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济阳坳陷早晚第三纪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济阳坳陷上下第三系分界面是一个全盆地发育的沉积间断面 (N /E间断面 ) ,其形成于盆地由裂陷阶段向拗陷阶段转化的过渡时期 ,界面之下的断陷沉积地层在早第三纪末期遭受了强烈剥蚀。通过单井 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量的计算和古地形与剥蚀量关系的分析 ,绘制了济阳坳陷 N/E沉积间断地层剥蚀厚度等值线图。结果表明 ,不同构造位置的地层剥蚀量不同 :从凸起—斜坡—凹陷中心 ,地层剥蚀量顺次减小 ;区域上南部凹陷地层剥蚀量大 ,北部凹陷地层剥蚀量小  相似文献   

2.
济阳坳陷新老第三纪地层间断面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济阳坳陷新老第三纪地层间断面是一个下剥上超面。界面之下为断陷沉积,受构造抬升作用的影响地层受到强烈剥蚀,从凸起到凹陷地层时代由太古代逐渐变化为中、新生代;地层接触关系由非整合接触逐渐变为平行不整合;裂变径迹和镜质体反射率资料反映出地层剥蚀量也存在明显差异,凸起上约6000~8000m,凹陷内不到100m.界面之上为坳陷沉积,馆陶组下段为填平补齐沉积,上段为披覆沉积,盖在所有凸起和凹陷之上。这些特征体现了济阳坳陷由断陷阶段断块掀斜运动到整体抬升、剥蚀夷平再到坳陷阶段整体沉降运动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采用声波时差、裂变径迹以及地层对比等技术对济阳坳陷喜马拉雅运动Ⅱ幕的剥蚀厚度进行恢复,并对结果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济阳坳陷从隆起到斜坡再到凹陷沉降中心部位,地层剥蚀厚度依次减小。南部的东营凹陷和惠民凹陷相对于北部的车镇、沾化凹陷具有较强烈的地层剥蚀。地层剥蚀厚度的横向差异反映了古近纪末期济阳坳陷内凸凹相间、西南高东北低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4.
通过二十年来的勘探,在济阳坳陷已陆续发现了不少地层油藏,到1984年地层油藏探明储量已占济阳坳陷总储量的21.6%,地层油藏中潜在资源量也相当可观。块断盆地基底的凹凸相间构造格局及块断盆地历次构造运动下所造成的多次不整合(或沉积间断),促成多期多类地层圈闭的形成;块断盆地多旋回沉积造成的相带叠置、相互过渡及砂岩体横向穿插的沉积结构,形成各类地层圈团中油气的广泛运移和聚集;中、上新统区域盖层中砂、砾岩含量的变化,控制济阳坳陷南、北方向上第三系地层油藏类型及其含油性的变化。济阳坳陷地层油藏在平面上呈带、纵向上多期多类油藏互相叠合;环绕生油深洼陷形成地层油藏油气富集区;靠近主要油源层的不整合面上、下储量分布较为集中;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地层油藏原油性质变好。  相似文献   

5.
苏北-南黄海盆地的构造演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苏北-南黄海盆地的拉张率和沉降率等的分析认为,苏北-南黄海盆地的构造演化主要分为3个阶段。K2t-E1f沉积时期是苏北-南黄海盆地发育的兴盛期,这一时期盆地的拉张率最大,沉积速率也最大,吴堡运动剥蚀强度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E2d-E2s沉积时期为典型断陷盆地发育期,这一时期的盆地的拉张率和沉降率一般都小于前一时期。三垛运动使得凹陷保存地层较全,凸起、斜坡保存地层较少;南坳地层剥蚀少,北坳地层剥蚀多;三垛运动后,盆地由断陷转为拗陷,早期分割的断陷沉积转为统一的拗陷沉积。  相似文献   

6.
陡坡带砂砾岩体油藏是断陷盆地油气勘探的主要类型之一。钻井证实,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近EW向断层下降盘近源粗碎屑沉积物发育,而N(N)E向断层下降盘近源沉积欠发育或不发育。针对这一特殊地质现象,在凸起区剥蚀量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凸起与凹(洼)陷的耦合关系,划分出凸隆凹降型和凹降凸隆型2种关系类型;以现代沉积考察为依据,提出物源区面积、剥蚀厚度以及物源沟谷发育程度等是近源沉积物发育与否的主控因素;研究了EW向断层和N(N)E向断层下降盘的沉积特点,指出在古近纪SN向拉张应力状态下,EW向断层属于同沉积断层,NNE向断层以右旋走滑作用为主,运动学性质和活动时间的不同是沉积差异性的主因。   相似文献   

7.
济阳坳陷是一个在中生代构造背景上发展而成的新生代断坳盆地。受区域构造运动的影响,济阳坳陷经历了复杂的构造和盆地演化过程。新生代早期,坳陷继承了中生代的断陷发展,形成了巨厚的早第三纪湖相碎屑岩为主夹碳酸岩沉积,以及大规模钙碱性为主的火山岩的发育;晚第三纪时期,整个渤海湾盆地连通成为统一的坳陷盆地,形成了以河流相夹海相沉积为主的沉积地层,该  相似文献   

8.
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结构与构造单元划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对渤海海域13条区域地震剖面进行精细解释的基础上,解剖新生代盆地结构特征,确定构造单元划分标准,并进行一、二级构造单元划分。渤海海域不同地区新生代盆地结构存在较大差异,沉积地层时代和厚度也有所不同。根据地质结构和沉积地层的差异,渤海海域可分为辽东湾坳陷(海域)、渤中坳陷、济阳坳陷(海域)、黄骅坳陷(海域)和埕宁隆起(海域)等5个一级构造单元,进一步可划分出二级构造单元35个,其中凸起13个、低凸起4个、凹陷18个。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地质结构的精细解剖和构造单元划分对优选有利油气勘探区带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纪受多期次构造运动的影响,后期改造强烈.从现今构造格局出发,通过剥蚀量恢复并结合断裂活动特征,进行了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纪原型结构重建及成凹机制探讨.认为北部湾盆地北部坳陷古近系沉积沉降中心在时空上呈现由西向东和由北向南的迁移特征;始新世流沙港组沉积时期涠西南凹陷D次凹与海中凹陷的西洼为同一沉积单元;断裂和隆起联合控制了洼陷的基本形态,特别是涠西南低凸起的活动对北部坳陷古近纪统一湖盆的分割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剥蚀厚度恢复及构造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钻井少、勘探程度低的东海陆架盆地南部,利用丰富的地震资料,综合地层趋势对比法、泥岩声波时差法及沉积波动分析法,对其关键不整合面剥蚀厚度进行了计算,并在区域构造背景分析及平衡剖面恢复的基础上,探讨了盆地充填结构及构造演化过程,结果显示:古新世末-早始新世时期剥蚀作用强,形成T40不整合面,椒江-丽水凹陷斜坡带和凸起带剥蚀量最高,达800~1000 m,福州凹陷较小,主要在200~400 m,而钓北凹陷则介于200~600 m;渐新世末—早中新世形成的T20不整合面剥蚀趋势变化较为平缓,钓北凹陷西斜坡、福州凹陷北部、雁荡低凸起以及椒江-丽水凹陷西斜坡南段剥蚀量较大,在500~600 m,其它区域分布较均匀;古新世,裂陷首先在西部坳陷带发育,形成“东断西超”的箕状结构。始新世,裂陷中心跃迁至东部坳陷带,钓北凹陷形成“双断结构”,西带则开始进入拗陷-反转阶段,随后的渐新世东带也进入拗陷-反转期,但反转作用均并不明显,钓北凹陷逐渐变为西向超覆的箕状盆地。中新世之后,东海陆架盆地自西向东逐步进入区域沉降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