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我国首次采取工厂化预制沉管管节,混凝土沉管管节在预制过程中裂缝控制是工程中要解决的难题之一,必须在沉管预制施工前进行局部块体浇筑试验,验证混凝土原材料、配合比、施工工艺以及裂缝控制措施的可行性及可靠性.开展K1和K2两件局部块体浇筑试验,得到室内优选配合比在现场浇筑中的基本性能,研究了加冰工艺、不透水模板布、保温保湿养护薄膜及网格布等裂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通过温度监测得到了高温季节和常温季节下局部块体的内部最高温度、内外温差等关键指标,为下阶段足尺节段浇筑试验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陈智 《建筑科学》2000,16(4):45-49
通过对防理解抗渗混凝土进行的室内试验研究,对沉管预制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原则,配比设计和实测进行了分析探讨。初步介绍了在沉管管节预制施工中,从优选原材料、优化配合比设计、改进拌合物组成、降低施工温差、减少约束、加强养护等多方面所应采取的工艺控制措施,力求对沉管预制施工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3.
《施工技术》2021,50(14)
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浇筑是钢壳沉管隧道预制成功与否的重要质量控制点之一,在结构设计、浇筑设备及工艺参数等确定前提下,验证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各环节指标性能是否满足设计要求至关重要。通过现场工艺试验验证表明,钢壳沉管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在生产、运输及整个浇筑过程中,性能指标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4.
沉管隧道管段是大体积混凝土构件且结构形式较为复杂,由于浇筑过程中混凝土水化热的原因,导致管段制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温度裂缝,从而削弱了混凝土管段的抗渗性和耐久性.结合国内外已建或在建沉管隧道的混凝土控裂技术,介绍了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优化配合比,加强混凝土浇筑及养护等工艺能有效控制混凝土开裂.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容重是影响沉管管节浮运施工的重要技术参数,混凝土容重控制是港珠澳大桥沉管管节预制施工的关键技术。针对港珠澳大桥沉管混凝土配合比,研究了不同碎石混凝土容重变化规律,发现硬化混凝土容重与新拌混凝土容重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而含气量与骨料表观密度是影响混凝土容重的主要因素。提出了满足沉管对混凝土容重精度控制要求的骨料表观密度、混凝土含气量等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6.
钟伟春 《施工技术》2012,41(7):81-84
越来越大的运用需求和跨越更大水深、更宽阔海峡的发展趋势,使混凝土沉管隧道的传统预制技术面临许多挑战。发展更高效率、更灵活和更可靠的预制技术具有重大意义。结合典型工程实例,阐述混凝土沉管的预制新技术:移动干坞技术,分部浮态浇注技术,工厂化、全断面节段浇注技术。分别介绍了各预制方法的技术特点、施工工艺、优势及不足。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和丰富了沉管隧道的设计和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7.
通过2段长度均为5.8m的足尺模型,研究了皮带机输送与泵送输送工艺对混凝土坍落度与坍落扩展度、凝结时间与重塑时间、温度、硬化混凝土外观等施工性能的影响。结合工艺、场地、施工控制、后续施工影响等方面对比,确定港珠澳大桥沉管预制施工,将采用搅拌运输车结合地泵输送混凝土进行沉管混凝土全断面浇筑施工。  相似文献   

8.
节段预制拼装桥梁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对变形控制具有较高要求,需要混凝土构件具有较好的体积稳定性,并能抑制早期裂缝。本文针对节段预制混凝土构件性能要求,通过对南京长江四桥引桥、芜湖长江大桥引桥、苏通大桥引桥等代表性工程的节段预制混凝土原材料指标和配合比设计关键参数进行了广泛调研,并结合国内外相关规范,提出了节段预制混凝土原材料优选原则和配合比优化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9.
针对港珠澳大桥预制沉管混凝土施工历时长、方量大,质量控制难度高,项目从混凝土材料准备、生产浇筑、裂缝控制各环节开展质量控制工作,创造了百万m3混凝土无裂缝、在40多米深水压下"滴水不漏"的奇迹。总结了预制沉管混凝土质量控制的经验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10.
国瑞·西安金融中心施工中,为改善钢板-混凝土组合剪力墙裂缝防控效果,对原材料选择、配合比设计、钢板墙构造、施工工艺及养护措施进行研究,制订了混凝土防裂措施,设计了足尺模型,通过研究组合剪力墙的温度场、早期应力、应变发展趋势及规律,确定了防止剪力墙裂缝的方法,裂缝控制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以杭州钱江隧道为例,阐述了大直径盾构公路隧道立体化施工组织理念,并详细介绍了立体化施工内容,包括盾构施工、同步道路结构施工、烟道板施工、道路铺装层和防撞墙等多断面多工序同时进行。同时对立体化施工组织的适用性和重、难点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12.
既有地铁箱体顶板距西青道隧道结构底部最薄处只有32cm,施工面紧贴既有箱体。为保证隧道土方及结构施工过程中既有箱体变形小,地铁运营不受影响,采取了箱体加固、分条开挖和及时压载等一系列措施,使既有箱体变形控制在要求范围内,解决了运营地铁线路保护的难题。  相似文献   

13.
以旦架哨3车道浅埋软岩隧道为背景,采用有限元法对上下台阶法施工过程进行了三维模拟,分析了地表、横断面和纵断面上的位移响应规律,结果与现场实测吻合较好.研究表明:隧道地表变形近似为槽形,且主要由上台阶开挖引起;对围岩变形的影响当前段开挖最大,之前段次之,之后段最小;变形主要分布在拱顶附近,且梯度集中在洞周3 ~5m;施工量测结果一般小于数值模拟结果,宜进行放大修正以弥补之前段开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李凌宜 《施工技术》2013,42(17):38-40
在隧道二衬施工时,常规做法均为拆除1段临时支撑,施工1段二衬,此做法安全性较高,但施工场地有限,影响施工进度。采用专业有限元软件MIDAS/GTS和现场监测,对长沙地铁某区间大断面暗挖隧道的临时支撑拆除与二衬施工时机相互间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及现场实施,得出可以采取先行拆除2个施工段的所有临时支撑,然后再隔段随拆撑随二衬施工,既可以节省施工时间,也可以保证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15.
胡金海 《施工技术》2012,41(1):95-98
八车道大跨度连拱隧道的设计和施工均有较大的难度,施工期施工工序较为复杂、各道工序的相互影响、围岩多次扰动等导致施工力学行为极为复杂。结合福州机场二期高速公路八车道连拱隧道工程实践,在施工中采用先进的测量技术对该隧道围岩变形进行现场实时监测,并根据反馈的围岩变形状况判断隧道稳定性。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围岩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及其变形模式,并结合开挖扰动对围岩变形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基于高精度微震监测的特厚煤层综放面支架围岩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高精度微地震监测技术,结合岩石力学理论、矿山压力理论和现场宏观现象,对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的岩层运动与支架载荷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情况下,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的基本载荷来源于厚度大于10 m的顶煤、厚度约30 m的下位直接顶和部分厚度为20 m左右的上位直接顶;冲击载荷来源于老顶的断裂冲击,老顶在工作面前方断裂并强迫其下位岩层断裂,从而在支架上形成冲击载荷,这也是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设计支架支撑能力13000 kN/架但被压死的主要原因。指出了特厚煤层综放工作面支架选型的方向是:支架的基本支撑能力能够承担顶煤和部分直接顶的作用力,通过缩小支架控顶距、加大支架可缩量等措施,可减小冲击对支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邓晶 《山西建筑》2014,(27):185-187
结合前陡泉隧道工程实际条件,详细介绍了隧道横洞转正洞"小导洞扩挖法""大包法"两种施工技术方案,并对挑顶技术、初期支护参数确定以及施工注意事项作了论述,通过实践,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随着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深度和广度的进一步发展,近距离、复杂、相互穿越的大型地下空间工程必将大量涌现,各地下工程必将影响到其他相邻地下工程的抗震性能。以武汉地铁二号线和四号线工程在洪(洪山广场站)中(中南路站)区间的紧邻四孔交叠盾构隧道为依托,建立不同隧道数目的计算模型,分析了00093;群洞效应00094;对近距离多孔盾构隧道地震响应以及对场地土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计算分析结果表明:①下卧隧道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断地震波的传播,起到减震的作用;②上层隧道的存在降低了周围土层对邻近隧道的约束作用,即降低了邻近隧道的抗震性能;③00093;群洞效应00094;对场地土基本周期以及地表加速度放大效应的影响均不显著;④浅层上覆土层对隧道抗震性能及场地土加速度放大效应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9.
During the design stage of the Line 2 of the Greater Cairo Metro Project, a numeric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at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Canada, in order to related the expected ground movement due to the tunnel construction to the ground control measures imposed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process. A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is carried out at the part of the line from Khalafawy to Saint-Therese Station. The study is based on the available documentary related to the ground conditions at the site and to the details of the construction method. The three-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is constructed to emulate the most probable working conditions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excavation sequence. A non-linear stress-strain constitutive model is adopted to represent the ground surrounding the tunnel. The results are presented in term of the maximum displacement at the ground surface and the slope of the displacement trough.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