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热喷涂纳米粉体材料及其涂层制备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介绍了国外喷涂用纳米结构喂料的制备方法,以及采用几种先进的热喷涂技术制备的纳米结构涂层,并指出非晶/纳米晶涂层是该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与传统喷涂层相比,纳米结构涂层在耐磨、防腐性能方面呈现出优异性能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
热喷涂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一、热喷涂材料与技术 热喷涂技术是表面工程领域中的十分重要的技术,在过去的十年中,热喷涂技术发展迅速(每年增长5-10%),1997年全球热喷涂产值已高达13.5亿美金。在各种新型、优质热喷涂技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热喷涂材料已成为制约热喷涂技术应用和发展的关键。热喷涂材料分类,通常按材料形态有喷涂粉、丝材、粉芯丝材等;按材料种类有金属及特殊金属材料、有机聚合物材料、陶瓷材料、生物材料;按涂层结构有纳米涂层材料、合金涂层材料、非晶态涂层材料以及由这些材料复台构成的复合涂层材料。目前,为了满足对材料多功能、高性能等的要求,多种材料的复合、纳米材料、新型合金或  相似文献   

3.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材料表面工程所是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最主要的研究开发部门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材料表面技术与工程的创新平台;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能承担各类重点项目老中青相结合的研发队伍;形成了以院为依托,人、才、物相对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并实行着一套“开放、流动、竞争、协作、高效”的机制运行;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开发出一批市场前景良好、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国粉体工业》2008,(2):52-54
美国完成纳米颗粒填充的涂料产品科研;中科院:双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研究新进展;新型无机纳米材料在黄石问世;“富勒烯”落户炭黑院促碳基纳米材料发展;1埃等于十分之一纳米 埃科学研究中心在浙大成立;国内首条纳米金属生产线落户昆山;  相似文献   

5.
热喷涂材料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在简述热喷涂技术和材料发展的基础上,分类介绍了热喷涂材料的最新研究和进展,指出各类材料的性能特点及其发展方向,为今后热喷涂材料的发展和研究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材料表面工程所是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最主要的研究开发部门之一,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材料表面技术与工程的创新平台.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能承担各类重点项目的老中青相结合的研发队伍;形成了以院为依托,人、才、物相对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并实行"开放、流动、竞争、协作、高效"的运行机制;取得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开发出一批市场前景良好、技术难度较大的产品;与国内外高校、研究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交流合作关系.  相似文献   

7.
<正>1引言纳米粉体为纳米颗粒的集合,是材料的一种特殊形态,它的一系列难能可贵的特性,使其成为迄今为止最具发展活力的新型材料,也是一种可望获得持续发展的先进材料。随着其制备技术的日臻成熟,它们在众多科技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已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它们在新  相似文献   

8.
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材料表面工程所是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最主要的研究开发部门之一,经过多年的努力,已建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现代材料表面技术与工程的创新平台;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思想活跃,能承担各类重点项目老中青相结合的研发队伍;形成了以院为依托,人、才、物相对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表面工程的发展历程,表面工程与维修工程的关系,着重介绍了表面粘涂技术以及表面粘涂新材料系列“超金属”修补剂在设备维修、防护与密封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表面工程是“将材料表面与基体一起作为一个系统进行设计和改型,以期获得材料表面与基体本身都不可能有的优异性能,其成本效益比是很高的”。表面工程包括三大技术:表面转化技术、薄膜技术和涂覆层技术。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纳米粒子探针的概念、检测原理及分类。评述了纳米粒子探针在DNA检测、蛋白质检测及药物靶向运输中的应用,总结了纳米粒子探针在放大检测信号、避免蛋白质变质和有效降低负面效应等方面的优缺点,并对将来纳米粒子探针在有效靶向释药和多功能分析等方面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以钛酸四丁酯为钛源,醋酸钡为钡源,采用改进的水热法(即溶剂热法)在低温条件下合成钙钛矿结构的超细钛酸钡纳米颗粒,重点研究表面活性剂对产物的影响,探讨了不同表面活性剂影响产物形貌和种类的作用机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及能谱(EDS)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加入不同的表面活性剂时,制备的产物不同,其产物的形貌分别为超细纳米线、纳米棒(直径约几十纳米)和纳米颗粒(尺寸约50~100nm).通过调节反应过程中的表面活性剂,可以实现从线状钡的硫酸盐到纯相的超细钛酸钡纳米颗粒的转变.此方法为尺寸小于20nm的钛酸钡颗粒的制备及铁电材料尺寸限制效应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3.
吴成宝  魏静  梁基照 《材料导报》2016,30(Z1):180-183
分形维数是材料断面特征的定量表征参数之一,同时也是判断材料断裂机理的依据,在材料力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了准确和有效地测算材料断面分形维数,引入三角形菱柱表面积法(TPSAM),并根据其原理编写程序,在Matlab 7.1运行环境条件下实现了该算法,最后采用实例对该算法作了测算。结果表明,该程序简单明了,便于操作;所求算的表面分形维数介于2~3之间,准确度高,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4.
黄楠  冷永祥  杨苹  陈俊英  王进  孙鸿  万国江  赵安莎  吴熹 《功能材料》2004,35(Z1):2263-2264
论述了生物材料表面工程领域的科学基础、技术范畴、现状和趋势,并叙述了作者在该领域的一些研究工作与结果.  相似文献   

15.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才研制发展的一种新型的用于材料表面改性的离子注入新技术——等离子体浸没离子注入 (P ) ,待处理的材料直接浸泡在等离子体中进行处理。该技术保留了常规束线离子注入(CB )技术的主要特点 ,还具有需多独特的特点。将系统介绍该技术在现代材料表面改性中的各方面应用及发展。  相似文献   

16.
Nano-particle thin films of tin oxides were deposited on SiO2 substrates by using radio frequency (RF) magnetron sputtering with various substrate temperatures, sputtering powers and oxygen partial pressures. The tin oxides thin films were then investigat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XPS data suggested that the deposited tin oxides thin films are almost made up of half of SnO2 and half of SnO. The oxygen partial pressure nearly does not affect the chemical stoichiometry of the thin films in our deposition conditions. SEM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in oxides thin films were formed by nano-particles with size of about 60 nm. Sputtering power has a strong influence on the particle size of the thin films. Increase of sputtering power will enlarge the size of the particles.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激光材料表面改性处理的发展概况及钕玻璃脉冲激光用于材料表面改性处理的特点。给出了MG-1型钕玻璃脉冲激光热处理的性能及其应用结果。  相似文献   

18.
Abstract

A surface wave velocity measurement technique is used to supply supporting measurements in the computation of elastic constants for practical nondestructive evaluation of composite materials. Theoretical modeling work is carried out to illustrate the surface wave velocity changes as a function of angle with respect to the axes along the fibers of a unidirectional graphite epoxy composite material for a variety of different problems, including porosity (PC) changes, fiber volume fraction (FF) changes, and delamination. Experiments are conducted on two unidirectional reinforced composites and a (0–90)s cross ply graphite epoxy laminate to illustrate the surface wave velocity measurements and the inverse computation procedure for evaluation of the stiffness coefficients. Variations of the feature values in the stiffness matrix are also discussed for inhomogeneities, delaminations through cracking, and large defects.  相似文献   

19.
20.
The surface damage evolution of ordinary low carbon steel under mechanical fatigue loading was observed using a long‐distance microscope. Fatigue cracks initiated at pits, sulfide inclusions and in the soft ferrite phase. Damage evolution was not only pronounced by the initiation of well‐defined cracks. Areas of high plastic activity interspersed with microcracks exist. Coalescence of propagating well‐defined cracks with these areas of high plastic activity shows clearly the contribution of such plastified areas to the damage accumulation. Therefore, well‐known damage parameters such as line counts (i.e. maximum crack length) are unsuitable to describe the damage evolution. In this paper, a new damage parameter is defined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that cracks and plastified areas appear as dark regions. It is shown that this parameter satisfies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a damage parameter. It is used to evaluate the damage accumulation quantitatively based on surface observations even for complex damage patter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