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际比价看我国能源比价关系的合理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我国能源供需波动的背景下,理顺国内能源比价关系,对能源产业协调发展、推进能源产品价格改革以及促进节能减排政策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能源比价关系的合理性"这一概念进行界定,并确立出评价标准,然后根据所选取的国际评价标准,采用国际平均以及美国、日本2个典型国家的能源比价关系对我国进行评价,最终结合评价结论提出促使我国能源比价关系趋向合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孙伟 《中国能源》2016,(2):25-28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与国际能源形势的变化相得益彰,可谓因时而动、因势而动,将为优化全球能源治理体系、促进全球能源绿色转型、提高能源普遍服务水平、形成区域能源共同体等方面带来积极影响。同时,也将有助于在话语权和影响力、能源保障、能源贸易投资、能源融资和能源企业国际化方面提升中国开展国际能源合作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总结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及域外大国官员、学者对于"一带一路"的态度,收集归纳了国内外专家对于"一带一路"能源合作面临的地缘政治因素以及推进的策略等问题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提出推动"一带一路"能源合作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4.
能源是国家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成为最大的能源消费国,提升全球能源控制能力,积极开展能源国际合作对我国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在"一带一路"倡议的带动下,我国能源国际合作快速发展.碳达峰碳中和倡议对我国能源国际合作绿色转型提出了新要求,影响国际能源合作的因素错综复杂,通过系统梳理能源国际合作的现状特征和影响因素,得出加快能源国际合作绿色转型至少应重点把握绿色能源产业基础、畅通能源国际合作渠道、完善政策支持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等关键要素.  相似文献   

5.
张岩 《中国能源》2010,32(11):13-15
新世纪以来,在我国能源需求增长的同时,国际能源价格也一路上扬,加大了我国经济发展的成本。本文在分析国际能源定价权的含义、实质和定价机制的基础上,对我国在国际能源定价领域面临的问题和原因进行了分析,认为我国不应盲目争夺所谓的"定价权"以操纵能源价格,而是应当在"十二五"乃至今后更长的一段时期内,以形成合理的能源价格为目标,争取国际能源定价的主动权。  相似文献   

6.
构建城市低碳能源体系的国际经验与中国行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探讨了构建城市低碳能源体系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经济学是重要的理论支撑。随后,以英国、丹麦和日本等先行发展低碳经济国家为例,介绍了国际上构建低碳城市的有益经验,包括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方面的经验。论文最后提出了中国构建城市低碳能源体系的三大行动:1)最大限度地利用"零排放"的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推进能源结构低碳化;2)常规能源开发、输送、加工转换过程的低碳化;3)立足于能源供给端与能源需求端主动配合,加强节能减排的监管。  相似文献   

7.
邢璐  单葆国 《中国能源》2012,34(9):14-16,45
"十二五"伊始,我国提出了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倒逼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并对强化能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立足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阶段和能源增长需求,控制能源消费是一项极其复杂和困难的系统工程。本文总结了国际相关政策和经验,提出了促进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实现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源》2001,(11):9-9
该研讨会是"全国节能宣传周"的重要活动之一.来自能源效率标准、认证标志、信息标识、绿色照明和待机能耗等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我国节能主管部门、国际组织官员、企业界人士等共计120多名代表齐聚一堂,共商能源节约和能源效率政策大计.  相似文献   

9.
正国际能源署《重新绘制能源气候路线图》的报告指出"终及经济发展的情况下,促使全球每年减排31亿吨二氧化碳端部门大幅节能"、"限制低效燃煤电厂"、"减少油气生产中当量。的甲烷排放"、"降低化石燃料补贴"等四大举措有望在不伤  相似文献   

10.
《太阳能》2013,(10):30
根据2013年1月颁布的《能源发展"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国将建成1000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10个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区,分布式太阳能发电达到1000万千瓦,建成100个以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应用为主的新能源示范城市。发展光伏、风电、天然气等分布式电源,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世界各国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进入发展快车道,能源需求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在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过程中,既要保持巨大的能源供应量,又要达到低碳时代的节能减排目标,因此,我国积极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和构建绿色能源治理格局。本文基于国际能源治理理念与能源治理基本框架,梳理了我国参与国际能源治理的历程,探讨了近年来我国的能源治理理念与能源治理体系建设进展。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下,当前我国以G20机制为平台,倡导和实践全球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开展了一系列以绿色低碳能源治理为主题的首脑峰会。主动参与国际绿色能源治理进程,提升了我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相似文献   

12.
形势很严峻     
《节能与环保》2013,(1):26-28
"第一,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阶段,我国已经成为能源大国:不论在产量、消费量、污染物排放量上都是如此;第二,我国能源发展质量不高。体现在科技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不强、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既影响了能源消费结构,使能源效率低下,同时也威胁着国家的能源安全。"在述及我国能源状况时,国家发展改革委高世宪说。  相似文献   

13.
能源知识     
《中外能源》2012,(6):7+12+28+47+70+84+89+94+99
美国"能源独立"引发的问题美国"能源独立"的讨论始于美国,但其影响却是全球性的,尤其是对中国。如果美国大幅减少石油海外依存度,美国是否还有意愿维护全球能源主产区和主要运输通道的安全以及国际油价的稳定,将成为中国调整和制定新的能源外交政策的重要因素。美国高级别外交官员在不同场合的发言表明,美国现在其实不太愿意使用"能源独立"这个词,唯恐引  相似文献   

14.
<正>2014年12月25日至26日,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在京召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徐绍史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吴新雄在会上作了题为"适应新常态落实新举措努力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报告。徐绍史指出,全国能源系统要深化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认识,深刻把握新常态下能源发展特征、规律,主动适应,积极应对机遇和挑战,加快转变能源发展方式,努力开创能源科学发展新局面。一要深刻认识新常态下能源工作的新要求,提升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二要科学编制能源发展规划,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三要大力实施能源结构调整,推动能源发展从高消耗、高污染和粗放增长方式向高效、  相似文献   

15.
葛晓敏 《太阳能》2014,(4):51-52,42
<正>2014年3月17日,由国际能源署光伏电力系统项目(IEA PVPS)、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专委会、国际铜业协会和中科院电工所共同举办的"光伏环境、健康与安全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中土大厦盛大召开。目前,中国的环境形势日益严峻,特别是近两年来连续发生的大范围雾霾天气,使得政府开始对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发展低碳、洁净、绿色能源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但是社会公众和部分光伏行业从业人员主要关注光伏发电的经济性,对光伏生产和使用过程中的能量回收期、碳排放等的认知和理解还不全面,同时光伏行业也刚开始关注光伏系统寿命周期后的光伏产品的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16.
9月19日,上海市节能协会、上海清洁能源研究与产业促进中心及美国斯坦福大学联合主办了清洁能源和节能国际研讨会,上海电机工程学会、上海电力行业协会支持举办。会议在上海新锦江大酒店举行,美、中、日等国专家就"美国能  相似文献   

17.
国际能源格局发展新趋势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轩彤 《中国能源》2011,33(1):27-28
近年来,国际能源格局正在经历深刻调整,呈现出国际能源消费重心向东转移、能源地缘政治斗争继续、向低碳清洁能源转型、重视非常规能源等特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18.
2008年6月25日,由国际太阳能学会、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主办,国家住宅与居住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太阳能建筑专业委员会承办,台达环境与教育基金会独家冠名支持的"2009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在京正式启动.  相似文献   

19.
11月12日,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发布并启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国际科技合作计划》(以下简称"计划")。此举标志着中国与国际社会在可再生能源与新能源领域内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翻开了新的一页。  相似文献   

20.
《中外能源》2007,12(6):86-86
世界能源理事会(World Energy Council,WEC)是一个综合性的国际能源民间学术组织,于1924年7月11日在伦敦成立,原称"世界动力大会",当时有24个国家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活动,1950年恢复,1968年更名为世界能源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