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环氧树脂/液晶固化剂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差热分析 (DSC)研究了非等温过程环氧树脂 /液晶固化剂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 ,研究了不同配比对固化反应的影响 ,固化反应转化率与固化温度的关系 ,计算了固化反应的活化能 ,确定了环氧树脂 /液晶固化剂的固化工艺条件 ,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环氧树脂 /液晶固化剂 / 4 ,4′ -二氨基二苯砜 (DDS)体系在不同温度下固化时的形态。结果表明 :液晶固化剂的加入量越大 ,固化反应速度越快 ;环氧树脂 /液晶固化剂体系固化反应的活化能为 71 5kJ/mol;偏光显微镜观察表明 :随着固化起始温度的增加 ,固化体系的形态由原来的具有各向异性的丝状结构变化为各向同性 ,液晶丝状条纹消失。  相似文献   

3.
采用共混-浇注成型法制备氮化铝/环氧树脂AlN/E-51复合材料。借助静止沉淀法、接触角、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和热失重TGA等进行分析表征。探讨了AlN用量和表面改性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KH-560以化学键结合在AlN表面。复合材料的弯曲和冲击强度均随AlN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当AlN用量为10%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佳。()()()  相似文献   

4.
用DTA研究环氧树脂固化反应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用DTA和FIR研究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与2-乙基-4-甲基咪唑固化反应动力学,探讨了固化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此固化反应是分步进行的。第一步是加成反应,第二步是催化聚合反应,由此确定适宜采用分段固化工艺。通过DTA曲线推得固化工艺温度,并计算固化反应各步活化能:E1=368kJ.mol-1,E2=539kJ.mol-1  相似文献   

5.
根据非等温和等温DSC数据,采用等转化率法和模型拟合法对环氧树脂/对甲基苯基双胍体系的固化反应过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固化体系在非等温和等温条件下的固化规律。并通过Malek最大概然函数机理法确定了固化反应机理函数,计算出固化反应动力学模型参数。结果表明,考虑了扩散影响的等温自催化反应速率模型对该体系等温固化过程的预测数据与DSC实验数据吻合得更好。同时,在比较非等温和等温自催化动力学模型的计算值与实验值的基础上,结合活化能随固化度的变化规律,对不同温度条件、不同转化率下固化体系的反应历程和机理进行分析,为工业应用中固化工艺条件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差热分析(DSC)研究了非等温过程环氧树脂/液晶固化剂体系的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了不同配比对固化反应的影响,固化反应转化率与固化温度的关系,计算了固化反应的活化能,确定了环氧树脂/液晶固化剂的固化工艺条件,用偏光显微镜观察了环氧树脂/液晶固化剂/4,4-二氨基二苯砜(DDS)体系在不同温度下固化时的形态。结果表明:液晶固化剂的加入量越大,固化反应速度越快;环氧树脂/液晶固化剂体系固化反应的活化能力为71.5kJ/mol,偏光显微镜观察表明:随着固化起始温度的增加,固化体系的形态由原来的具有各向异性的丝状结构变化为各向同性,液晶丝状条纹消失。  相似文献   

7.
将环氧树脂与适量的玻璃纤维混合加工到一起,形成一种含有玻璃纤维特性的环氧树脂复合材料。而且玻璃纤维的加入可以加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固化动力学特性,为此提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固化动力学特性分析,并对弹性效果以及伸缩抗压的特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加入玻璃纤维时,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固化动力学特性增强,当玻璃纤维比例达到50%时,其固化动力学特性达到最佳状态。  相似文献   

8.
梁舒萍 《热固性树脂》1998,13(4):20-23,29
本文用DTA和FIR研究双酚A二缩水甘油醚型环氧树脂与2-乙基-4-甲基咪唑固化反应动力学,探讨了固化反应的机理。结果表明,此固化反应是分步进行的。第一步是加成反应,第二步是催化聚合反应,由此确定适宜采用分段固化工艺。通过DTA曲线推得固化工艺温度,并计算固化反应各步活化能:E1=36.8kJ.mol-1,E2=53.gkJ·mol-1。  相似文献   

9.
姚英  王博 《山西化工》2013,(5):9-12
研究了碳纳米管/环氧树脂体系固化过程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实验过程中操作温度120℃,固化过程中起始固化温度120℃,固化温度180℃,碳纳米管/环氧树脂复合体系的固化动力学模型为自催化模型。添加碳纳米管会使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变强,但是当碳纳米管的质量分数达到1.5%时拉伸性能反而会下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环氧树脂/有机脲体系的固化行为,探讨了固化反应机理。结果表明:有机脲是一种能有效固化环氧树脂的潜伏性固化剂;固化反应机理为有机脲与环氧树脂首先反应生成噁唑酮和仲胺,在环氧树脂过量的情况下,仲胺与环氧树脂反应生成叔胺,叔胺进一步反应产生阴离子活性中心,最终引发阴离子开环聚合。反应初期固化反应速率受有机脲分解产生仲胺浓度的影响,反应中期有机脲分解完毕,阴离子活性中心浓度为常数。  相似文献   

11.
松香与马来酸酐进行Diels-Alder反应合成马来海松酸酐(MPA),与环氧氯丙烷进一步反应生成松香基环氧树脂,以马来海松酸酐(MPA)做固化剂固化松香环氧树脂,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动态力学谱仪、热重分析仪等分析手段,对该体系固化产物进行固化动力学和热降解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比为5∶5的环氧树脂/马来海松酸酐体系固化后玻璃化转变温度达53.2 ℃,平均固化反应活化能为52.29 kJ/mol;固化物在10 ℃/min时初始分解温度为211.9 ℃,最大分解温度为347.7 ℃,最终分解温度为639.0 ℃。  相似文献   

12.
以2,2-双[4-(4-氨基苯氧基)苯基1丙烷(BAPOPP)和2,2-双[4-(3,4-二羧基苯氧基)苯基]丙烷二酐(BPADA)为原料在室温下于DMAe溶剂中合成了一种新型聚酰亚胺,并用其改性环氧树脂体系获得聚酰亚胺-环氧体系胶黏剂.利用差示扫描量热计(DSC),以不同的升温速率对聚酰亚胺-环氧树脂胶黏剂进行DSC...  相似文献   

13.
采用DSC热分析对S酚醛树脂的固化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得出了该树脂的固化工艺温度及固化动力学参数,其凝胶化温度、固化温度和后处理温度分别为360.7K、421.6K和463.4K;反应级数n=0.912、表观活化能E=76.14kJ·mol^-1,反应频率因子A=4.704×10^8min^-1。采用红外光谱分析初步探讨了该树脂的固化机理,结果表明其固化反应主要是苄羟基与苯环邻位上活泼氢产生交联缩合反应,少量为苄羟基之间的缩合反应。  相似文献   

14.
联苯型二缩水甘油醚/邻甲酚醛环氧树脂按1∶4比例组成,体系用线性酚醛树脂为固化剂,咪唑为固化促进剂,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体系的非等温过程固化反应动力学,并用Kissinger和Ozawa方法分别求得体系固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E为71.79和75.02k J/mol,根据Crane理论计算得到该体系的固化反应级数n=0.93,在不同升温速率下的频率因子的平均值A为6.73×106,从而推断出该体系动力学模型,为该体系作为集成电路封装材料的应用工艺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5.
分别采用Kissinger模型和Flnn-Wall-Ozawa(FWO)模型研究了E-51型环氧树脂/胺基酰亚胺潜伏性固化体系的非等温固化动力学,得到了该体系在这2种模型下的固化反应活化能.分析了不同动力学模型对该体系固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的影响.结果表明,由2种模型得到的固化动力学参数基本相近.E-51/胺基酰亚胺体系的固化反应具有变活化能特征,固化反应起始阶段的活化能较高,约为103~112 kJ/mol;当固化度为0.9时,活化能约为63~82 kJ/mol.  相似文献   

16.
郑珍 《中国胶粘剂》1997,6(2):30-30,40
本文简介羟甲基双酚A环氧室温快速固化粘合剂的组成、施工工艺条件及用途和特点。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EAM树脂的凝胶特性,用DSC、IR研究了树脂的固化特性。结果表明,BPO含量增加或升温,可使凝胶时间缩短;Tgel约100℃,Ttreat约120℃;并制定了该树脂的固化工艺。  相似文献   

18.
选用可以发生交联固化的热塑性酚醛树脂(PF)对聚丙烯腈(PAN)进行改性。采用共混方法,制备了PAN/PF共混物。应用动态力学分析仪(DMA),研究了样品的储能模量与固化时间和温度的依赖关系,求出了一系列相关的固化反应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固化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估算了样品的固化反应活化能Ea,PAN样品的Ea为13.02kJ/mol,15%-PF/PAN的Ea为19.75kJ/mol。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 cure kinetics of bisphenol-S epoxy resin (BPSER) and curing agent phthalic anhydride, with N,N-dimethyl phenzylamine as an accelerator, were studied by means of 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ry (DSC). Analysis of DSC data indicated that an autocatalytic behavior showed in the first stages of the cure. The autocatalytic behavior was well described by the model proposed by Kamal including two rate constants, k1 and k2, and two reaction orders, m and n. The overall reaction order, m + n, is in the range 2~3.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for k1 and k2 were 111.69 and 80.47 KJ/mol, respectively. Diffusion control was incorporated to describe the cure in the latter stages. The 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s (TgS) of the BPSER/anhydride samples isothermally cured partially were determined by means of torsional braid analysis (TBA).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action rat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Tg in terms of the rate constant, but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version. The Tg of completely cured BPSER/anhydride system is about 40 K higher than that of BPAER. The thermal degradation kinetics of this system was investigated by 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 (TGA). It illustrated that the thermal degradation of the BPSER/phthalic anhydride has n-order reaction kinetic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