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PdCl_2为钯前驱体、银杏叶提取液为还原剂,采用植物还原法将Pd~(2+)从PdCl_2溶液中还原出来,制备钯纳米单质;采用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法(ICP-AES)测定反应溶液中残留的Pd~(2+)浓度,计算反应的还原率;采用正交实验探讨PdCl_2浓度、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及银杏叶提取液体积对还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钯纳米单质最佳制备条件为:PdCl_2浓度0.005mol·L~(-1)、反应温度80℃、反应时间24h、银杏叶提取液体积60mL,在此条件下,反应的平均还原率为91.74%。证实,可以用ICP-AES对植物还原法进行定量研究。  相似文献   

2.
添加剂在铜电解精炼中的电化学行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鲁道荣 《安徽化工》2002,28(3):10-12
用稳态法和循环伏安法研究添加剂Cl-、glue、(NH2)2CS在铜电解精炼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当Cl-、glue、(NH2)2CS单独存在于电解液中时,Cl-对铜沉积反应起去极化作用,glue对铜沉积反应起极化作用,(NH2)2CS能使铜沉积反应出现由扩散控制的极限电流;当硫脲浓度为6.0mg·L-1时,铜沉积反应的循环伏安图中出现Cu2+被还原的1个阴极峰,浓度为12.0mg·L-1时,图中出现Cu2+和[Cu(TU)n]2+均被还原的2个阴极峰,浓度为25.0mug·L-1时,图中出现[Cu(TU)n]2+被还原的1个阴极峰.当Cl-1、骨胶、硫脲共存于电解液中时,对铜沉积反应起强烈的极化作用,使铜沉积反应的极限电流密度降低.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Cu/ZrO_2催化剂的几种制备方法,综述了添加镧、镍单质及其氧化物为助剂对Cu/ZrO_2催化剂进行改性研究的进展,最后提出了一种用于二乙醇胺脱氢反应的新型复合催化剂Cu/ZrO_2-RGO(铜/二氧化锆-还原氧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相似文献   

4.
采用蒸氨法制备了一系列铈改性的Cu/Si O2催化剂,并对该催化剂在草酸二甲酯(DMO)加氢制乙二醇反应中的催化活性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研究发现铈的加入对于催化剂表面铜物种的分布有显著的影响,而Cu+的含量是影响加氢活性的主要因素,铈通过影响催化剂中Cu+的含量而影响催化剂的反应活性。此外,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铈可以提高铜物种与载体间的相互作用,同时4价铈的氧化性阻碍了Cu+的进一步还原,从而使得催化剂表面大部分的Cu+在热冲击以及还原后得以保留。因此,相比于铜硅催化剂,铈改性催化剂(Cu-1.0Ce/Si O2)在草酸酯加氢制乙二醇反应中表现出较强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韩玮  葛柳钦  夏枚生  叶瑛 《硅酸盐通报》2018,37(4):1492-1496
采用液相还原法在壳聚糖醋酸溶液中以滑石粉为基底,利用保险粉还原硫酸铜制备了滑石粉/纳米铜复合粉体.分别采用XRD分析、FT-IR分析、TG分析、SEM分析以及压片电阻分析对滑石粉覆铜前后的理化性质、表面形貌以及电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在滑石粉表面成功还原出铜单质,并且纯度高,结晶性好;壳聚糖基团的吸收峰出现在复合粉体的红外光谱中,并且推断Cu2+被壳聚糖吸附的机理是其与-NH2和-OH 中的N原子和O原子分离出的孤对电子发生键合反应,提高了Cu的分散性;复合粉体的热失重曲线接近壳聚糖的热失重曲线,在350℃时失重最快,佐证了复合粉体中壳聚糖稳定剂的存在;复合粉体表面的纳米铜呈现花团状结构,纳米铜颗粒粒径低于100 nm,包覆效果良好;复合粉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符合导电粉体的性能要求.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索含配位铜电镀废水处理的新方法,对纳米TiO_2的固载化及其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TiO_2纳米管较好地接枝在聚氨酯(PU)膜表面;PU/TiO_2复合光催化剂对配位铜的处理具有较高的活性,Cu(II)与EDTA或DTPA实现了同步去除;Cu(II)被还原为相应的金属单质;EDTA、DTPA的光催化氧化与Cu(II)的光催化还原之间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7.
采用循环迭代法研究了以四羟丙基乙二胺(THPED)为配位剂的化学镀铜溶液中Cu(Ⅱ)的主要存在形式。通过循环伏安法,研究了Cu(Ⅱ)的阴极还原反应。研究表明:THPED(以T表示)与Cu(Ⅱ)形成的配合物主要是CuT(OH)2和CuT2(OH)2,其浓度分别占总Cu(Ⅱ)浓度的56%和42%。CuT(OH)2和CuT2(OH)2分别在电位-0.7V和-1.2V左右(均相对于饱和甘汞电极)发生如下不可逆的电化学还原:CuT(OH)2+2e-→Cu+T+2OH-和CuT2(OH)2+2e-→Cu+2T+2OH-。  相似文献   

8.
通过氧化还原反应检测中药的抗氧化活性,建立了一种测定中药抗氧化活性的新方法(BCS法).以中药提取液还原Cu2 为Cu , 加入螯合剂BCS与Cu 螯合生成在483 nm有特征吸收峰的有色物质,采用Trolox作为标准物质,随着其含量的增加,反应体系的吸光度呈线性增加.结果表明,BCS法是检测中药抗氧化活性的简便方法.  相似文献   

9.
鉴于我国"富煤缺油少气"的资源结构特点,煤制乙二醇作为现代煤化工五大示范工程之一,已于2009年列入国家石化产业振兴规划中。因此研究以煤为原料经合成气中CO氧化偶联合成草酸酯随后再加氢制乙二醇的工艺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及应用前景。基于本工艺的关键步骤草酸酯加氢反应中面临的铜基催化剂构效关系和活性位不明确等问题,本文对铜催化剂中铜物种的结构和价态形成的关系,及草酸二甲酯加氢的活性位等科学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对蒸氨水热法制备Cu/SiO2催化剂的过程进行系统表征,发现制备过程中形成的铜氨络合离子能与混合液中的氧化硅表面的羟基以及带负电的氧原子分别发生脱水反应或静电吸附,能够有效的均匀负载铜物种在载体表面,从而增强载体与金属的相互作用。焙烧后的催化剂结构中主要存在层状硅酸铜和高分散的纳米CuO两种铜物种,在一定条件下还原4h后,在其表面分别形成Cu+和Cu0物种。通过改变Cu/SiO2催化剂的铜负载量的方式进一步调控结构中的层状硅酸铜和纳米CuO的相对含量,可调控还原后表面的Cu0和Cu+的相对量,从而获得了催化剂结构与加氢反应性能的构效关系规律。通过定量表面的Cu0和Cu+,并将其与目标产物的转化频率关联,得出Cu0在加氢反应中作为主要的活性位,而Cu+物种主要促进乙醇酸甲酯等中间产物的转化。同时关联Cu0/(Cu++Cu0)与反应速率发现草酸二甲酯加氢反应存在适宜的Cu0与Cu+比例,两者显示出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以硝酸铜和二氧化钛为原料,采用浸渍法制备Cu(x)/TiO_2(x为以TiO_2载体质量为基准的铜负载量,下同)催化剂。运用XRD、XPS、NO-TPD、H_2-TPR等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中评价了Cu(x)/TiO_2催化剂在以NH_3为还原剂的选择性催化还原NO反应(NH_3-SCR)中的脱硝活性。结果表明,铜物种以Cu_2O和Cu O的形式共存于TiO_2载体上;铜负载量影响催化剂的脱硝性能;Cu(6)/TiO_2催化剂(6代表铜的负载量为6%)表现出较好的氧化还原性和对反应物NO的吸附-脱附能力,低温脱硝活性较好,NO转化率达到85%和95%时对应反应温度T85和T95分别为195和218℃,NO转化率大于95%的活性窗口温度为218~270℃,宽度为52℃。  相似文献   

11.
纳米铜/聚醋酸乙烯酯复合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聚醋酸乙烯酯(PVAc)为配体,与CuC l2在乙醇溶液中进行反应,生成PVAc-Cu(Ⅱ)配合物。合成反应在室温下进行,反应时间以2 h为宜;用电导率法得出PVAc-Cu(Ⅱ)配合物中金属离子与PVAc链节单元CH2CH(OCOC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4。以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在回流条件下对新合成的PVAc-Cu(Ⅱ)配合物进行还原,制得纳米铜/聚醋酸乙烯酯复合材料。IR分析表明:PVAc-Cu(Ⅱ)配合物中PVAc链节中的CH3COO—中的羰基氧提供孤对电子与金属离子Cu(Ⅱ)形成配位键。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纳米铜/聚醋酸乙烯酯复合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中铜粒子的粒径在12.5~37.5 nm范围。  相似文献   

12.
采用方波伏安法(SWV)和Tafel曲线研究硫代硫酸盐浸金体系中硫代硫酸钠、氨、铜离子、Cu(NH_3)_4~(2+)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硫代硫酸钠浓度的增加,铜离子还原峰电流先增大后减小,当硫代硫酸钠浓度为0.10mol·L~(-1)时,铜离子还原峰电流最大;氨浓度为0.3 mol·L~(-1)时有利于金的浸出;在一定范围内增加铜离子浓度对金的浸出有利;当Cu(NH_3)_4~(2+)浓度为1.25mmol·L~(-1)时,硫代硫酸钠还原峰电流趋于稳定,表明铜与氨络合后形成的Cu(NH_3)_4~(2+)对硫代硫酸钠还原峰电流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3.
本文详细论述了含Cu/CuO/Cu2O的三元铜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以硫酸铜为原料,经脱水干燥、还原等步骤,采用部分氧化工艺制成。之后用直接法在φ32mm流化床反应器中用该催化剂合成二甲基二氯硅烷,并进行实验评价。实验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具有较高的反应产率和选择性。进一步的对铜系催化剂的粒径分布、寿命、形貌进行分析,为工业化生产提供一定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采用化学还原法,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辅助下,以氯化铜(Cu Cl2·2H2O)为铜源制备单质铜颗粒。利用XRD和SEM对样品成分、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分析,并以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来评估纳米铜颗粒的光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在未通入保护气体的情况下,该法成功制得单质铜。所制备的单质铜粉末都具有光催化活性,且光催化能力随CTAB加入量的增加而提高。  相似文献   

15.
寡聚酸合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水-乙醇体系中,以寡聚酸钾与Cu2+离子反应合成寡聚酸合铜(Ⅱ)配合物,采用正交实验,考察了V(水)∶V(乙醇)、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螯合反应的影响,最优反应条件为:V(水)∶V(乙醇)=1∶4,40℃,6 h。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和差热-热重分析对寡聚酸合铜(Ⅱ)配合物进行了表征。红外光谱和紫外光谱分析均表明,Cu2+与寡聚酸配位。寡聚酸合铜(Ⅱ)配合物中金属配位方式为单齿配位。热分析表明,配合物在190℃之前是稳定的,其分解过程是逐步进行的。初步应用实验表明,叶面喷施稀释100 000倍的寡聚酸合铜(Ⅱ)促进了花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6.
《应用化工》2022,(7):1340-1342
采用离子交换法(IE)和浸渍法(IM)制备了Cu/SiO_2催化剂,考察了两种方法合成的催化剂对乙醇脱氢合成乙酸乙酯反应的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反应中IE-Cu/SiO_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IM-Cu/SiO_2催化剂对比更佳。同时,催化剂进行了XRD、TPR、TPD、FTIR表征,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法制备的催化剂,铜物种高分散在载体表面上,而且,铜与载体具有较强相互作用,这部分较难还原的Cu(2+)以及Cu+可以作为L酸中心,为催化剂表面提供一定的酸量。  相似文献   

17.
《应用化工》2016,(7):1340-1343
采用离子交换法(IE)和浸渍法(IM)制备了Cu/SiO_2催化剂,考察了两种方法合成的催化剂对乙醇脱氢合成乙酸乙酯反应的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催化反应中IE-Cu/SiO_2催化剂的催化性能和IM-Cu/SiO_2催化剂对比更佳。同时,催化剂进行了XRD、TPR、TPD、FTIR表征,结果表明,离子交换法制备的催化剂,铜物种高分散在载体表面上,而且,铜与载体具有较强相互作用,这部分较难还原的Cu~(2+)以及Cu+可以作为L酸中心,为催化剂表面提供一定的酸量。  相似文献   

18.
《应用化工》2017,(4):663-667
采用室温固相研磨法制备原位还原Cu/ZnO催化剂,并将其用于CO_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利用XRD、BET、TG-DTG等手段对催化剂性能进行了表征,利用高压固定床反应装置对催化剂活性进行了评价,考察了甲酸用量、焙烧温度及升温速率等条件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室温固相研磨得到的前驱体在N_2中焙烧,前驱体氧化分解和还原活化一步完成,无需外加H_2还原,直接制得了原位还原Cu/ZnO催化剂。随甲酸用量、焙烧温度、升温速率增加,催化活性呈现先增加后减小趋势。Cu/Zn摩尔比为1∶1和HCOOH/(Cu+Zn)摩尔比11∶1,前驱体于N_2中焙烧温度573 K和升温速率3 K/min时,制得的原位还原Cu/ZnO催化剂在CO_2加氢合成甲醇反应中呈现最佳活性,CO_2转化率和甲醇产率分别达到了33.44%和28.17%。与空气中焙烧再外加5%H_2还原的Cu/ZnO催化剂相比,原位还原Cu/ZnO催化剂比表面积较高,Cu~0粒径较小,催化活性较高。  相似文献   

19.
采用循环伏安曲线法和阴极极化曲线法研究了0.388 mol/L HEDP(羟基亚乙基二磷酸)+0.160 mol/L Cu SO4·5H2O溶液体系(p H=9.3或9.5)电沉积铜的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和添加剂对阴极极化的影响。结果表明,HEDP溶液体系电沉积铜是Cu2+的一步放电还原,遵循无前置化学转化反应或前置化学转化反应很快的不可逆电极过程动力学规律。添加剂HES(含硒无机化合物)和复配添加剂HES+HEA(多胺高分子聚合物)具有促进电沉积铜和抑制析氢的双重作用,提高了HEDP溶液体系电沉积铜的阴极电流效率。  相似文献   

20.
在pH3.6的条件下,Cu2+与I-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碘单质,融合银纳米粒子。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扫描电镜对银纳米粒子的进行了表征,建立了定量检测Cu2+含量的方法。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5×10-7-5×10-5M,检出限为0.013μM。将此方法用于合成样的检测,回收率在89.0%-108.6%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