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氢氧化铝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微粉氢氧化铝及填料氢氧化铝表面改性过程及多种因素的影响,应用偶联剂进行氢氧化铝表面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偶联剂的种类、使用方法、偶联剂与氢氧化铝的混合温度等对改性效果起重要作用。改性后的氢氧化铝吸油率有所下降,活化指数及填充率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2.
为改善氢氧化铝阻燃剂与聚合物间的相容性,对氢氧化铝进行了改性研究,确定了量佳工艺条件,并对改性后的氢氧化铝粉体进行了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最佳改性剂为硬脂酸,改性剂的量佳用量为1.5%。改性后的氢氧化铝粉体的表面性质发生了明显变化,沉降速度减慢,吸油值降低,活化指数增大,分散性好。  相似文献   

3.
氢氧化铝阻燃剂的表面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硬脂酸对氢氧化铝阻燃剂的表面改性研究,探讨了硬脂酸用量、时间、温度等工艺因素。氢氧化铝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的改性条件为改性剂用量为氢氧化铝质量的3%:改性时间和温.分别为30min和90℃。通过粘度测试、热重分析(TG)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测试与分析,结果表明:改性的氢氧化铝与石蜡相容性增大;改性剂和氢氧化铝之间存在化学键合,形成了化学键。  相似文献   

4.
利用黏度法研究了以金属偶联剂[M(OR)n]和9种不同链长与构型的含羧基或羟基有机物对氢氧化铝表面进行原位组合化学改性的效果。研究表明:具有柔性链基结构的改性剂和金属偶联剂组合改性的效果较好;在液体石蜡中改性氢氧化铝最大填充量由未改性时的43%提高到了改性后的62%,体系黏度才大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纳米氢氧化铝阻燃剂表面改性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对高性能阻燃剂纳米氢氧化铝进行表面改性研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氢氧化铝比表面积增大、吸油值降低、分散性好,填充于聚丙烯后明显改善熔融现象,有较好的阻燃效果,且材料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6.
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陆宏志 《广东化工》2006,33(1):25-27
采用钛酸酯偶联剂对纳米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并对改性粉体进行了表征;钛酸酯偶联剂湿法改性纳米碳酸钙的最佳条件为:钛酸酯偶联剂的用量为3%,改性时间为1h,粉体浓度为20%,改性温度为80℃;改性后纳米碳酸钙粉体的吸油值为25.40g DOP/100g CaCO3,活化度为1,表明改性后的纳米碳酸钙已经由亲水性变为疏水性。  相似文献   

7.
司班表面活性剂对氢氧化铝表面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司班表面活性剂湿法改性氢氧化铝的工艺条件进行了探讨,并利用接触角测试、粒径分析、红外光谱(IR)及热重-差示扫描量热(TG-DSC)等测试表征手段,对氢氧化铝的改性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改性剂用量、改性温度及时间等工艺条件对氢氧化铝的改性效果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司班表面活性剂对应的最佳工艺条件也有差别,其中以S-60作为改性剂,在用量为0.03(与氢氧化铝的质量比),温度为85 ℃时,经60 min改性得到的氢氧化铝效果最好。通过改性,氢氧化铝的粒径分布变得更加均匀,颗粒表面的润湿性由亲水转变为亲油。司班表面活性剂主要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实现对氢氧化铝的改性,因此氢氧化铝的化学结构没有发生变化,热稳定性也未受到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采用改性剂对超细改性氢氧化铝(CG-ATH)进行表面处理。考察了不同改性剂对CG-ATH表面改性效果的影响,通过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观察了改性前后CG-ATH的颗粒形态及其在尼龙66中的分散情况,测定了氧指数,结果表明,改性后的CG-ATH在树脂中分散性好,在尼龙66中添加表面改性的CG-ATH,其氧指数从25%,提高到30%。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氢氧化铝粉体在应用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解释了氢氧化铝粉体表面化学改性的机理。详细地介绍了国内外氢氧化铝粉体的表面化学改性的方法,主要包括酯化反应法、偶联剂法、表面活性剂吸附法以及聚合物包覆法。经研究表明,氢氧化铝粉体表面化学改性后扩宽了其应用领域,具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
张晓君 《橡胶工业》1999,(4):224-224
吉化研制成功超细改性氢氧化铝阻燃剂  相似文献   

11.
系统研究了Na2CO3,Na2SO4和NaCl三种杂质对甲醇强化铝酸钠溶液分解沉淀Al(OH)3过程的影响,考察了不同浓度的Na2CO3,Na2SO4和NaCl对醇解过程分解率和产品粒度、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分解温度为60℃,Na2O浓度170g/L,Na2O与Al2O3摩尔比1.5~1.6的铝酸钠溶液与等体积的甲醇反应24h时,当Na2CO3,Na2SO4和NaCl浓度(均以Na2O计)分别低于17.6,6.55和7.00g/L时,杂质对醇分过程分解率、产品粒径和形貌影响较小;当其浓度升高时,能加快新核的生成,产品中出现1~10μm形貌不规整的细化颗粒.  相似文献   

12.
依据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遵循晶种分解的机理,在自制碳分槽中采用间断碳分的方法,在不添加Al(OH)3晶种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分解工艺条件[分解温度70~95℃,CO2气体浓度25%~60%(j),CO2通气速度0.055~0.167 m3/(h×L)]对高浓度铝酸钠溶液碳酸化分解产品Al(OH)3中Na2O含量的影响规律. 结果表明,通过提高碳酸化分解温度、降低CO2通气量来调控铝酸钠溶液的过饱和度,控制碳酸化分解速率,能显著降低分解产品中Na2O的含量. 当碳酸化分解原液Al2O3浓度在170~180 g/L、溶液苛性分子比ak=1.40~1.50时,控制碳酸化分解温度为95℃左右,采用低浓度、慢速通气制度,分解6 h左右分解率达到90%~93%,所得碳酸化分解产品中Na2O含量可控制在0.25%(w)以下.  相似文献   

13.
甲醇溶析铝酸钠制备氢氧化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甲醇水溶液分解铝酸钠晶体,采用溶析法制备了超细氢氧化铝. 考察了30℃下氧化铝、氧化钠溶解度随甲醇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甲醇质量分数和反应温度对水合铝酸钠晶体分解工艺的影响,用XRD, IR, SEM及粒度分析、纯度分析等手段对制备的氢氧化铝产品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随着溶剂中甲醇质量分数的增加,氧化铝和氧化钠溶解度均下降,但氧化铝下降幅度更大;铝酸钠溶液分子比(氧化钠/氧化铝摩尔比)先增加后减小,到甲醇质量分数为0.8左右时达到最大值. 30℃下水合铝酸钠晶体与甲醇质量分数为0.5~0.8的甲醇-水混合溶剂反应1~3 h,铝酸钠分解率可达到80%~90%,温度升高,分解率略有下降. 甲醇溶析得到的氢氧化铝30℃下为拜耳石型,温度升高逐渐变为三水铝石型,红外光谱完整. 产品形貌规则,为高纯薄片状超细氢氧化铝,平均厚度100 nm,平均粒径1.05 mm.  相似文献   

14.
铝酸钠溶液结构改变时的表面张力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最大气泡法测定铝酸钠和含硅铝酸钠溶液体系的表面张力,考察了溶液的摩尔比、温度、Al(III)的浓度及硅的加入对铝酸钠溶液表面张力的影响,并用拉曼光谱谱峰与结构的关系解释了表面张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Properties of the aluminum oxyhydroxide formed by the reaction of methyl acetate on solutions of sodium aluminate are examined. The solid has a high specific surface and gives an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other known oxyhydroxides. A quite different product (coarse bayerite) is obtained when esters which cannot have an enolic form are used. A possibl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oxyhydroxide i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16.
以钛酸酯偶联剂为改性剂对氢氧化铝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制得了电气绝缘性能优异的硅橡胶防污闪涂料,通过SEM和DMTA等检测手段对改性结果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当改性剂用量为0.5%,改性温度在110-120℃时,氢氧化铝/硅橡胶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相容性,其玻璃化转变温度由-50.2℃提高到-45.6℃,耐电弧性能由156 s提高到238 s。  相似文献   

17.
氢氧化铝阻燃剂的表面改性及其在聚丙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含氢硅油对氢氧化铝(ATH)阻燃剂进行表面改性,探讨了含氢硅油用量、时间、温度等工艺因素对ATH改性的影响,并通过热重分析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分析了表面改性ATH的热稳定性和表面结构。将表面改性后的ATH填充到聚丙烯(PP)中,并对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及断面形貌进行分析。结果表明,ATH表面改性的最佳工艺为含氢硅油用量1.0 %、改性时间30 min、温度80 ℃。含氢硅油不仅提高了ATH本身的热稳定性,也明显改善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