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选取椰子油、大豆油、玉米油、葵花籽油、菜籽油5种植物油脂为研究对象,在180℃加热氧化的过程中,测定不同油脂中脂肪酸比例变化规律,与共轭二烯值(CDV)、p-茴香胺值(p-AV)和己醛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加热相同时间油脂的氧化程度与脂肪酸组成有显著性差异,含多不饱和脂肪酸油脂的氧化敏感性较高;对CDV、p-AV和己醛含量与脂肪酸比例之间相关性分析可知椰子油的SFA/UFA比例与CDV、p-AV和己醛含量相关性R值在0.9以上;大豆油、玉米油C18∶0/C18∶1,C18∶1/C18∶2脂肪酸比例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相关性R值在0.8以上,葵花籽油的C16∶0/C18∶2,C18∶0/C18∶2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的相关性在0.85以上,而菜籽油的脂肪酸比例C16∶0/C18∶1,C18∶0/C18∶1,C18∶1/C18∶2,SFA/UFA与CDV、p-AV和己醛含量之间的相关性R≥0.8。油脂中脂肪酸比例与油脂氧化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利用不同特征脂肪酸比例参数可以表征不同植物油脂的氧化程度,为油脂氧化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亚麻籽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在加热过程会发生氧化和异构化,试验利用气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温度下亚麻籽油的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油温低于120℃加热不会对其中的脂肪酸造成显著影响(P0.05);高于160℃时,随着温度升高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变化显著(P0.05),到达240℃时,不饱和脂肪酸总量由65.241 g/100 g降低到16.013 g/100 g;反油酸(C18:1t)相对含量增加至3.31%,反亚油酸(C18:2t)增加至4.58%,反亚麻酸(C18:3t)增加至29.01%。建议在日常烹饪过程中控制亚麻籽油的加热温度,保证营养健康。  相似文献   

3.
对市售的11种品牌玉米油开展了脂肪酸(包括脂肪酸及其异构体)组成与含量的调查研究。采用气相色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不同品牌玉米油中脂肪酸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11种品牌玉米油中共鉴定出19种脂肪酸,包括7种饱和脂肪酸,5种不饱和脂肪酸,6种反式脂肪酸(TFAs)和1种共轭亚油酸(t,t-CLAs),平均含量分别为14.18×10~(-2) g/g,80.32×10~(-2) g/g,1.47×10~(-2) g/g和0.23×10~(-2) g/g;其中,亚油酸(C18:2-9c12c)、油酸(C18:1-9c)和棕榈酸(C16:0)依次是玉米油中含量最多的3种脂肪酸;不同品牌玉米油中脂肪酸含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揭示了不同品牌玉米油在脂肪酸含量上的相似性、差异性及脂肪酸之间相关程度,TFAs和CLAs正相关程度高。本研究为评价市售玉米油脂肪酸品质特征提供了较为全面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油炸过程中棕榈油及鸡柳脂肪酸组成变化及相互影响规律,利用气相色谱法对棕榈油以及炸鸡柳中脂肪酸组成的变化进行分析,并用国标法测定油炸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借助主成分分析法探讨油炸油脂肪酸组成对油脂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炸温度较低(≤200℃)时,棕榈油脂肪酸没有明显变化,在温度极高(>200℃)时,棕榈油中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显著下降(p<0.01),反式脂肪酸的含量显著增加(p<0.01)。鸡柳在油炸过程中吸收油炸油,并且吸收油脂的量随着炸制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同时,鸡柳中浓度高的脂肪酸C20∶4、9c C16∶1、9c12c C18∶2、9c12c15c C18∶3也会释放到棕榈油中。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棕榈油中多不饱和脂肪酸C18∶2和C18∶3对于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5.
花生油和玉米油掺合物的碳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检测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利用碳同位素比值法进行花生油和玉米油掺合物的检测研究。用气相色谱仪获得C4转化途径的玉米油和C3转化途径的花生油的脂肪酸组成,再用气相色谱-燃烧-同位素比值质谱仪确定三种主要脂肪酸C16∶0、C18∶1、C18∶2的1δ3C值。利用所测得的数据,构建了玉米油与花生油混合油中主要脂肪酸的δ13C值-混合比例的标准曲线。结果表明,玉米油与花生油的1δ3C值差异很大。应用试验中将花生油与一种未知的其他植物油进行掺和,可以检出15%以上花生油的掺合水平。  相似文献   

6.
选取大豆油、花生油、玉米油、菜籽油、芝麻油、棕榈油、橄榄油、茶籽油、葵花籽油、稻米油、椰子油、亚麻籽油、山柚油13类30个样品作为分析对象,采用专一性猪胰脂肪酶水解脂肪酸甘油三酯,通过薄层色谱分离得到sn-2位单甘酯,甲酯化后进气相色谱仪,对sn-2位脂肪酸组成进行分析并与全脂肪酸组成相比较。结果表明:植物油中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亚麻酸(C18∶3)。以C16∶0/C18∶0比值-C18∶2/C18∶1比值作图可用于区别不同种类植物油;然而,除椰子油和亚麻籽油等特征脂肪酸含量高的油脂外,多数植物油中sn-2位脂肪酸主要为油酸和亚油酸,两者加和多大于90%。因此,采用特征sn-2位脂肪酸区别不同植物油的效果不及全脂肪酸比值分析。但是,sn-2位脂肪酸更亲和人体,有利于人体吸收,在营养学上更有实用意义,研究结果可为植物油的营养价值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相似文献   

7.
基于气相色谱分析法,对经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后的猪肉脂肪酸进行碱法甲酯化处理。以猪肉脂肪酸中油酸含量为评价指标,进行单因素试验,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碱法甲酯化工艺条件,获得最优的碱法甲酯化条件。结果表明:甲酯化时间19.6 min、甲酯化温度69.5℃、酯化剂添加量6.8 mL,此条件下得到油酸含量为46.74%,该工艺条件下得到的猪肉脂肪酸分离效果较好,且猪肉脂肪酸组成种类最多,达到17种,含量较多的脂肪酸为油酸(C18∶1)、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反亚油酸(C18∶2TT)、棕榈油酸(C16∶1)、月桂酸(C12∶0)含量分别为47.395%、22.433%、15.111%、4.040%、2.982%、1.645%。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加热时间和加热温度对食用油中脂肪酸各组分及其指标的影响.利用气相色谱检测了加热后油脂的反式脂肪酸生成量和各个脂肪酸含量变化,利用2,4-二硝基苯肼对羰基值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随着加热温度和加热时间的增加,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缓慢下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上升,其中C16:0经过210℃3h后含量增加了0.572 9 g/L,与此相反,C18:2则下降了2.084 9 g/L.反式脂肪酸的含量和羰基值都呈上升趋势,反式C18:1和反式18:2含量经过210℃3h后分别增加了0.074 3 g/L和0.071 6g/L,经过210℃3h加热后羰基值为52.81 meq/kg,并且这种趋势随着温度的升高,变化更加剧烈,尤其在150℃后油脂的品质开始下降迅速,这样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建议日常烹饪过程中油温控制在150℃以下.  相似文献   

9.
采用气相色谱法对不同加工阶段的粉蒸肉及其析出的油中脂肪酸的组成和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主要的脂肪酸是十六碳和十八碳的。蒸煮60min 时的粉蒸肉中C14:0 和C18:2,9c,12c 的质量百分比分别为蒸煮0min 时的1.088 倍、1.110 倍,C16:0 和C16:1、C18:0 和C18:1,9c、C18:1,11c 则降低为原来的99.6%、98.6%、99.5%。但从腌制到蒸煮结束的整个加工过程中,各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变化不显著(p>0.05)。蒸煮时粉蒸肉析出的油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由蒸煮20 min 时的67.58%降为蒸煮60 min 时的62.66%,不饱和脂肪酸则由27.79%增为32.62%,说明不饱和脂肪酸比饱和脂肪酸更容易解离。在整个蒸煮过程中,C12:0、C14:0、C16:0、C16:1、C18:1,11c、C18:2,9c,12c 的脂肪酸相对含量变化不显著,而C18:0、C18:1,9c 变化显著(p < 0.05)。  相似文献   

10.
食用油加热过程中反式脂肪酸的形成和变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花生油、大豆油、菜籽油、玉米油和葵花籽油分别进行加热试验,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不同加热温度和不同加热时间脂肪酸组成,分析研究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食用油加热至300℃时,其反式脂肪酸含量是未加热时的2倍以上;随着加热温度的升高或加热时间的延长,食用油中反式脂肪酸种类和含量都增加。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食用油中脂肪酸组成均是影响反式脂肪酸形成和变化的因素;而反式脂肪酸受影响的程度因其种类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1.
儿茶素稳定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荼素等多酚类物质是茶叶中的主要内含成分之一,这类物质是多羟基化合物,易于氧化聚合.采用常规贮藏及加速试验研究儿茶素在不同的贮藏条件下的稳定性,结果显示,只要儿茶素贮藏在密封、避光、低温、干燥的条件下,存放3年其品质也不会产生变化;如果儿茶素贮藏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易于氧化.  相似文献   

12.
本文主要讨论了在毛精纺生产过程中,使用原液染色涤纶条与羊毛混纺时,原液涤纶条的细度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实践证明:只有采用细度分布适中的涤纶条,才能保证产品的最终质量。  相似文献   

13.
14.
花生红衣中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花生红衣中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以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法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4个因素对提取效果的影响.花生红衣中总黄酮提取最佳工艺为:80%的乙醇,料液比为1:15.提取时间为30min,提取温度为40℃,提取得率为1.242mg/100 g.此最佳工艺可用于花生红衣中总黄酮的提取.  相似文献   

15.
16.
明日的到来     
《服装设计师》2014,(11):74-81
  相似文献   

17.
轮廓理想     
《中国服装(北京)》2014,(23):106-109
莱拉·罗斯(Lela Rose)2015早春女装度假系列凭借甜美可爱的设计风格、得体的剪裁、对比例的恰当掌握,非常吸人眼球。 莱拉·罗斯的设计宗旨是创造一个将异想天开的理念和传统形态轮廓相结合的设计系列。那些优美的装饰性面料是创新的基础。同时也表现出优雅的特性和迷人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服装(北京)》2013,(19):138-139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如今看来,这句话要改改了,因为不只是人类.连动物也开始爱美了。巴塞罗那摄影家Yago Partal进行了一个有趣的项目——动物园肖像。他让动物们穿上符合自己气质的服装,从最时尚的西服套装、鲜亮的夏威夷衬衫,到最简单的纯色t恤.每张照片都看上去非常和谐,令人忍俊不禁。  相似文献   

19.
20.
影响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稳定性测定的几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离心法对影响大豆分离蛋白乳化稳定性的测定结果的几种因素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对乳化稳定性影响最大的是油相体积分数,然后依次是蛋白质溶液浓度、pH、离子强度、离心速度。在测定的范围内,均质速度、均质时间、水浴加热时间、加热温度和离心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影响都很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