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聚丙烯高分子吸收剂具有优良的吸附功能,与传统吸附材料相比其吸油速率相对较快,且保油能力强,是一种多孔性高分子物质。以聚丙烯高分子吸收剂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油品的吸收性能。主要考察了聚丙烯高分子吸收剂的吸水性、饱和吸油率,以及温度、时间、振荡频率等因素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丙烯高分子吸收剂的饱和吸水倍率为0.9 g·g-1,而对煤油的饱和吸附量达到7.5 g·g-1,在吸油30 min左右就会达到饱和。温度的升高更有利于提高材料的吸油速率,而振荡频率对其吸油性能的影响较小;另外高分子吸油树脂对煤油、柴油、汽油等黏度小的油品具有良好的吸收能力,而对原油、食用油、机油、泔水油等黏度大的油品的吸收能较差。  相似文献   

2.
《应用化工》2022,(5):912-916
利用正辛基三氯硅烷对三聚氰胺海绵疏水改性得到吸油材料。考察不同溶剂、硅烷溶液浓度和浸渍时间对于样品性能的影响。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和接触角测试对改性前后样品微观形态、结构组成及水湿润性进行表征。重点研究材料的吸油性能,结果表明,对原油、润滑油、大豆油和柴油的吸附倍率可达7495 g/g,可用准一级吸附模型描述材料对于4种油品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样品在重复使用、油水分离和动态吸油测试中表现优异。改性三聚氰胺海绵制备简单、操作方便,是一种有潜力的吸油材料。  相似文献   

3.
膨胀石墨水吸油行为及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膨胀石墨(Expanded Graphite,简称EG)是一种新型的碳素吸附剂,具有独特的孔隙结构。本文对比了膨胀石墨与聚氨酯吸油材料对浮油的吸油能力和保油能力,膨胀石墨与活性炭对乳化油的深度处理的能力,并从膨胀石墨的结构、吸附行为等方面具体探讨了产生膨胀石墨超大吸油量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郑征  刘泽龙  周三  王蕾 《化学工程》2020,48(2):57-62
以加氢半焦为吸附材料,考察其不同条件下对豆油吸附规律及对不同油品的吸附能力,进一步结合N_2吸附法和压汞法,探究其初步吸油机理,并将其应用于原油吸附研究。结果表明:加氢半焦颗粒内部中空、表面多大孔,亲油疏水性明显,吸油时间≥1 h时可达到平衡,粒径大小对吸油性能影响较小,低温对吸油性能影响显著。加氢半焦对不同油品的吸附能力大小顺序为,高温煤焦油加氢油品豆油原油柴油,前3种油吸附形成以颗粒为核,外包油结构,后2种油吸附形成吸藏型结构。原油水体扩散时会形成明显的厚油层和薄油层,加氢半焦对厚油层吸附倍率较高,与发生油焦集聚现象有关。  相似文献   

5.
黄胡阔  李范霞  高源  张力平 《现代化工》2011,31(Z1):275-278
以林产废弃物落叶松树皮为原材料,丙酸酐为化学改性剂,在无溶剂化学反应体系中以氮气为保护气,采用酰化改性的方法制备生物质吸油材料。研究了落叶松树皮粒径大小和改性时间对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油材料进行了可重复利用性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材料颗粒的变小和酰化改性时间的增加,材料比表面积增大,毛细管吸附作用增强,酰化改性程度更加充分,使材料的吸油性能增强,采用该法制备的吸油材料通过脱吸附处理,可重复利用。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AG)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别对材料官能团、微观形态、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和材料的结晶度进行了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6.
张韵雪  杜中杰  邹威  励杭泉  张晨 《塑料》2014,43(5):48-50,91
通过浓乳液聚合法制备苯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多孔材料,并研究了多孔材料的吸油性能。采用扫描电镜、红外光谱、吸油性能测试等方法对材料的结构与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浓乳液方法制备的多孔材料具有丰富的开孔结构、孔径均匀的特点,为油类有机物在孔隙之间的扩散吸附提供了适宜的通道结构。随着共聚单体与DVB含量的变化,基体结构对油类有机物的吸附性能会随之变化,研究表明:加入共聚单体甲基丙烯酸十二酯后,交联剂质量分数为14%时,多孔材料的吸油性能最大可达2 300%。  相似文献   

7.
以丙烯酸丁酯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吸油性橡胶。研究了引发剂和交联剂种类和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天然胶乳和单体配比对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油橡胶的吸油倍率及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等进行了考察。通过对煤油等几类油品的吸收对比,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制得的吸油橡胶吸煤油最高可以达11.92g/g;吸四氯化碳为15.21g/g。  相似文献   

8.
为深入了解市场上供应的不同种类的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适用场所环境,找到最佳使用方法,分别对五种不同的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进行试验。实验过程中对各种吸油材料的面积、重量、亲水性、亲油性、外观进行对比,先后分两组进行了定体积加入石油,吸油材料搅动吸油效果对比;人工翻动、覆盖油层,层状材料拆分,极限吸收体积,吸油材料最大吸油效果对比。通过对五种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分析,确定了适宜于水中石油回收的吸油材料,同时对不同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进行了对比论证,为下步吸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开发具有高吸油率的吸油材料,以聚丙烯纤维、聚乙烯醇和甲基三乙氧基硅烷(MTEOS)为原料,通过冷冻干燥和气相化学沉积方法(CVD)制备了具有疏水性的聚丙烯纤维基复合气凝胶吸油材料,并对复合气凝胶的密度、孔隙率、形貌结构、接触角及原油的吸附量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制备的复合气凝胶具有低密度(0.004~0.019 g/cm3)和高孔隙度(98.10%~99.55%)的特点。复合气凝胶呈现连续分布的三维网络结构,表现出良好的疏水亲油性,与水接触角最高可达136.1°,最佳吸油量达到86.2 g/g。聚丙烯纤维基气凝胶是一种具有潜力的高效吸油材料,为解决原油泄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红麻芯(KC)预处理后通过高速剪切分散形成水分散体系,经冷冻干燥,得到了红麻芯基多孔吸油材料(A-KC),再经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疏水化改性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吸油材料(MA-KC)。用SEM、FTIR、XRD、BET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及孔隙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吸油材料具有超疏水特性(水接触角152?),材料密度仅为0.019 g/cm3,可漂浮于水体表面实现对油品及有机溶剂的快速吸附。考察了红麻芯粒径、碱浓度和悬浮液固含量等对多孔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红麻芯粒径为20~40目、Na OH和K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和10 g/L,m(MTMS)∶m(A-KC)=1∶10时,所得材料的吸油性能最佳,对二甲基亚砜(DMSO)、四氯化碳、柴油、原油等有机溶剂和油品的吸附倍率达20~45 g/g,并在30 s内迅速达到吸附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