。针对目前检测方法的不足,本文提出一种高效的基于时空域结合的检测算法。该方法同时对视频换脸生成结果在空域与时域中的伪造痕迹进行捕捉,其中,针对单帧的空域特征设计了全卷积网络模块,该模块采用3D卷积结构,能够精确地提取视频帧阵列中每帧的伪造痕迹;针对帧阵列的时域特征设计了卷积长短时记忆网络模块,该模块能够检测伪造视频帧之间的时序伪造痕迹;最后,根据特征分类设计特征网络金字塔网络结构,该结构能够融合不同尺寸的时空域特征,通过多尺度融合来提高分类效果,并减少过拟合现象。与现有方法相比,该方法在训练中的收敛效果和分类效果方面有明显优势。除此之外,我们在保证检测准确率的前提下采用较少的参数,相比现有结构而言训练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9.
人脸活体检测是人脸识别系统安全性保证的关键,其中,解纠缠学习方法可以有效解决人脸活体检测中泛化数据集的问题,但是现有的解纠缠学习方法往往将整幅人脸图像作为输入,解析出伪造痕迹元素,会忽略伪造痕迹的局部细节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改进现有的伪造痕迹解纠缠网络,提出多对抗性鉴别网络模型,在鉴别器中设计主鉴别器和区域鉴别器,引入人脸遮罩模块,生成人脸皮肤、五官遮罩蒙版,整合人脸局部信息,使生成器拟合的图像更接近数据集中人脸图像的分布,同时解离出加强版的伪造痕迹。提出的多对抗性鉴别网络有效地增强了伪造人脸图像的伪造痕迹信息并提高了人脸活体检测的准确率。具体来说,该网络模型在OULU-NPU数据集的2个实验中的检测错误率仅为0.8%和1.4%,相比STDN错误率显著降低,同时在Idiap Replay-Attack数据集上也达到了较好的检测效果。为了验证该网络模型的可迁移性,在NUAA数据集和Idiap Replay-Attack数据集上进行跨域实验,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针对人脸识别系统易受伪造攻击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近红外与可见光双目视觉的活体人脸检测方法。首先,采用近红外与可见光双目装置同步获取人脸图像,提取两图像的人脸特征点,利用双目关系实现特征点的匹配并获取其深度信息,再利用深度信息进行三维点云重建;然后,将全部人脸特征点划分为四个区域,计算各区域内人脸特征点在深度方向的平均方差;接着,选取人脸关键特征点,以鼻尖点为参照点,计算鼻尖点到人脸关键特征点之间的空间距离;最后,利用人脸特征点的深度值方差和空间距离来构造特征向量,使用支持向量机(SVM)实现活体人脸判断。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准确检测活体人脸以及有效抵御伪造人脸的攻击,在实验测试中达到99.0%的识别率,在准确性和鲁棒性上优于利用人脸特征点深度信息进行检测的同类算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随着深度伪造技术的快速发展,人脸伪造图像越来越难以鉴别,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稳定造成了潜在的安全威胁。尽管当前很多方法在域内测试中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性能表现,但在检测未知伪造类型时效果不佳。鉴于伪造人脸图像的伪造区域和非伪造区域具有不一致的源域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多级特征全局一致性的人脸深度伪造检测方法。方法 使用人脸结构破除模块加强模型对局部细节和轻微异常信息的关注。采用多级特征融合模块使主干网络不同层级的特征进行交互学习,充分挖掘每个层级特征蕴含的伪造信息。使用全局一致性模块引导模型更好地提取伪造区域的特征表示,最终实现对人脸图像的精确分类。结果 在两个数据集上进行实验。在域内实验中,本文方法的各项指标均优于目前先进的检测方法,在高质量和低质量FaceForensics++数据集上,AUC(area under the curve)分别达到99.02%和90.06%。在泛化实验中,本文的多项评价指标相比目前主流的伪造检测方法均占优。此外,消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每个模块的有效性。结论 本文方法可以较准确地对深度伪造人脸进行检测,具有优越的泛化性能,能够作为应对当前人脸伪造威胁...  相似文献   

12.
人脸伪造和检测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人脸伪造方法可以制作虚假人脸图像和视频,一些出于恶意目的而将名人虚假视频在社交网络上广泛传播,不仅侵犯了受害者的声誉,而且造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因此需要开发对应的检测方法用于鉴别虚假视频。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与应用降低了人脸伪造与检测的难度。基于深度学习的人脸伪造方法能生成看起来更加真实的人脸,而基于深度学习的虚假人脸检测方法比传统方法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大量研究表明,深度学习模型容易受到对抗样本的影响而导致性能下降。近来在人脸伪造与检测的领域中,出现了一些利用对抗样本进行博弈的工作。原先的博弈模式变得更加复杂,伪造方和检测方在原先方法的基础上,都需要更多考虑对抗安全性。将深度学习方法和对抗样本相结合,是该研究领域未来的趋势。专注于对人脸伪造与检测中的对抗攻防这一领域进行综述。介绍人脸伪造与检测的概念以及目前主流的方法;回顾经典的对抗攻击和防御方法。阐述对抗攻击和防御方法在人脸伪造和检测上的应用,分析目前的研究趋势;总结对抗攻防对人脸伪造和检测带来的挑战,并讨论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随着深度学习的广泛应用,身份伪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迅猛.各种伪造的图像和视频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传播直接影响了公共隐私安全,人脸身份隐私保护已成为当前研究热点.本文从基于图像和视频两个方面的匿名化方法阐述和归纳了人脸隐私保护研究现状,并将人脸图像匿名化方法从图像语义修改、图像语义保持、视觉可恢复以及深度学习过程中的人脸隐私保护四个方面进行分类,将人脸视频匿名化方法从聚焦面部区域隐私的视频匿名化方法和面向生物特征隐私的视频匿名化方法两个方面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介绍目前广泛使用的数据集及匿名算法评价标准,分析现有人脸匿名技术生成人脸图像的可靠性和实用性,并对此领域的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深度生成模型的飞速发展推动了人脸深度伪造技术的进步,以Deepfake为代表的深度伪造模型也得到了十分广泛的应用。深度伪造技术可以对人脸图像或视频进行有目的的操纵,一方面,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影特效、娱乐场景中,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促进了互联网多媒体的传播;另一方面,深度伪造也应用于一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场景,给公民的名誉权、肖像权造成了危害,同时也给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对深度伪造防御技术的研究日益迫切。现有的防御技术主要分为被动检测和主动防御,而被动检测的方式无法消除伪造人脸在广泛传播中造成的影响,难以做到“事前防御”,因此主动防御的思想得到了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学术界有关深度伪造防御的综述主要关注基于检测的被动式防御方法,几乎没有以深度伪造主动防御技术为重点的综述。基于此,本文对当前学术界提出的人脸深度伪造主动防御技术进行梳理、总结和讨论。首先阐述了深度伪造主动防御的提出背景和主要思想,并对现有的人脸深度伪造主动防御算法进行汇总和归类,然后对各类主动防御算法的技术原理、性能、优缺点等进行了系统性的总结,同时介绍了研究常用的数据集和评估方法,最后对深度...  相似文献   

15.
杨挺  朱希安  张帆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1,38(12):3771-3775
当前大部分伪造人脸检测技术使用深度学习来鉴别真实视频与伪造视频之间的特征差异,此类方法在未压缩视频上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在检测经过压缩处理的视频时检测效果就会严重下降.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了基于改进三元组损失的伪造人脸视频检测方法.首先,使用伪影图生成器生成一幅伪影图来加深伪造人脸与真实人脸之间的特征差异;其次,使用改进的三元组损失来解决难例样本难以被正确检测的问题;最后,选用更适合人脸鉴伪的深度学习网络提取卷积特征.在FaceForensics++数据集上与目前领先的人脸鉴伪方法的对比表明,该方法检测准确率优于对比方法.  相似文献   

16.
潘超林 《信息与电脑》2023,(10):191-193+224
当前主流的基于生成对抗网络(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twork,GAN)的图像生成方法,在生成真实度较高的人脸图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在生成人脸图像的头发、牙齿等细节区域时易出现失真现象。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掩码损失,并将其整合到Style GAN2中。该损失函数通过人脸分割网络生成人脸掩码,基于掩码调整生成图像在细节和非细节区域的贡献程度,以提高细节区域的合成质量。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显著改善了头发、牙齿等细节区域的合成质量,提高了生成图像的真实度。  相似文献   

17.
针对照片与视频重放这一常见人脸识别欺诈手段,利用人脸攻击图像的语义信息提出一种基于光流与纹理特征融合的人脸活体检测算法:采集连续两帧待检测人脸图像,通过光流法及人脸检测方法生成人脸区域光流场变化图,将其与原始RGB图像输入至2通道卷积神经网络提取并融合得到人脸动-静态特征,基于融合特征实现真实人脸与欺诈人脸分类.此外,...  相似文献   

18.
孙定华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0,37(12):3830-3835
目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超分方法虽然在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评价指标上能取得优异的结果,但是得到的超分图像视觉质量较差,会丢失人脸五官区域的细节信息。针对这一现象,设计了一种新的深度神经网络来预测超分小波系数以获得信息丰富的超分辨率人脸图像,首先利用人脸图像的先验知识手动地给予五官区域更多的关注,然后在网络中引入线性低秩卷积运算,最后利用长距离依赖的思想补充超分图像的细节。实验验证该算法可以在获得较高的峰值信噪比和结构相似性的同时,使超分人脸图像五官区域更加清晰、视觉质量更优。  相似文献   

19.
深度伪造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广泛传播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深度伪造技术的恶意应用也给社会带来了潜在威胁。因此,如何检测出此类深度伪造内容成为热门研究课题。以往的多数深度伪造检测算法着重于捕捉像素级别的细微伪造痕迹。目前的深度伪造算法大多忽略了伪造前后的光照信息,导致原始人脸与伪造人脸之间存在一定的光照不一致性,这为使用光照不一致性来检测深度伪造提供了可能。从引入光照不一致性信息和为特定任务设计网络结构模块两个角度设计了对应的算法。针对光照的引入,通过设计对应的通道融合算法,将更多的光照不一致信息提供给网络特征提取层,从而衍生出新的网络结构。为了保证该网络结构的可移植性,将特征通道融合的过程置于网络提取信息之前,从而使所提算法能够完整移植至常见的深度伪造检测网络。针对网络结构的设计,从网络结构和损失函数设计两个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块间相似性的光照不一致性深度伪造检测算法。对于网络结构,基于伪造图像篡改区域和背景区域不一致的特性,在网络特征层中对提取特征进行分块,通过对比块间余弦相似度得到特征层相似矩阵,使网络拟合重心更偏向于光照不一致性。在此基础上,基于特征层相似性对比方案,通过将输入图像与该图像的未篡改图像进行块间真伪性对比,为这一任务设计了独立的真实数据参考及损失函数。实验结果表明,与基线算法相比,所提算法对于深度伪造检测的准确性有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20.
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的非法应用会对社会稳定、个人名誉甚至国家安全造成恶劣影响,因此针对人脸视频的深度伪造检测成为计算机视觉领域中的难点与研究热点。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建立在传统人脸识别与图像分类技术基础上,通过搭建深度学习网络判别真伪,但存在数据集质量不一、多模态特征如何有效结合、模型泛化能力较差等问题。为进一步促进深度伪造检测技术的发展,对当前各类人脸视频深度伪造算法进行了全面总结,并对已有算法进行了归类、分析、比较。首先,主要介绍人脸视频深度伪造检测数据集;其次,对近三年主要的伪造视频检测方法进行总结,以特征选择为切入点,从空间特征、时空融合特征、生物特征的角度对各项检测技术进行分类整理,并对基于水印与区块链等非主流检测方法进行介绍;然后,从特征选择、迁移学习、模型设计与训练思路等方面介绍了各类检测方法所呈现出的主流趋势;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对未来技术发展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