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在现场施工中直接采用粉煤灰砼双掺技术,一般试验是比较容易控制,但在现场要做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降低单价,在到优质低耗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影响双掺技术推广应用。本文在分析现有砼双掺技术的经验基础上,通过试验,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一套较可行的现场施工中直接采用粉煤灰砼双掺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2.
试验认为,用大掺量粉煤灰可生产高性能的混凝土。文中主要针对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的主要性能,介绍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适应环境与作用,以及工程现场的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3.
在现场施工中直接采用粉煤灰砼双掺技术,一般试验是比较容易控制,但在现场要做到既保证工程质量,又降低单价,达到优质低耗的效果,是比较困难的,因此,影响双掺技术推广应用。本文在分析现有砼双掺技术的经验基础上,通过试验,结合工程实践,提出一套较可行的现场施工中直接采用粉煤灰砼双掺技术方案。  相似文献   

4.
在混凝土材料的发展中,掺入大量粉煤灰取代部分水泥,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本文主要研究了,在混凝土中掺入大量粉煤灰后,混凝土的配制设计和发展意义,并对其特点、性能、主要问题等方面做了简略介绍。  相似文献   

5.
根据商品混凝土特性,通过板式混凝土早期抗裂试验,研究了不同掺量下粉煤灰对商品混凝土早期开裂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掺量下的粉煤灰对商品混凝土均起到了限裂的作用,试验中各组混凝土的抗裂能力大小为FA-10>FB-12.5>FC-15>FD-30>FO-0.  相似文献   

6.
探讨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中的一些素,以及在生产制作排水管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纳米粒子掺量和种类、PVA纤维掺量对水泥基复合材料抗碳化性能的影响,通过碳化试验测得各组水泥基复合材料碳化试件的碳化深度。纳米粒子的质量掺量分别为0.5%、1.0%、1.5%、2.0%、2.5%,纳米粒子种类为纳米SiO_2和纳米CaCO_3,PVA纤维的体积掺量分别为0.3%、0.6%、0.9%、1.2%。研究结果表明,纳米SiO_2可以显著提高PVA纤维增强水泥基复合材料抗碳化性能,且在纳米SiO_2掺量低于2.5%时,抗碳化性能随着纳米SiO_2掺量的增加不断增强;PVA纤维可明显提高纳米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碳化性能,当纤维体积掺量不大于1.2%时,纤维体积掺量较大的纳米水泥基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抗碳化性能;纳米CaCO_3与纳米SiO_2均能提高水泥基复合材料的抗碳化性能,纳米SiO_2的提高效果略优于纳米CaCO_3。研究结果为纳米粒子和PVA纤维在水泥基复合材料中的应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
采用单面冻融法与碳化试验方法,对不同成型方式(透水模板成型和普通钢模成型)混凝土试样分别进行冻融—碳化交替作用和单因素作用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冻融—碳化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碳化能有效抑制冻融损伤,且其抑制作用随水胶比增大而增强;透水模板增强混凝土表面成型质量,其冻融损伤和碳化深度显著降低,碳化对冻融损伤抑制作用较普通钢模成型试样小。  相似文献   

9.
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对原材料的波动较为敏感,工程应用中往往需要对实验室给出的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进行优化设计.通过试验研究了砂率、石子掺量、粉煤灰掺量对自密实混凝土工作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过大或过小的砂率都会对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能产生不利影响;当石子粒径较小时,可考虑增大石子用量;在变换粉煤灰掺量时,应根据原材料...  相似文献   

10.
针对沙漠砂混凝土坍落度小、强度低的缺点,通过双掺法掺加机制砂和高性能减水剂来改善沙漠砂级配、提高混凝土和易性,制备了一系列坍落度较大、强度较高的沙漠砂混凝土,并对比分析了沙漠砂混凝土与同配合比的天然中砂混凝土的坍落度、抗压强度,验证了双掺法制备的沙漠砂混凝土的优良性能。另外,为减少水泥用量,将粉煤灰替代部分水泥,采用同时掺加粉煤灰、机制砂、高性能减水剂的三掺法制备了沙漠砂混凝土,通过试验表明,利用三掺法制备水泥用量少、强度较高、坍落度较大的沙漠砂混凝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In the last years the interest in hydrogen as an energy carrier i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oth for vehicle fuelling and stationary energy production by fuel cells. The benefits of a hydrogen energy policy are the reduction of the greenhouse effect and the centralization of the emission sources. Moreover, an improvement to the environmental benefits can be achieved if hydrogen is produced from renewable sources, as biomass.  相似文献   

12.
吕留根  杨柳  顾中铸  金定强 《节能》2007,26(6):9-11
国内外除雾器冲洗喷嘴一般采用实心锥喷嘴,考核喷嘴性能的重要指标是扩散角和均匀度。本文通过加工不同喷嘴芯旋度、排放口长度和排放口倒弧角的喷嘴,并对其进行大量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冲洗喷嘴的扩散角和均匀度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3.
秸秆类生物质催化合成甲醇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将农业废弃物转变为燃料甲醇,对玉米秸秆燃气进行合成气优化实验,在5MPa压力下,采用等温积分反应器和国产C301铜基催化剂,对合成气进行催化合成甲醇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朱玉琴 《节能》2005,116(1):13-15
针对湿法脱硫、烟气余热利用、湿法除尘等工业实践中出现的气流携带小直径水滴的分离进行了 试验研究。在分析气流携带水滴机理的基础上,对各个因素对分离阻力的影响进行了实验。实验结果 表明,含有小直径水滴的气体通过分离件时所产生的阻力较小,最大值不超过70Pa。在保证分离效率 的前提下,槽形和角形分离件具有流动阻力小的特点。对正交实验结果进行了直观分析,正交实验结果 和理论分析相吻合。表实验研究结果对于小直径水滴分离设备的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玉米秸秆厌氧发酵生物制氢放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期试验的基础上,以牛粪堆肥作为菌种来源,以玉米秸秆作为发酵底物,分别在5 L和30 L反应器中进行厌氧发酵制氢试验.试验结果表明:30L反应器处理底物的能力为15 g/L,5 L反应器为10g/L,其相应的底物最高产氢潜力分别为198.25,109.58 ml/g.5 L反应器和30 L反应器的最佳搅拌速率分别为120,100r/min,累积产氢量分别为5.51,58.50L.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的生长符合典型的微生物生长规律.5 L反应器和30 L反应器的气相产物中最高含氢量分别为55%和61%.由液相发酵产物确定两反应器中的发酵均为丁酸型发酵.修正后的Gompezrt产氢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两反应器的发酵产氢过程,反应器经过放大后,其产氢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高分子交联的添加剂对煤粉成浆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神木煤的红外光谱谱图解析,对现有的添加剂进行筛选和高分子交联改性,发现经过高分子交联后的添加剂对神木煤在水中的分散降粘效果以及煤浆稳定性均比单纯的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要好很多,进一步通过所制得的煤浆ζ电位测定,分析了该添加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7.
直流内阻(简称“内阻”)是衡量超级电容器性能最重要的电化学参数之一,但目前尚未有统一的测试方法用于锂离子电容器的内阻测试。本工作使用不同的充放电测试程序,采用不同的内阻计算方法来评测比较锂离子电容单体样品的内阻值。结果表明,不同的充放电测试方法、不同的放电截止电压、不同的内阻计算方法,影响锂离子电容器内阻测量值。以100 ms压降法计算的内阻可能接近放电开始阶段的稳态内阻,可以使用普通国产电池测试设备,简单、易行、可靠,经进一步的验证后,可以考虑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在锅炉螺旋形翅片换热器优化设计问题的研究中,为了获得某电厂600MW机组换热器的更准确的阻力特性,通过理论计算和相似模型试验对给定结构的螺旋形翅片换热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况下,试验获得的阻力均小于计算数据。试验结论可为螺旋形翅片管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提供参考,对同类型电厂改造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ABSTRACT

Thermocapillary flow inside a sessile droplet is considered in relation to microsized particles, resembling the environmental dust particles’ removal from the hydrophobic surface. Polycarbonate surface is textured through solution-induced crystallization to generate surfaces with hydrophobic characteristics. The dusts are collected from the local environment and characterized using the analytical tools. Internal fluidity of the droplet is simulated numerically in line with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An experiment is carried out to measure the velocity of the dust particles using the optical microscopic system. It is found that thermocapillary-induced forces generate counter-rotating cells in the droplet, which depends on the droplet contact angle. The percentage of dust particles removed from the hydrophobic surface into the droplet, due to droplet internal fluidity, increases with the size of the dust particles and it remains almost constant with progressing time. The dust particles follow the streamlines in the circulation cells inside the droplet.  相似文献   

20.
硅碳素处理含锰地下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硅碳素(ANJ.SIC)和锰砂去除锰的效果进行试验研究。试验表明:ANJ.SIC有较好的除锰效果,当原水含锰量为2.06~2.34mg/L,流速范围在5.2—16.11m/h变化时,去除率在100%~94%,相同情况下锰砂的去除率在43%~32%。流速发生变化时,ANJ.SIC维持的出水达标时间发生变化,流速越大,ANJ.SIC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越短。ANJ.SIC各层对锰的去除率随时间变化单调下降,并呈下降减缓的趋势。去除率没有集中在某一部分的现象,各层均有一定的去除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